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每個人都很重要
1987年7月11日,前南斯拉夫的一個嬰兒降生。隨即,他被聯合國象征性地認定為地球上第50億個人,並就此宣布,地球人口已突破了50億大關。
1990年,聯合國又作出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定為“世界人口日”。
“每個人都很重要!”這是2010年世界人口日的活動主題。
可以說,這個活動主題概括了建立世界人口日的所有目的。
人口,要與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環境相適應。這是它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道理。
據科學考證:公元前100萬年,世界人口僅有1~2萬人。在舊石器時代,世界人口翻一番要3萬年之久。到了公元初,世界人口翻一番的時間,縮短為1000年。到了15世紀中期,則縮短為15年。
1804年世界人口總數是10億,1975年是40億,1987年是50億,而到了1997年,則達到了60億。這組數字告訴我們,世界人口每增長10億人,所需的時間越來越短。按此推算,到了2050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93億,甚至是100億。
人口的突飛猛進,必然帶來消費的突飛猛進。
首先是生態失衡。
綠地消失,草場退化,物種減少,氣候失常。為了養活增加的人口,必須擴大用於生產糧食的耕地和牧場。
世界耕地在19世紀初,僅有4.5億公頃。而現在已達到15億公頃,這相當於全球陸地麵積的10%。如果再加上30億公頃的牧場,將達到30%。剩下的土地基本是無法利用的沙漠、凍土帶,還有一點可憐的森林。
人類的生存空間,被無情地擠壓。
我在內蒙古草原上,就看到過這樣的情景。由於過量的放牧牛羊,導致一些牧場最後不得不被廢棄。因為,饑餓的牛羊,把還在發芽的草連根啃下。失去植被的牧場不再是牧場,而是荒漠。它給我們帶來的直接災難,就是一次又一次興風作浪的沙塵暴。
這些牛羊的命運和我們人類的命運竟然聯係得如此緊密,這不得不令人感慨萬分。
其次是飲用水危機。
現在,世界上已有12億人無法持續獲得安全飲用水。如果再繼續發展下去,其結果不堪設想。前不久在非洲爆發的埃博拉疫情,令全世界談虎色變,其最大的推手就是不潔淨的水。
還有就是就業。
據資料介紹,全球每年隻有1億青年能夠成為新增勞動力。大量的年輕人,因為無法獲得穩定的就業機會,導致他們一直處於失業或貧窮之中。這種現象必然會對犯罪率居高不下、精神性藥物濫用、地區衝突以及極端暴力勢力猖獗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人口的過度增長遺患無窮,非同小可。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那麼,如果是人口過慢增長又會怎樣呢?
答案仍然是清楚的:同樣也危險!
它帶來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勞動力供給不足。
人是生產力中最核心、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一部分,如果出現緊缺,就會造成生產力低下、甚至是停滯的嚴重後果。大家不會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些國家就是因此而陷入了困境。有的國家,甚至用出賣自己同胞肉體的方式來拯救民族的這場災難。
即使曆史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問題在一些國家也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譬如有些發達國家每年都會對外發放一定量的移民指標,同時還用一係列的優惠政策,招攬海外優秀青年去他們那裏留學深造,是他們真的想幫助別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勞動力短缺,使他們不得不采取此種措施來加以補救。
它帶來的第二個大問題,就是老年人的贍養問題。
據統計,現在全世界60歲以上的老人有6.06億,到了2050年將上升到20億,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4億,100歲以上的老人也將有320萬。
目前,全世界養老機製的基本原則是以小養老,即用年輕人繳納的養老金來維持老年人的需求,其核心要義就是要收支平衡。可如果人口過度減少,新增的勞動力就會不足,這種平衡就難以為繼。如果出現繳納養老保險的年輕人少於領取養老金的老年人數量時,那結果將是災難性的。
老無所依,必生禍端。
一個人都不能少,“每個人都很重要”。
這句話,在這裏充滿著政治。
人口的素質,要與時代的要求同步。這是它要告訴我們的又一個道理。
人口,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詞彙,但卻有著多種釋義。
有人說,它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內或一個集體內人的總數。如宋嶽飛在《條畫合行事件劄子》上說:“本軍頭老小正兵七萬人口。”還有人講,它是指人。如元劉致在《端正好·上高監司》中套曲:“有錢的納寵妾買人口偏興旺。”又有人講,它指的是人的口,即言談或議論。如明胡應麟《詩藪·遺逸上》:“惟其好立異名,故紛紛人口不已。”
這些關於人口的釋義都有道理,但通常情況下,它是指一個地理區域內人的數目。
人口,就是人數。
可它又是一個不簡單的詞彙。
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數的概念,更是一個質的概念。這個質,就是人口的質量。
首先是生存質量。沒有生存質量的人口,形同虛設。
