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門寨 卑沙城
遠眺大黑山,可以清晰地看到,大山之脊蜿蜒一道石頭城,的確,那是一道巨石砌成的山城。沿著中南二峰,逶迤十餘裏,蔚為壯觀。這裏就是聞名於世的卑沙城,又名:卑奢城,大黑山城。“山城夕照”,為金州古八景之一。
這兒自古就為勝景,此處景觀在勢險要,山城在山脊之上,山穀之中,幽深莫測。在金州古八景中,山城夕照最為蔚為大觀。
卑沙城下有一山口叫鳳凰口,朝南的那座大山即為鳳凰山。鳳凰口的古槐樹成林成蔭,古樹均有一摟多粗。到了春季,槐花盛開之時,山穀之中彌漫著槐樹花的清香,令人迷醉,好一派香雪之海。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征高麗時,命大將張亮率舟師自刪節的東萊郡渡海,襲卑沙城。此城“四麵絕壁,惟西門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總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已已拔之。”卑沙城西門就是人們熟悉的關門寨,即古戰場的營寨大門,曆經千年,關門寨當年的建築已經不複存在,而今我們能看到的關門寨,是根本山勢地形,利用當地的山石,重新構建起的一座山寨大門。關門寨居高臨下,從關門寨開始登攀,一步一景致,山行疊登步隨高,山穀兩側均為高有數百米的懸崖峭壁,如同刀劈斧削,陡然矗立,氣勢恢宏。岩石之中,偶然生長著幾果杏樹,春天將至時,懸崖之上居然生長著粉紅色的杏花,奇哉怪哉,令人稱絕。已經砌成台階的山路兩側,草木叢生,野花繁茂,偶爾能聽到鳥雀的啼啁。
大山的背蔭處,到了春夏之交,便盛開著成片的野杜鵑花,胭脂紅的野杜鵑花漫山遍野。來過大黑山的人都知道,這座大山的精華所在,就是在關門寨之中。這裏的自然風光最為優美,人文景觀也恰到好處地與自然風光揉合到了一起。在這一公裏的深山峽穀之中,山勢壯觀優美,山石也如天工奇手雕鑿出來之斧劈皴。從前,這裏也稱為“鷂子口”,意為鷹雕聚集之處。清代,金州曾經設立雕廠,每年要向朝庭上繳各種雕翎。到了近代,隨著濫捕濫殺,鷹雕幾乎滅絕。如今來到了關門寨,仰天觀望,蒼天之上,碧空之中仍然能看到蒼鷹在盤旋飛翔。
從前的關門寨,古樹參天。據當地的老人講,關門寨多年生長的鬆樹,一個人都摟不過來。山中的鬆林,氣墊森森,風吹過來,一片鬆濤。一九四五年,蘇聯紅軍進駐到金州,對大黑山關門寨中的鬆林進行過大規模的砍伐,據老人們記憶,那些年,金州城裏的鍋爐燒的都是鬆木棒子。如今這裏生長的樹木,都是解放以後種植的或者野生的。
進入關門寨的深處,有一塊隆起的“來鶴石”,據金州詩人張本義所著金州名勝與風光一書記載,傳說,漢代遼東有一人名叫丁令威,在南方修道千年。後來羽化,變成了一隻仙鶴飛回了遼東。在北去的路上,曾在卑沙城上唱道,有鳥有鳥丁令威,千年學道今始歸。丁令威曾經落腳的那塊石頭,後來被稱作來鶴石。
走到關門寨最深處,這裏便是有名的“滴水壺”和“飲馬坑”,兩處泉水均為大山的山泉,清澈甘冽,從古到今,源源不斷。相傳,唐太宗李世民來到滴水壺時,喝過這裏的泉水。如今的滴水壺已經被封閉了起來,供給駐守在山上的海國雷達站的官兵們飲用。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黑山開放以後,金州區舉辦過一次登山活動。山上的解放軍官兵就是用滴水壺的山泉水來招待登山客。金州區旅遊局的同誌問一位接線員導員,聽說凡是在大黑山服過役的官兵,結婚以後生孩子,生下的都是男孩兒,有沒有這一說法?指導員說,的確是這樣的,解放以後,多少年,哪怕是轉業以後離開部隊的,結婚以後生下的孩子都是男孩兒。大家找不出什麼科學依據,隻能猜測,是不是大夥常年飲用的滴水壺的山泉水。也許,大家在這深山裏太艱苦,太寂寞,是大山對咱們當後人的恩賜吧。
飲馬坑與唐代的大將薛仁貴有關,薛仁貴就是那位大家熟悉的征討高麗的薛仁貴,來到關門寨,他在飲馬坑飲過戰馬。早年間,到這兒來還能看到飲馬坑旁邊的石頭上有一個清晰的大馬蹄子印。據說,這就是薛仁貴的戰馬留下的印記。
