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詠太白大人的這篇美酒佳作,誰還認為立冬僅僅是一個時令的節點呢?誰還會說拜冬僅僅是千百年來令人向往的一種遊戲呢?誰還不認為順天應時、大道至簡不是大家共同的夢想與追求呢?

拜冬,拜的就是這樣的人間大愛與真情。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是一句流行多年的成語,也是一個很值得人們回味的典故。

它來源於《晉書·樂廣傳》。

原文是:(樂廣)嚐有親客,久闊不複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於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複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複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屙頓愈。

這段話的意思是:樂廣曾經有一位親密的朋友,分別很久不見再來。於是,樂廣就問朋友不來的原因,友人回答說:“前些日子來你家作客,承蒙你給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時候,看見杯中有一條蛇,心裏十分厭惡它,喝了那杯酒後,就得了重病。”

聽了這話,樂廣就回想起那天喝酒是在河南聽事堂上,那堂的牆壁上正好掛著一張角弓,而那角弓上又正好用漆畫了一條蛇。樂廣便猜到杯中的蛇,一定就是那角弓的影子了。

於是,在原來的那個地方,樂廣再次宴請了那位朋友。飲酒間,向朋友詢問:“酒杯中是否又看見了什麼東西?”

朋友回答說:“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樣。”

樂廣便把其中的原因告訴朋友,朋友的心情豁然開朗,疑團突然解開,長久而嚴重的疾病也頓時治好了。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流傳很久、耐人尋味的故事。

它不僅嘲笑了那個被杯中蛇影嚇得病倒的人,同時也向我們說明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

心病,還須心藥醫。

樂廣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導客人,對症下藥,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屙頓愈”。

然而,事實上僅僅理解這些顯然是不夠的。

因為,誰都知道牆上弓的影子反射到酒杯上,這是一個相當小的概率,如果是弓上畫的蛇又清晰地出現在酒杯裏,其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了。這麼“難得”的小概率事件,又偏偏觸動了那位疑神疑鬼客人的神經,並把這位知書達理的朋友嚇得半死,這一切如果僅僅用庸人自擾來解釋,恐怕也是難以自圓其說的。

我想,問題的關鍵可能就在發生這件事的時間節點上。

據應劭所著的《風俗通義·怪神·世間多有見怪驚怖以自傷者》記載,造成杯弓蛇影的這場酒,是在夏至這一天發生的。

這就頗有些意味深長了。

什麼是夏至?

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這一天是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90度,其直射地麵的位置是一年當中的最北端,它幾乎是直接照射在北回歸線上的。此後,太陽的直射點便開始了南移。

所以這一天,北半球的白晝將盡情地延展,且越往北越長。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這一天,是陽氣生發的極點。

因此,在這一天人很容易亢奮。換句話講,就是思維非常活躍,容易浮想聯翩,也容易沾火就著。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這是講從夏至這天起,陰氣開始生長而陽氣開始衰敗。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而半夏,這種喜陰的藥草就要開始滋生蔓延了。

夏至是一個轉折點,這時人的神經是脆弱的。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夏至在那時候,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譬如在宋朝,百官是要放假三天的。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天是祭神的日子。據《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史記·封禪書》也講道:“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祈求災消年豐,就是這個節日的最初使命。當然,這裏麵也許還有另一層深意:到了陰盛陽衰的轉折點了,人們利用幾天假期來調理一下心情,也未嚐不是一種明智之舉。

世界萬物之間的這種聯係與製約真是無所不在。

正因如此,遼代把夏至日謂之“朝節”。人們在這一天要互贈禮物,以求吉祥,尤其是婦女要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到了清朝,又把夏至日稱為交時,曰“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這期間,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無疑,在這個敏感的時令轉換期,人們越來越謹小慎微了。

祭神,必有神。

於是,敏感、脆弱和恐懼,就構成了“杯弓蛇影”的外在條件。這時候,你就是想看不到杯弓,也一定會看到蛇影。

人就是這樣的情感動物,自己要左右自己,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其實,夏至祭神主要考慮的,還是農業的豐收和遏製病蟲害。因為,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很快,在生理和生態上都需要補充很多的水。正所謂“夏至雨點值千金”,這時候祭神祈雨,實屬正常。

此外,陰盛陽衰正是雜草瘋長的季節,它們是多種病菌和害蟲的寄主,“夏至不鋤根邊草,如同養下毒蛇咬。”所以,祈福除害,求得上天的幫助,這在那個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的時代,也在情理之中。

