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科舉的盛況
全國範圍內,恐怕難以找到第二個像穀村這樣有著深厚曆史文化積澱的單一姓氏村莊。本書無意於研究穀村的曆史文化,但卻不得不涉及到他們的曆史文化,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被文化浸泅著的村莊。走進穀村,稍微用心,就能感受到那份潛藏於現實表象之下的文化韻味。它是那樣真切地撩撥著有心者的感覺,輕拂著探尋者的心扉。
穀村厚重的曆史文化,應該說得益於廬陵文化的滋養。廬陵大地, 自古以來就以注重耕讀為要,“教子無逾耕與讀;存心惟是孝和忠”,這是廬陵文化之所以能夠興盛的基礎。作為這方土地上的一分子,穀村人自古就以敦促子孫躬耕勤讀為本。 自宋至清,近千年間,穀村湧現出一大批文人學士、名臣顯宦,他們縱橫於科場、馳騁於仕途,共同書寫了村莊榮耀的曆史。
一、科第的傳奇
―延續千年之久的科舉考試,演繹了一個國家人才選擇的久遠曆史,投身於這一曆史的每個文人學子都以創造科舉考試的傳奇為榮耀,而穀村的古代先賢們所創造的科舉傳奇,足以令人彌久仰望。
自從隋朝首開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方式以來,以後曆代朝廷都延用這一方式。這一以讀書考試錄用人才的方式,讓許多出身底層的有誌之士,通過讀書求取功名,從而贏得參與國政、服務百姓的機會。
穀村人作為唐朝國姓的後裔,作為有著先祖榮耀曆史的姓氏,更是把科舉入仕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要途徑。在宋明兩朝以及清朝初期,穀村人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有著驕人的輝煌。正如李希朗先生在其《江西最大的古村―吉水穀村》一文中所言:科舉考試的成功,使得“穀村聲名鵲起,士宦官僚,代不乏人,名人雅士,互相唱和,族眾一方麵引以為榮,另一方麵從先輩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各家子弟刻苦奮發,求取功名”。
一部《穀村仰承集》,鮮明地記錄了穀村李氏科舉考試的榮耀與輝煌。在其《卷之五》中,分別用“李氏聯芳圖”、“進士”、“鄉舉”、“貢士”等幾個章節,記載了他們的科舉盛況。尤其是“李氏聯芳圖”,將他們的科舉文化推崇到了極致的地位。“父子兄弟進士”、“父子進士”、“兄弟進士”、“祖孫進士”、“一門同榜進士”、“父子鄉舉”、“兄弟鄉舉”、“一門同科鄉舉”等典故,讓穀村人自古以來自豪不已。
“父子兄弟進士”,在穀村科舉史上有過兩次。
第一次,李靈與他的弟弟李晉之、晉之的兩個兒子李可方、李允方,先後考中進士。李靈於宋嘉熙戊戌年(1238年)周垣榜考中進士,李晉之於宋鹹淳戊辰年(1268年)陳文龍榜考中進士,李可方、李允方兄弟於宋鹹淳甲戌年(1274年)王龍澤榜同榜考中進士;李靈與李晉之為兄弟,與李可方、李允方為伯侄,李可方、李允方是兄弟。
第二次,李淑與其兩個兒子李維禎、李維標,李淑於明嘉靖庚戌年(1550年)鄧汝揖榜考取進士,李維禎於明隆慶戊辰年(1568年)羅萬化榜考取進士,李維標於明萬曆丙戌年(1586年)唐文獻榜考取進士。
這種父與子、兄與弟,或先後考取進士,或同榜考取進士的現象,的確是一個村莊、一個宗族科舉史上十分難得的盛況,因而謂之一門“父子兄弟進士”,極盡榮耀輝煌。
在全國範圍內出現這類盛況的,還有江蘇淮安,也出現兩次“父子兄弟進士”現象:一是張姓的張來與其子張櫃、張秸、張和,父子四人先後於北宋神宗和哲宗時期考取進士,比穀村李氏的“父子兄弟進士”早了二百年左右;一是邱姓的邱俊孫與其子邱象升、邱象隨,父子三人先後於明朝崇禎時期、清朝順治和康熙時期考取進士,比穀村李氏的“父子兄弟進士”晚了二百多年近三百年。
“父子進士”,穀村曆史上先後出現過六次,即有六對父子考中進士。
第一對是李貴、李尚義父子。李於宋元符庚辰年( 1100年)李釜榜考取進士,李尚義於宋宣和癸卯年(1123年)沈晦榜考取進士。
第二對是李林、李擢父子。李林於宋元佑辛未年(1091年)馬涓榜考取進士,李摧於宋宣和甲辰年(1124年)沈晦榜考取進士。
第三對是李孝謙、李蕖父子。李孝謙於宋紹興壬子年(1132年)張九成榜考取進士,李蕖於宋嘉定庚辰年(1220年)八十多歲時劉渭榜考取進士。
第四對是李奧、李同卿父子。李奧於宋嘉定壬午年( 1222年)被恩賜進士,李同卿於宋鹹淳戊辰年(1268年)陳文龍榜考取進士。
第五對是李矽、李儼父子。李矽於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朱希周榜考取進士,李儼於明正德甲戌年(1514年)唐皋榜考取進士。
