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節日是一個十分熱鬧的概念。鞭炮、美食、新衣,還有大人們的觥籌交錯、彼此祝福及歡聲笑語。直到2010年的春節,我突然感到,節日的背後竟隱藏著許多我過去不曾意識到的東西。
那是在成都空軍醫院的病房裏,我守在長期臥床的父親身旁,過去曾經有過的那些除夕氛圍蕩然無存。迎新春的鍾聲響了,一盞孔明燈從眾多的亮色中悄然分離,慢悠悠地飄了過來,擱淺在窗外的樓角處,用無奈的目光為屋子裏的清冷抹上了些許溫馨。弟弟從家裏端來了酒菜,說:“來,陪爸喝一杯吧!”頓時,一股淚水湧出,很燙、很燙。
我來到窗前,看到不遠處的府南河上有人正在放河燈,鮮嫩的燭光在幽暗的河水中,劃出了一條條曲曲折折的光影;遠方騰起了五顏六色的焰火,一處高過一處,把天空照得五彩繽紛;樓下的街道上,震耳欲聾的音樂和喧囂聲,讓每一個聽者難忘今宵、今宵難忘。
節日,在每個人的心中,竟然有著如此的不同。
於是,我在父親的病床邊,寫下了第一篇關於節日的隨筆。在我看來,隨筆就是隨意之筆。沒想到,在QQ空間拋出後,竟有朋友前來湊趣,有肯定支持的、有拍磚調侃的、也有建言獻策的,但其中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希望我寫下去。有好事者,還查了一下相關索引,告訴我說,目前還沒有一本係統撰寫節日的書籍出爐,所以應該乘虛而上、乘勢而上。
也許,人天生就經不起誘惑。此言一出,我的那顆朦朦朧朧的心,果然被大家的熱情照得通紅。當然,最先讓我想起的,還是除夕夜裏那盞掛在空軍醫院高樓上的孔明燈。
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愈來愈多的燈開始走進我的心房。
2013年下半年,我奉命到新疆進行工作督導。剛到不久,就先後趕上當地民族朋友熱熱鬧鬧地過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期間又夾著一個漢民族的中秋節。歡樂的歌舞、濃鬱的酒香、深情的祝福以及纏綿的芬芳,使我早先寫下的那些零零散散的文字,突然產生出許多“莫名其妙”的靈光。“以尊貴的色蘭向您問候,憑吉慶的古爾邦為您祝福”,“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這些平日裏看似平常的詩句與祝福,在節日的氛圍中,是那樣的流光溢彩、熠熠生輝。
誰說節日僅僅是時間的節點呢?它更是傳承文化與文化傳承的搖籃;誰說節日僅僅是國家政治經濟的窗口呢?它更是各民族情感相連、唇齒相依的紐帶和橋梁。從節日中,不僅會看到稍縱即逝的時光,而且會看到波瀾壯闊的畫卷;不僅能感受到璀璨無比的文化魔力,而且可以觸摸到撼人心弦的靈魂力量;不僅能體會出思想深處的電光火石,而且能感同身受地體悟到精神高地上的指引與召喚。
我突然感到,有一種真正的魅力正在向我襲來;突然看到,歌德在臨終前呼喚“給我更多的燈”時的真實畫卷正在向我展開;突然覺得,那些節日離我竟是如此之近,近得觸手可及。
誠然,許多事情想到是一回事,做到則是另外一回事。王明陽之所以被梁啟超尊為 “百世之師”,就是因為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論,第一次透徹地闡述了這個道理。當我真正對那些浩繁的節日文化進行梳理時,知識量的不足和考據上的難點,自然而然就出現在我的麵前。於是,求索之中的另外兩扇門豁然洞開——趣談與漫談。不是為了逃避什麼,隻是為了保持曆史的風貌;不是為了留有餘地,而是要為更多的想象拓展更大的空間。中國作家出版社編輯江小燕女士在推薦《給我更多的燈》時曾說:“這是一本特別適合全家人一起閱讀的書。既可以給孩子增長知識,又適合成人思索並體味節日背後的深刻含義。這本書,仿佛是一位平和的智者在將他人生的智慧向你娓娓道來。”
這是鼓勵,更是鞭策。
一個“趣”字,足以概括對美好節日的全部向往;一個“漫”字,足以詮釋對節日美好的全部希冀。雖然,由於工作太忙,從《給我更多的燈》到《給我更亮的燈》,斷斷續續,走了近兩年的時間,但我還是為這最終畫上的句號而欣慰。這其中,我真的要感謝國慶節這個假期。不僅因為這難得的七天給了我最後修訂的時間,更重要的是,節日的氛圍給了我一個對這些文字重新審視與回味的機會。平時忙忙碌碌,難得一靜,而此刻那顆經常企盼稍安勿躁的心,終於可以在親情和友情的嗬護下安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