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 / 3)

第七章

小話簍子

兒子自小就愛說話,這應該歸功於我父母在他兒時為他提供的寬鬆的生活環境。那時,父母家一來客人,最忙的就數他了。他會飛快地跑進客廳,屁股一扭就爬上了高高的椅子,然後吊著兩隻小腳,老聲老氣地說:“客人呀,吃茶呀,不要客氣呀……”

忙了一輩子的父母,乍一離休,身邊有這麼個活蹦亂跳,整天咭咭呱呱說個不停的小玩意兒,解了不少寂寞,也給了他們許多慰藉。所以,兒子的多話,備受讚賞與鼓勵。家裏有點兒什麼事,想添點兒什麼東西,母親都習慣與他念叨念叨,他也似懂非懂地跟

著瞎攪和。

兒子語言表達能力很強,兩歲時就能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會說很長很長的句子。這是父母有意無意間培養的結果。

兒子回到我們身邊時,我們已經清靜慣了,起初也不適應兒子的聒噪。但對父母來說,稚齡的兒女比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愛。看見他們,心裏縱然有座冰山也會溶化。畢竟是自己的兒子,雖然覺得他話多了一點兒,卻也覺著有趣。但兒子對我們卻極為不滿,隻要我們兩個一說話,他就會在我們中間一站,大聲責問:“為什麼不同我講話,光你們兩個講?”

家裏新添物件,他也會提出抗議,為什麼我一點兒也不知道呀?”

一天到晚,他總纏著人,不停地提著問題,什麼猴子過不過生日呀,火車有沒有媽媽,公園的木馬睡不睡覺,月亮為什麼總跟著人跑……

我想,世界上最大的學問家,在一個三歲孩子鋪天蓋地的問題麵前,也難免會結舌。

兒子還不管我們愛不愛聽,成天喋喋不休地報告自己的見聞,發表自己的見地……

總之,隻要他醒著,一屋子都是他的聲音。

自打他回來後,我們家真是毫無秘密可言,透明度極高。不論什麼人,隻要到我們家坐上一個鍾頭,就能把我們兩口子如何吵嘴,家裏來過什麼客人,中午吃的什麼飯,星期六打算去哪裏……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走到哪兒,說到哪兒。我領他去理發,隻要把他往理發椅上一放,隻管坐到一邊看書去好了,他早熱熱鬧鬧地與理發師聊上了。

因為他,我的社交麵也大大拓寬了,有時走在路上,也會被一個掃馬路的女工叫住。

“你兒子真逗,”她說,“昨天跟我們這一通聊,沒把人笑死。”

兒子的多話,經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尷尬。

一天,他撅著嘴從隔壁回來。原來,他的小夥伴常田的媽媽說,他們要吃飯了,讓他明天再去玩。

兒子說:“常田來咱家玩,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讓他走過。常田的媽媽不禮貌。”

我老公正在看報,隨口應和道:“小朋友要講團結,到家裏來玩玩,沒關係的。”

第二天一早,我老公用自行車推著兒子去幼兒園,剛好與用自行車推常田上幼兒園的常田爸爸相遇。兒子雙手扶著車把,盡力欠起身,大聲地嚷了起來:“常田一我爸爸說了,你媽媽是壞蛋,她不讓小朋友搞團結!”

那天晚上,老公與我學說那一幕後,仍苦笑不已。

“狼狽,狼狽,簡直是狼狽到家了!”他問我,“你說說,我當時該怎麼辦?”

三四歲的孩子思維比較簡單,對人或事的判斷比較絕對,非好即壞。我老公不是講過“小朋友要講團結”嗎?常田的媽媽讓我兒子回家,兒子就理解為她不讓他與常田搞團結,從而得出常田媽媽是壞蛋的結論也不足為怪。

我老公無法責怪兒子,因為兒子沒有撒謊?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又無法向人解釋,因為這也不是一句、兩句話能講清楚的,何況又當著兩個無知的孩子。

“我隻好硬著頭皮,充耳不聞,沒事人一樣往前走。”

我能想象出老公當時的情形,笑得半天都直不起腰。為了表彰老公的上乘表現,我

特地獎了他一個大雞蛋

要知道,那時一人一個月隻供應半斤蛋。兒子回來後,雞蛋成了他的專利品。雖然吃雞蛋時,我和老公麵前也會擺上一個,那純屬是裝樣子。因為我不願意兒子小小年紀就形成這樣的概念:家裏的好東西隻屬於他。我要讓他知道,我和他爸也一樣有份。雖然事後我們又會不約而同地把雞蛋重新放回櫥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