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誤導,對社會的傷害是令人痛心的。它不僅造成中國煙草消費市場的卷煙價值和價格已經嚴重背離,而且它還成為了奢糜之風的幫凶。一條烤煙型卷煙,高的可以賣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成了有些人炫富或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越貴越受追捧,真正的價值觀在煙霧彌漫的世界裏被扭曲。

誤區,真是害死人。

可以說,種煙的、烤煙的,賣煙的、吸煙的,送煙的、販煙的,沒有一個能說清楚,煙到底是什麼?

他們還不知道,世界上各種煙草製品的管理,雖然都歸屬到食品類,但卷煙包裝和食品包裝卻大不一樣。卷煙生產中加入的防腐劑、助燃劑等各種化學添加劑,是不標注在包裝上麵的,就更談不上有產品使用說明書之類的東西了。

所以,吸煙族隻能知其“燃”,而不知其所以“燃”地去消費煙草。

無知,是吸煙的另一個禍端。

煙草消費者,在沒有知情權的情況下,成了煙草的犧牲品,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更讓人悲哀的是,這種悲哀還不知道為什麼悲哀。

據統計,目前中國男性的吸煙率為66%,女性吸煙率為3.08%。而且煙民正在向低齡化的方向發展,青少年吸煙人數已高達5000萬。

不知毒,還在吸其毒。不知“燃”,還在使其“燃”。

有毒、致癌、成癮、浪費、誤導,吸煙的危害毋庸多言,早已是昭然若揭。也正因如此,在1988年第一個“世界無煙日”上,全世界發出了一個共同的聲音:“要煙草還是要健康,請您選擇。”

這是一句振聾發聵的呐喊,是整個社會在向人間陋習發出的一場挑戰,是殘酷的現實向每一個人敲響的一個警鍾。

2003年5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舉行大會,會上192個成員國一致通過了第一個限製煙草的全球性條約——《煙草控製框架公約》。《公約》要求:各國至少應該以法律形式禁止誤導性的煙草廣告;禁止或限製煙草商讚助的國際活動和煙草促銷活動;鎮壓煙草走私;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煙;要在香煙盒上用30%至50%的麵積,標明“吸煙危害健康”的警示;要禁止使用“低焦油”、“清淡型”之類的欺騙性詞語。

世界無煙日活動,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這個公約的指導下,禁煙限煙,正在變成全世界人們的一致行動。“煙草致命如水火無情,控煙履約可挽救生命”, 2011年這個主題,正在變成絕大多數有識之士身體力行的諾言。

世界無煙日,正在變成一個巨大的考場,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覺悟、智慧和毅力。要煙草,還是要健康?這個沒有選擇的選擇,擺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以牙還牙

以牙還牙,出自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

這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係統的法典。

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銘刻,除序言和結語外,共有條文282條。包括訴訟手續、損害賠償、租佃關係、債權債務、財產繼承、對奴隸的處罰等。

該法典使“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成為了眾多複仇者的理論依據,因而也給本來就不平穩的世界,帶來了更多的動蕩。

也有人說,這句話來自聖經,即在《舊約全書·申命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以手還手,以腳還腳。”但是,南懷瑾先生講,其實那不是耶穌說的,隻是他的徒弟們說有人說了這麼一句話,問耶穌怎麼認為,耶穌就開始講道了。

不管怎樣,這句話還是流傳了下來,並被許多人作為報複和懲罰別人的借口,而備受推崇。中東動蕩了幾十年,就是一個例證。

但這句話如果放到生理上,也還是蠻有意義的,因為它告訴了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牙,很重要。

牙齒,對於動物來說不僅是切割和研磨食物的重要器官,而且也是抵禦和攻擊外敵的強大武器。

不同食性的動物,其牙齒的形態和結構也就不盡相同。例如鼠、兔有著鏟子似的、可以用來挖掘穴巢的門牙;獵狗有著刀劍一樣用來撕裂食物的尖牙;野豬、大象有著刺戳之用的長牙;蛇有注射液體的毒牙;馬、牛有磨石一般的後牙;至於虎豹等大型食肉動物的牙齒,就更是犀利無比了。

