其次,還可以用語音傳情。想在演講中表情達意,必須以意義要素為內容,如果沒有充實的內容,演講者的思想和感情必然會很空洞乏味。而演講的語言則是以聲音作為載體的,沒有聲音,稱不上是演講;隻有聲音,假如感情沒有任何變化,猶如和尚念經一般,同樣不能稱之為演講,由於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本就無法感動別人。
演講要感染他人,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講話的語調流露出真情。堅定、徘徊、興奮、哀傷、期待、失望、昂揚、頹廢等所有複雜的情感,通過語音語調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完全可以表達出來。
我們這裏所講的恰當“煽情”,指講話時必須要善於控製自己的情感。真情流露並不是說就可以無限度地放肆,坦誠也應有度。如果不加節製的話,一旦你的感情表現出“過分狀態”時,別人將會把它和虛偽輕浮聯係在一起。心理學家卡洛·塔維斯曾經說過:“不僅需要認識到坦白的必要性,而且還須懂得應在何時坦白,坦白到何種程度。”因此,真情流露並不意味著不加節製,而這正是恰當的含義所在。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在聯合國大會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演講,他的感情充沛,說的內容也比較豐富,效果非常不錯。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他激動起來以至於忘乎所以,居然當場脫下了一隻鞋拿在手中,在演講台上代替手掌用力拍打,頓時全場一片嘩然。
赫魯曉夫的事例留給人們非常深刻的教訓,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所以演講的時候如果需要盡情傾訴,便可打開情感的閥門,讓感情如潮般傾瀉而出。然而,高潮過後,需要立即進行調節,千萬不能放縱自己的情感,信馬由韁。
在演講中抒發感情固然很重要,但是感情的支配依靠的卻是理智的力量,即這篇演講的主題。因此,在演講過程中應時刻牢記正題,把握住自己情感的閥門,並留意控製感情的流量,真正達到演講的效果。
在演講中力求與聽眾產生共鳴
演講的目的就在於向聽眾傳達一種思想、一種態度,並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接受,從而達到激勵人、鼓舞人的目的。要想讓聽眾接受你的思想,就必須在演講過程中和聽眾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共鳴。
這裏所說的共鳴,是依據心理學“情感共鳴”的原則歸納總結出來的說服方法。
這種說服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導入階段,即進行心理接觸的初級階段;轉接階段,即心理接觸的中間階段;正題階段,即心理接觸的高級階段;結束階段。它經常被用於彼此不太熟悉的人或者雙方有對立情緒的對象身上。
要想與聽眾產生共鳴,可以尋找與聽眾之間的共同點,以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
哈羅德·麥克米蘭收到美國印第安納州的德堡大學的邀請,讓他為該校的畢業班學生做一次演講。演講開始時,哈羅德做了這樣的開場白:
“很榮幸收到貴校的邀請,能來到德堡大學進行演講,我感到很親切。雖然我現在身為大英帝國的首相,但我想這恐怕不是被邀請的主要原因。我的母親出生於印第安納州,我的父親是德堡大學的首屆畢業生,所以,我與印第安納州和德堡大學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我以能夠受到這裏的傳統教育的熏陶而倍感驕傲。”
哈羅德的開場白用平實的語言,道出了自己與聽眾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必然使聽眾產生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鳴,為演講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演講者與聽眾之間要想在一開始就產生共鳴往往很難,除了發掘你與聽眾之間的共同點之外,還應針對聽眾的特征,分析他們的興趣所在,設計出符合其口味的演講風格,這樣才能將自己的思想和觀點有效傳輸給聽眾,產生共鳴。
另外,在語言的使用上,能用“我們”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你”,能用“你”的地方就一定不用“他”,這樣可以有效拉近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讓聽眾感覺演講者也是“我們”中的一分子,更容易產生親切感,你的觀點也就更容易讓聽眾接受了。
精妙的結尾,讓人回味無窮
如同一篇演講的開頭一樣,結尾部分往往也是顯示演講藝術水平的重要環節。結尾在一場演說中是最具戰略意義的。一名優秀的演講者在退席以後,他講的最後幾句話,仍然會回響在聽眾的耳邊,並將被保存為最長久的記憶。所謂“餘音繞梁”就是這個意思。
