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後期,金州酒廠生產的響泉酒,金州大曲,用的都是響水觀的水。
經過科學驗證,響水觀的泉水確實含有多種對人有益的元素,在響水觀生活的人們,沒有一例患癌症的患者。如今到了響水觀,不少人都會說起為個話題。常年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長壽者眾,過百歲者不為少數。思事想去,原因隻有一個,這裏的空氣清新,這裏的泉水甘冽,得益於大黑山的恩賜。
瑤琴洞旁,立有一塊巨石,上麵鐫有瑤琴洞三個大字。一側刻有逍遙磯,一側刻有仙遊床。相傳,古時候,八仙曾經到此一遊。疲憊之時,曾在這塊巨石之上納涼小憩。
響水觀也與其他名勝一樣,有著不少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傳說當年在響水觀這一帶,極度缺水。生活在這兒的農民連年因為幹旱而歉收,一年到頭,隻能忍饑挨餓。有一天,山口來了一位身穿白色衣服,年輕貌美的姑娘,隻見姑娘手裏捧著一把古琴,坐在一個山洞口,彈奏起古琴。琴聲悠揚,美妙而令人神往。彈著彈著,人們發現,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隨著琴聲的音韻,一股清清的山泉水從山洞裏麵流了出來。源源不斷,一直流到了山外,流進了莊稼地,澆灌了幹旱土地上莊稼。姑娘告訴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這把古琴為伏羲所造的瑤琴,瑤琴能給人們帶來幸福。人們對這位白衣姑娘感激涕零,都稱姑娘為琴姑。
過了沒有多久,琴姑要離去了。她走的那天,鄉親們難舍難分,一直把姑娘送出了大山外。琴姑告訴大家,她把瑤琴給鄉親們留下了。為了提防那些貪心的小人,琴姑把瑤琴藏到了山洞裏麵,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說完,琴姑就不見了。這時,鄉親們才知道,琴姑是一位仙女,她到這裏來,就是給鄉親們送福分來的。琴姑走了,她的琴還在洞裏。隻要洞裏的瑤琴一響起,就會有泉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流出山澗,流到了田地裏,流進了人心裏。
千百年來,瑤琴洞裏的泉水流淌不斷,泉水聲聲不息。有人說,琴姑就是大地的母親,後土娘娘;也有人說,琴姑就是那位勇於扶危救難的女媧娘娘;也有人說,琴姑就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娘娘。人們也有辦法,幹脆就在大殿之上,塑造了三位女性神像,讓她們永生永世享用人間的香火。
響水觀院內有幾棵桐樹,也是琴姑當年種下的。桐樹是造琴最好的材料,日後。琴姑期待著有能工巧匠造出更好的瑤琴。盡管是個美麗的傳說,與大多的民間故事一樣,她都是能給人們帶來幸福的,能教化人心向善的。
響水觀的北院,是道觀道士住持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精舍廊下,紅色木柱,古香古色,古意十足。這裏,也是古時候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名為洗心齋,也與響水觀的山泉水有關聯。
山門外的虎溪之上,有一座橋,名曰虎溪橋,虎溪的得名,因為虎溪三笑這個典故而來。相傳,晉代時,廬山東林寺有一高僧名叫惠遠,閉塞客人從來不過虎溪橋。有一日,他送陶淵明陸修靜,無意間走過了虎溪。此時,山中的老虎大聲吼叫起來。三人聽罷,相視大笑。以致以後為人們傳為佳話。稱為虎溪三笑。由此可見,當年響水觀的住持道人,也是一位誌趣高遠的人,他將山門前這一景致稱為虎溪,也是高看到響水觀來的各位遊人,將來者與陶淵明與陸修靜相比。可見,到此一遊的遊客有著多麼高的禮遇。
響水觀名聲在外,也的確有許多名人到此遊覽。康有為到過響水觀,在此地,他還留下了一首詩作:
金州城外百果美,
瑤琴洞內三裏深。
曾聞唐皇曾駐蹕,
留有空殿耐人尋。
解放以後,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宋慶玲等也到響水觀來過。
一座千年的道觀,多少年來,香火一直未斷,一直遊人興盛,一年四季,未見冷落。隨著旅遊業的興旺發達,這座大黑山裏的道觀更加引人注目。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生於金州的一位畫家於振立在響水觀買下了一處農舍,起初,他想在這兒搞創作。難得一處空山幽林,淙淙響泉陪伴著他。但農舍畢竟不適合於揮筆作畫,於是,他就不斷地按自己的意願改造改建。近二十年的不斷改造改建,如今這座農舍改成的畫室了響水觀的一景,外地來的,本地來的,凡是美術愛好者統統知道於振立的畫室。其實畫室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行為藝術作品。於振立是金州美術人的代表與驕傲,他與他的工作室本身就成了響水觀的一景。有不少人到響水觀來,為的就是能看到這位為藝術而近乎癲狂之人和他的工作室。