人類雖然在進化過程中隨著手的解放、腦的發達、舌的發育,特別是由於過渡到吃熟食,其牙齒的禦敵機能已經大為減退,但作為雜食者,其能切能咬能磨的各種類型的牙齒,還是相當完善的。

平時來咀嚼,關鍵的時刻仍然能戰鬥。

當然,這種咀嚼的最大功能,還是使人的生命得到了更多的營養。

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地發生了礦難,十幾個人被困在了幾百米的地下,長達十餘天,獲救後發現隻有一人還活著,其他的人都餓死了。同樣的食物分配量,同樣的生存條件,為什麼在這個人身上會出現如此奇跡呢?

原來,在當時極端饑餓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都狼吞虎咽地幾口就把當天分配到手的食物吃掉了,而這位聰明人卻用細嚼慢咽的方式,把每一粒進口的東西反複進行咀嚼,從而使這些寶貴的能量得到了完全的吸收,他也因此而獲得了比別人多一點的生存機會。

牙,能使生命獲得最基本的保障。

其實,牙對於人生命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

充分的咀嚼,還會組合成綜合刺激,有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促進牙頜係統生長發育之效。它,對於老年人可防止牙齒過早脫落,對於成年人可保持牙齒健壯。

食不嚼不爛,牙不磨不長。這些對於幼兒和青少年來講,尤為重要。

嬰兒問世之時,“下巴骨”極為平薄,因而臉寬而扁。而後,由於牙齒萌發,咀嚼日頻,得以迅速生長,其臉“拉長”。7歲上下拉長最快,18歲左右臉龐定形。

其中,雖然臉型受遺傳控製,但遺傳信息僅僅是潛在能力,隻有在適宜條件下,才能得以充分“表現”,因而臉型受“後天因素”影響頗大。臉麵拉長,實際上是充分咀嚼的結果。咀嚼,影響著人的“嘴臉”,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就可導致難以挽回的麵部變形。

用則進、廢則退,少兒和青少年必須用好自己的牙齒,才能獲得健康和豐滿的麵頰。

牙,可以美容。

牙的第三個重要功能,就是發音。

人們講話,其發音是需要牙齒的。尤其是一些齒音、舌齒音,沒有牙齒的幫助,是開發不出來的。特別是孩提階段,正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刻,假如小孩牙齒缺失了,很多音就很難發準。他所學的語言、說的話,有可能讓許多人聽不懂。

牙,關聯著思想的交流。

此外,人的牙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社會功能”。

一副沒有口臭,吐氣如蘭、整潔美觀的牙齒,可以使人臉麵增輝,令他人易於親近。這些對這個人的事業、工作和生活,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促進作用。相反,如果張嘴就露出一口大黃牙,或是豁牙露齒,或是滿口黃斑,如果再加上口中臭氣熏人,那麼誰還敢與你靠近?

保有齊全、整潔、堅固的牙齒,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牙的“社會功能”還有一個體現,就是可以識別人體的特異性。

因為牙和牙之間所組成的排列,以及每個牙齒的形狀都是不一樣的,這就像人的指紋,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牙齒的排列,來辨別確認每個具體的人,這就叫牙齒學鑒定。這個方法,目前被有效地應用在刑事偵查上。比如拿犯罪嫌疑人現場咬過的一個水果或吃過的其他食物,看他的齒痕,就可以收集起來作為證據。

牙,成了一個人的標誌。

牙如此重要,其意義已遠超過一些人對漢謨拉比法典和聖經的“以牙還牙”的理解之上。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人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有的人沒有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要麼不能按時刷牙,要麼是刷牙的次數太多,要麼是刷牙的時間過長,或者不是順著牙縫刷,而是橫向來回用力刷,結果給牙帶來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有的人不注意牙齒衛生,養成了愛吃糖果、尤其是臨睡前吃糖的不好習慣,為齲齒的出現埋下了隱患。還有人平時喜歡咬手指頭,咬鉛筆頭等異物,喜歡用舌頭舐牙齒等等,這都是牙健康的大敵。

