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注意培養你的說話形象和風格(3 / 3)

幽默是笑的夥伴,會幽默的人,走到哪裏就會把笑聲帶到那裏。能給人帶去笑聲的人,自然是十分受歡迎的人。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學會說幽默的話呢?

一件平常不起眼的事,到了幽默家眼中,就能顯示出滑稽可笑的成份來。而一般人可能就缺少這種眼光,區別就在於你有沒有幽默思維,是否善於遠近聯想。

我們來看下麵幾則故事。

俄羅斯有一位著名的醜角叫杜羅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間休息的時候,一個很傲慢的觀眾走到他的身邊,譏諷地問道:“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

“還好。”

“要想在馬戲班中受到歡迎,醜角是不是就必須具有一張愚蠢而又醜怪的臉蛋呢?”

“確實如此。”杜羅夫回答說,“如果我能生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的話,我準能拿到雙薪。”

這位傲慢觀眾的臉蛋,同杜羅夫能否拿雙薪,本是無絲毫內在的聯係,但幽默的杜羅夫卻巧妙地把它們牽扯在一起,產生強烈的幽默感,對這位傲慢的觀眾進行了諷刺。

一天,湯姆的老板在圓桌會議上氣急敗壞地大叫:“這次促銷如果又泡湯了,我要把你們一個個扔進裏喂鯊魚……”這時,湯姆衣冠楚楚地站誌來,轉身欲走,老板更氣了:“你要去哪裏?”原先是要去洗手間的湯姆即興改口說:“學遊泳!”眾人大笑,緊張的氣氛馬上緩和下來,老板也笑了:“你這混小子!你以為我真的忍心把你們扔進海裏……”

湯姆使用的就是即興發揮幽默術。實際上他腦中進行了一係列快速的思維活動:假定扔海裏是真——陣鯊魚要死——怕死——學遊泳。也許是怕淹死,也許是怕被鯊魚吃掉,但學遊泳對逃避這兩種危險肯定有用。他的這句話之所以能引得眾人大笑,有幽默味,就在於他的超常聯想功夫。

和尚見讀書人中舉光彩照人,他也去試一試。

考官出一聞:“孔聖人三千弟子下場去。”

和尚忙應道:“如來佛五百羅漢上西天。”

考官又出一聯:“子曰:克己複禮。”

和尚低頭一想:“佛道:回頭是岸。”

考官火了,喝道:“旗鼓。”

和尚趕快高聲道:“木魚。”

考官忍耐不住了:“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和尚以為考完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考官喊道:“快滾。”

和尚忙謝:“善哉。”

這則幽默是典型的職業輻射法,用和尚自己熟悉的詞語去對儒家經,對比而出人意料。以職業性質而養成的職業意識產生遠近聯想,極富幽默味道。

使用移花接木

通常人們在進行交流或辯論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對雙方討論的同一個概念要取得一致的含義,這在邏輯上叫做“同一律”,而移花接木,則是巧妙地偷換概念,和原來的含義相反。這樣,也能產生幽默效果。我們仍用幾個例子來說明。

一位長官到連隊巡查,正趕上士兵們吃中午飯。

“夥食怎麼樣?”長官問士兵們。

“報告長官,湯裏泥土太多。”一個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們入伍是為了保衛國土,而不是挑剔夥食!”長官非常生氣地大聲斥責道,“難道這個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畢恭畢敬地立正,又斬釘截鐵地說,“但決不是讓我們吃掉國土。”一句話,說得長官登時對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們的夥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與“國土”意義相差甚遠,但士兵卻能抓住“土”這一信息,並將其生發開去,不無關聯地與國家的形勢、國土的淪喪和軍人的職責密切地結合在了一起,既了一個軍人對祖國的忠誠,又巧妙地達到了夥食改善的目的,同時還給枯燥無味的軍旅生活帶來了無限生趣。

有時候,移花接木還可給別人一下台階下,讓對方在開懷一笑中體語話中的含義。

一對夫婦結婚已經有十餘年了,每個月他們都要給對方的父母寄生活費。這件事一直由妻子承辦。可是妻子卻每個月給自己的父母寄五十元,給丈夫的父母寄二十元。丈夫一直憤怒在心,卻也不想因此而得罪妻子。

以前,丈夫每年下班,什麼事都不幹,總要先抱抱小兒子,親撫半天。可這天回家後,他見到一歲半的小兒子正在搖車裏哭,卻假裝什麼也沒看見,什麼也沒聽到。他一反常態地走到五歲女兒的身旁,把五歲的女兒伸手抱了起來。

正在做飯的妻子扭頭看到了,急忙喊道:“兒子都哭成那樣了,你怎麼還不趕緊去哄哄他?”

