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醉臥長安(3 / 3)

有些山是憑據自身的親哦壯美立足於世,令遊人過客歎為規止,舊如鼎立中華的三山五嶽;而另一些如景山者,則依靠的是典故,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在它們麵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你是想撥開時光的迷霧窺探栩栩如生於幕後的故人往事呢。於是,這樣的山便帶有經典的意味,如無字天書供奉於曆史的青玉案頭,風吹鬆濤,落葉遍地,你會杯疑冥冥之中是堆在展卷拜讀呢?

所以,我喜愛古老的城市。所以,我喜愛有典故的山水。正如,我樂意與胸中浮現城廓的有識之士交往,也算體驗一番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脫俗美感一這在獨自埋首趕路的世俗苦旅中不失為忘我的小憩。我甚至覺得,和我們一樣一山水也在尋找知音,正如無字天書若真有靈的話,每時每刻都會默默期待點石成金的讀者,否則,它也會寂寞的。

我前年去過陝西,八百裏秦川的奇峰無數獨獨穉山與馬嵬坡令我想得最多、最深。前者是春秋時周幽王千金買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滑稽舞台我在山腳下做一次深呼吸,想辨別千年前混雜的脂粉與硝煙是否散盡;後者則因有個貴妃做過犧牲品而身價百倍,至少我聽過當地有趣的傳說:楊玉環墓原為土塚,盛傳把這土攪在粉內擦瞼,可使皮膚與容貌變得更加細膩白活,因此遊客和婦女紛紛偷土致使土家被挖下去數尺,為保護塞的封土,才加砌了一層宵磚……因而我聯想到,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權得遊山玩水,比一般人他還額外帶有一層偷土的動機,即挖掘依附在曆史斷層的凝固的靈感,淘洗混雜於歲月塵埃的理智的金砂。這注定他與山水擦肩而過後不會空手返回的,他借助與山水的靈性相通豐富了自己記憶的庫載。

和驪山、馬嵬坡一樣費山寒味深遠,在於它吊死以過一位皇帝一更確切講是一個朝代。山腳是鼓角齊鳴、旌旗招展,山頭的枯樹頑石則永遠地展覽孤家塞人無處藏身的陰影一與其昔日笑擁的雍容華貴相比,這是何等淒涼的諷刺。為什麼這樣,何至於此?亡國之君垂憐於高枝的孤影遊魂,給景山打上了一個看不見的問號。每逢和此等山水遭遇,我不得不懷有品茶的心境,玩味那揮撣不程的苦澀中,是否浮沉有幾瓣雖經水煮火沸而青嫩如初的曠古哲理。文似看山不喜平那麼看山呢,不也類似於讀書嗎,誰也不願意拳上的經卷平鋪直敘,一覽無餘。

這簏文章是以景山開頭的。客觀上說,我和景山還是有點掾份的。我的寓所在沙灘北街,出門若歩行的話,離景山隻有十分鍾的路程。約見外地釆的朋友,我經常把守候的地點定在景山公園門。在等人的那幾分鍾,我會依著公園門日的石獅子;望著街對麵不動聲色的故宮一仿佛望著一紙之隔的曆史想一會兒心事。既然和景山熟悉如近郃,我想我多多少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便信手寫下這篇與山有關的文字獻給無聲無息坐守於我書房窗能望得見的地方、陪伴我度過無數個寫作與讀書的不眠之夜的景山。泉山,任何時候都匿著。