勝 水 寺
勝水寺,當地人知道的並不多,而說起觀音閣,金州人婦孺皆知。觀音閣位於大黑山的東北方向,是一座佛教古刹。觀音閣坐落於大山的半腰險要之處。拾級而上,共有三百六十級石頭砌成的階梯。古人求的就是一年三百六十日的寓意。因為年代久遠,多次修複,三百六十級階梯的數字已經不準確,但拾級而上,仍能尋到當年階梯的隨山就勢的奇偉壯觀。階梯兩側,皆是參天大樹,蔽日遮天,山澗流水潺潺,涼意習習,登山如此快哉。攀登名山大川,感受不過如此。
勝水寺是金州古八景“南閣飛雲”。寺院分為上院和下院,下院二十四間古建築組成的四合院已經被毀,上院則建造在高入雲端的山巔之上。據明代洪治三年[公元1490年]重修碑所記載,現存的勝水寺是明代洪武年間在原古刹基礎之上重修的。
石 鼓 寺
石鼓寺,也叫唐王殿。該寺位於大黑山南麓,創建於隋唐時代,清代至民國時期,曆經多次修繕,保留至今。
唐王殿,很容易讓人想到李世民。其實李世民並沒有到遼東來過,民間一直這樣傳說,並且建廟宇,也就全當唐王到過吧。
唐王殿與大黑山巔峰也相距不遠,群峰壘嶂,巨石林立,四周古樹參天,鬆柏森森。當年的金州人要觀日出,首選的就是唐王殿。
唐王殿的古跡眾多,養病床,就是一塊天然的巨石。相傳李世民曾經在這巨石之上養過病。後來,這塊巨石被毀掉了。
扳倒井,是寺院裏的一口水井。大隊人馬開到這裏之後,天氣炎熱,士兵們口渴難耐。大將尉遲敬德用力將水井扳倒,讓井裏的水流出來,解決了士兵們的口渴。
點將台,在寺後三十米處,相傳,李世紀在這兒點將,並校閱兵馬。在點將台的正西方向,有一處高達百餘米的懸崖峭壁,那就是著名的舍身崖。據說,早年間經常有道士從這兒舍身跳下身死,以求羽化成仙。
在寺廟之南,就是仙人橋和仙人台。
石鼓寺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年李世民率領兵馬行軍走到此處,因為荊棘棗刺時時掛扯將士們的戰袍。看到此情此景,李世民說了一句,荊棘棗刺不好順著長嗎。帝王金口玉牙,一個感歎,荊棘棗刺都順著長了,再也不掛扯將士們的戰袍了。雖然是個傳說,但現實當中真的不是一個傳說。你有興趣,可以到唐王殿來,實地考察一下,瞧一瞧這兒的荊棘棗刺是不是順著長的,看看它們掛扯你們的衣服嗎?
紅槍幫與落鳳溝
如今的金州人不會知道,在金州的近代史上,金州城裏有一個民間組織——紅槍幫。顧名思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那些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組織。但是,金州的紅槍幫卻不僅僅是一些會些拳腳功夫的人拚湊在一起,做些偷雞摸狗,打家劫舍的事情。金州的紅槍幫所以留下了名聲,因為這個組織在國難當頭,日本軍隊兵臨金州城下之際,朝庭與正規軍不敢與日本人決戰的危難之際,紅槍幫挺身而出,明知以卵擊石,不可為卻仍然而為之,向世人彰顯了中華民族的不屈精神。
我相信,讀過中國近代史的人對金州的紅槍幫一定不會陌生。因為在書中,中國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先生有過準確的描述……一九九四年,日本陸軍第二軍山地元治師團第一步兵旅向遼南進攻時,兵臨遼南重鎮金州城下時,金州的民間組織紅槍幫主動出城迎敵,在金州城東十裏一個名叫落鳳溝的地方與第一旅遭遇。紅槍幫從路躍起,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日軍死傷十餘人。日本兵反撲時,寡不敵從的紅槍幫且戰且退,退到了落鳳溝,並被日本人圍困在了落鳳溝。紅槍幫的勇士們借助落鳳溝山高林密,懸崖峭壁與日本人周旋,吃草根,喝山泉,經過半個月的奮戰,最後全部壯烈犧牲。後人為了紀念紅槍幫的勇士們,在落鳳溝樹起的石碑,紀念他們的光輝事跡……
我是學曆史的,如果說落鳳溝在外地,我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對於落鳳溝我太熟悉了, 落鳳溝距離大黑山腳下不足二華裏。落鳳溝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走進村子,幾個隆起的小山包,山上種植的都是蘋果樹。村子裏也不足百戶人家。村口樹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落鳳溝三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