丈夫不緊不慢地說:“這二十元錢的,還是你來抱吧!我要抱五十塊錢的。”

聰明的丈夫風趣而又不失原則地請妻子進入了自己所預設的易位“圈套”,沒有累牘長的發牢騷,卻弦外有音地暗示了事情的實質和自己的不滿情緒,從而有技巧地提高了自己的說話形象,塑造了自己的說話風格。

妻子一聽紅了臉,以後每月也給丈夫的父母寄五十元了。

又如,在一個小村莊裏,人們都來慶賀一位九十九歲高齡的老人過生日。村長自然也來拜場。他很自豪,因為在他的村中出了這麼一位大壽星是遠近聞名的事。隻見他高興地向老人道喜:“老伯伯,衷心地祝賀你!”我希望明年能給您慶祝百歲大壽!“

老人很認真地打量了村長一番,然後說:“為什麼不行呢?您身體好像挺結實……”

在這裏,老人就巧妙地動用了偷換角色幽默術。村長的意思很明確,明眼人一眼就知道是村長希望老人能再活一年。可老人偏偏把這種事實的意思想成是村長希望自己能再活一年。於是很幽默地說出安慰村長的話。兩者誰都再活一年的可能性大小是顯而易見的。可老人偏不認這個理,他很巧妙地把自己的角色換成了村長的。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移花接木的說話技巧也隨時可拿來一用,隻要用得恰到好處,就能為自己塑造出一種別具一格的說話形象。

一個小夥子到未婚妻家吃飯,接受未來嶽父母的考驗。未婚妻叮囑道:“我家有個規矩,客人不能自己去添飯,你可得記憶住啊!”

小夥子答道:“飯來伸手,何樂而不為也!”

誰知到吃飯的時候,未婚妻和未來的丈母娘隨便吃了一點就幹別的事情去了。而未來的嶽丈大人三杯酒下肚,話匣子打開,談得正眉飛色舞,哪裏還注意到這位準女婿的碗已空空如也。

小夥子見滿桌的美饌佳肴,法箸沉思,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開口道:“伯父,你們打不打算修房子呀?”“修倒想修,就是眼下木料緊張。”

小夥子見上了道,便接著說:“我有個朋友有批木料,還是柏木,最小的就有這麼大——”說著,他把碗一舉。未來的嶽丈大人這才發現這位準女婿的碗裏是空的,趕緊叫道:“老婆子快添飯!”

小夥子轉危為安,又吃上飯了,便不再提木料的事,可是老頭還掛念這事。繼續問:“你剛說的那批木料,他賣了嗎?”

小夥子夾了一口菜,吃了一口飯答道:“他先前沒有飯吃,打算賣,現在實行了責任製,有飯吃了,他就不賣了。”

麵嫩的後生初次去丈母忍受家遇到這種情形,往往隻有按捺下蠢動的肚腸,強忍饑餓,裝成吃飽的樣子放碗離席,禮數雖然周全,但卻虧了肚子。小夥子靈機一動,來個稱花接木,既富有幽默效果,又不失自己的形象和機趣。

善於虛張聲勢

虛張聲勢是以誇張的語言造成嚴重的形勢,然後在此形勢下交待出普通的事實。當你虛張成功的時候,又不失時機地暴露它的實情,這樣一大一小,一輕一重,一起一落,幽默就產生了。

納塞爾丁的一位鄰居總熱心於打聽別人家發生的事。當她聽到納塞爾丁被推下樓而發出的響聲時,她來到納塞爾丁的門前敲了門。

“發生了什麼事?”她問。

“我的上衣掉下樓梯了。”他答道。

“衣服掉下會這麼響嗎?”

