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軟實力”,在當今的人類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能源危機,環境汙染,頻繁的各種災難,促使人們反思一些“過熱”或“過急”的行為。開始學會敬畏自然,珍惜生命,越來越看重人性中美好的品質,這些,都是文化的福音,尤其是民族文化的福音。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神奇的文化,都有其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他們的生活節奏或許是慢的,他們的生活水平或許還不夠高,但他們的文化可能包含有最適宜人類生存的因素。他們順任自然,悠然天真的性格,或許剛好是現代人慢慢丟失的最寶貴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劉三姐文化長盛不衰的原因。智慧快樂的山歌,可以讓人們超越現實的苦難,保持鮮活的內心。 因此,我們應該在開展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民族文化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們要繼續發掘豐富多彩的本土的原生態文化,進行搶救性的保護挖掘,合理開發其中有生命力的元素,提升到現代文化的語境中,讓它發出燦爛的光芒,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比如前些年我們組織對西江文化、桂北文化、劉三姐文化、紅水河文化、北部灣文化等的考察和研究,很有效果,對推動廣西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廣西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底蘊雄厚,具有無限生機魅力,是民族文化學者和人類學家天然的實驗室。一代代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帶著飽滿的熱情,對這塊神奇的土地進行發掘,整理,甄別,判斷,吸收,歸納,提升,共同開發繽紛瑰麗的民族文化資源,他們的勞動、心血和汗水,他們的智慧、思索,凝成一顆顆飽滿的文字,形成文章、著作。特別讓人感動的是,這些常年耕作不輟的民族文化學者中,有一些並不是廣西人,他們來自遙遠的他鄉,從年輕時代開始,帶著對文化的敬畏,愛上了這片土地,並且深深地紮根這片土地。他們一生的學問,都在發揚和傳承廣西民族文化的精髓,並告訴世人,廣西是怎樣的一塊土地,他們懷抱裏像是揣著這片土地的一塊泥土,走到哪裏都會拿出來讓人們嗅一嗅土地的芳香。還有一些遠在外地的八桂學子,這塊土地,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像是有一根線牽係著他們,他們的心靈與這塊土地連在一起。這裏的夢想,西歐駱越大地上的詩篇,壯族大歌,苗家蘆笙吹奏,京族獨弦琴,花山壁畫,桂海碑林, 美麗壯錦,黑衣壯, 白褲瑤,這些悠揚的旋律和動人的色彩,始終沒有離開過他們,他們在祖國的每一個地方都用他們的聲音講述家鄉的故事,敘說八桂的傳說。
擺在我們麵前的這一本論文集,是民族文化研究者們奉獻給我們的又一力作。是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河池學院與宜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門2008年在宜州聯合舉辦的廣西民族文化論壇的碩果。這些作者們,有些是老作者,有些是新作者,有些是訓練有素的民族文化學者,有些是文藝批評界的新銳人物,有些來自研究機構,有些來自高等學校。他們從民族文化的方方麵麵開展研究,在民族文化融合和傳承方麵著力最多, 用心最著,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最為可貴的是,他們都有自己的學術立場,不人雲亦雲,照本宣科,很多文章顯然不是應景之作,而是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經過多次反複的推敲,甚至是多年的思考, 因此,他們的結論是可信的。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他們作為學者所流露的憂患意識和強烈責任感,更是值得我們珍視。非常感謝八桂學子為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實事、有意義的事。為八桂文壇增添了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