關門寨,留下最多的故事就是在這兒打敗高麗人的唐太宗和他的部下們。這裏流傳許多年的民間故事數不勝數,有人說,關門寨裏的酸棗刺是順著樹枝條長的,不會掛到衣服褲子。想當年,李世民率領著他的部下們行軍走到這裏,這裏的荊棘叢生,酸棗刺把士兵們的戰袍掛破了。李世民感歎了一聲,這酸棗刺,不好順著長嗎。皇帝可是金口玉牙,他的一句話,天下萬物哪個敢不聽從。於是,關門寨的酸棗刺從此順著枝條長,人們走到這裏,也不會讓酸棗刺掛了衣服。
這兒還有一個關於卑沙城的有趣傳說,想當年,唐太宗東征時來到大黑山。這海灣裏的泥鰍精化身變成了一個白胡子老頭來拜見李世民。山上沒有城池,也無住處,白胡子長者誇下海口,他保證在一夜之間,在這大山之巔建造一座山城。李世民聽後應允,天明之前,如果能夠將山城建造成功,定會給長者以封號。當天晚上,李世民在帳內,隻聽得濤聲滾滾,石聲隆隆。楊世民的謀士徐茂公出帳觀看時,他看見山上山下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泥鰍精,它們把海裏的石頭紛紛朝著大山之上推去。這時候,山城快要建築成功。徐茂公擔心,一旦泥鰍精得到了封號,必定會危害當地的生靈。於是,心生一計,學起了雞叫。這一叫不要緊,方圓幾十裏的雞都不得叫了起來。泥鰍們一聽,以為天要亮了,於是,紛紛退到了海裏。盡管這是一個民間傳說,但是,如果你有興趣登到山頂,到山城一睹風采,你可以看到,建築山城的大石頭有數百斤重,那麼陡峭的山坡,石頭是怎樣運送到山頂上的?還有,再細細觀看,那些石頭之上,有的還附有海裏貝類的貝殼。當然,這不是印證當年的泥鰍們動用的是海裏的石頭,說明一點,大黑山也是大自然造山運動,從大海深處隆起來的山峰。
關門寨的盡頭還有一個景觀,叫十八盤,這是從懸崖上麵開鑿出來的一條險要之路,呈之字型,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十八盤,十八盤,一步一重天。這條通道是當年山上的和尚到山下的背水走的通道。如今這條通道已經改建成了石頭階梯,兩側安裝了扶手,人們攀登時,可以保證安全。此時,一步一回頭,一眼能看到一個景觀,甚為奇妙。
大多數的遊客遊覽大黑山,隻是送糧幾個人文景觀,匆匆而過,往往忽略了關門寨。到過關門寨的人都會驚呼感歎,想不到大連本地竟然會有這樣美麗壯觀的大山。有了大黑山,我們何須要去尋覓外地的名山大川。
是這樣,也正如詩人張本義寫的這首五言絕句:
迄邐照斜陽,
關山轉蒼莽。
會當淩堞頂,
極目海天長。
響 水 觀
響水觀,當地民眾習慣稱之為響水寺。其實應該稱響水觀,因為響水觀為一道觀,與佛家寺院有著根本區別。
響水觀位於大黑山西北麓,是大黑山古代建築群中最負有盛名的道觀。“響水消夏”即是金州的古八景,也是遼南的名勝。從古到今,響水觀一直是金州人野遊遠足的好去處。五、六十年代,各個單位各個中小學校組織的春遊首選的地方,就是響水觀。
有人說,響水觀建造於唐代。經過曆朝曆代的修繕,一直將古老的風貌保持到今天。整個道觀依山而建,歇山式二層磚砌飛簷,仰麵觀之,大山懸崖飛昨其上,氣象萬千,好不巍峨壯觀。道觀山門配以赭紅色垣牆,顯得更加莊嚴古樸。道觀分為南北兩院,走進山門,便是南院,迎麵即是後土殿。大殿之上,端坐著後土娘娘,她就是那位皇天後土的後土娘娘,也是軒轅大帝的母親。一側為女媧。人們熟悉的補天的女神;另一側卻是觀音大士。兩個的護法神是神圖和鬱壘。大殿之上的後土殿三個篆書大字,這早年住持道士張永年所書,。大門兩側的楹聯。
坤德已通塵外意,
慈雲深接洞中天。
據說這副楹聯乃為金州當年衙門的一位官員吳鏡湖所書寫。
大殿之內,畫梁雕棟,各種彩繪,富麗堂皇。
走出大殿,。右側便是著名的瑤琴洞。瑤琴洞是天然形成的深洞,深有四十多米,狹窄之處,僅能側身通過。寬暢之處,卻綽如廳堂。洞內有道教始祖老子的神像,也有瑤琴仙女的造像。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瑤琴洞的最深處,從大山之中流淌出一股清泉。在洞內聽之有聲,潺潺流水,流經洞口,流過洗茶池,轉而流至山門外的那條飛舞的巨龍腹中,從巨龍的口中噴湧直下。龍口下方蹲著一隻巨大碧蟾。碧蟾臉麵朝上,迎接著飛瀉直下的水流,濺濺水聲,。銀珠飛舞,如此想來,響水觀一名的由來亦不言而喻。
早年間,凡是到過響水觀的人,都要往家捎帶一瓶瑤琴洞的泉水。相傳,喝了瑤琴洞裏流出的水,肚子就不會疼痛。盡管是傳說,但這股泉水多年來一直為人們所鍾愛。到了人們珍視生命的今天,這股泉水更加為人們所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