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稻米的故事
記得有一位歌詞作家這樣描繪金州城,說金州的山是花果山,金州的灣是米糧川。沒有誇張,的確是這樣的。但我要告訴今天的人們,這麼好的金州土地能生長出五穀,卻沒能生長出稻穀。我要告訴大家,金州城北三十裏的大魏家鄉的稻香村應該是東北地區稻穀誕生的地方。
稻香村原本是一塊荒蕪的土地,早在一九一一年,日本人打敗了俄羅斯人之後,他們統治了大連,對於金州,他們更是青睞。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個名叫橋本市曾的日本人在這兒的派出所當警察。橋本也是農民出身,在工作之餘,他嚐試著在這塊荒地上種植水稻。沒有想到,一下子獲得了成功,而且水稻大豐收。橋本市曾的這一舉動引起了日本當局的重視。因為日本戰勝俄羅斯之後,他們想到的就是如何經營大連,第一,經營鐵路;第二,開發煤礦;第三,移民;第四,畜牧農工業設施……這其中,移民成為重要,大連的日本高層決策者看得明白,這裏畢竟是中國人的家鄉,為了能夠達到永久統治和占領的目的,必須要移民。兒玉源太郎大將就公開說過,隻要日本向大連移民二十萬人,日本國就不怕任何軍事強國來爭奪大連。橋本在金州種植水稻獲得了成功,引起了高層統治者的極大興趣。經過考察,他們認為,這塊土地適合種植水稻。接下來,日本人開始建造房屋,修築道路堤塘等設施。一九一五年,正式開始移民。這些移民來自於日本的山口縣玖珂郡的愛宕村和川下村,於是,日本人就取這兩個村子當中的一個字,把這大魏家的這個新村命名為“愛川村”。
日本的山口縣,是日本軍界出將軍最多的縣,曾經湧現出了一百三十多個將軍。對於日本當局推行的移民政策,山口縣的日本農民也積極響應。第一批移居“愛川村”的日本人共有十九戶,四十八人。日本移民來到愛川村以後,他們得到了日本當局的大力支持,金州民政署派出了一名技術指導員川上仁四郎指導移民耕種。
本來金州的土地肥沃,無大災大難。但是,自從“愛川村”來了日本移民,盡管他們也是勤勞耕種,他們也是十分的努力。但是,老天爺似乎對於他們的舉動不懈一顧,幾年下來,不是旱災,就是水災,要不就是蝗蟲鋪天蓋地,一夜間將稻穀吃得幹幹淨淨。因為“愛川村”的移民不像以後開拓團那樣有嚴格的軍事化管理,“愛川村“的移民先後離開了這塊原本冰屬於他們的土地。
日本人為了不使移民政策的落空,一個名叫福島安正的又站了出來,福島順原本是退役的大將,因為年事已高,福島安正已經解甲歸田,回到山口縣老家怡養天年。可是,他看到他參與的移民政策剛剛推行不久就要落空,他又頭戴鬥笠,腳蹬布履,在山口縣挨家挨戶動員農民到金州的愛川村嚴寒種植稻穀。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向他的鄉親們訴說著此去金州愛川村種植水稻的意義。到了異國他鄉去開荒種地是艱苦,但是,這是大日本的國家利益,作為大日本國的國民,不能因為艱苦而退卻。福島安正還親筆題寫了一塊古碑,上麵刻著“今日之苦,明天之樂”。
說來真得很是奇怪,日本人努力在金州移民,而且金州的“愛川村”是最早的移民村落。但是,不管日本人怎樣努力,他們的移民沒有在金州獲得成功。他們千裏迢迢來到中國,他們是侵略者,強占別人的家園,占領別人的土地,按中國人的說法,人不報也要天報,於是,“愛川村”一波三折,稻穀種植出來了,移民卻沒有獲得成功。“愛川村”的移民卻一直為日本當局重視,甚至引為國策。九一八事變之後,他們開始在滿洲大量移民,並且是多樣化的移民。
“愛川村“早已不複存在,解放以後,人們把這稻穀誕生之地稱之為稻香村。稻香村的大米吃起來與別的稻米口感不盡相同。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金州人的生活極其艱苦之時,每個月人們總能吃到一兩斤稻米,那稻米也大都是糙米,全家人也舍不得做幾屯大米飯吃,隻能熬粥。而且要放上堿,才能讓大米粥粘稠。
一九六九年的春天,那時候我們還在金縣一中讀書。因為是文化大革命,我們這些學生有一項學習內容,就是學農。這年的春天,我們斑來到了稻香村,幫助這裏的人插秧苗。一連幾天,我們累得都趴下了,尤其是女同學,她們也跟著男同學一樣,赤著腳,踩著冰冷的水,到田裏插秧。稻香村的人也看在了眼裏,樸實的農民們沒有讓我們白幹,在我們臨走的那天,每人分給我們二斤稻米。回到家裏,我們家用這二斤米做了一頓大米飯,永遠也不會忘記,揭開鍋蓋的那一瞬間,從熱氣中竄出來的那股稻米香氣,這股香氣永遠地銘記在了我的記憶之中。記得那稻米飯有光澤,粒粒晶瑩,吃進嘴裏還帶有一種韌性。
還是在那個年代,稻香村還釀造一種燒酒,牌子就是稻香村。人們也不會忘記,稻香村酒十分好喝,喝過稻香村酒的人一直銘記著酒的醇香。
日本殖民者有著十惡不赦的罪過,但是,殖民主義也為我們引進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如今的金州人已經淡忘了稻香村的稻米,因為如今的物質實在太豐富了。
大 黑 山
徐 鐸
大連人對於大黑山並不陌生,很久以來都是這樣。大黑山是遼南的名山,據史書上記載,從明朝時起,當地人就稱這座大山為大黑山。清朝時,大黑山又稱之為大赫山。日偽時期,這座大山稱作大和尚山。有人說,是因為日本人篤信佛教,才給了這座大山這個名稱。當年的大黑山,草深林密,據說時常有老虎出沒。於是,金州當地的老百姓也叫大黑山為老虎山。今天,人們都稱這座大山為大黑山。大黑山的山勢險峻挺拔,巍然屹立於金州城東。猶如巨人的臂膀,簇擁著整個古城麵向渤海灣。由西向東遠眺,自南到北,大山的造型又像一尊巨大的臥佛。前幾年,有攝影愛好者拍攝過大山如同巨佛的照片,佛的頭衝著南天,腳踏北方。巨大的腹部高高隆起,真的就是大肚能容佛的自然造像。細細觀看,蜿蜒起伏的山巒,似乎構成了一個個佛頭造型。有人說,山即佛,佛即山,似乎能從觀望這座大山時引發聯想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