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一葉知秋

“一葉知秋”,出自《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也引唐人詩雲:“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早些時候,每讀到此處總有一些疑惑:為什麼一到秋天就會落葉呢?

後來才知道,其中大有奧妙。

原來植物的葉麵上有許多小孔, 叫做氣孔。有些樹上的一片葉麵,竟然有一萬多個這樣的氣孔。這些氣孔,是水蒸汽和其它氣體出入流通的門戶。

當秋風送爽,氣溫日趨下降時,空氣開始幹燥,樹葉中的水份,便通過這些氣孔快速得到蒸發,這樣樹木所需要的水份就遠遠跟不上葉麵所蒸發消耗的速度。水份就是養分,養分不足,樹木本身就麵臨著死亡的威脅,若不進行自我調節,就難以自保。

於是,樹木為了生存,便在葉柄和葉莖的連接處生成了一個隔離層,這樣做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使樹葉失去了母體的支撐,它隻能在秋風的吹動或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紛紛飄落了。

殘花凋謝,落葉飄零,多多少少令人傷感。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有了黛玉葬花的淒美畫卷,才有了《最後一片樹葉》主人公的動人故事。

但是,無論如何,小小的秋葉飄落,還頗有些壯士斷腕的氣概。

這就是一葉知秋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道理。

當氣候的變化,讓生命麵臨生死考驗的時候,就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抉擇。

舍得舍得,隻有舍去,才能獲得。氣侯,改變著生命的狀態。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人類生活在被大氣包圍的地球上,大氣的無常運行,造成時序上的寒暑往來,從而形成了氣象萬千的自然現象,這就是氣象。

氣候,是對氣象的分析和概括。因此,與其說氣候改變著生命的狀態,倒不如說這種改變實際上是由氣象引起的而更為貼切。

夏季高溫可以使人中暑,冬天低溫又能使人凍傷。寒潮可以誘發感冒和氣管炎,氣壓、濕度、氣溫的大幅度波動,可使關節痛加重,使哮喘病人發作,甚至引起心髒病的發生。當天氣悶熱時,精神病人的症狀會波動,就是健康人也會坐立不安,尤其是兒童更易受激怒,出現騷動、哭泣、叫喊、吵鬧等一係列異常行為等等。

氣象的影響,不可小覷。那麼,怎樣才能正確的應對呢?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這就是一葉知秋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

隻有順應氣象的變化,我們正常的生活才能得到保障。

事實上,氣象對我們人類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其中,讓我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農業。

40年前,在我下鄉的地方,土地非常肥沃,每年一到秋天,金黃色的小麥波浪滾滾,一望無盡,甚是喜人。可是,每到要收割的前幾天,我們每個人的心都是揪著的,就怕刮大風或者下暴雨。可幾乎每年老天爺都會在這個節骨眼上和我們叫叫板,總要弄出點意外什麼的,害得我們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累得連滾帶爬,屁滾尿流。

這種事情,不是個案。

有關專家曾做過統計:在過去的40年裏,中國的農作物因遭受水旱、風雹、霜凍等氣象災害,平均每年受害麵積達3300萬公頃。其中,成災的麵積為1400萬公頃。每年因災害損失的糧食,高達200億公斤以上。

氣象,決定著我們食物的安全。

其次就是交通。

無論是天上的飛機,還是水中的船舶,或者是陸路上的運行工具,安全問題是人們普遍擔心的首要問題。這其中,氣象條件惡化,是第一殺手。

美國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已發生的嚴重飛行事故,59.9%與氣象有關。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客機失聯,機上239名乘客和機組人員生死不明,它牽動了全世界人們的心,至今還在為它的下落而祈禱。可這樣的厄運似乎並沒有結束,就在距離新的一年還有最後兩天的時候,亞航QZ8501客機因天氣原因又墜入大海,機上155名乘客和7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震驚之餘,人們對航空安全的關注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如何應對那些嚴重的氣象問題,大家幾乎束手無策。

人定勝天這句話,在這裏還真有些不靈。

同樣,海霧使客船、漁船和艦艇等麵臨偏航、觸礁、擱淺、相撞的事故也是此伏彼起,時有發生。日本人曾對以往6年裏發生的910次海損事故做過統計分析,結果由於濃霧及低氣壓暴風天氣而引起的災難,占到總數的60%。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是,發生在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海嘯,不僅造成了數千人死亡、數萬人失蹤和巨大的財產損失,而且引發的核泄漏至今還沒有解決。

至於在陸路交通上,由於氣象原因給我們帶來的問題,甚至是交通事故,那更是不勝枚舉,防不勝防了。

氣象,決定著我們出行的安全。

第三就是工業和軍事。

氣象對工業的影響是無孔不入的,無論是廠址的選擇、廣房的設計,還是原料儲存、製造、產品保管和運輸等各個環節,都受溫度、濕度、降水、風吹、日射等氣象條件的影響。

一些災害性天氣,常常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十幾年前,我們油田曾突然爆發一次大規模的斷電事故,造成眾多的生產設施停運,尤其是使煉油廠損失慘重。事後查明:這是因為突然發生冰凍而引起高壓輸電設備短路造成的。為了防止此類災害的再次發生,油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來更換相關設備和設施。