抒情的廣場

真正的北京人很少到廣場上遛彎兒。廣場上集聚的人群大多是釆白外省的遊客。廣場離火車站很近,坐公共汽車隻有兩站路,何況如果不在廣場上站一會,等於沒宋過北京。

本地人上下班騎車經過廣場,行色匆匆,顧不上看風景。隻是每天黃昏,這裏總有許多放風箏的老人和靑年,倒退著抖擻線繩,形形色色的風箏便鼓足勇氣越飛越高。那些紙剪的朔蝶、病蜓、爾或金裏,離我門的城市越來越遠。它幾乎是沒有表病地俯瞰大地上倒遐著行走的主人。這現象有兩點令我驚訝。我一向以為放風箏是兒瘇的事病,想不到在北京城裏它倒成為成年人的遊戲,甚至是很嚴肅的遊戲。另外,放風箏本適宜於天氣爽的鄉野,居然也會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如此流行,這簡直帶有抒痛色彩。或許在放風箏的人心目中,廣場就是這座繁華大都會中碩果僅存的一塊打穀場。我常常把他們專注的砷憜、熟練的動作當作一首詩宋欣賞。所有在城市裏放風箏的入都是熱愛大自然的,本質上都是田園詩人一堆能懷疑這一點呢?有風箏的天空,便美麗了許多。每一隻風箏都和我們生活中的一雙手:一顆心靈息息相通。想到這一點我有點感動。仰望著風箏,我會奠名其妙記起《紅樓夢》裏薛寶釵的一句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靑雲。天究竟有多高,我的手夠不著,風箏卻能夠著。放風箏需要技巧。我估計風很重要,就像沏名貴的茶葉需搭配上好的泉,才能程善盡美、功德圓滿一樣。放風箏的人對風的亟別,是否和玩味茶道的心褥類似?

放風箏這一活動在不同人手上,會體現出不同的境界。實際上隻要比較一番他們或沉穩或沖動的手勢,或陶醉或嬉戲的表懦,就能發現其區別。我僅僅是廣場上的觀察家。我不會放風箏,隻能臨淵羨裏。

廣場每天都迎接著不計其數的外地遊人,它仿佛作為全北京最公開的露天客廳而存在。早晨的升旗儀式,傍晩的降旗儀式,以某種神聖的氛圍吸引著觀眾我聯想到奧林匹斯山巔諸砷的火矩。外地人三五成群以天安門、紀念碑為背景攝影留念或坐在花團的水泥台階上吃幹糧、暍礦泉水。麵對他們,我總看見自己多年前初來北京的影子,舅見多年前陽光下一張風塵仆仆的年輕的臉。那個背挎行囊的外省書生,是我嗎?他現在在睏裏呢?我不杯疑時間會修改一些什麼。我每次宋廣場,幾乎都是陪同外地來的親戚明友。印象最深的是陪一對旅行結婚的中學同窗,他們特別開心,照了一整卷膠卷。我平靜地站在一旁。直到他們執意邀浦我合影,我仍覺得自己和玉蘭燈柱、綠化樹、節日的旌旗一樣,不過是遒具。能夠給一對幸福的人一生中的蜜月做一回道具,我也是有福的。

我和一位北京姑娘談戀愛,曾經並肩走過廣場。記得走到前門的城樓下,黃昏的天空棲集著一大群鳥,我以為是烏鴉,仔細一看不像。也不是钃屆。形狀較像雨燕,估計至少是燕子的一個品種吧。它們圍繞著殘缺褪色的離欄玉柱飛高飛低,叫個不停,仿佛樂不可支一一它們心中裝著怎樣的喜事呢?據說大前門樓上空,漬朝就已經有這沖鳥裝點著黃昏,典型的人間城廓景象。我頭頂的這群鳥,已經曆過多少代傳承呢一這本身就是一個秘不可宣的故事。這個改事隻能由歲、月釆講述。記得那是晩秋,一抬頭看見鳥群像被誰安排好的布滿城樓上空,我身邊的那位姑娘驚喜地叫了起宋。印象中她很美釃,也很活潑。她摘下極鮮豔的紅披肩,向頭頂的鳥群招個不停。多少年過去了,這仍然構成我心目中廣場上的晩霞。

我小小的家在故宮後門附近,黃昏散步一不小心就沿著淺淺的護城河走到長安街了。今天我一個人在廣場上轉了半圃,突然想起那位說著一口潰脆的京腔的姑娘,想起那年晩秋的風曾經打著嗯哨掠過我肩膀。她早已嫁入了。我們早就失掉了聯係。今天,走過廣場的瞬間,我突然很關心:她,現在在哪裏呢?