而祭神,實際上隻是一種寄托。哪個農民都不會因為祭神了,而不去澆灌和除草。

因此,當時的樂廣要是請一個農民來喝酒的話,他是萬萬不可能看到杯弓蛇影的,就算是真的看到了,他也不會害怕。

當然,季節的變化會給人門的心情帶來一定的影響,對此大家都會感同身受,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怨自艾,誠惶誠恐;有的人則是笑臉相迎,坦然相送。

就像在大年初四的那一天,有人在自家的門上貼了封口符,一整天都大氣不敢出,逢人就笑,生怕犯了什麼是非口角,給新的一年帶來麻煩。而有人卻偏不信這個邪,專門去歌廳一展歌喉,如果碰見什麼熟人也會離老遠就打招呼,送去發自內心的問候。顯然,後者在這一天是踏實的、真實的,也是快樂幸福的。而前者毫無疑問地是被那個看不見的魔掌所綁架。

相由心生,事由念想。

這時許多有趣的風俗,也會搭上順風車應運而生。

吃涼麵,應當是首要的一條。

這是我國北方地區的習俗。涼麵,俗稱過水麵。清淡、涼爽、可口。“冬至餃子夏至麵”,這句諺語把其中的美譽度,講得淋漓盡致。其中的道理可能有很多,但我認為最要的一條,就是對於那些肝火太旺的人來講,吃了它可以瀉火。

因此,到現在山東濟寧鄒城一帶的人,在這一天不僅要吃涼麵,而且還喜歡喝冰水。這源於清代,那時的夏至,朝廷是要向百官發放冰塊的。顯而易見,涼麵和冰塊的作用不謀而合,異曲同工。

通過吃涼食或飲冰水,來抑製心火,冷靜情緒,疑神疑鬼的焦慮或許就此該打道回府了。

吃狗肉,是另一個應對辦法。

狗肉本來是中國人的肉類主食之一,後來有一個趙姓的皇帝屬狗,才禁止吃狗肉。再後來,有了反彈,狗肉又開始走上了餐桌。直到進入清朝,滿族人做了皇帝,而他們是不吃狗肉的,這樣在中國吃狗肉的人就慢慢地少了下來,狗肉也就從中國人的肉類主食變成了副食。

但夏至吃狗肉則另當別論。

夏至殺狗補身,相傳源於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那時“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這樣便形成了後來夏至殺狗的習俗。

按理說,狗肉性溫,大補元氣,屬性燥熱,僅適宜秋冬季節食用,而夏天是陽氣上升的季節,如果吃狗肉豈不是外熱加上內熱,火上加火?然而,我們的老祖宗卻說:隻有夏至這天例外。夏至這天吃了狗肉,不但不會熱氣、不會對身體引起不適,反而會對身體有益。為什麼呢?前人隻講了一句:夏至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禦瘟疫。

“夏至狗,沒路走”。

夏至這天的狗,一定很慘。

其中的道理隻有一個,那就是陽陽相克,以毒攻毒。在這一天如果吃了狗肉,什麼妖魔鬼怪、什麼將信將疑,都會望風而逃。那位望到杯弓蛇影的先生,一定是忽視了這個問題。

“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在這裏,誰是神呢?到底是誰祭誰呢?一個簡單的季節轉換,其實一點也不簡單。

有了杯弓蛇影,人們反而覺得踏實起來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於是,又一個習俗堂而皇之地走上了舞台,那就是養生。

古人對於夏季的養生是很有研究的。《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

與此相反,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

對此,嵇康在《養生論》裏也闡述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心靜自然涼”,這是夏至養生的極致。

其中,飲食調養是夏季養生的跟班。

我國古時就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故《金匱要略》中有“夏不食心”的說法,即根據五行、五成、五髒、五味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製肺氣。

因此,現今廣東等一些地區,人們從這時起就喜好煲清補涼湯、鯽魚黑豆湯、藥理排骨湯等;而在北方,則煮紅、綠豆湯、小米粥、白果粥等。如今,這些都成了比較流行的當地小吃。

苦夏就是枯夏。藏氣好軟,成了養生的一種境界。

夏至節,變成了一種科學。

這是一個順應天時、把握農務的科學,是一個講求規律、除害興利的科學,也是一個天人合一、修身養性的科學。

在這樣科學的氛圍裏,杯弓蛇影的故事就隻能是一個故事了。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詩本來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對夏至天氣的巧妙描述,但用在這裏也一定會有另一番韻味。

幸福或者痛苦,開心或者傷感,煩躁或者安逸,一切都源於你自己的心情。

坦然、靜氣、順其自然,這就是夏至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