演講的結尾也需要精心設計。結尾是通向成功的最後一步,講好了,能給聽眾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沒有講好的話,將功虧一簣,還會使人感到無比的失望和掃興。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作出一個成功的結尾呢?一般來講,演講的結尾主要有下麵幾種類型:
1.總結觀點結尾
演講者常常會有一種不正確的想法,他覺得自己講的內容在腦海中就像水晶一般清楚,於是認定聽眾也同自己一樣明白。事實卻並不盡然,因為所有的演講者對自己的演講內容肯定已經考慮過很長時間了,但這些觀點對於聽眾來說卻是全新的。它們仿佛像許多丟向聽眾的彈珠,可能有的會落在聽眾身上,絕大部分則是零亂地掉在地上。聽眾可能“記住好多事情,但卻沒有一樣能記清楚”。所以,在演講臨近結束時對你的觀點進行一下總結非常有必要。
下麵這段演說詞是美國芝加哥的一名交通經理所做的。他做的總結就非常成功。
“諸位,簡單地說,根據我們自己在後院操作這套信號係統以及在東部、西部、北部使用這套機器的經驗,它操作起來簡單,使用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阻止撞車事件發生,因而還能夠節省出大量的財力。此刻我懷著最急切、最坦蕩的心情提出建議:馬上在我們的南方分公司推廣使用這套機器設備。”
究竟是哪些方麵促成了他的成功呢?關鍵就在於即使我們沒聽到他演說的其他部分,也可以推論出那些內容。這樣的總結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在你進行演講的過程中不妨加以借鑒。
2.借用名句結尾
在眾多的結尾方式中,最理想的莫過於找來一些合適的短句或詩句作結尾。它能製造出最適合的氣氛,也可以體現你獨特的風格,從而使他人產生認同。
世界扶輪社社長哈裏·勞德先生在結束他的演講時就曾使用過這種方法:“當各位回到自己的國家以後,在你們中間,可能一些人會給我寄一張明信片過來。即使你不給我寄,我也會給你寄去一張的。你們一下便能看出是我寄的,因為上麵不貼郵票。但我會寫一些東西在上麵:春去夏來,秋去冬來,萬物枯榮都有它的道理。但有一件東西永遠如朝露般清新,那就是我對你永遠不變的愛意與感情。”
這首小詩與他演說的基調很相配。所以,這個結尾對於他的這次演講來說,是最合適不過的。
3.以讚揚結尾
“偉大的賓州應該領先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賓州是鋼鐵的大生產者,是世界上最大的鐵路公司之母,是美國第三大農業州,是美國的商業中心。她前途無限,她身為領導者,機會光明無比。”
史茲韋伯在紐約賓州協會演講時就是用上麵這幾句話來收場的。他的演說使聽眾們感到快樂、高興,對前途也充滿了信心。這樣的結束方式是比較完美的。可是,為了達到較好的效果,演講者一定要帶有非常真摯的感情,不能阿諛奉承,也不應誇誇其談。假如缺乏誠意,會給人虛偽的感覺,自然無法收到好的效果。
4.結尾激發高潮
激發高潮這種結束方法非常普遍。雖然這種方法不易控製,但處理恰當的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演講整體呈向上發展的趨勢,在結尾處,將句子的分量逐漸加重,就能激發高潮,給聽眾意猶未盡的感覺。
林肯就曾經使用過這種方法。在一次關於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演說中,他是這樣說的:
“這讓我們想到了過去。當哥倫布首次發現這個大陸,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當摩西領導以色列人通過紅海,甚至當亞當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誕生時,那時和現在是一樣的,尼亞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經絕種但其骨頭塞滿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當年也曾以他們的眼睛凝視著尼亞加拉瀑布,正如我們今天一般。尼亞加拉瀑布與人類的遠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類更久遠。今天,它仍和一萬年以前一樣聲勢浩大。早已死亡,而隻有從骨頭碎片才能證明它們曾經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史無前例的巨象,也曾經看過尼亞加拉瀑布。在這段漫長無比的歲月裏,這個瀑布從未靜止過一分鍾,從未幹枯,從未凍上過,從未合眼,從未休息。”
林肯的每一個比喻都要較前一個更加強烈,他拿他的時代分別與哥倫布、基督、摩西、亞當等時代做比較,從而累積了效果,使演講達到高潮。
因此,精妙的結尾既是結束,又是高潮;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鏗鏘有力,又餘音繚繞;既別開生麵,又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