第六對是李元鼎、李振裕父子。李元鼎於明天啟壬戌( 1622年)劉必達榜考取進士,李振裕於清康熙庚戌年(1670年)蔡啟傅榜考取進士。
實際上還有一對,李振裕、李景迪父子。李景迪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王式丹榜考取進士,因他過繼給李振裕的兄長李振祺為嗣,因此沒有計算在內。
“父子進士”的榮耀,是值得一個家庭永恒標榜的,難怪有人用“父進士,子進士,父子俱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的對聯,來炫耀家庭門媚的自豪與驕傲,這是可以榮及萬世的一種殊榮。
全國其他地方出現“父子進士”現象的,有廣東梅州大埔的饒相、饒輿齡父子,分別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考取進士;安徽族德縣的江漢、江文敏父子,分別於明朝天順、弘治年間考取進士;浙江寧波的劉洪、劉光父子,分別於明景泰、弘治年間考取進士;浙江上虞縣的葛浩、葛木父子,分別於明朝弘治、正德年間考取進士;安徽肥東縣的昂紹善、昂天翻父子,分別於清康熙丁未、乙醜年考取進士;山東沂水縣的袁棟、袁振贏父子,分別於清朝嘉慶辛未、道光己醜年考取進士。這種現象全國各地還有不少,但相比穀村李氏在北宋就出現“父子進士”,要晚幾百年。
“兄弟進士”,穀村科舉史上竟然多達七對,而且是同胞兄弟,他們或先後考取進士,或同榜考取進士,分別是:
李如圭、李如金兄弟。李如圭於宋紹熙癸醜年(1193年)陳亮榜考取進士,李如金於宋嘉定戊辰年(1208年)鄭自成榜考取進士;
李靈、李晉之兄弟。李靈於宋嘉熙戊戌年(1238年)周垣榜考中進士,李晉之於宋鹹淳戊辰年(1268年)陳文龍榜考中進士;
李應革、李應綱兄弟。李應革於宋寶佑丙辰年(1256年)文天祥榜考取進士,李應綱於宋鹹淳甲戌年(1274年)王龍澤榜考取進士;
李可方、李允方兄弟。兄弟倆於宋鹹淳甲戌年(1274年)同王龍澤榜考中進士;
李讚、李貢兄弟。兄弟倆於明成化甲辰年(1484年)同李吳榜考取進士;
李承緒、李承芳兄弟。李承緒於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申時行榜考取進士,李承芳於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儲大經榜考取進士;
李維禎、李維標兄弟。李維禎於明隆慶戊辰年(1568年)羅萬化榜考取進士,維標於明萬曆丙戌年(1586年)唐文獻榜考取進士。
這種“兄弟進士”的現象,全國其他地方也有。廣西省武宣縣博物館保存的一塊“兄弟進士”石牌坊匾,載明了清朝雍正癸醜年同科考取進士的陳仁、陳旭兄弟,比穀村李氏最早的“兄弟進士”現象晚了五百多年。浙江省鬆陽縣城也有一座“兄弟進士”牌坊,建於明朝弘治九年,為成化丙戌科進士詹雨、弘治丙辰科進士詹寶兄弟所立,此時距離穀村李氏最早的“兄弟進士”也晚了三百二十多年。
“祖孫進士”,穀村科舉史上有四組:
第一組是李摧與孫子李孝謙。李摧於北宋宣和甲辰年(1124年)沈晦榜考取進士,李孝謙於南宋紹興壬子年(1132年)張九成榜考取進士。
第二組是李矽與孫子李承芳、李承緒。李矽於明弘治丙辰年(1496年)朱希周榜考取進士,李承緒於明嘉靖壬戌年(1562年)考取進士,李承芳於明嘉靖丙辰年(1556年)考取進士;
第三組是李元鼎與孫子李景迪。李元鼎於明天啟壬戌年(1622年)考取進士,李景迪於清康熙癸未年(1703年)考取進士;
第四組是李景迪與孫子李象井。李象井於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吳錫齡榜考取進士。
就全國範圍而言,“祖孫進士”也有幾組。遼寧開原縣的王廷才、王宗承祖孫二人,前者於清道光丁未科考取進士,後者於清光緒庚辰科考取進士,但他們比穀村李氏最早的“祖孫進士”晚了二百多年。湖南邵陽縣周氏的“祖孫進士”卻早於穀村李氏的“祖孫進士”,祖父周儀於北宋太宗雍熙二年考取進士,其孫周欽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考取進士,比穀村李氏的“祖孫進士”早四百多年。相比之下,穀村李氏更值得誇耀的是,這種現象比湖南多了二組,且有一組是一祖二孫,可以誇耀為“祖孫三進士”。山東省無棣縣吳氏宗族,也有三組“祖孫進士”:其一為吳式芬與吳峋。前者於清道光乙未科考取進士,後者於清同治乙醜科考取進士;其二為吳象寬與吳壇。前者於清雍正癸卯恩科進士,後者於乾隆辛巳恩科進士;其三為吳壇與吳侍曾、吳熙曾。吳侍曾於清嘉慶年間考取進士,吳熙曾考取進士則不見資料記載。他們比穀村李氏最早的“祖孫進士”晚了二百多年近三百年。