氣象,決定著我們經濟的安全。

自古以來,軍事與氣象有著不解之緣。它對戰爭的影響,被牢牢地寫在一些著名的曆史戰例上。

1776年8月29日,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華盛頓在紐約附近抵抗英軍,遭到嚴重挫折,他被圍困在一處險地。正在危急之時,晚間突發大霧,華盛頓乘機逃走。死裏逃生的他,隨即重整齊鼓,發起反擊,並在12月份迅速扭轉了戰局。

1815年6月18日,滑鐵盧戰役爆發,拿破侖勝券在握。但就在決戰前夜,天空忽降大雨,致使田野、道路泥濘,兵馬難行,法國援軍無法按時趕到。拿破侖因此慘遭大敗,從此被流放至死。

1941年,希特勒進攻蘇聯,來勢凶猛。然而,l1月初,卻提前遭遇寒潮襲擊。12月4日,莫斯科氣溫驟降到零下30℃以下,汽油凝固,致使德軍坦克無法開動,大炮瞄準鏡失效。德軍士兵沒有禦寒準備,凍傷達11萬人之多。蘇軍立刻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大舉反攻。德寇兵力損失約110萬人以上,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在我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10多萬人從緬甸進攻雲南,被怒江天險阻於滇西一隅,日軍官兵患瘴氣疫病,使半數日軍不戰而亡。

氣象,決定著戰爭態勢的走向。

從氣候到生存,從健康到安全,從農業到工業、再到軍事,氣象與我們的生活,與我們國家的政治聯係得如此緊密,這也許是過去我們許多人沒有想到的。

這就是一葉知秋要告訴我們的第三個道理。

氣象決定著氣候,氣候不僅改變著生命的進程,而且也決定著生命的未來。

這裏詮釋的是對生命的信仰,是對生命如何順應自然、融入自然、駕馭自然的信仰。

由此,一個重要的國際組織誕生了,那就是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也由此,一個重要的節日也隨之誕生了,那就是國際氣象節。

國際氣象組織,最早誕生於1873年。

1950年3月23日,開始改組為WMO,次年成為聯合國有關氣象、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科學的專門機構。它一成立,就在全球性氣象和水文研究的國際合作上,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擁有191個國家或地區會員。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並要求每年的這一天,各成員國都要舉行紀念活動。每次的活動,都要有一個主題,以此來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1991年2月10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叫依西·雷莫裏諾的地方,有一個法國人發起了要建立國際氣象節的活動倡議,共有16個國家的25個電視台前來參加,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氣象專家。他們以“氣象與我們的生活”為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交流。活動中,還評選出了優秀的氣象節目、氣象小姐和氣象先生。

從此,第一個國際氣象節走上了世界舞台。

從紀念日到氣象節,這是人們認識的升華,也是氣象對世界的影響愈來愈緊密的必然結果。到2000年,已經有65個國家的130個電視台加入了這個組織。

現在,這個紀念日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一個公認的節日。越來越多的人們希望通過這個節日,更好地普及氣象知識,更快地加強氣象學的研究,更科學地掌握氣候變化的規律,更有效地為社會服務。

氣象節,成為了人們凝聚智慧的一個平台。

1961年,世界氣象組織確定的紀念日主題是:“氣象!”

2013年,國際氣象節活動的主題是:“觀測我們的星球,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2014年,它的主題是“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

從氣象到觀測、從自然到青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飛躍。

如果說,過去人們用一葉知秋概括的是要提高對氣象、氣候的認識的話,那麼今天的這兩句話,要概括的內涵顯然是一種進取、一種責任、一種挑戰。

一葉知秋,要知的是對理解自然、駕馭規律的把控;是對見著知微、防患未然的生活能力的把控;也是薪火相傳、不斷提高對社會風險管理水平的把控。

一葉知秋,要知的不僅僅是現在,更重要的是未來。

嘿,你好!

11月21日,是“世界問候日”。

對於每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溫馨的節日。因為,在這一天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隻是要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發出一聲真摯的問候,或是傳遞一個甜美的微笑。那麼,你就會把今天的快樂帶給了整個世界。

建立這個溫馨浪漫節日的人,不是什麼名人,也不是什麼組織,而是名字叫姆可馬克和米切爾的兩個兄弟。

他們來自澳大利亞。

當時是1973年11月21日,正值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當他們看到烽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和在戰場上人們彼此仇殺的慘況,便萌生了一種願景:那就是設立一個時間平台,讓人們至少在這個平台上能夠平息怒火,彼此向對方表達一下善意。

這就是世界問候日最初的萌芽。

這是兩個意誌堅定的人,決心一旦下出,就堅定不移地四處奔走。他們自費印刷了大量有關問候的宣傳材料,寄給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及知名人士,向他們闡述設立“世界問候日”的重要意義。兄弟倆還利用各種方式進行遊說和引導,呼籲和勸告有關領導人放棄軍事手段,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分歧。

