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就是10月31日。
2006年,麵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危機,聯合國再次重申了勤儉的意義,並且正式做出決議:每年的10月31日,為世界勤儉日。
從一個專業組織的倡議,到確定成為世界性的一個節日,走過了82年的曆程。這個曆程,實際上就是人們對勤儉的認識不斷深入、不斷提高、不斷升華的過程。
勤儉節,並不簡單。
它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一種應對日益膨脹的人口而不得不為之的行動。
就在聯合國下決心要建立這個節日的那一年,世界人口已經突破了65億。有人就必然要消耗資源,有65億的人口,就必然要有供 65 億人口消耗所必須的吃、住、用等各種各樣的資源。
然而,地球上的資源是個常數。有的不可再生,有的總量正在減少,還有的剛剛維持平衡。僅就消耗這一點來說,人類如果不做到保護和勤儉,那麼在不遠的未來,就有可能無地可種、無糧可吃、無衣可穿,甚至沒有新鮮的空氣可以呼吸…...
如今,8年過去了。
世界人口已超過了 70億,土地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一個個接踵而至。就是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水,也麵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有很多人早已喝不上幹淨的水。
資源是有限的,而消費卻是無限的,維係它們平衡的杠杆隻有一個,那就是勤儉。
但現實總是那麼無情。
凡是去過農村的人,都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破敗的老村子,旁邊一定會有一個正在建設的新村子。老屋炊煙未斷,新屋又狼煙四起。同樣,許多人在一些縣城也會看到這樣的情形:一邊是老城,另一邊是新城。老城破破爛爛,但人聲鼎沸;新城器宇軒昂,但門可羅雀。
有人戲稱其為——鬼城。
毫無疑問,鬼城不鬼,它們是實實在在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這種浪費,如果在全國範圍內統計的話,一定是個很嚇人的數字。我們天天在講,要死守18億畝的可耕地紅線,可這些眼前的問題為什麼卻越演越烈呢?
勤儉,應從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
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對奢侈之風、浪費習氣的抵製與鞭笞。
一般來講,設立一個節日,都是弘揚正能量的。但世界勤儉日的建立,卻正好相反,它一出現,就高舉著批判主義的大旗。因為,奢侈浪費,現在已經成為一種通病,給世界正在帶來愈來愈大的傷害。
我們都是祈盼和諧的。和諧的基本前提,就是人人有飯吃,人人有發言權,其中吃得飽是關鍵。如果連飯都沒的吃,動亂肯定就會接踵而至。而要保證人人吃得飽,就必須從勤儉做起,從節約做起。
什麼是勤儉?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農民勤儉持家,小日子過得美滿幸福。臨終前,他把一塊寫有“勤儉”二字的牌匾作為遺產交給了兩個兒子。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了一個“儉”字。
結果,老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穀豐登。可他妻子卻大手大腳,孩子們也浪費驚人,久而久之,家裏沒有了餘糧,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窘迫拮據。“勤”,沒有給老大帶來應有的收獲。老二雖然奉行一個“儉”字,但疏於農事,又不肯精耕細作,盡管省吃儉用,日子依然艱難無比……,後來,兄弟倆終於恍然大悟,“勤”與“儉”兩個字原來是不能分開的。勤而不儉不行,儉而不勤也不行。
勤為開源,儉為節流。
開源節流,就是勤儉。
可惜,許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在這方麵,國家、單位、組織等大的層麵上,存在的問題無需贅言,因為大家看到的太多了。現在僅舉幾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例,就足具有震撼力。
先看看公共場所資源的浪費。
我曾在一家大型超市裏做過一番觀察,發現在20分鍾的時間裏,一個收銀台通道裏結賬的有20位顧客,他們中隻有3人自帶了環保袋,其餘17人全是新買的塑料袋。一個塑料袋,一般0.2元至0.3元,按理說誰都買得起,但這其中就有個節儉不節儉的問題了。中國有這麼多人,每天要消耗多少塑料袋?這些本都是可以節省下來的呀!