特別是有的人熱衷於讓牙去攻堅硬啃,去承擔不屬於牙自身工作的額外負擔。比如用牙齒開啤酒瓶蓋、咬核桃、磕過硬的堅果等等。要知道,牙雖然堅固耐磨,有著驚人的咬切力,但它也異常脆弱,一旦損壞,就沒有自行修複的能力。所以,尤需精心地加以愛護。

還有的人牙齒生了病,也不及時就醫,認為牙病不是病。小洞不補,大洞受苦;小病不醫,大病壘起。牙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同樣會釀成大的禍端。

牙病不是病,痛起來會要命。

對牙重要性的忽略,就是對人健康重要性的忽略。近些年來,我國人民群眾、尤其是學生的齲齒與牙周疾病的情況十分嚴重,並且有隨著年齡增長而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對此,許多有識之士十分著急,他們多方奔走,四處宣傳,一個關於保護牙齒的節日呼之欲出。

1989年,國家教委、衛生部、全國愛衛會等九個部委聯合簽署文件,共同確定,每年的9月20日為“全國愛牙日”。

這個節日建立的宗旨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要通過愛牙日活動,在群眾中進行牙病防治知識的普及,從而增強口腔健康觀念和自我保健意識,養成科學的保健習慣,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

由於我國口腔預防保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非常有限,且各地工作的發展也很不平衡,有些地區甚至還是空白,所以醫治牙病的唯一出路,隻能是預防。

最好的治病是防病。

首先,要有保健意識。

健齒之道,在於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和正確使用牙齒,其中充分的咀嚼是關鍵。古代,人類食品粗雜,咀嚼充分,故牙齒健壯少病。當今,食品日益“精益求精”,吃來“順溜”無需過多咀嚼,這無疑對牙齒保健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進食習慣。

一側嚼食是個不好的習慣,它可致廢用性萎縮,應予杜絕。還要提倡生理限度內的“咬牙切齒”。古時候,許多健康老人不僅吃飯時會“咬牙切齒”,即使在平時也會把叩齒作為一門功課,日行百遍,堅持不懈。因而,牙齒既密又牢,這是古人的一個智慧,也是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第三,要注意自己的飲食。

要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就應該給孩子多吃能促進咀嚼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海帶等,這會有利於促進下頜的發達和牙齒的整齊。常吃蔬菜還能使牙齒中的鉬元素含量增加,增強牙齒的硬度和堅固度。

實驗證明,厭食蔬菜和肉類食品的幼兒,其骨質密度均比吃蔬菜和肉類食品的幼兒低下。常吃蔬菜還能防齲齒,因蔬菜中含有90%的水分及一些纖維物質。咀嚼蔬菜時,蔬菜中的水分能稀釋口腔中的糖質,使細菌不易生長。纖維素還能對牙齒起到清潔作用。此外,還要注意多吃些較硬的食物,這會有利於牙齒的健美,如玉米、高粱、牛肉及一些堅果等。

預防的道理並不難,難的是堅持。

這就是“全國愛牙日”的深層次意義之所在: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麵力量,互相促進,互相提示,持之以恒。

愛牙,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

“全國愛牙日”,無疑是一個平台,一個教育和監督的平台。顯然,在這個平台上,我們獲得的不僅是警醒,而且更多的是力量,即整個社會的力量。

在這裏,“以牙還牙”已變成一種關於生命的哲學。因為,一副健康的牙齒,送還給人們的是對美好的向往,是對生命的拓展,是對生活的熱愛。

放開心胸與視野,牢記責任和使命,以牙還牙,會使人風華永駐,永遠年輕!