我們不可能奇在廣場無意間重逢的機緣一那隻能作為小說中戲劇性的楠節。畢竟,一生太短暫了。好多入一生修行的緣份,也隻夠見一麵。這已經算有緣了。即使事實中的她寘的與我擦肩而過一我們恐怕都認不出對方了。畢竟,多少年過去了。畢竟,我們都有點老了。隻有廣場沒變。在城市童,隻有廣場永遠不會改變。

書香門第

在我想象中,北京至少擁有兩座頗具王者之氣的宮殿。其一眾所周知,乃皇帝們住過的紫禁城(:又稱故宮);其二則是位於白石橋附近的北京圖書館。之所以如此劃分因為我是個讀書人。在讀書人心目中,遢搜一天下籍典的巍巍北圖,堪稱精神上的朝廷踏進它的門檻真恨不得焚香沐手,頂禮嗅拜。一駒天子一教臣,紫禁城最繁華的時候,也不過駐紮羞文武百官、嬪妃三千,而今皆被雨打風吹去。而當算中國一號的北京圖書館藏書之豐、讀者之廣,足以倚仗半壁江山,雄畤九洲方圓。

多少年了,有多少卷牘泛黃的古籍藏在深宮人未識,又有多少名家或平民曾經在北圖的通簷下進進出出?這已然和曆史一樣,渺如洇海了。現坐落於白石橋的這處館址,乃是解放後新的,水磨石墦麵,綠琉漓瓦,落地玻躅門窗,坐北鑰南,層樓疊嶂。至於它的前身、它的淵源,則如老樹虯枝,盤根鍺節。汪曾棋描述過北京地麵上圖書館的興衰變遷:國子監,現在已經作為首都圖書館的館址了。首都圖書館的老底子是頭發胡同的北京市圖書館,節原先的通俗圖書館一由於魯迅先生的倡議而成立,魯迅先生曾經襄讚其事,並捐瞎過書籍的圖書館;前曾移到天壇,因為天壇地點逼仄,又挪到這裏了。

除了魯迅之外,本世紀初,有個叫毛澤東的青年書生也曾經穿舊灰布長裳進出北京圖書館,孕青褒初的思想一就像卡爾馬克思在佗敦的大英圖書館構思出《資本淪》一樣。幾十年後,他微笑著回到北京,在中南海住下釆,瀆書、寫詩批鬩文件。據傳說北京圖書館還為他辦過一張特殊的借書證。

再往前就是誇朝了。乾隆皇帝修集共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五千八百五十四卷的《四庫全書》,曾繕寫七份,建閣藏庋,先後置內庭四閣、江浙三閣。大內日文圃明園日文源,熱菏日文津盛京(沈陽日文溯,並於揚州大觀堂之文彙閣,京鎮江)金山寺之文宗閣,杭州聖因寺之文瀾閣,亦各庀一份。文源閣毀於英法聯軍入京之役。文淵藏故宮博物館,今存台北。文津閣所藏(四庫全書》版本,今存北京圖書館。

由此可撖,書和古玩、玉璽、杈權、人心一樣,是無價之寶,代代枏銜。書和帝王將枏一起搬家,一起遷都。一座圖書館(譬如圓明園的文源閣)毀於天災人禍也和阿房宮焚之—炬同樣損失慘痛,令人扼腕可惜。書的命運就是曆史。書是曆史的一麵鏡子。繾如秦始皇焚書坑儷的篝火熊熊。如司馬遷《史記》中的結繩紀事。圖書館是書的別墅,它使書享受到貴族的待遇。而讀者則是永遠的香客,永遠的朝拜者。

公共汽車白石橋那一站,北京圖書館,我是很有感情的。有那麼個夏天,一位穿文化衫的外省靑年,幾乎每個星期天都出現在二樓鬩覽室臨窗的座位,和一本書相對,就像日常生活中和世界相對一樣放鬆而自然。我當然知道他是誰。休憩的時候,館前的大理石台階上坐滿了表情悠閑的煙鬼,他們猶如放風的囚徒,彼此借火、套話、交換眼神。我曾經是其中之一。在這個星球上,沒有什麼建築能像圖書館那樣,安撫讀書人的靈魂。它是我們樸素的皇宮,潰貧的敎堂。先知的聲音在這裏活著,魚在水裏活著,曆史在紙上活著甚至呼吸著我們的眼鏡片上彌漫一片水霧。花園還是花園。假山石還是假山石。高聳的廊柱下,我還是昨天的我嗎?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坐在陽光燦爛的大理石台階上,抽煙、辯淪、思想,沉默或吶喊一他們這是在向歲月借火呀,用雙手籠絡住風中播曳、碩果僅存的一根火柴,做一次炊煙嫋嫋、神曲悠揚的深呼吸……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