終於,他們的誠意感動了人們。

第一個“世界問候日”,誕生了。

如今已有146個國家加入了“世界問候日”的行列。為此,聯合國還專門發行了一套“世界問候日”的郵票,其用意就是希望人們借助信件來傳遞這種問候,給人們都帶去一份關愛、一片好心情。

這無疑是給“問候日”送來了一付翅膀。

11月21日,這個在戰火中誕生的渴望,如今已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成了一個聯合國推介的為全世界祈禱和平的平台。

這就是節日的魅力,其中的關鍵不是它的形式,而是它的內容。僅憑促進世界和平這一點,它就足以讓人們紀念。

人類的相親相愛,就是它永遠不變的主題。

也正因此,世界問候日從建立的那一天起,就在各國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各國人民把這種問候與本民族的禮節深深地融合到了一起,從而在全世界形成了絢麗多彩的禮儀文化。

世界問候日,成了一個重要的和諧促進日、文化傳承日。

澳洲毛利人,同人見麵的問候很簡單,那就是碰鼻子。喜歡碰鼻子是他們的傳統禮節,而在世界問候日這一天碰鼻子,其意義可能就更加意味深長。

阿拉伯人常把“在你麵前的是你的親人,在你麵前擺著的是平坦的道路”這句話,作為問候語送給親朋好友,充分顯示了這種問候禮儀的文化底蘊。

問候日,成了傳承本民族優秀曆史文化的最好舞台。

印度人的問候方式很莊重,尤其是到了世界問候日的這一天,人們彼此見麵時要以鼻額相碰,並且彼此緊緊擁抱。這比毛利人的碰鼻子還進了一步,其坦誠和豪放也就更勝了一籌。

泰國人的問候方式,我們中國人可能比較熟悉,即以雙手合十來迎接對方。但其中也還是有細節的,即男性要將雙手放置於臉部前方,而女性則要置於胸前。對此,我們有的遊客有時也許會鬧出點笑話來,就是不論男女一律一個姿態。好在問候是一種愛意的傳遞,也就沒有人會計較姿勢是否嚴謹了。

但跟美國人講問候,就要小心了。很多人認為,每一位美國人都習慣於擁抱他人,這可能是看美國大片太多了的緣故。其實,對美國人而言,除了對家人與好友外,他們並不會隨意地擁抱、親吻遇見的每一個人。即使是在某些上流社交圈裏,對女性也僅限於輕吻一下對方的麵頰。因此,在問候日裏,最好不要隨便把手搭在美國人的身上,否則,大家都會感到很不自在。

在非洲, 人們非常關心彼此的出汗情況。因為,這個地區流行熱病,得了熱病的人,皮膚就會變得幹燥,而健康人的皮膚一般是濕潤的。因此在這裏,皮膚出汗與否就成了衡量人是否健康的標誌。所以,有的民族一見麵,尤其是在問候日這天一見麵,就一定會問:“你出汗了嗎?”這是最真誠的關心與問候。

尼泊爾距離我國很近,但他們在彼此問候這個問題上,顯得更虔誠。特別是在問候日來臨的時候:賓主相見,一定會雙手合十,口中道聲“納馬斯得”。如果是在山區,主賓相見時,主人還要伸出舌頭來表示對客人的歡迎。

舌頭和心都是鮮紅的。伸出紅舌頭,代表向客人捧出了一顆赤誠的心。

問候,真是千姿百態,氣象萬千。

世界問候日,成了一個巨大的花籃,每一個民族的問候禮節,都是這個花籃裏的一枝奇葩。

然而事實上,還遠不止如此。

隻要我們再深入地向這些民族的問候禮儀走幾步,就會有更大的發現:原來每一個問候的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是他們民族的曆史長河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厚重的曆史,這些民族無論大小,都應該受到足夠的尊敬和重視。

他們都應該受到問候。

非洲有的部落有個奇怪的禮節,即表示珍愛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時,要吐口唾沫。當部落的戰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時,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觸摸一件新武器時,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口唾沫。這源自一種古老的遺俗,因為一些原始人認為,口水可以避除邪惡。

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假如在世界問候日這一天,我們遇到了他們,他們向我們吐幾下口水,可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因為,這是在向你進行誠摯的問候。

穆斯林是誠實憨厚、講禮貌的民族, 待客十分熱情。如果這一天你到他們家裏做客,主人要馬上沏茶、備飯, 但不會對你說“喝茶嗎? ”、“吃飯了沒有? ”而隻是當著你的麵,將碗蓋揭開,放入冰糖、核桃仁、紅棗、葡萄幹、桂圓等滋補品,然後盛水加蓋, 雙手捧遞。

顯然,這是一種無言的問候,假如你身在其中,一定會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阿爾巴尼亞的禮儀也有很多講究。在他們的語言中,對生病、生育、喬遷、婚喪,都有成套問候的詞彙。如過生日時,人們會說“祝像高山一樣長壽”、“像雄獅那樣結實”;生育時, 人們祝產婦“再生100 個”;辦喪事時,人們通常講“與您同哀”、“望您逢凶化吉”、“化悲哀為樂”等。

在這裏,問候已變成了一種文化,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