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廣東布政使。
李維禎,李淑之子,明隆慶二年二十一歲中進士,天啟年間任湖北布政使。
四、官員的非凡勳業―出將入相, 自古就是人們追求的人生目標。在穀村李氏先賢中, 雖然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但入仕為官、造福一方,卻也在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聲譽。
江蘇省江陰市中心,有座中山公園,是市民遊玩、休閑、娛樂的大好去處。這裏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高低錯落的結構,濃蔭蔽日的樹木,古香古色的建築,惟妙惟肖的雕塑,無不引起遊人的興趣。公園所在地,從明朝萬曆年間到清朝末期,曾經聳立著一所衙門,叫作江蘇學政衙門。因此,中山公園又叫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在公園一角,豎著一塊碑,碑上刻有在這所學政衙門任過“學政”的官員姓名。上麵刻有“李振裕”的名字,並標明了籍貫:江西吉水。
這就是清朝康熙九年進士李振裕,明朝天啟進士李元鼎的兒子,字維饒,號醒齋。江蘇學政,並不是李振裕所擔任的最高官職,在他曆任官職中屬於中等級別。但他在這個職位上,卻贏得了相當好的口碑。
1670年,李振裕中進士後即入仕途,任庶吉士。庶吉士,又叫作庶常,這個名稱源自《書經·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是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朝廷在考中進士的人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這個職位, 目的是讓他們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後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見習生。李振裕擔任庶吉士之後,被安排在史館參與修編《明史》。由於他知識淵博、才學深厚,康熙皇帝常召他“以儒術備顧問”。幾年後,朝廷安排他去江南督學,負責選拔貢士,這就是他在江陰擔任的學政職務。由於他堅持公道正派的原則選人,所選拔的貢士均為真才實學之人,不少人後來成為朝廷的棟梁。
1688年,李振裕奉命前往當時遭遇旱災的北京西北地區N災,所做的工作大致是戶部應該擔當的職能。他一做就是三年,回朝時,災民們沿途跪拜,感激他的救命之恩。這期間,他先後被提任為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職務一路飄升。1691年又被提升為工部尚書;過了幾年,由工部尚書轉任刑部尚書;1699年, 由刑部尚書改任戶部尚書;1704年,由戶部尚書轉任禮部尚書。
至此,李振裕達到了官場生涯的巔峰。先後擔任四部尚書,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僚史上恐怕絕無僅有。他的“四部尚書”官場生涯,不僅把他自己推到了人生的高峰,也把穀村人的自豪與驕傲推到了榮耀的高峰。康熙皇帝對他很寵幸,1688年孝莊太後升祠太廟在山東泰山建成,康熙皇帝特命他代自己赴泰山出席落成典禮、拜祭。在四部尚書任中,康熙皇帝曾四次賞給他禦製之物,以示榮寵。