況且,塑料袋還會帶來難以降解的環保問題。每到寒風肆虐的時候,這些隨風飄舞的袋子,五顏六色、四麵出擊,給本已蒼茫的大地帶來了無盡的憂傷。
水的浪費,也同樣驚人。
每一個城市都有許多各式各樣的汽車美容店,在那裏我們會看到,一輛車洗過後,地上的水到處都是,甚至直接流到了大街上,不僅影響了城市的形象,而且也給路上行人帶來了諸多不便。再仔細觀察一下,服務生在洗車時,都是將水籠頭開到最大,每當高壓水槍一開,白花花的自來水便噴射不止。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浪費,我們幾乎隨處可見。要知道我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22%,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隻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
酒店賓館,是人們經常光顧的地方,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國內幾乎所有的酒店賓館,都為客人提供了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衛生用品,這些真有必要嗎?我去過歐洲的一些國家,他們那裏這種情況是罕見的。難道我們比他們富裕得太多了嗎?這些看似不太起眼的東西,如果累積起來,恐怕又是一個天文數字。
還有就是電。
我們到電器賣場就會看到,除了來回走動的銷售小姐外,隻有少數的幾個顧客,而牆上眾多的液晶電視卻在不知疲倦地閃爍著,播放著同一個畫麵。以每台電視機平均功率為50瓦計算,一天營業8小時就要消耗掉0.4度電,那麼這麼多台電視機一天要白白耗掉多少度電呢?
事實上,全國乃至全世界每天有多少這樣的電器設備在空耗,這恐怕是個難以計量的問題。但人們對這一切,早已習以為常。
一方水、一度電,能生產出多少糧食,這個賬我沒算過,但我在一些資料上看到過這樣的統計數字:
一度電,能讓25瓦的電燈亮40個小時、普通的電風扇運行15個小時,普通家用電冰箱運行24小時,電動自行車跑上80公裏,吸塵器打掃空間500平方米,一台電視機可以開10個小時......
一噸水,可供煉鋼150千克,發電每小時1000度,生產化肥500千克,織布220米,磨麵粉34袋......。尤為重要的是,人體有2/3以上是水份,我們每天都要喝水以補充流汗和呼吸時失去的水份,一個人超過4天不喝水就不能生存,一個人一年至少需要飲用一噸水才可以維持自己的生命。
浪費電和水,是不是在浪費生命?
讓我們再看看吃。
民以食為天。人不能不吃,但怎麼吃是大有講究的。有細嚼慢咽,有饕餮大餐,有風味小吃,有滿漢全席。當然,這些隻要是能吃進肚子裏本也無可厚非。但令人遺憾的是,其中的許多是吃不進去的,它們隻是在席麵上走一遭,最後全都被倒進了泔水缸。
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其中的重災區就是公款吃喝。我聽過一個人講過這樣的話:這輩子最鬧心的事情,就是請人吃飯。點多了不要緊,就怕點的菜不對口味,那樣的話,這頓飯基本上就算是白請了。為什麼呢?因為,來吃飯的人本身就是難得的資源。你請客,人家來,那是給你麵子。所以,隻好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什麼好,就上什麼。結果必然是眼大肚子小,大部分的菜肴都浪費了。
前些年,被媒體曝光的“人民大廈”15萬元的一桌飯,激起了許多人的憤怒。其實在一些人那裏,“收”幾十萬元的一盒月餅、喝十幾萬元的一瓶洋酒,都是“稀鬆平常”的小事。
物欲泛起了奢侈,奢侈助推了物欲。
實際上,不僅是公款吃喝浪費嚴重,就是很多老百姓自掏腰包請客,也不甘示弱。對此,凡是去參加過同事或朋友婚禮的人,都會有所感受。
一是人很多,四麵八方的都要前來捧場,很熱鬧;二是菜很多,迅速地堆滿一桌子,很排場;三是話很多,從開場到結束,滿耳朵全是一片祝福之聲。結果,人們光顧講話、聽話了,沒吃上幾口飯菜,就偃旗息鼓了。最後,滿桌的菜肴都剩在了原地,結局隻有一個,統統地倒入垃圾桶裏。
央視曾做過統計,全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糧食的價值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這種浪費,簡直就是作孽。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製度上的,崽賣爺田心不疼!另一種是文化上的,死要麵子活受罪!有些人請客,不把菜盤子高高地摞起來,沒麵子;不上幾道“硬”菜,沒麵子;最後,菜盤子被吃幹淨了,也沒麵子。
勤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製度上的原因,隻有從政治的層麵去解決。好在中央終於下手了,整治“四風”深得黨心、民心,現在已是初見成效,許多過去門庭若市、車水馬龍的豪華餐廳,現在都開始閉門思過、轉軌變型了。
同樣,文化上的原因,也隻能從文化的維度去破解。文化無處不在,在文化的氛圍中,要讓“麵子”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關鍵是弘揚什麼、反對什麼,必須旗幟鮮明。
中國文化從建立的那天起,勤儉持家就一直作為一種光榮的傳承而被曆代人們所稱道。所以,《左傳》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諸葛亮也說:“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將勤儉作為大德,將奢侈作為大惡,這種愛憎觀,將文化的力量闡述得淋漓盡致。
勤儉,是我們民族血液裏最亮麗的色彩。
據《韓非子十過》記載,秦穆公有一次問一個由餘的大臣:“你說,古代君主使國家興盛和覆亡的原因是什麼?”