“當然會的。”納塞爾丁解釋說,“如果我在上衣裏麵的話。”

一般人若有納塞爾丁的遭遇,多半會火冒三丈,怒氣衝部,對鄰居的“關懷”也會沒好氣地回答。納塞爾丁卻極為幽默地處理了這件尷尬事。從而解除了自己的狼狽相,保全了自己的形象。

有一個著名的笑話是講經理考問員工機智的。他的題目是:“假如你無意間把房間推開,看見女客一絲不掛地在沐浴,而她也看見你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

第一位答:“說聲‘對不起’,就關門退出。第二答:“說聲‘對不起,小姐’,就關門退出。”第三位答:“說聲‘對不起,先生’,就關門退出。前兩位的回答都不幽默,惟得第三位的回答很幽默。他妙就妙在假裝沒看清,故作癡呆,既保全了客人的麵子,又使自己擺脫了尷尬。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虛張聲勢,以假亂真式幽默在一些廣告中也開始出現,並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新民晚報》上曾登過一條”上菱“牌電冰箱的廣告,上麵沒有配插圖,主要是兩行通欄大字:“隻有一個問題了,上菱不能回答:——什麼是霜?”旁邊有幾行小字,對此作了解釋:“沒有冰箱的時候,為食品保鮮發愁;有了冰箱的時候,為普箱除霜煩惱。霜,冰箱的大敵;霜,無謂地耗電。有了上菱,您將無憂無愁。”

這則廣告頗內幽默感,他以最醒目的兩行文字,張聲勢,令人產生錯覺,並因此而產生疑問:為什麼名牌產品竟連一個極普遍的問題都不能架答?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下讀完後麵的解釋時,不免都會莞爾一笑,在設計者創造的幽默氛圍中,不自然地接受了他的廣告宣傳和產品形象。

笑對人生是我們生活的信條,幽默的天性人人都具備,關鍵在於你自己是否善於發現幽默。如:

男女相愛,一見鍾情,可以說:“正負電子碰撞產生了電火花。”某人提升較快,可以說“三級跳遠”“撐杆跳高”“坐直升飛機”。某人談對象較多,可以說是“有一個加強排”。某兩人關係惡化,可主進入“冷戰時期”,不相往來,可以說“斷絕外交關係”,初步和解可說“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和好如初,可以說“完全恢複正常外交關係”等等。隻要我們做個有心人,每天都可碰出幽默的火花,生活從此也將是晴天麗日,你的社會形象也會越來越好,你的說話風格也會越來越受人歡迎。

善用出其不意說話

一家餐館裏,走進來一對年輕夫婦。丈夫出手大方,一口氣點了滿滿一桌子菜。沒想到點菜過多,兩人竟沒能吃守隻得惋惜地起身離開。這時,熱情的服務員走了過一,遞給他們一個食品袋,笑著說:“二位別急著走呀!”來,請你們吃不了兜著走!“話音剛落,這對夫妻忍不住”噗哧“一笑,感激地接過食品袋裝下了桌上剩餘的菜肴。

“吃不了兜著走”這句話,通常是“吃不消”的意思,但服務員卻根據當時的情境,把它的原義“吃不了飯菜用袋子兜走”還原使用,使一句原本含義威脅、損人的話變成了風趣、幽默、充滿友好和溫暖的勸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確立了風趣的說話形象。

將此種方法用於人際交往中,它還能起到化解矛盾、活躍氣氛的作用。

一位年輕人騎著自行車正慢慢轉悠地蹬著,後麵一輛自行車突然飛速而來,將他撞了個人仰車翻,年輕人並不生氣,從地上爬起來,開了個玩笑:“老兄喲,看你這車技,真叫我五體投地。”一句話,尷尬的局麵頓時化解。

一顧客在賓館裏吃飯,一開口就吃了許多砂子出來,當服務員走來時他說:“哎,怎麼盡是砂子呀!”服務員微笑著答道:“不對呀,也有飯粒嘛。”一句幽默、風趣的話把顧客的不滿情緒轉移了,不由得會心一笑,服務員乘機說道:“先生,來,我給您換一碗,真是對不起。”

當一個人高興時,是很容易將對方接受的。會說話的人能給對方帶來快樂,當然也就容易被對方接受了。

善用旁逸斜出

如果說話時半路能殺出個“程咬金”也照樣也讓你樂得開懷。

張小姐近來身體發福,日漸豐滿,並因此而頗為煩惱。一天,她對呂大姐發牢騷說:“你看,我是越長越胖。”“其實你不算太胖,看起來很健康。”呂大姐安慰道。張小姐接著說道:“還不胖呢,前幾天稱體重都快70公斤了。”“那您當時一定是在鍛煉身體,手裏正拿著兩個啞鈴吧!”呂大姐一席話把張小姐逗得前仰後合。

