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人對落鳳溝並不陌生,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貧窮,城裏的人們都到落鳳溝拾草刨地瓜。落鳳溝並沒有什麼山水風光景致,甚至什麼特色也沒有。鳳凰能落下來的地方,我不明白這麼好的一個地名怎麼就送到了這兒?
遼南應該是中國近代史涉及最多的地方,大黑山腳下的落鳳溝也是近代史各種書籍中描述過的地方。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一直做地方誌研究的曹縣長經常利用業餘時間來到落鳳溝,他一直在尋找那塊史書上記載的石碑,想找到當年紅槍幫搞擊入侵者的史料根據。曹縣長找了很多年,一直也沒能找到。曹縣長甚至走到村民們的家,看看他們砌院牆,蓋房子,有沒有把石碑當成了石料。可看遍了全村人家的房子和院牆,都沒有看到石碑。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筆者也多次來到了落鳳溝。筆者對落鳳溝並不陌生,小時候,曾經來這裏拾過草,也挖過野菜,刨過地瓜。讀過中國近代史,知道落鳳溝還是一個古戰場。於是,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走進落鳳溝,這裏沒有近代史中描寫的深山老林,懸崖峭壁,這裏沒有隆起的山峰,而隻有幾個小山包。走到溝的盡頭,也沒有看見險要的地勢,這裏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小村子。
落鳳溝,應該是一個有故事的地名。三國演義的書中曾經出現過這樣一個地名,叫落鳳坡,寫的正是劉備的謀士龐統中箭斃命的地方。龐統為什麼裂化在了落鳳坡,因為他的號叫鳳雛,大將犯地名,鳳凰落了下來,會有好的結局嗎。
幾次來到大黑山下的落鳳溝,因為讀書,因為尋訪古時候留下的遺跡,到了古戰場上,你卻能感受到另類的感覺。幾次的尋訪落空,你會聯想到許多東西,你肯定會想到,書中記述的這段曆史是真實的嗎?接下來,你也想到那個落鳳溝的小村子去看一看,看看那裏究竟能不能發生一場戰鬥,我們可以揣摩一百多年前的戰鬥,剛剛結束冷兵器時代,熱兵器剛剛興起,地形和地熱對於戰鬥多麼的重要。書中記述的森林可以消失,因為我們國人喜歡砍伐樹木,但是,懸崖峭壁是絕對不可能消失的。在落鳳溝,除了幾個饅頭狀的小包,沒有懸崖峭壁,沒有險要的溝壑。舟有軍事常識的人都會想到,這樣的地形,在陸戰當中沒有有利可言。
在村子裏,遇到了一位長者。我向他底部起當年這裏有沒有發生過戰事。
長者聽了以後,一臉的茫茫然,他隻能搖頭。他不知道此事,也沒有聽到長輩說過。
不久前,我去過花園口,在甲午年部,日本軍隊登陸的地方,高高地矗立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麵鐫刻著花園口三個大字。在大字下麵,刻著一段碑文。再細瞧瞧,碑文刻的是日本人登陸時,花園口的人民奮起反抗日本陸軍,並打死了多少日本軍人……看到此處,我真的看不下去了。我感覺,除了文學創作,除了GDP,沒有什麼可以編造。更不能編造的就是曆史。而我們卻是不同,恰恰就是編造曆史。
我不是在追究編造者的責任,我是想,通過舊地重遊,讓人們回到曆史,探究曆史。因為逝去的曆史並不久遠,我們楞以對照書本,自己去探明內的疑問。
現代旅遊可以有許多種,不乏這也可以作為一種。你有興趣,不妨也試一試。
閻舉人的大院
姥姥家住在閻舉人的大院。這條街在金州城裏叫閻家弄,閻姓在金州城可是響當當的有名氣,因為金州人所說的“閻半城”指的就是閻家。閻家弄從東到西,一色石黑瓦的大四合院,十分氣派。
閻家大院為兩進三門,上屋七間正房,東西各五間廂房,東西門房各三間。因為閻寶琛是甲午科的舉人,閻家大院的大門為朱門,也就是朱漆大門。古時候所說的朱門就是因為有功名的人才允許用朱漆大門。大門上方鑲嵌著五色門板,厚厚的大門板上麵刻著字,我已經記不清上麵刻的是什麼字了。二門樓是滾龍脊,門板也是桃木所雕,也是有功名的人家,才允許使用這種材料。路麵上鋪設的是大石條,上院鋪設的是方磚。院落的空地上種植著各種花卉奇草。
