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仕宦的榮耀
一、科舉的為官之旅
―科舉考試,是封建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從隋朝場帝創立以“進士科”取士製度以來,幾乎所有成功的學子都是經由這條道路踏上為官之旅的。
科舉考試,是封建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從隋朝場帝創立以“進士科”取士製度以來,到清朝光緒皇帝1905年一紙聖旨宣布取消,前後曆經一千三百多年,曆史上雖然多有垢病,但這一製度的確為當時的朝廷選拔出了不少優秀仕子、傑出人才,許多優秀士子、傑出人才都成了國家的中流砒柱和各界精英。
唐朝的狄仁傑、張九齡、牛僧儒、韓愈、白居易、劉禹錫,五代十國時期的黃損、孟賓於、李琪、韓熙載、柯犯、竇儀、竇儼、竇偶、寇湘、王搏、李穀、馮道、李防、盧多遜、張確、徐揩,北宋的呂蒙正、寇準、包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晏殊、韓琦、範仲淹,南宋的李綱、陸遊、周必大、文天祥,元朝的歐陽玄、馬祖常、虞集、楊維禎,明朝的劉基(元朝進士)、朱升(元朝進士)、解緒、胡廣、於謙、楊士奇、夏言、張居正、史可法,清朝的王廷諫、劉統勳、紀曉嵐、劉墉、陶澎、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他們經由科舉考試之路,踏進仕途,從此步入封建王朝的政治體係,擁有顯赫或相對顯赫的權勢與地位,成為一個時代的顯達,成為普通百姓景仰或敬畏的對象。
穀村這個人文鼎盛的村莊,人才輩出,一茬又一茬的學子經由科舉考試步入政壇,受朝廷任命成為某個地方或者某個部門的官員,成為一方土地上的“父母”,使穀村成為當時的政治望族,他們自己也成為穀村後裔世代崇拜、紀念和祭祀的對象。
以“進士”身份入仕的部分穀村官宦:
宋朝嘉定壬午年恩賜進士李奧,“授象州教授,轉從事郎,調湖北安撫使差遣,改撫州軍推官,升儒林郎、昭信軍節度推官”。
宋朝政和壬辰進士李求,“宣和元年試詞學,兼茂科,特除太學博士”。
宋朝紹興丁醜進士李誦,“任衡山縣尉,轉德化州縣,主管台州,賜絆衣紫金魚袋”。
宋開慶己未特奏名進士李郭,“授弋陽縣皿”。
宋鹹淳乙醜進士李內翁,“授廣州增城縣尉,改寶慶府司理”。
宋鹹淳戊辰進士李同卿,“任潭州寧縣尉, 甲戌轉儒林郎、贛州府零都縣令”。
明永樂庚子進士李在修,“授禦史,遷福建金事”。
明正統己未進士李茂,“曆官大理寺少卿”。
明景泰辛未進士李鈞,“官兵科給事中,建言滴綏德州,改升荊門州同知”。
明成化甲辰進士李貢,“仕至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賜祭葬”。
明宏治丙辰進士李矽,“曆任主事員外郎中,升雲南曲靖知府”。
明正德甲戌進士李中,“官至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溢莊介”。