有一頑童,正月大年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門找夥伴對耍去了。玩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頭上一頂嶄新的帽子不知何時丟了。於是心驚膽顫地跑回家去,對他母親“彙報”了一下大體情況。要是在平時發生這種情況的話,母親一定會在聲斥責他。可是今天是大年初一,不能罵孩子,盡管心裏很火,也硬忍著沒有爆發。這時來他家串門的鄰居了李叔聽了後,笑著說:“狗娃子的帽子丟了,這沒關係,這不正好意味著‘出頭’了嗎?今年你一定走好運,有好日子過了。”一句話,說得孩子的母親轉怒為喜,並附和著說:“對!對!狗娃從此出頭了。”於是大家一陣哈哈大笑。從此鄰居李叔的說話形象一下子提高了許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大量地運用這種方法,隨時可以即事應景地說出一些精彩的話來。

大劉應邀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可天公不作美,小雨從早到晚一刻也未停過。等大劉趕到朋友家時,衣服上濺滿了星星點點的泥水。當新人雙雙向他敬酒時,朋友看到他滿身泥水,略帶歉意地說:“冒雨前來,叫你辛苦了。這都怪我沒選好日子。”大劉趕忙接過話茬說“老兄此言差矣,自古道‘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人生的四大喜事,讓你們小兩口一天就趕上了兩個,這才叫雙喜臨門呢!”一句話說得滿堂喝彩,大大活躍了當時的氣氛。大劉意猶未盡,接著說道:“既然說到了雨,敝人有首打油詩,借此機會贈給兩位新人。”接著便吟道:“好雨知時節,當婚乃發生。隨便風潛入夜,聽君親吻聲。”一首歪詩吟罷,逗得新娘麵頰緋紅,引來滿座歡笑。大劉一席話確立他在人群中的說形象和說話,成了一個到處受歡迎的人。

在一次座談會上,有幾位同誌為鬼戲喊冤,認為神戲早已搬上錦幕,妖戲也已登台亮相,惟有鬼戲既未上演也未登台。大家正在憤憤不平之時,一位青年脫口點出其中原由:“這叫做‘神出鬼沒’”。此言一出,舉座生風,會場氣氛頓時增色不少。

在當今人際交往日益緊密頻繁的時代,語言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隻要我們以雍容豁達的態度對待生活,我們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充滿情趣和溫情,充滿歡樂和笑聲!

善用戲謔調侃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教授到大學裏演講,他走上講台環顧四周,放下手中的一本書,示意大家安靜,開始了他的演講:“同學們,我今天很榮幸地來到你們這個地方,到你們學校來做演講,我自從小時候就崇拜三種人,那就是機器人、外星人和這個地方的人。”大家被他幽默的調侃語言弄得摸不著頭腦,他繼續講,“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自古以來就是曆史名城,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文化,更是創造了世界奇跡,使我們的古代文明受到世界的關注,而且同世界文明一起被載入史冊。”大家恍然大悟,他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講到:“我常收到同學們提到的問題,他們問起我的風格主要受到了誰的影響,在這裏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是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一個是前印尼的總統蘇加諾,另一個是我經常見到的一個人。”大家屏聲靜息地等待人的下文,急切地想知道這個人是,他沒有說話,喝了口水,說到:“她就是我的七歲的女兒。”大家越聽越糊塗,“因為她說話天真浪漫,直言直語,想到什麼就敢說什麼,很少考慮到說話後的結果。這一點也是我的演講風格中的重要一點。”大家被他幽默而又深刻的話語逗的大笑起來。他又使起桌子上的那本書,說:“有人問起我對這本書的看法,我先看了這本書的序言,作者說他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五年時間寫出來了,我看完之後,感到這個世界之上,除了托爾斯泰、高爾基、魯迅和郭沫若之外,他可能就是我心目之中最好的作家了。”台下一片嘩然大笑。

有一次,當時聞名海外的國畫大師張大千要返回四川老家,他的學生請了許多社會名流一聚,同時為老師餞行。酒過三巡,張大千一一向來賓敬酒。互了梅蘭芳麵前時,大家已有幾分醉意,張大千舉著酒杯,對梅蘭芳說:“梅先生,久仰大名,如雷貫耳,今日相見,三生有幸,不過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理應敬你一杯。”梅蘭芳聽完此話,不解其意,忙舉杯問道:“先生之言怎講。”張大千一臉笑意,對著眾人說到:“先生是君子,動口(指唱);我是小人,動手(指畫)。”張大千先生的幽默頓時引得眾人大笑起來。張大千在這裏就運用了戲謔調侃的幽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