閻舉人不僅常識淵博,他的人品也極為剛直不阿。他這一支閻姓,與金州城裏同一條街上那個在偽滿洲國做趄庭要員的閻大臣不屬於一個家族。據我外祖父講,想當年,閻舉人在這條街上建造大宅院時,想的很周到。可是,百密必有一疏,房子蓋到了快要封簷的時候,工匠們發現,他們沒有在屋子後麵留出滴水的地方。工匠們把這一疏忽趕快告訴了閻舉人。閻舉人也是吃了一驚,蓋房子的宅地是一尺一寸計算出來的,想外彼此之間地寸,恐怕都無法做到,何況他麵臨的這個閻姓可是閻大臣的侄子,人送綽號“閻大痣”。
與閻舉人家緊緊相連的就是“閻大痣”,閻大痣也發現了閻舉人的這個疏忽,他也不吭聲,就等著生米煮成了熟飯時,他再出麵交涉。
閻舉人絞盡腦汁在冥思苦想,怎麼辦?事情已經發生了,難道他真的要把房子扒掉重新建造?去向閻大痣求情,求他讓出屋子後麵三驚流水地盤?那也不可能,閻大痣會狠狠地嘲弄他一番。怎麼辦?那一夜,閻舉人寢食難安,輾轉反側,索性爬起身來,繞著正在建造的大院前前後後地看。天快破曉,雄雞司晨時,閻舉人突然來了靈感,他有了彌補自己失誤的對策。
閻家大院在眾目睽睽之下終於封簷了,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閻舉人所用的封簷石是金州城東十裏的石板溝的大石板,比起普通的封簷石足足長出了一尺,有了接住雨水的功能。在封簷石上砌上槽,那屋頂上流下來的雨水就會一滴也不剩的順著石槽子,到了牆角處拐一個彎,流到自己家的院子裏。有人問起閻舉人,從來也沒有人這樣蓋房子。閻舉人說,他這種方法叫做“肥水不流他人田”。
一直在暗中覬覦的閻大痣也隻能望洋生歎,他無話可說。閻舉人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沒有留出滴水地的困境,足以見的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
閻舉人還是一位愛國者,在日偽統治時期,日本當局推行奴化殖民教育,為了不使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滅種斷根,閻舉人與自己的弟弟就在閻家大院的門房辦起了書院詩社,為金州城培養出了一批有骨氣,有見識,更有學問的人才。閻舉人培養出來的這些一直影響了遼南地區許多年,當年金州城裏的畢維藩先生也是閻舉人的學生,後來金州人稱畢維藩為“畢大學”,意為他是一位有學問的人。畢維藩也曾經與周恩來總理是南開大學的同窗,因為家裏開清醬園子,家裏的長輩們害怕他在外麵讀書受到赤化,在外麵闖禍,無論如何也把他拖回老家,不再讓他讀書了。想當年,在尊師重教的金州城,“畢大學”這樣的飽學之士是受人們尊重的,如果閻舉人活著,他也會受到尊敬。
一條閻家弄,也不知發生了多少故事。在閻舉人大院的最東方,就是閻大臣的官邸。日偽時期,閻大臣做過偽滿洲國的司法大臣。媽媽說過,她小時候曾經親眼看過閻大臣一麵。那一年,閻大臣的母親病故了,閻大臣從京城趕回金州城奔喪。閻大臣家辦喪事,讓街上的小孩子們十分高興,因為隔不多久,閻家的傭人們就會把一筐雪白雪白的小饅頭扔到大街上,讓小孩子們搶,讓要飯的花子們搶。
當年,我媽媽就擠在那個人堆裏麵。閻大臣家裏發生的什麼,外人不知道,隻聽人說,閻大臣是個孝子,他守在亡故的母親靈前,放聲大哭,哭得悲天慟地。
到了出殯的那天,閻家弄的大路兩側擠滿了人。人們都紛紛跑到街上,都要親眼目睹大臣的風采,我媽媽也擠在人群中間。出殯那天,閻大臣一身重孝,他肩膀上扛著靈幡,低著頭,麵容凝重,能看得出他心情也十分沉重。他邁著穩健的腳步,跟在母親靈柩的後麵。我媽媽說,她一直緊緊地盯著閻大臣的臉,媽媽說,這個閻大臣還是個孝子,他親娘死了,他竟然能一聲也不哭。
我外祖父說,你們小孩子懂什麼,一個大臣,他不能什麼事情都掛在臉上,他是個孝子,他出殯的時候不哭泣,因為他要在眾目睽睽之下,要保持他的朝庭重臣的威嚴。
出殯那天,有人說閻大臣會撒一些銅錢,讓大夥撿。不少人都眼巴巴地等待著。其實人家閻大臣家撒下的也是紙錢,不是銅錢。
記得我們小時候玩雞毛鍵,雞毛鍵需要有大銅錢做。我們沒有銅錢,有大人給我們出主意,你們閻家大院的屋脊上麵就有大銅錢。一個調皮的男孩子就爬到了屋頂,敲開洋灰層,裏麵什麼也沒有。再敲,還是沒有。經大人指點,孩子終於在大門樓的屋脊正中,找到了一摞大銅錢。我記的閻家大院的屋頂從來也不生雜草。可自從那次淘氣的孩子把銅錢掏去了之後,大院的屋頂開始滋生雜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