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矛盾,上升為政治。

最後,當局不得不作出妥協。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作為國語。但鬥爭似乎並沒有終止,直至孟加拉獨立。

孟加拉建國後,為這5位“語言烈士”建立了紀念碑,每年到了他們忌日的這一天,紀念碑下都會擺滿鮮花。

這個紀念碑,承載了母語的第一個秘密,那就是:母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基和血脈。

為了這個原因,人們可以拋頭顱、灑熱血。

幾十年後,人們愈來愈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於是,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大會宣布,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

國際母語日,在槍聲中站立起來。

盡管教科文組織反複詮釋:建立這個紀念日的目的,是要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多語種化。但是,人們還是能看到這個紀念日背後的深層含義,即推動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融合。

所有的融合,都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的。而對其語言的尊重,才是最大的尊重。

所以,2012年國際母語日活動的主題是:母語教學和全納教育。

“全納教育”就是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這種教育理念,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學說中,就已充分地加以闡釋。

如今,用到母語身上,其寓意更加深遠。

母語,既是一個族群交流的工具,也是其文化和身份的代表。據統計,全世界約有6000多種語言,其中96%的語言使用者隻占世界人口的4%。數以千計的語言,基本進入不了教育體係、新聞媒體、出版物和公共場合。

現實告訴我們: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挽救措施,全世界超過50%的語種將逐漸走向消亡。

這是母語的第二個秘密:它正麵臨一場危機。

可以想象,如果這種危機不能得到化解,那麼將會有多少種文化,由於與我們無法溝通而消失?又將會有多少人,由於喪失這些文化而被社會所拋棄?

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並且在紀念世界母語日的活動上,舉行了隆重的首映式。片名為《我們生活在語言中——世界的聲音》。這部紀錄片,把關注語言的消失問題,尖銳地擺在了世人麵前。

母語,是關注世界的平台,同樣也應該為世界所關注。

令人高興的是,在國際母語日的推動下,許多人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威爾士語、加泰羅尼亞語和加拿大的印第安語已經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一些國家通過確立官方語言、編撰字典、編寫多語教材、完善語言存檔和傳播製度等措施,已開始積極探索保護母語的各種途徑。

2006年,教科文組織首次在北京舉行“國際母語日”紀念活動。此後,中國每年都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紀念這個意義非凡的日子。2008年,正值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辦之際,中國將“國際母語日”活動的主題定為“弘揚多元文化,共迎北京奧運”。

母語,是世界和平的使者。

“語言,至關重要!”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一個鮮明口號。2013年“國際母語日”的主題是:“書籍,母語教育的媒介”。

母語,已成為文化建設的橋梁。

但是,我們要看到,所有的這些都還剛剛起步,實現母語所承載的使命,還任重而道遠,它所麵臨的危機並沒有結束。

就拿中國來說,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發展中國家。除漢族外,已確定民族成分的還有55個少數民族,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8.5%,分布在全國總麵積約55%的土地上。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滿族已全部使用漢語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

應引以高度重視、高度警覺的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語言也麵臨著消亡的危險。他們有的已經處於完全失去交際功能的狀態,如佘語、赫哲語、塔塔爾語等;有的已經瀕危,如怒語、仡佬語、普米語、基諾語等;還有的已經顯露出瀕危跡象或正在走向瀕危。

和其他麵臨這個問題的國家一樣,它的後麵緊跟著的可能就是一種文明傳承的終結。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她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她有極強的包容性和凝聚性。所以,采取積極而有效的措施,保護弱勢的民族語言和搶救瀕臨消失的民族語言,就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使命。

這就是母語的第三個秘密:維護民族的繁榮,國家的統一。

在這樣的目標下,沒有什麼不可以接納,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放棄。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有些人至今也沒有能夠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

這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忽視自己的母語;另一個是濫用自己的母語。

在一首歌中,有這樣一句歌詞:“可惜,我已經不能用母語來訴說……”每次聽到這首歌時,我的心就有一種發緊或者發顫的感覺。這本是一曲歌頌家鄉秀美河山的旋律,但這句歌詞的寓意卻是這個主題所遠遠不能涵蓋的。

人們真的該覺醒啦。母語,就是你的根!