按照每日1美元為貧困線這一標準,目前在發展中國家,有1/4的年輕人生活在貧困中。其中,有13300萬青年不知道如何讀寫,另有11500萬孩子沒有學上。此外,還有1億孩子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得不中途輟學。
在世界上,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群中,有2/3是女性。女性的就業率,僅是男性的2/3。世界上,每天約有3萬兒童死於可預防性疾病;每年大概有50多萬女性在妊娠和分娩過程中死亡,而忍受妊娠並發症的人數是其30倍;有1/10的分娩是由十幾歲的母親完成的,而在最貧窮的國家這個比例則高達1/6。分娩,是造成15至19歲年輕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
尤為可怕的是,目前每天約有6000名15至24歲的年輕人感染艾滋病毒,他們占新感染者的一半。其中年輕女性人數的增長明顯高於其他群體。並且多數年輕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否已被感染,不知道艾滋病病毒如何傳播及如何預防。沒有艾滋病的世界,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
一個群體的生存質量,取決於它的短板,而不是長板。
在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許多人為自己由於營養過剩而造成肥胖發愁的今天,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令全世界汗顏。
“每個人都重要”,這句話在這裏顯得是那樣的虛偽和無力。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一樣,人類從誕生的那天起,就麵臨著兩個巨大的風險,一個來自外部,另一個來自內部。素質,顯然是內部風險的最大策源地。
2010年,社科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指出:到2020年,處於婚齡的男性人數將比女性多出2400萬。屆時,將有上千萬適齡男性處於“娶妻難”的尷尬境地。
娶不上媳婦,就意味著家庭不穩定;家庭不穩定,就意味著社會的不穩定。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很簡單,重男輕女。女嬰在娘肚子裏時,就被人為地打掉了。
素質,在人還沒有出生時,就被打上了不光彩的烙印。
來自民政部的數據還告訴我們:目前中國城鄉空巢家庭已超過50%,其中部分大中城市甚至達到了70%。農村留守老人約有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
空巢引起的最大問題是許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對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日漸削弱淡化,從而為家庭親情出現隔閡甚至矛盾衝突埋下了隱患。傳統的倫理親情觀念,已受到嚴重的衝擊和挑戰。
對此,我曾和一位在市法院民事庭做法官的朋友聊過,他說現在老人贍養問題十分突出。法院就是裁決了,也難以執行,就此往往導致家庭悲劇,親戚反目。
素質,在一個人燈盡油枯、風燭殘年的時候,又回到了原點,這個悲劇是個人的,還是時代的?
2014年,有兩張照片,凡是看過的人恐怕終生都不會忘記。
一張是一個老人倒在馬路上暈過去了,周圍有許多人在觀看,可沒有一個人出手相助。這時,來了一個外國姑娘,她抱起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把自己的水杯遞到了老人的嘴邊。
另一張是一個人駕駛一輛豪車正要逆行駛進人行道,被一個推著自行車的外國老太太攔住了,駕車人破口大罵,老太太據理不讓,旁邊圍觀的國人開懷大笑。
素質,已在悄悄地改變著人們的心靈。
這是比霧霾還要可怕的霧霾,天空中的霧霾我們可以治理,這心裏的霧霾又靠誰來治理呢?
紅燈早已亮起。
“每個人都很重要”,這句話字字千斤。
2013年10月31日淩晨,女嬰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一家醫院裏降生,她成為了象征性的全球第70億名成員。
與以往相比,聯合國此次刻意避免了渲染。
對此,聯合國有關機構的執行主任巴巴通德奧索蒂梅因說:在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反思,而不是慶祝。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反思什麼呢?
我想作為國家層麵,要反思的應該是人口政策,包括社會管理政策。通過這種反思,促進人口的合理增長和分布,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
人口,是一個國家社會管理水平的晴雨表。
社會管理是國家的基本功能,也是人民的福祉。社會管理水平越高,人們越能安居樂業。它雖然包括很多方麵,但對人口增減的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人口的增減,不能無序。
1978年2月,我國政府將計劃生育政策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此,我國每增加1億人口所用的時間,與曆史相比又延長至7年。政策執行至今,少增加了3億人。許多專家指出: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按1973年中國生育水平來推算,早在1986年和1994年,我國的人口就會分別達到12億和1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