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的誕生(1 / 3)

《二泉映月》的誕生

在無錫錫惠公園的龍光塔下,有一口泉。泉流清澈,泉水甘美,被譽為“天下第二泉”。

有水就有人家。在“二泉”的惠山腳下,過去有一條小石街。住在小石街的家家戶戶,都以做泥人為生。那時,泥人曬滿小石街兩邊,然後上釉,遠銷異地。那就是有名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最受歡迎的是“阿福”。“阿福”胖胖敦敦,神采歡喜在舊社會,惠山人民的生活情景恰恰是和他們製造的“阿福”相反。他們製造“阿福”這種喜人的形象,隻是對自己命運可憐的安慰和渺茫的祈求。在這裏,我們來講一個發生在惠山街上的故事。

在立著唐宋兩個朝代的石刻經幢的惠山宮觀裏,有一個小道士,名叫阿炳。

阿炳是三清殿(一說雷尊殿)當家道士華清和的獨養子。在舊社會,道士公開婚娶,會遭人歧視。因此,阿炳以過繼子的名義被華清和收養為小道士。

阿炳聰明伶俐,他的小小的心靈十分美麗。山頂龍光塔的鳥叫,宮前百年大白果樹上的蟬鳴,觀後“二泉”流水的塗塗,紅色宮牆腳下秋蟲的卿卿,都給了他很大的樂趣。每當午夜醒來,隻要他聽見遠村的雞啼或惠山周圍水田的蛙聲,他就會感到一種安慰。老山林,古宮觀,夜靜中,一種細微的感覺使他好像聽見草兒在微風下輕輕在吟詠,“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他從小就愛大自然的音樂。

阿炳喜愛音樂,曾學習道家音樂的技藝。有時,阿炳抽空摸出山門,悄悄地去惠山街上聽人家婚喪喜事的樂隊演奏。開頭,他站得遠遠地聽,到後來,他逐日走近。有一天,他摸起二胡,參加了演奏。

樂隊裏都是一些窮漢。起初,他們盡跟小道士開玩笑,但到後來,他們為小道士的喜愛音樂的精神所感動,就慢慢地喜歡起阿炳來了。

於是,一個民間樂師開始盡心地教阿炳拉二胡。阿炳融彙了道家音樂和民間音樂於一身。

師傅傳藝,阿炳抓緊時間,苦學苦練。他拉弓弦的胳膊經常腫疼得人夜難眠。他的二胡的絲弦染上了紫黑色,那是他磨破了手指在絲弦上塗的血。十指連心,雖然痛得他揪心、流淚,但他還是咬緊牙根,艱苦地學民間樂曲。阿炳不知付出多少血汗和眼淚,他學二胡學得多麼艱辛!終於有一天,他的師傅感動地歎了一口氣說:

“阿炳,你用單弦也能拉出好二胡來了!”

從此,隻要惠山街上傳來婚喪喜事的鑼鼓聲,阿炳就像被招魂攝魄似的,偷偷地跑去參加樂隊,拉二胡。

阿炳拉二胡拉得多奸咧!他拉的二胡昂湯、低回,如泣如訴,哀歌當哭。當他拉響二胡的時候,你可以看見他的眼神多麼沉醉嗬!他的眼睛裏擒著欲滴未滴的兩顆淚珠……

小道士阿炳的秘密終於被戳穿了。有一個道士發現了阿炳給婚喪喜事的人家奏樂,認為有敗清規,向老道士告了一狀。於是,這一天,老道士手執鐵戒尺,站立山門。

當阿炳回來的時候,老道士叱喝:

“阿炳,你竟敢敗壞山門!從今天起,要是你踏進山門一步,我的戒尺就要打斷你的腳!”這時,華清和已經去世。阿炳就流落在惠山街頭了。

不久,因為阿炳患了嚴重眼疾,沒錢醫治,眼睛瞎了。從此人們叫他做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擲踢街頭,過著流浪的日子。從春到冬,從朝到暮,年年月月,他在惠山街頭、崇安寺和三萬昌茶館一帶拉二胡要飯。

阿炳要飯,不求富貴家,不登高門坎。有時,窮人家斷炊,碰上還沒有斷炊的人家,他又去晚了,要不到吃的。有一次,城裏有錢人家到惠山祭過祖墳,給了他幾塊餅子,他沒有接,就走到小溪邊去舀幾口水喝。阿炳饑腸轆轆,但還是拉響他的二胡,他追求技藝的提高,沒有一天間斷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