營養的誤區

5月20日,是中國學生營養日。

這是教育部、衛生部等多個部委在2001年5月聯合頒發文件確定的。

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個節日呢?答案可能有許多,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引導人們走出在營養問題上的誤區。

什麼是營養?從廣義上講,它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麵,既指吸取養料以維持生命,又指有助於發展的滋養物。

瞿秋白在《餓鄉紀程》寫到:“有江南風物,清山秀水,淞江的鱸魚,西鄉的菘菜,為我營養。” 老舍在《集外·丁》中也講道:“海水浴,太陽浴,可是吃的不夠,營養不足,一口海水,準死。”

這些顯然是物質的。

而我們在《讀書》等刊物上,也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感慨:“這是在學習,在從他人的作品中吸取藝術的營養。”

這顯然又是精神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一提起營養,想的最多的卻是狹義上的那個概念,即一個字“吃”,完全忽略了營養中還有的那個更高尚、更純潔的應有之義。

顧此失彼,方向往往比速度更重要。這顯然是第一個誤區。

我不知道國人盛行的“吃”文化是否與這個狹義理解有關,但人們對這個字的情有獨鍾確實令我們有些汗顏。兩個人見麵打招呼,凡是問“你吃了嗎”的人,大都關係不一般,哪怕是在廁所裏碰麵也在所不惜;形容一個人工作幹得好不好,就叫“吃得開、吃得香”,或者是“吃不開、不吃香”;如果要概括一下幸福感,有些人就會用上“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著”這樣的俚語等等。

一句話:吃,最有營養,最有用。

狹義的理解,往往會帶來狹義的結果。

於是,有的人對營養這個詞就變得格外地敏感起來:一日三餐,凡是吃都要講究精、高、貴。認為隻有精致的、高檔的、昂貴的才最有營養。

在對吃的追求上,人們仿佛愈走愈遠:越是精、高、貴的食物就越有營養。

事實果真如此嗎?

製作精致的食物,幾乎都要經過煎、炒、烹、炸、熏、烘、烤等環節,具有“三多一重”的特點。即油多,鹽多,味精多和口味重的特點。

“三多一重”對於豐富菜肴品種,促進食欲確有好處,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在製作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如熏魚、熏肉等,它們經過高溫烘烤和煙熏後,很容易使食物發生焦化,引起蛋白質的裂變,而這些已被裂變的蛋白質被人食用後,其分解出來的氨基酸會重新組合,從而可能使人體的遺傳物質發生突變。

如果是食物中的糖和脂肪被焦化,那結果更不可小視,因為它會產生一種苯並芘,這是極強的致癌物,對人體的危害極大。另外,凡是精巧的菜肴製作都比較複雜,有的甚至是反複加工,使蔬菜不斷接觸高溫的水和油,這樣一來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都將被破壞掉,從而使營養成分大大減少。

“精”的東西,其實並不精。

至於那種認為,檔次越高、價格越貴的食物就越有營養的認識,就更經不起推敲了。

時鮮蔬菜的價格雖然高於季節性新鮮蔬菜,但時鮮蔬菜由於受太陽的光合作用少,其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均比季節性新鮮蔬菜少。即使同樣是季節性蔬菜,也並非價格越高營養越好,如維生素C的含量,青椒大於青蒜,青蒜大於香椿,可香椿的價格卻是前者的許多倍。我曾在飯店裏點過幾次香椿炒雞蛋,結果菜一上來,卻成了在雞蛋裏麵找香椿。

香椿的價格遠在雞蛋之上。

但雞蛋可並非等閑之輩,其蛋白質、維生素等的含量及比例,均令其它任何高檔價格的菜望塵莫及。

很多人追捧甲魚,認為營養價值是極高的。但營養學家分析比較,認為豬蹄燒大豆的營養成分並不亞於甲魚。再如把牛奶與豆奶放在一起,大家一定會首選牛奶,實際上,豆奶尤其是強化豆奶所含的養營成份是要優於牛奶的。