由餘回答說:“由於勤儉而使國家興盛,由於奢侈而使國家覆亡。”
後來,唐代詩人李商隱又取其意,寫成《詠史》詩一首:“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這首詩的難得之處,就在於用精煉的語言總結了曆代君主治理國家的教訓,勤儉是成功的源頭,奢侈則招致破敗。
在這首詩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商紂王肉林酒池,為博寵妃妲姬一笑,不惜撕破千絹萬帛,最終被殷所滅;隋煬帝為觀瓊花修大運河到江都,耗盡民力造行宮,惹出三十六路煙塵,七十二家反王;清西太後一頓飯用上千兩白銀,且“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結果民焉能不反,清王朝焉能不亡?
當然,這首詩也激勵了無數個建功立業的偉人。
毛澤東主席,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樸,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在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準,不吃魚肉和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就留大家吃午飯,結果端上來的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則是燒餅。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經常說的一句諺語是“節約便士,英鎊自來”。每天深夜,她都親自熄滅白金漢宮小廳堂和走廊的燈,她帶頭堅持皇家每一個人使用的牙膏都要擠到一點不剩。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個億,我麵不改色。但誰在地上丟一分錢,我會立即撿起來”。
“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這既是智慧,又是精神;既是理念,也是實踐。
號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的日本豐田公司,可以說是個腰纏萬貫的大公司,但他們在成本管理上卻從一點一滴做起,嚴格管控。勞保手套破了要一隻一隻的換,辦公紙用了正麵還要用反麵,廁所的水箱裏要放一塊磚來節約用水。
文化是一種思想。在“勤儉”這種強大的思想麵前,那些所謂的麵子,一文不值。
這就是“世界勤儉日”的偉大。它不僅確立了一個時間的節點,讓人們在這個節點上反思自己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從而捫心自問:“你忘本了嗎?”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思想平台,讓“勤儉”這個全世界通用的精神財富,在這個平台上得到傳播,得到發揚光大。
勤儉,它弘揚的是人間正氣。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都是“經濟人”和“社會人”的統一體。“經濟人”的突出特征,就是追求自身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說,以追求最多的財富和最大的效用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社會人”的突出特征,就是在追求自身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同時,還追求社會的承認、尊重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這些特征決定了,一個人時刻麵臨著貪欲的誘惑和責任感的節製。貪欲是奢侈浪費的根源,責任感是製約貪欲的利器。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自己。抑惡揚善,是每個人終身都麵臨的選擇。
“世界勤儉日”,就是一個人心靈的競技場。
有人算了這麼一筆賬:按我國13.5億人口計算,若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按1粒米0.02克來算,那麼就是13.5億粒米,約合27噸。如果按每人每年吃130千克大米計算,那麼就可供近208人吃一年。同樣,如果全國每人每天節約1分錢,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元,而這50億元能建5000所希望學校,能讓近千萬個失學孩子重返校園。
這筆賬,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事實:勤儉不是哪個人的事情,而是連接著千萬人吃飽、上學、幸福的大事情。也就是說,你今天節約了一粒米、一分錢,就會造福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事,這豈不是最大的善?
在心靈的競技場上,何去何從,這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這正是“世界勤儉日”向我們詮釋的深刻道理。
記住這一天吧,記住這個節日!
讓勤儉從我們自身做起,讓勤儉從我們現在做起!
讓勤儉成為一種習慣,一種責任,一種態度,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