明正德甲戌進士李儼,“授行人司行人,仕至陝西道監察禦史”。
明正德癸未進士李邦直,“仕至太仆寺少卿,欽差提督邊關馬政”。
明嘉靖癸醜進士李廷龍,“仕至陝西兵備,轉江西按察使”。
明萬曆甲辰進士李邦華,“官至都察院左都禦史,溢忠肅”。
明萬曆癸醜進士李日宣,“官至吏部尚書,溢清惠”。
明天啟壬戌進士李元鼎,“官至兵部左侍郎”。
清康熙庚戌進士李振裕,“曆官戶禮刑工四部尚書”。
清康熙癸未進士李景迪,“曆仕掌江南道禦史”。
清乾隆乙未進士李象井,“任昌黎知縣”。
以“鄉舉”身份入仕的部分穀村官宦:
宋紹聖丙子與大觀庚寅兩榜舉人李域,“甲辰特奏名,授湘陰縣簿”。
宋政和丙申舉人李卓,“授臨武主簿”。
宋政和丙申舉人李康侯,“任真陽縣尉”。
宋紹興庚申舉人李次魚,“癸未特奏,任長沙酒正,遷金溪垂”。
宋紹興壬午與乾道戊子兩榜舉人李概,“授武崗縣簿,調贛縣主簿”。
宋乾道乙酉舉人李必登,“戊子特奏名,授大理架閣”。
宋鹹淳丁卯舉人李態,“至元中,舉遺逸,授江西行省檄新淦高峰書院山長。
宋鹹淳丁卯舉人李克寬,“任靖州知州,遷知峽州”。
元延佑庚申舉人李本仁,“授澄州學正”。
元泰定丙寅舉人李務信,“授融州通判”。
明洪武庚午舉人李鎮,任“龍溪教諭,升鎮江教授”。
明永樂辛未舉人李福壽,任“道州訓導,升寧遠宜山教諭”。
明宣德己酉舉人李遷,“授都察院司務,奉命督大同等處軍務,升南京刑部郎中”。
明宏治任子舉人李柯,“任吉州學正”。
明嘉靖戊子舉人李瑚,“任四川安嶽知縣”。
明嘉靖丁酉舉人李楷,“任湯溪、青田、昌樂知縣”。
明隆慶庚午舉人李蘊,“任至貴州威清兵備副使”。
明萬曆丙子舉人李教,“仕至連州知州”。
明萬曆癸卯舉人李廷諫,“仕至刑部浙江司郎中”。
明天啟丁卯舉人李和鼎,“曆官全永巡撫”。
清順治丁酉舉人李掄,“任新昌教諭,升南康府教授、副講白鹿書院”。
清康熙己卯舉人李景遂,“仕至戶部郎中”。
清康熙戊子舉人李景迥,“任大理寺右評”。
清乾隆己酉舉人李蔚,“署邯鄲知縣,升遵化州同知”。以“武舉”身份為官的部分穀村官宦:
宋鹹淳癸酉武舉人李敬,“特進武校尉”。
明隆慶庚午武舉人李繼忠,“大同宮前讚畫”。
清康熙癸卯武舉人李霄,“武德將軍,彭城衛千總”。
清康熙癸卯武舉人李霍,“武德將軍,四川建昌衛守備”。
清雍正癸卯武舉人李曰晰,“任浙江諸暨縣把總,升紹興營左協”。
清乾隆戊午武舉人李紹武,“贛州鎮標中營千總”。
以“貢士”身份為官的部分穀村官宦:
元貢生李熒,“授瑞州知事,升江西行省照磨”。
元貢生李有開,“禮部試,授教諭,升開州學正”。
明洪武間貢士李麟子,“授臨江訓導”。
明崇德間貢士李勳,“曆淮府長史”。
明嘉靖癸醜歲貢李富,“初授直隸江都訓導,升福建德化教諭,以破樓功升信豐知縣”。
明嘉靖乙卯歲貢李聊輝,“曆任舒城訓導,泰興、天長教諭,漢州學正”。
明嘉靖辛卯選貢李呆,“南直隸大倉知縣”。
明萬曆己卯是卯選貢李希賢,“廣東澹州同知”。
明萬曆乙亥選貢李曾生,“任貴溪訓導,青陽教諭,氓府教授”。
明萬曆辛醜歲貢李遇春,“任安仁訓導,萬年教諭,轉贛州府教授”。
