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它為亞洲第一長廊,毫無誇張之意。順著這條長長的走廊漫步,廊回路轉,不知不覺中走上了二樓,無意中又走進了地下室。我仿佛沿著一條時間的隧道遨遊,仿佛順著一條曆史的長廊探幽抉微。沒有大聲喧嘩,沒有歡聲笑語,莊重肅穆的氣氛中襲來了一股陰森的寒氣。長廊似乎沒有盡頭,大約每一個遊客都在細細地翻閱著每一頁史書。這一磚一石堆砌的史書,哪一個字,不是中國人的苦難血淚寫成的!
長廊實在太長了,它的總長度為1036米,比舉世聞名的北京頤和園中的長廊要長出300米。據陳部長介紹,原來的建築中,有兩條這樣的走廊。“八·一五”光複以後,經過蘇聯紅軍和中國駐軍的改建,才成為今天這個樣子。昔日的日軍細菌研究所,今天卻能為4000名年輕的解放軍軍官提供學習訓練和食宿的場所,可見這座軍營的規模。
感歎之餘,不得不重提為軍營的建造付出慘重代價的中國人民。為修這座千米長廊,有近萬名中國人死於非命。亞洲第一長廊的基座,是中國人的累累白骨。“文化大革命”前,金縣人民為紀念死難的同胞,在離當年細菌所不遠的釣魚台半山坡上,修建了龍王廟“萬人坑”階級教育館。當年,我也參加了修建教育館的義務勞動。永遠不能忘記的,就是一根電線或一根鐵絲捆綁的幾具屍骨。漫山遍野的骨殖,漫山遍野的骷髏,它們冷峻地告誡著後人,牢記這一段苦難的曆史。令人遺憾的是,這幢“萬人坑”階級教育館近些年來已很少有人光顧它。它已成了搖搖欲墜的險房,過不多久,就會坍塌成一堆廢墟。相形之下,不能不讓人深思。
長廊再長,也有盡頭。它為那一段曆史畫上了一個句號,卻不能限止曆史的延續和發展。人們可以淡忘它,卻不可能抹殺它。
一位值班的年輕軍人向我們立正敬禮。在一間大空房子裏,幾名能寫會畫的學員正利用假日布置學員隊的牆報。我好奇地翻閱了一下學員們為牆報撰寫的稿件,除去一些學習心得外,還有大量的散文和詩作。其中不乏很有文采浪漫之作。因為時間關係,沒能筆錄下幾首,隻用腦子記住了幾句:
我們的軍校,在大海的邊緣
我想做一隻號角
麵對著海洋
讓海風將我吹響……聽
雄壯的海潮就是我們的兵歌
金州的州官——塗景濤
有一個說法,金州出官員,複州出詩人。
金州城古來便是名人薈萃之地,我想統計一下,僅明清兩代,金州城出現過多少位進士多少位舉人。進士舉人,超過百位。可謂遼南的一塊文化沃土。到了近代,遼南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戰亂兵火,那些從封建土壤滋生出來的文人墨客也麵臨著自己的人生抉擇。或青史留名,或唾罵千古。從他們遺留下來的大量詩文當中,你會感到你在讀一部近代遼南的史書。時隔百年,你仍會感到心靈的震顫。因為這些詩作與我們大連地區近代史相通,讀來倍感親切。
我是金州這塊水土孕育的,喜歡金州的山水風情,喜歡這裏的人,這裏的文化。能讀到過世故人的詩,我覺得曆史問的距離消逝了。在百年前的金州,有一位名叫塗景濤的人。他曾任過奉天承德(今天的沈陽)的知縣,後任金州廳海防同知。據史書記載:中日甲午戰後,“三國幹涉還遼”,沙俄借機侵占了旅大地區。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朝廷派要員參加與沙俄的劃界談判。廣大人民群眾對喪權辱國的當局要員失去了信心,一致推舉塗景濤為劃界的代表。盡管塗景濤在談判桌上據理力爭,談判最終失敗。塗景濤在我戊戌仲夏寫下了《遊勝水寺》這首七言古風,表達了一位封建士大夫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優美而易懂,完全道出了詩人的複雜思緒。
“雲根高嶂疑無縫,偶被神斤辟奇洞。
洞天天半絕塵蹤,誰壓巑岷起層棟。
傑閣聳出蒼鬆巔,上有幽僧伴鶴眠。
線路穿林轉深峭,盤空躡翠尋飛仙。
學仙當結芳尊友,安得蓬菜太平酒。
盡傾東海入杯中,醉鄉直到無何有。
酒酣拔劍歎望洋,長鯨未斬心憂惶。
菩薩低眉不我顧,曾經閱曆千滄桑。
青山青青不改色,我欲住山猶不得。
題名聊誌遊山緣,石上長留數行墨。”
勝水寺,是聞名於世的“金州古八景”之一。借景抒懷,以詩詠誌,是古代文人題詩作賦的主題。詩的前半部分描繪了勝水寺的美景,“閣峻人隨山月上,鬆高鶴帶海雲歸”的勝水寺是大連婦孺皆知的名勝,詩人用了精致的詩句便將素有“南閣飛雲”之譽的勝水寺美景點化了出來。限於篇幅,筆者亦無需贅言。詩人的真正用意也並非抒發賞玩名勝的閑情逸致,麵對遭受帝國主義列強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詩人“盡傾東海入杯中”,詩人醉了,眼前一切美景盛情“無何有”。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慨歎,“酒酣拔劍歎望洋,長鯨未斬心憂惶”。這兩句是全詩的精華。報效國家,拯救庶民,外患未除,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在此得到充分的體現。領首低眉的“菩薩”根本不理會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滄海桑田,閱盡人間春秋的“菩薩”經曆的太多太多。“我欲住山猶不得”,大約詩人也在那一瞬間產生過逃避現實的念頭,詩人用了“青山青青不改色”的詩句,表達了自己愛國家、愛人民誌不可移的高風亮節。古風後半部分,字字珠璣、淋漓盡致地將詩人一腔激憤的情感傾瀉出來。塗景濤的憂患,比起那些喪權辱國、貪贓枉法的賣國賊,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即使在今天,讀起上一個世紀末的詩作,同樣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勝水寺(觀音閣)的廟會,你有興趣遊山,仍可觀賞到殘留在石碑上的這位旅大地區曆史名人塗景濤的這首詩作。
錯 魚 礁
祖祖輩輩在海上打漁的人隻是聽說過錯魚這種魚,從來也沒有人看見過這種魚,連那些個活到一百歲的船老大也沒有看見錯魚是什麼樣子,隻是聽說,聽說錯魚的身子比石頭還要硬,比鋼刀還要快,錯魚總是一公一母地在一起,替龍王爺把守著海口。因為,不管在海裏的還是在山上的,總有那麼一些不安份牛鬼蛇神想要過海成精。這些牛鬼蛇神要是成了精,龍王爺怎麼管得了它們。尤其是蛇們,蛇們一旦要過海成了精,它就變成了龍。龍王爺就要讓位於蛇。而能阻止蛇們過海的,就是錯魚。因為蛇那園滾細長的身子最怕的就是錯魚那刀子一樣的身子。隻要錯魚碰見想要過海的蛇,一公一母的錯魚便毫不客氣一把身子一交錯,也就把蛇斬成了兩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