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一,金州老城

如今說起金州,人們已經沒有了城的概念。因為金州老城已經沒有了輪廓,城裏與城外也沒有了界限。記得讀小學的時候,有一年清明節,父親帶著我們登上了城北的虎頭山上給爺爺掃墓。那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坐在春草萌生的野草坡上,舉目向山下望去,整個金州都盡收眼底。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金州城已經不複存在,但是,城的輪廓還在,方方正正的一個城池,正南正北的兩條大街,縱橫巷陌,把古城規劃成了規規矩矩的市井。

父親說,金州城,南麵有扇子山,北麵有虎頭山,東方有大黑山,扇子山和虎頭山就像左膀右臂,而大黑山則是寬大的胸膛,緊緊地把金州城抱在懷裏,麵朝著西麵的大海。金州城是風水寶地,自古以來,沒有發生過大災大難。鍾靈毓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哪,要記著自己生活的這地故土,要孝敬生養自己的爹媽。可惜了,你們沒有見到那個完整的金州城……

我沒有見到完整的金州城,但是,我對金州城卻是有記憶的。東南西北四座高高大大的城門樓,雄偉而壯觀。南城門上麵高懸“承恩”二字,意為承蒙皇恩之意,城城門叫“永安”,因為北方多是賊寇侵擾之處,。在記憶當中,出了北城門,護城河上有一座石頭橋。家裏辦喪事時,出了北城門,送殯的女親屬們便不再前行,邁步走過那座石頭橋。東門曰“春和”,因為金州城東幾乎漫山遍野幾乎都是非鬱鬱蔥蔥的果木園。而城的西門則稱為“寧海”,因為西臨大海,人們希望金州安寧。說起金州城,生活在這城裏的老人們無不感歎萬分。曾幾何時,一個好端端的古老而文明有序的小城怎麼就毀於一旦了呢?那是上個世紀的大煉鋼鐵的年代。也不知是誰的一聲令下,本來極守規矩的金州人也近乎於癲狂,男女老少齊上陣,手裏拿著鎬頭和钁頭。可以說一夜之間,一座宏偉而堅固的城池拆毀了。

在所有金州人的記憶裏麵應該不會忘記那種再也難以尋覓的城牆大磚,我一直沒有記憶那青色的城牆大磚,二尺長,半尺寬,半尺厚。有了這樣的大磚,就能建造起大高爐,就能煉出鋼鐵,就能趕英超美。可是,煉來到最後,鋼鐵煉成了廢物,。已經有些失去理智的人們依然在拆除城牆大磚。人們不再建造高爐,而紛紛建造屬於自己家的小廈子,小房子。砌自己家的煤棚雞窩,城牆大磚成了最好的建築材料。不應該發生的悲劇在一個文明的古城發生了。那年月,無論你走進哪一個院落,無論是城裏的哪一戶人家,都能看見青色大城牆大磚的影子。

我的朋友就是宋運謂,他的祖先就是燒造城牆磚的人。因為燒造城牆有功勞,金州的官府賞宋姓家好多畝地。我記得那青色的大青磚質地十分堅硬,十分細膩,我的姥姥去世之後,我為姥姥雕刻的墓碑用的就是大青磚。據宋運謂講,他們宋家先人燒造城牆大磚,所用的土都是經過沉澱淋出來的,磚的質地絕對不會含有砂質。

說來也怪,上個世紀的那些個歲月,城牆大磚隨得可見。可是,人們發覺不知是什麼時候,城牆大磚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杳無聲息地消逝了。這麼大的一座城牆的磚頭,可以一夜間拆除,也可以一夜間消逝。前不久,我與一位金州博物館的朋友無意間說起此事,他也頓感驚訝,是啊,那麼多的城牆大磚都到了哪裏,如今想當成文物都難以尋覓了。

我記得王克清老人說過,金州城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一座城。讀到史書時,確實名不虛傳,據史書據載,明洪武四年,金州城就築土城,十年,金州城開始包磚。從此以後,金州城各朝各代不斷進行城池的建造修繕,不斷完善,城形圓周圍4000米,東西760米,南北930米,高6米,女牆2米,闊5米,東南方向建有魁星閣,城外有護城河,深5米,闊15米。護城河沿植有柳樹。光緒十八年,副都連順,談廣慶修橋碑記《全遼誌》雲金州城方六裏,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丈六五尺,明代城為亞字長方形,清代為圓城形製。由此可見,金州城無愧為東北第一重鎮,第一名城。

千百年來,金州城生活著多少黎民百姓,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俄羅斯著名作家斯契潘諾夫所著的長篇小說《旅順口》所寫的金州城,書中表現的金州城裏的居民,是六千戶,由此可推算,城裏生活的居民至少也有三至四萬人。金州城也流傳著歌謠,“閻半城,曹半坡,劃拉劃拉不如老夏家一半多,”說起這個民謠,我也曾問過城裏的長輩們,金州城裏的閻姓,是有功名的家族,金州城裏好房子也大都歸閻姓所有。那麼所說的曹半坡,有人說曹姓人家靠的是果木園子而發家的。而真實的歸根到底,就是曹姓是大戶人家,擁有土地果園。真正的大戶人家老夏家,有人說是當年老夏家明末清初時跑馬圈地,占了金州周邊大片的土地。老人們經常念叨的老夏家,要飯花子走到老夏家要飯,老夏家願意給要飯花子吃的。並不是老夏家有多麼的慈悲,而是老夏家抱定的一個宗旨就是要飯花子吃了他們家的飯也不會白吃,哪怕拉屎也會把拉在自己家的地裏漚糞。據說有一個要飯的花子知道了老夏的這個規矩,他一個勁地走,走了兩天兩夜,要飯花子終於憋不住了,拉了一泡屎。要飯花子遇到了一個放羊的農民,他問農民,這地是誰家的?放羊的農民告訴要飯花子,地是老夏家的。聽到這話,要飯花子登時氣絕身亡。

我與張本義先生閑談時,說起過老夏家。張本義說起了鮮為人知的往事,老夏家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來到了金州城,他們不是漢人,而是黨 人。再細細瞧一瞧老夏家的後人們,他們麵容高鼻亮腮,男性魁梧雄壯,女性漂亮,與我們漢族確實有著很多的不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