“一門同榜進士”:所謂同榜,即指同一張皇榜,榜即是告示,就像我們今天說的“同一張光榮榜”,有時也叫“同科”或“同年”,“同科”即指同一次科舉考試,“同年”即指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與“同榜”所指一致,說法上的區別而已。所謂一門,即指一戶人家,同一個大門出入的一家人。同一戶人家先後有人考取進士,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在穀村李氏,竟然是同一戶人家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同一年參加科舉考試,同一張黃榜錄取為進士,這就非常稀奇而且十分了不起了。
在穀村科舉史上,“一門同榜進士”出現過七次:
第一次,李如圭、李驥,同登宋朝紹熙癸醜年(1193年)陳亮榜;
第二次,李竣、李炳翁、李寅孫,同登宋朝鹹淳乙醜年(1265年)阮登炳榜;
第三次,李晉之、李同卿,同登宋朝鹹淳戊辰年(1268年)陳文龍榜;
第四次,李應綱、李可方、李允方、李再芝,同登宋朝鹹淳甲戌年(1274年)王龍澤榜;
第五次,李讚、李貢,同登明朝成化甲辰年(1484年)李吳榜;
第六次,李中、李湘、李儼,同登明朝正德甲戌年(1514年)唐樂榜;
第七次,李振裕、李次蓮、李鶴鳴,同登清朝康熙庚戌年( 1670年)蔡啟傅榜。
這些同榜進士,有的是親兄弟,有的是堂兄弟,有的是伯侄或叔侄,均為穀村李氏爭得了無上榮譽。
福建省長樂縣也有這一盛況,謂之“一門同榜四進士”:南宋丙辰年(1256年),長樂東渡的楊夢鬥,與胞兄楊琦、胞弟楊叔濟、胞侄楊次鄭,一舉同登進士榜,比穀村的“一門同榜四進士”還早了18年。貴州省貴陽何氏“一門同榜三進士”,何亮清、何慶恩、何鼎考取清鹹豐庚申年(1860年)進士,但比穀村最遲一次“一門同榜三進士”晚了一百九十年。
“一門三進士”。這個傳奇在吉水有幾個版本,最著名的版本是解氏的“一門三進士”和曾氏的“一門三進士”。
解氏的“一門三進士”,指的是吉水縣城東門解家的解綸、解緒兄弟與其妹夫黃金華,三人同榜考中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進士。曾氏的“一門三進士”,指的是盤穀上曾家村的曾存仁與曾同亨、曾乾亨父子三人。曾存仁考中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進士,曾同亨考中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進士,曾乾亨考中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進士,縣城曾經建有“三曾祠”紀念他們。其實,在唐朝及南唐時期,解氏就已經有過三次“一門三進士”的現象,隻是吉水人平時較少提及。
而在穀村李氏,“一門三進士”的現象竟然有六組:一是北宋末南宋初的李孝謙與子李渠、侄李午先後考取進士。李午是北宋重和戊戌年進士,“一門父子叔侄三進士”;二是南宋的李晉之與其子李可方、李允方,父子三人先後考取進士,“一門父子三進士”;三是宋朝的李竣、李炳翁、李寅孫,是堂叔侄三人同榜進士;四是明正德甲戌年的李中、李湘、李儼,堂兄弟三人同榜進士;五是明嘉靖、萬曆時期的李淑與其子李維禎、李維標先後考取進士,“一門父子三進士”;六是清朝的李次蓮、李鶴鳴、李振裕堂祖孫三人,“一門同榜三進士”。
穀村的“一門三進士”,不僅縣裏的有關曆史資料與文獻不太提起,就是穀村李氏本身也很少向外人提起。隻是《穀村仰承集》關於“創建”一節中,提到了“一門三進士坊”,載明為清朝時期為族表李次蓮、李鶴鳴和李振裕三位進士而建。
至於“父子鄉舉”、“兄弟鄉舉”、“一門同科鄉舉”的現象就更多了。
所謂鄉舉,就是“鄉試舉人”的簡稱。過去省一級的考試,一般稱作“鄉試”,有時也叫“省試”或“解試”,考取者稱作“舉人”,即鄉試舉人,簡稱“鄉舉”,意思是“鄉試考取了舉人”。因為鄉試考取第一名的,被稱為“解元”,故而也將鄉試稱作解試。中學課文《範進中舉》,指的就是鄉試考中舉人。
在科舉時代,考中了舉人,即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可以直接做官),也取得了參加會試的資格,有機會考取進士,取得更大發展,有的可能被直接選送到國子監或國子學、太學去學習,成為一名“國學生”或“太學生”,同時取得朝廷給予的傣祿。鄉試,能夠讓普通的學子在一夜之間由寒門而變成豪門,所以它就成為諸多學子一生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