“高”和“貴”的東西,事實上未必就高貴。

仔細想來,這樣的誤區害人不淺。

一個人的成長,是物質營養和精神營養兩個方麵共同滋養的。沒有了前者,就沒有了健康的身體;沒有了後者,就不會有健康的靈魂。

這一點,在中小學生身上尤為重要。

由於工作原因,我曾接觸過一些有不良記錄的人。發現他們在走向違法違紀道路之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學生時代都沒有受過良好的精神培育與文化指引。有的是家庭經濟拮據,父母忙於生計而對他們缺乏教誨;有的是從小就在祖輩家中寄養,這個問題受到了忽略;還有的是由於家庭變故,過早地埋下了孤單與怨恨的種子。這些家庭因素再加之近些年學校在德育教育上的缺失缺位,使他們長期處於營養不良狀態,所以走到今天的地步,既令人歎息,又讓人同情。

狹隘的誤區,誤的是人的一生。

第二個誤區是對營養不良分外地敏感。在營養就是吃的前提下,許多人認為“營養不良”就是“營養缺乏”或“營養不足”, 所以生怕自己或孩子吃不好、吃少了。

其實,這些人忽視了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營養過剩”。“營養過剩”也同樣是營養不良。

“營養過剩”,就是超過生理需要的過量攝入。它最大的後果就是造成消化、吸收、代謝功能失調,使過多的能量在體內積聚,轉換為多餘的脂肪。

許多“小胖墩”的產生,實際上就是營養不良。

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看到這一點。他們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不好,每天盡可能多地滿足孩子的胃口,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幾乎到處都能看見孩子們在“大吃大喝”的身影。豈不知,這樣的結果不是在給孩子補充營養,而是在讓他們丟掉自己的營養。

此外,過分充足的供應,還必然導致另一個後果,造成孩子的偏食。

喜歡的食品,猛吃;不喜歡的,不吃或少吃。特別是一些少年兒童對高熱量的巧克力、餅幹等情有獨鍾。其結果使許多中小學生攝取的營養物質極不平衡,尤其是吸收鐵、鈣的數量嚴重不足。

缺鐵和缺鈣,可不能小視。

有關統計數據表明,我國11歲至14歲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齡人矮2至3厘米。這是不是缺鐵和缺鈣的結果,我不敢斷言,但營養不良是一個公認的原因。

好心沒有得到好報。這樣的誤區,誤的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未來。

有問題就要解決,有誤區就要糾正。這就是中國學生營養日設立的最迫切的任務。

其中,建立起良好的營養文化,是我們要做出的首要選擇。

這本來是我們的傳統優勢。千百年來,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裏,始終有一個主旋律在回蕩,那就是重義輕利,重德輕財。

這個義是仁義,這個德是道德。為此,我們還塑造了無數個跨越曆史的人格模式,即君子。君子的所有標準都是精神層麵的,沒有一條是講“吃”的。

所以,才有“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日無竹”的時代風骨;才有“頭懸梁、錐刺股”的求學風範;才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曆史脊梁。正是由於這些民族英雄的存在,我們的文化才獨樹一幟地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然而,讓我們感到痛心的是,近年來這些寶貴的傳承被人們慢慢疏遠了,遺忘了。

據有人統計:現在我們國人每年平均讀書的數量不到一本,這和一些國家人均十幾本、幾十本的數目相比,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書,是精神營養的一個重要載體。不讀書,靠什麼來吸取精神養分呢?