明萬曆己酉貢士李敏,“南直武進學諭,改定南教諭,九江府教授”。
明天啟乙醜歲貢李生成,“揚州泰興訓導,程鄉縣教諭,臨江府教授”。
明天啟選貢李宏,“四川梁山知縣,改墳州知縣,甲申國變殉姚黃賊難”。
明天啟壬戌選貢李維憲,“任青州通判決,署理壽光縣,招撫開墾海寇有功,升青州知府”。
明崇禎癸酉選貢李邦英,“曆任廣東韶州府推官,詔升按察”。
清順治時貢生李匡鼎,“署餘幹知縣,調山東黃縣”。
清康熙戊子恩貢李震,“授崇德知縣”。
康熙丙寅選貢李如旭,“授永州東安知縣”。
康熙時貢生李曰瑪,“任麻城縣巫,補安徽按察司司獄”。
清乾隆時恩貢李曰琳,“恩例中書科中書舍人”。
清道光乙酉拔貢李大根,“任瓊州昌化教諭”。
清光緒丙戌歲貢李存誠,“辦防有功,獎五品頂戴”。
這裏不厭其煩地將上述“進士”、“鄉舉”、“武舉,,、“貢士”的任職情況列舉出來,首先是為了尊重穀村人的曆史記載,這份記載或許是他們的傳統習慣;其次是為了比較一下穀村李氏對待這幾種不同科舉出身的士子的不同態度或者不同標準;再次是為了讓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穀村李氏以仕宦為榮的誇耀心理。
我們今天並不清楚那些先賢在那個時代為官的詳細情形,但是,這麼多官宦,一定有著他們各自的為官之道和為官經曆,或順暢、或坎坷,或低微、或顯赫。如今的穀村人,已經講不出他們的先賢當時為官的具體情形了,哪怕粗枝大葉式的梗概也無從說起,但我們能夠從上述名錄中看出一些端倪。宋朝政和壬辰進士李求恐怕是一個特殊的人物,他在大觀庚寅年被推舉送入南京太學學習,當年參加在南京貢院舉行的鄉試考取舉人,兩年後就考取進士,並被授予太學博士的官職,由此可見是個才學非凡的人。此時的李求,恐怕頗有“春風得意馬蹄疾”的豪情,躊躇滿誌地要為朝廷奉獻自己的心力。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是個盡心盡力的人,並且一定深得太學的學生、同事甚至上司的喜愛與器重,於是在七年之後,被推舉參加“宏詞博學科”及“賢良方正科”考試(即“試詞學,兼茂科”)。曆史上,博學宏詞科考試獲得通過者,據稱有65%以上的人後來做到了宰相、首輔級別的官,李求恐怕也是一個具有宰相之才的人物吧,隻可惜他並沒有通過這兩場考試。但這並不要緊,他已經用一個“進士”的功名證明了自己,為後代子孫留下了又一個光輝的典範,成為後代子孫誇耀的榜樣。
在那個以科舉為榮的封建官本位時代,一個村莊、一個族群、一個房派,甚至一個家庭,出了那麼多的官宦,還不值得誇耀和顯擺嗎?還不值得提醒或告誡後人向先賢們學習致敬嗎?如果科舉製度不消亡,封建時代不結束,穀村人科舉入仕的經典還會繼續上演,這份“光榮榜”將永遠激勵他們的子孫後裔奮勇向前。如今科舉製度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他們留下來的科舉傳奇,卻給今人及後人帶來許多啟發。追求上進的人們,在看到穀村人卓著的科舉盛況、顯赫的仕宦群體後,除了羨慕與驚歎,一定還會領悟到一點什麼吧?