李振裕做官,有他自己的機遇與命運,但也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聯。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正如他說的“六世蒙恩”:其上祖李衍,獲贈微仕郎;高祖李楷,明朝嘉靖丁酉年江西鄉試舉人,曾任浙江湯溪知縣;曾祖李時學,先後任北京遵化忠義衛經曆、封微仕郎、四川都司都事,獲贈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工部尚書;祖父李尚息,以儒士授保定府檢校,後升雲南永寧州同,封微仕郎,獲贈一品光祿大夫、經筵講官、工部尚書;其父李元鼎,明朝官至光祿寺卿(一說光祿寺少卿),清朝官至兵部左侍郎,後因子貴獲清朝康熙皇帝追贈光祿大夫、工部戶部尚書加四級。
這個累世為官的家庭,家學淵源十分深厚,在這種家族氛圍中,功名求取之心毋庸置疑,他的為官之道多少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與影響。
相比於李振裕仕途的順暢,其父李元鼎的仕途,就充滿了曲折起伏。
李元鼎,字梅公,明朝天啟二年進士。他的仕途應分兩個階段看待。明朝時,他的仕途還很順利:初授行人司行人;崇禎庚午升吏部稽勳司主事,後轉任驗封司、考功司、文選司員外郎,吏部給事中,湖廣布政司檢校,庚辰年升任光祿寺署正,壬午年升大理寺正、太仆寺正, 甲申年升光祿寺少卿,可謂一帆風順。
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後,建立大順政權,李元鼎因替族叔李邦華守靈,被迫歸順起義軍,被授予太仆寺少卿。沒多久,清軍攻入北京建立政權,李元鼎因同樣原因被迫歸順清朝政權,被授予同樣的官職,並負責疏清京箭馬政。也許工作很勤勉吧,不久升任太常寺卿,乙酉年升任兵部右侍郎。這一段,李元鼎的仕途也算順利。但到丙午年,就因為受到其他人的案件牽連而被免職,於是僑居在江蘇寶應縣。庚寅年被重新起用,任光祿寺倉敖,不久恢複兵部右侍郎職務,壬辰年被提升為兵部左侍郎。但沒過多久,他就又因任珍案而被再次免職,再次僑居於江蘇寶應。丁酉年返回故裏,後卒於南昌。
李元鼎的官場經曆, 由明朝遺臣成為清朝重臣,在正宗讀書人眼中成了“媚骨變節”之人,為“貳臣”。或許是這種政治上的搖擺,造成了他自己人生的不幸,“坐事論絞,免死,杖徙折贖。未幾,死”,有關史料上這寥寥數句,就把他政治上的不幸給描繪了出來。
李日宣與李振裕同屬穀村元潭派,輩分是李振裕的祖輩,在仕宦上也是穀村的榮耀之一。相比李振裕在清朝的任職,李日宣在明朝末年的任職也充滿了艱難曲折。
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即被授予中書舍人的職務,屬於從七品的官職,相當於如今的正縣級非領導職務;不久就摧升雲南道禦史,巡撫河東。甲子年,因為叔祖李邦華任職兵部,他“引疾歸”鄉。崇禎三年即庚午年獲得起用,任福建道禦史,巡撫河南,還朝後掌管河南道事。己酉年升任大理寺垂,進左少卿、太常正卿。崇禎九年即丙子年冬,升任兵部右侍郎,鎮守昌平;崇禎己卯年進左侍郎,總督戎政,不久因功晉升兵部尚書;崇禎十三年即庚辰年改任吏部尚書;崇禎十五年主持廷推。
何謂廷推?“明製,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然後報請皇帝,取旨定奪,其有關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謂之廷議;其有關人事升補任用之擬議者,則謂之廷推。”“廷推雲者:是乃明代掄選要吏之法,原規定三品以上及九卿(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都禦史〔掌監察百官〕共七卿,再加大理卿〔掌刑名平反之事〕、通政使〔敷教內外章疏〕,是為九卿。九卿乃全國最高政務機關,熟悉國政推行之實際情形)、金都禦史、祭酒等官員,公推二或三人,由皇帝取決任用,謂之廷推。”
這是通過召開宮廷會議向皇帝推薦高官要員的大事,主持這個大事的人,是皇帝信任或者倚重的重臣,是不一般的人物。李日宣就是這樣一個不一般的人物。至此,李日宣的仕途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但也是這個“廷推”,李日宣從此走向了災難,崇禎皇帝朱由檢認為李日宣主持的“廷推不公”,就是沒有推薦符合“聖意”的官員,偏偏李日宣又上奏進行辯解,結果“件罪”,被朱由檢下了刑部大獄,判刑後發配邊關。