因此,建立良好的讀書文化,是一個最現實的突破口。通過閱讀,使人們找到自己精神培育的土壤,進而建立起兩個文明並重的營養體係。

第二個重要的選擇是建立正確的飲食結構。其中的關鍵,是把握好四個字:平衡膳食。

怎樣才能做到平衡膳食呢?核心的問題是全麵、均衡、適度。

有一個營養食物的排行榜,很有意思。

肉食類的前三甲是,鵝肉、鴨肉、雞肉,而不是什麼飛禽走獸。水果榜的排序是,木瓜、桔子、橙子,也不是什麼價格昂貴的熱帶水果。蔬菜榜的前三名是,紅薯、玉米和蘆筍,更不是有些人吹捧得神乎其神的什麼可以抗病健體的名貴佳肴。

對此,那些認為吃什麼補什麼、一分錢一分貨的“吃客”們,真的應該認真地反思一下:最有營養的食物,我們不一定愛吃;愛吃的不一定最有營養。

當然,以上這些對營養食物的排法是否準確,可能還有爭議。但它告訴我們的道理,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能不在意的東西,卻蘊含著我們十分在意的內容。

譬如糙米。

有的人可能一見到它就皺眉頭,但它卻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多種礦物質。最新研究發現,隻要用糙米替換白米,就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另外,糙米裏的穀維素,是一種強力抗氧化物,能降低膽固醇,其中的木酚素,還能預防乳癌與其他激素相關的癌症。

再如紅薯。

它含有豐富的鉀,能讓人精力充沛,並保持心髒健康、血壓正常。經研究證明,紅薯還能對抗乳癌和前列腺癌,預防身體的退化性疾病。尤其是紅薯葉,已被列為全世界最有營養的蔬菜之一,隻要吃一盤,幾乎可以滿足一天的需求。

另外,番茄也不能忽略。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每周吃10份番茄或番茄醬、番茄汁,其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比每周隻吃兩份以下的人,少了45%。另外,番茄還可以對抗其他多種癌症,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再一個就是卷心菜。

研究人員觀察到,波蘭和俄羅斯等東歐婦女罹患乳癌的機會比美洲婦女低。進行飲食分析後,發現卷心菜是主要功臣。這是因為,卷心菜裏有很多強力抗氧化物,可以預防癌症。另外,卷心菜也是維生素C和纖維的良好來源。

無需再一一列舉了。以上這些都是平民食品,由於經常吃、吃膩了,一些人就放棄了對它們的選擇。豈不知,這種放棄恰恰就是平衡膳食的大敵。

在“營養”麵前,平民食品並不“平”,“以貌取人”不可取。

可見,平衡膳食要平衡的,其實是自己的心理。講科學,不盲從;講全麵,不偏廢;講適度,不極端。

酸甜苦辣都要吃,才是保障。

天然酸味的食物,可以調節人的體液平衡;食物中的甜味,是最清潔最直接的能量來源;苦澀食物的味道,具有抑製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抗癌抗炎的功能;食物中的辣味,能提高新陳代謝、燃脂、減肥和預防流感。

酸,有酸的道理;甜,有甜的意義;苦,有苦的價值;辣,有辣的地位。

酸甜苦辣,是膳食平衡的重要途徑。隻有嚐遍酸甜苦辣的滋味,才知世界萬物的意義,才知世間風情的冷暖。

從吃到悟,這才是真正的膳食平衡。

一個徹底走出誤區的平衡。

明白了這些道理,我們也就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營養。“營”的含義,是“謀求”;“養”的含義,是“養生”。

營養,就是“謀求養生”。

謀劃好我們的生活,調養好我們的生命,既有驛站,又有挑戰;既有保養,又有奮進。

營養是一個過程,一個自身約束、自身調理、自我提高的過程。

尤其對青少年來講,更是如此。

讓我們牢記2014年“中國學生營養日”的主題:“健康餐盤3:2:1。”3,就是3份主食;2,就是2份蔬菜;1,就是1份肉食,這就是平衡膳食。推而廣之,在精神營養的汲取上,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平衡:高尚的道德,廣博的才智,堅強的毅力,哪一樣都不可或缺。

隻有均衡營養,才能更健康!

足球與政治

政治是個很強勢的東西,什麼事物隻要與它一沾邊,就很難脫身,想甩都甩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