至於母語濫用問題,更是令我們哭笑不得。某電視台體育節目中的解說員,把足球的“臨門一腳”說成“臨腳一門”;某電視台主辦的一個婚姻有約節目,非常熱鬧,可欄目字幕竟堂而皇之地打出一“網”情深、一“鍵”鍾情;某些產品的宣傳廣告,更是讓人啼笑皆非,如一“寫”千裏、“男”言之隱、一“名”驚人、“咳”不容緩、清涼一“夏”、好色之“塗”。2005年是酉雞年,一些人竟然打起了雞的“主意”,別出心裁地用“雞”字來吸引觀眾和讀者的眼球。於是,“雞”遇難得、“雞”不可失等詞語紛紛登場。還有一些洗浴中心,在開業的告示中使用了隨心所“浴”、“浴”滿全球等詞句,讓人看起來分外刺眼。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網絡“新詞”,也是鋪天蓋地的不斷湧現。比如網上非常流行的“囧”字,還有前兩年流行的“火星文”,這些看似惡搞的行為,其實是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輕薄,是對祖國、對民族、對文化的一種調戲。

有人做過統計,有多達幾百條的漢語成語,任人“宰割”,被拚湊得“麵目全非”。要知道,成語是我們漢語中的精華,對其隨意肢解,就是對漢語的大不敬,就會引起對漢語詞彙的誤讀,造成眾多的歧義。尤其令人痛心的是,造成這種局麵的不是別人,而恰恰是這些母語的使用者自己。

不敬的背後,必然是冷落。

於是,我們看到在中國的一些理工科大學裏,居然很少開設中文課,更多的是傾向於英語、法語等外語,從而使不少大學生對國外語言文化的了解多於對本國語言文化的掌握,甚至出現了“中國人不會說中國話”,隻會說“中英文結合”的“奇特”現象。

在此帶動下,許多高中、初中甚至小學也把母語教學,漸漸地放到了從屬地位,教育重心開始向奧數、外語等方麵傾斜。許多具有加分項目的“興趣班”,占據了孩子們的大量時間。

學生跟著分數走,這使他們離自己的母語愈來愈遠。

對此,許多從事人事工作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近些年來,招進企業的大學生是學曆愈來愈高,專業領域是愈來愈深,可就是對漢語的掌握能力確實是愈來愈差。

有個單位負責人告訴我,他們對新分配來的大學生進行入廠教育時,都要搞一次語文考試,結果成績是一年不如一年。有的大學畢業生在500字左右的作文裏,竟有100多個錯別字。

這些問題,我信。

因為,我見過他們中的一些人簽名,確實是讓人望而卻步,有的字奇醜無比,有的字眼花繚亂,還有的讓人猜都猜不出來是什麼字。

作為一個中國人,連自己祖國的語言關都沒過,還何談外語,何談專業?母語,本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連爬都不會爬,你還怎麼走?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從生到死,都將生活在母語的世界中。母語,是我們認識和把握世界的有效載體,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一個人成長成才的基本媒介和重點路徑。因為,隻有母語才最能表現人之為人的特點。

人的心靈、人的關係、人的活動、人的社會以及人的存在,從一開始就和自己的母語交織在一塊、滲透在一起、融合為一體的。

人在母語中思考、生活、行走和成長,就像魚在水中遊弋一樣自如、流暢。

忽視和濫用母語,必然會忽視和濫用自己的文化,也就必然會喪失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與自覺,它的最大惡果,就是瓦解我們民族的凝聚力。

現在,有些人對西方文化情有獨鍾,而對我們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卻極盡鞭撻之能事,其中的原因可能很複雜,但沒有建立起對自己母語的尊重,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肆無忌憚糟蹋母語的人,其實就是踐踏自己的心靈。

因此,那些母語的忽視者和濫用者們,真的是到了該猛擊自己一掌的時候了。

其實,早在2000年10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就已經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並自2001年1月1日起開始施行,但許多人對此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好在去年以來,國家教育係統已著手對高考中語文和外語的權重問題進行了改革,即上調語文分數在高考成績裏的份量,適當降低外語的所占比重,並逐步推動外語考試的社會化。雖然對此人們反映不一、褒貶各異,但其中折射出對母語的關切程度,還是令人欣慰的。

最近,國家有關部門也已經對肆意濫用文字的行為,開始進行規範,這是一個遲到的好消息。

母語,是我們心中的太陽,是我們頭頂上的星光。

它可以溫暖遠在他鄉的遊子情懷,可以指引苦悶的心靈走出迷惘,可以為前進的道路消除屏障,也可以為人性的光輝增色添彩。

愛護並使用好母語,我們責無旁貸。

維護並捍衛好母語,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