甲申年,崇禎詔告各路兵馬入京勤王,就赦免了李日宣,恢複他吏部尚書的職務,並派人催促、下手詔敦促他火速回京。這時,李日宣處在重病之中,無法親身勤王。北京淪陷後,他憂憤交加,兩年後去世,獲“清惠”溢號,算是對他一生為官品德的公正評價。
穀村在外任職最為艱難曲折的,當屬李邦華,幾起幾落,命運多鮮。
李邦華是李振裕的曾祖輩,字孟暗,號慰明,是穀村人口頭提起最多的曆史人物,必稱“忠肅公”。
他於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被任命為徑縣知縣,是正七品的地方官,有政聲。擬授禦史,因替顧憲成說了幾句話,被指斥為東林黨人,兩年之後才正式任命。萬曆四十四年,他找了個“有病”的借口回家養病。萬曆四十五年,受朝廷征召,出山擔任山東參議。天啟元年恢複禦史原職,卻擔負整傷軍事的責任,整頓易州兵備;轉任光祿少卿,摧升為右金都禦史,巡撫天津。“軍府新立,庶務草創,邦華至,極力振傷,津門軍遂為諸鎮冠。進兵部右侍郎,複還家省父”。崇禎元年四月,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工部右侍郎,不久就因得罪人而被免職賦閑;十二年四月,朝廷再次起用他,任兵部尚書,後因其父病憂再次離職;十五年冬,又被重新起用任南京兵部尚書,掌南京都察院事,代劉宗周任左都禦史。
至此,五起五落的李邦華,仕途達到頂點。兩年之後,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他逃難至文信國公祠,投緩自殺殉國。
死後,他被南明王朝追贈為太保、吏部尚書,溢號忠文。清王朝統治全國後,對李邦華事國忠君而死的行為大為讚許,特賜溢號忠肅。他的族人興建了一座忠肅公祠紀念他,內號“乾坤正氣之堂”,如今已修繕一新。
明清時期,除了上述幾人之外,穀村李氏在外為官、且職務級別較高的,還有幾個,不過相比上述幾人,名氣沒有那麼大。
一是明正統己未進士李茂,又名尊茂,初授大理寺評事,“曆官大理寺少卿”。
二是明成化甲辰進士李貢,中進士後被授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後曆任刑部員外郎、郎中、山東按察司副使、福建按察使、陝西右布政使、山西左布政使,後以右副都禦史,巡撫遼東。正德五年八月,複官,受命整傷薊州等處邊備,兼巡撫順天諸府,增修通州城,築古北口諸處堡壘,是深受皇帝讚賞的官員。最後,“仕至兵部侍郎,贈工部尚書,賜祭葬”,受到的恩寵也極榮耀。
三是明正德癸未進士李邦直,最初任直隸徽州府績溪縣知縣,此後曆任浙江金華府東陽縣知縣、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禮部清吏司署員外郎、吏部清吏署郎中,後至太仆寺正卿,會試同考官、欽差提督邊關馬政大臣;他的父親因此而被封為奉政大夫,母親被贈為太安人、大宜人,其妻子也被封為安人,全家極其榮耀。
還有明朝嘉靖丙辰進士李承芳,官至太常寺少卿。
他們是穀村李氏在外為官最具代表性的,職級都在正四品以上,尚書則達到了正二品的職級,因此代表了穀村李氏仕宦的最高級別,最高職務,從而也就代表了穀村李氏曆朝曆代“學而優則仕”的榮耀。
其實,早在宋元時期,穀村就已有著仕宦的榮耀。
北宋元佑辛未年進士李林,被宋哲宗特旨拜為太學博士。這是穀村李氏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仕宦。官階雖然不高,卻是京官,而且是在國家最高學府任職,地位並不一般。
北宋元符庚辰年進士李蓄,先後擔任過興國軍永興縣尉、分寧知縣、濟陰知縣、臨江軍清江知縣,後升任朝散郎、韶州通判,累次受到皇帝嘉獎與賞賜,榮寵一時,其父李用幹也因他而受封承祀郎。