二、恩佑的為官之途
―科舉為官是封建時代為官的主道,但在此之外還有薦舉征辟、加封追贈、蔭佑世襲等為官之途,這是皇恩的特殊庇佑和另類榮寵, 同樣成為穀村李氏無上的榮耀。
穀村曆史上,還有以“薦辟”、“仕籍”、“封贈”、“蔭襲”等方式入仕為官的,這是皇恩的特殊庇佑和另類榮寵。他們雖然沒有經由更多的科舉考試的曆練與提升,卻同樣擁有“仕宦的榮耀”,甚至比科舉考試所獲得的榮寵還要多幾分。
所謂“薦辟”,就是舉薦和征辟,也就是推薦和征召的意思,是封建政權對民間頗有聲望和能力的人,通過地方官員推薦或者朝廷大員舉薦,然後由朝廷征召的方式,任命他們擔任官職。穀村以“薦辟”方式入仕為官的,主要有以下人物:
李汪,字元暉,號鶴田,宋寶佑丁巳奏補承信郎,廬江縣尉,景定甲子轉誌詡郎,丁卯除閣門宣讚。
李嘩,字子華,宋淳佑甲辰信國公以文學辟,奏補承信郎,寶慶府新化縣尉。
李鎬,字子京,宋鹹淳時由薦選,授壽春簿、兩浙製幹,升大社令。
李文卿,(宋)慶元間舉秀才,任興化縣令。
李恕,字尚忠,元至正庚寅授新州學正,壬辰盜起,遷攝新州判官,選兵壯備禦。
李孟淳,字伯英,元時由翰林薦,除吉州學正。
李起生,字季安,元時以茂才舉,授通州學正,改桂平縣尉。
李綱,字尚文,元時由監生任全州學正,慶遠安撫司,宜山令,遷柳城令。
李潛,字孟輝,洪武壬戌以人才舉,任光祿署巫。
李圭,字會昂,洪武甲子以人才舉,任長陽縣令。
李容,字原堂,明洪武己未以孝廉舉,授虹縣皿,升福清令。
李鳳,字子義,明洪武辛亥以茂才舉,授龍虎衛知事,改燕山護衛,仕至蜀府紀善。
李偽,字伯謙,明洪武庚戌以明經舉,選吏部試第一,授鳳陽府同知。
李塤,字伯旎,明洪武時以人才舉,授陽江知縣。
李愕,字彥達,以字行,明洪武甲戌以賢良舉,授昆山令。
李拴,字彥庸,明永樂初以賢良舉,授工部主事,改汀州通判。
李睿,字彥宣,以字行,明永樂癸未以才德舉,授禮科給事中。
李韶,字其儀,以字行,明宣德甲寅以詩薦,授宜城訓導。
李鎮,明以人才舉,任文華殿中書。
李謙,字景讓,明正統間以茂才舉,任河南泌陽縣訓導,升浙江龍泉縣教諭。
李益,字陽德,誌載方亨,明天順戊寅以經明行修舉,試翰林院第一,授直隸太平府訓導,升懷仁王府教授。
李竣,字簡夫,以醫學從英國公張輔征交趾,迪功郎。
李洪,字敷寬,宣德丙午以人才舉,欽命隨成山侯征交趾,有功,官浙江、雲南都司都事,升雷州府通判。
所謂“仕籍”,原本不是一種選擇官員的方式,但在穀村人的文獻中,卻列為一種入仕方式,指的是朝廷通過某種方式,將一些有才能、有聲望的人錄入仕籍(即官員登記簿冊),然後任命他們擔任一定官職。以“仕籍”方式入仕為官的,主要有以下人物:
李尚禮,字亨仲,紹興壬午以嶽武穆帳下軍功,奏補承信郎,商州商洛縣令。
李尚智,字季叔,紹興壬午以嶽武穆帳下軍功,奏補承信郎,擄略縣主簿。
李室,字德之,嘉定時由大(疑為“太”。―作者注)學任新會縣尉。李勝之,字定甫,宋嘉定丙辰特奏,官潭州酸陵縣尉。李夢應,定昭甫,宋嘉定時特奏,任靜江司法。
李天覺,字性甫,嘉熙時由大學官象州知州。
李琪,字元弦,宋景定丙辰奏,補進武校尉,遷樂清帥幹。
李度,字斯和,元時以武功官永豐縣尉。
李文昭,字克林,元時由監生官中書省、瑞州學正。
李謙,元時以軍功官象州知州。
李時,字仲發,明洪武時,孝感瑞橘事聞,官贛州巡檢。
李會,字啟魯,(明)嘉靖時由國學官福建都司都事。
李一道,字貫之,明嘉靖時由國學授薊衛經曆。
李日寅,字修期,明萬曆時由武生紮授守備,改廣東布政軍前督令參戎。
李栗,字常寬,明萬曆時由國學任延平府照磨。
李一德,字正之,明萬曆時由國學任北京南城兵馬司,升山西河東鹽通判。
李睿,字汝思,明萬曆時由吏目升磷水主簿。
李時學,字卿實,明萬曆時授北京遵化忠義衛經曆,考滿,任微仕郎,升四川都司都事。
李時鳴,字卿道,明萬曆時由儒士任蘇州簡校,升陳州吏目、肇慶府照磨,官貴州都勻府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