北宋政和壬辰年進士李求,被宋徽宗特授太學博士。
北宋重和戊戌年進士李發,曾任靖州知州。
北宋宣和辛醜年進士李鼎,曾任建昌軍南城知縣。
北宋宣和甲辰年進士李摧,先後任禮部架閣、翰林侍講學士,成為皇帝的近臣。
北宋宣和甲辰年進士李尚義,先後任禮部架閣、翰林侍講學士、施州戶曹、襄陽通判、玩州通判攝南安軍事。
北宋還有李域以舉人、特奏名進士授湘陰縣主簿,李卓以舉人授臨武縣主簿,李康侯以舉人任真陽縣尉,李同因“仕籍”任臨賀縣叢,李輯因“仕籍”任兩浙運幹。
南宋紹興丁醜年進士李誦,先後任衡山縣尉、德化知縣、主管台州,先後被賜排衣、紫金魚袋。所謂賜絆、賜紫、賜金魚袋,是皇帝榮寵的象征。宋時官員一、二、三品為紫色官服,四、五品為徘色官服,六、七、八品為綠色官服。低官階者被賜高官階的服飾,官職雖沒提升,待遇和地位卻有提高,表示皇帝對其看重與獎賞。李誦在著綠色官服(德化知縣)時,被賜絆色官服;在著排色官服(主管台州)時,又被賜紫色官服和金魚袋,可見他在高宗皇帝眼中頗有影響、頗有地位,其父李康國因他而被贈宣教郎的身後哀榮。
南宋紹興庚辰年進士李驥,被授迪功郎,任南安軍上酞縣主簿。
南宋嘉定庚辰年進士李渠,登第後被授予街州路教授、長沙通判,後調任湖廣安撫使差遣,升宣議大夫、昭化軍節度推官。
南宋嘉定壬午年恩賜釋褐進士李奧,任象州教授,轉從事郎,調湖北安撫使差遣,後改撫州軍推官,升儒林郎、昭信軍節度推官。
南宋時受到榮寵最高的,當屬紹定壬辰年進士李晦之。登第後,官至緝熙殿侍講;後授饒州教授、象州教授,終於任上。他在緝熙殿侍講任上,就被宋理宗禦賜衣帶鞍馬浮硯及禦製硯銘。以區區七品官的身份,受到皇帝如此隆重的褒獎,的確榮耀之至。
南宋時期還有李次魚以舉人、特奏名進士任長沙酒正、遷金溪縣叢;李概以兩榜舉人授武崗縣主簿、調贛縣主簿;李元瑞以兩榜舉人、特奏名進士授瑞州上高縣尉;李必登以舉人、特奏名進士授大理寺架閣;李公行以舉人、特奏名進士授隆興分寧縣主簿;李靈登進士第後任龍興分寧縣主簿、改高州府教授;李郭以舉人、特奏名進士任弋陽縣巫;李應革登進士第授朝奉郎、袁州軍知事;李炳翁登進士第後任廣州增城縣尉、寶慶府司理;李竣登進士第後任分寧縣主簿、得州教授、淮東總幹轉從政郎;李同卿登進士第後授修職郎、後任隆興府南昌縣尉、譚州寧鄉縣尉,轉儒林郎、贛州府零都縣令;李晉之登進士第後授江陵監利縣主簿、改縣尉、兼製司製幹;李大臨登進士第後任台州黃岩縣尉;李可方登進士第後任彭澤縣尉、白鷺洲書院山長、吉州金判;李允方登進士第後授德化主簿、改縣尉、升吉州八縣招討使;李應綱登進士第後任贛縣主簿;李敬德因薦辟任潮州路學教授;李文卿舉秀才任興化縣令;李態以舉人出身授江西行省檄、新淦高峰書院山長;李克寬以舉人出身任靖州知州、遷峽州知州;李尚禮以嶽飛帳下軍功奏補迪功郎、商州商洛縣令;李尚智以嶽飛帳下軍功奏補承信郎、擄略縣主簿;李千乘因“仕籍”任峽州知州;李天覺由太學任象州知州。
元朝時期;李恕由薦舉任新州學正、遷攝新州判官;李孟淳薦授吉州學正;李萬孫薦選昭明殿講書;李起生以茂才舉授通州學正、改桂平縣尉;李氓以茂才舉任會昌訓導;李綱由監生任全州學正、慶遠安撫司宜山縣令、遷柳城縣令;李務敏以貢生任衡州學錄;李從心以貢生任綺州學正;李熒以貢生授瑞州知事、升江西行省照磨;李釗以明經儒士授鄧州學正;李貞以貢士任開州學正;李毅以貢士任代州學正;李有開以禮部試授教諭、升開州學正;李本仁以舉人授澄州學正;李務信以舉人授融州通判;李以文以舉人任湖廣郴州學正;李彬因“仕籍”任江州路錄事;李度因武功任永豐縣尉;李文昭由監生任中書省瑞州學正;李以立因“仕籍”任西安宣誠將軍;李謙以軍功任象州知州;李期孫因“仕籍”任袁州庫副使;李複由太學任桐城縣丞。
這些先賢官職不算高,卻為穀村後人開辟了仕宦之路。尤其是元朝漢人遭排擠,穀村竟然還有這麼多先賢出仕為官,的確非同一般。這些榜樣,使穀村一再掀起讀書求學、熱衷科舉功名的熱潮,為明朝時期達到仕宦巔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