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民族傳統節日源於人類占老的農耕文明,它與遠古先民順應和把握四季變化、農時歲令、社會變遷息息相關,與原始宗教信仰(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甚至巫術活動莫不緊密相連。經過長期的曆史文化積澱,節慶活動逐漸形成並相對固定下來,世代傳承,豐富發展,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從古到今,延綿不息〔:悠久的曆史傳承、豐厚的文化積澱,使得民族傳統節日這一民俗活動的主要形式,蘊藏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傳遞著濃鬱的民俗文化氣息,保存和延續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特色。

1、蘊涵與傳承民間宗教文化(或精神心態文化)。民族傳統節日在起源、形成到發展的進程中,始終受到原始宗教觀念的主宰,各種節日活動事象大都浸透“萬物有靈”的精神心態。如桂西都安等縣布努瑤的敬樹節,每逢大年初一、二月二、三月三等重大節日,布努瑤群眾都把剛煮熟的湯圓、粽子、核把、糯米飯等傳統美食,先粘掛到房前屋後的大樹主幹上,然後家人才能吃,以求樹茂果盛,五穀豐登,人畜安康,這是自然崇拜的反映。桂西北壯族的青蛙節,通過祭青蛙(壯族群眾把青蛙視為天庭降下的天女,會呼喚風雨),企盼壯鄉風調一雨順,吉祥豐收。這是典型的圖騰崇拜形式。壯族七月十四鬼節,燒香焚紙,殺鴨祭供,驅鬼敬神,祈求家人出入平安,村寨吉祥安寧,這是神靈崇拜的表現。桂北瑤族盤工節舉行祭拜祖神儀式,感念盤工恩澤,祈求盤王繼續庇護子孫後代,也反映了盤瑤民眾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意識。而廣西回族同胞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則是伊斯蘭教的三大傳統節日,更直接體現了節日的宗教文化色彩。民間宗教信仰,成為各族民眾精神心態的古老內核。

2、蘊涵與傳承民間飲食文化(或物質生活文化)。民食為天,在民族傳統節日中,人們的對節日食物消費欲望更加強烈,飲食傳統習俗更加鮮明突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期盼過節,是因為節日擁有許多富有特色且平日裏所沒有的傳統佳肴。因此,從民間飲食習俗的角度看,民族傳統節日首先是展示民族傳統烹調技藝、享用民族傳統佳肴的一次盛會。廣西各少數民族在傳統節口裏都有自己豐富的特色食品,許多傳統特色食品不單是節日的美味,而且還附有故事傳說以及吉祥寓意。如瑤家“豆腐瑤”來源於古代瑤王與壯族莫一大王友好交往的傳說,壯家五色糯飯與牛皇的傳說有關。壯家全狗宴、瑤家全羊宴,寓意“十全十美”;壯族五色糕寓意“五福臨門、步步高升一” ,五色糯飯寓意“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瑤族羊血龍繃寓意“龍鳳呈祥”,雙色核把、芝麻湯圓寓意“團圓甜蜜”;壯族紅蘭酒、瑤族火麻湯,寓意生活“紅紅火火”;苗家重陽酒寓意“天長地久、延年益壽”等等。可見,節日食品負載著深厚的民俗情感,它“不單是節日美味,更多的是一種心情的表達。

3、蘊涵與傳承民間口傳文化。每一個傳統節口的起源,兒乎都離不開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講述古老的故事,吟唱占老的歌謠,無疑成為節日期間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桂西布努瑤在祝著節期間,有不少老人在給年輕人傳唱瑤族始祖娘娘密洛陀開天造人的傳奇故事,短的唱隻天二夜,長的唱七天七夜;桂北盤瑤在盤王節期間也有講述盤王故事的傳統,歌頌盤王的功德。布努瑤口傳創世史詩《密洛陀》、盤瑤的民間傳說《盤古神話》由此得以傳承下來。宜州壯族的劉三姐歌謠、百色壯族的平果燎歌,也是通過二月二等節日歌玗傳唱活動得以保留和延續下來的。

4、蘊涵與傳承民問歌舞文化。歌、舞、樂(指樂器與器樂)是傳統節日活動的核心內容,是節口民族團結歡樂的焦點。人們踏著樂曲的節奏,手舞足蹈,歡歌笑語,或敬神祭祖,或歡慶豐收,場麵壯觀,歡樂吉祥。如在祝著節期間,桂西布努瑤同胞的歌舞活動十分豐富。白天,他們敲打銅鼓,跳起反映瑤族文化特色的銅鼓舞;晚上,他們還表演一組反映瑤族生產生活的舞蹈,叫“興郎鐵玖舞”,分為猴鼓舞、藤拐舞、獵獸舞、開山舞、南瓜舞、采茶舞、豐收舞、牛角舞、蘆笙舞、花傘舞等,伴奏的樂器(有的可獨奏)有嘖呐、洞簫、竹笛、牛角、長鼓、銅鼓等、鼓樂喧天,熱鬧非凡;歌、舞、樂二者完美結合,融為一體,構成了民族民間獨具魅力的歌舞文化,並通過節日活動世代相傳。

5、蘊涵與傳承民間倫理道德文化。每個民族傳統節口都有家庭團圓的主題, 回家過節是人們普遍的情感意願。廣西的壯族、瑤族、侗族等少數民族,每到傳統節日都有回家團圓的習俗。節日那天,在外工作的子女,已出嫁的女兒,都會帶上兒女以及禮物回家與父母過節,給父毋送上禮物,孝敬父母,給小孩送上最好吃的食品‘進餐時,最好吃的菜肴,也要先給老人和小孩夾上,體現尊老愛幼的人倫關係,以及共享天倫之樂的家庭和睦氣氛。民族民間人倫傳統美德由此得以代代相傳。

6、蘊涵與傳承民間社交文化。民族傳統節日不但有家庭內聚會的主題,而巨往往超越家庭範圍,為家庭成員對外交往以及民族成員的社交活動提供了機會和舞台。壯族的二月隻歌節,就是男女青年互對情歌、拋擲繡球、尋覓意中人的廣闊社交舞台;融水苗族歌坡會的蘆笙踩堂舞,以及苗族村屯之間的“打同年”,也都是一種男女老少齊上陣的民問社交活動,未成年人從中一耳濡目染。接受民間社交禮儀文化的洗禮。瑤族的盤工節和祝著節不但凝聚全民族成員的自覺參與,而巳還吸引了僑居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瑤族同胞前來參加,探根尋祖。多年來,廣西瑤學學會還利用盤王節、祝著節等這些民間社交活動的契機和舞台,成功舉辦了數界國際瑤學研一討會,促進了瑤族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廣泛交流。

7、蘊涵與傳承民間儀式文化。民族傳統節日雖然具有民間自發性,但是,節日的舉行及活動的過程,完全按照民間傳統的認知模式進行,有嚴格的宗教程序和規範的祭祀儀式。這些規範的程序與儀式一般由知曉本民族曆史文化的長者(師公、道公)來主持。如桂北盤工節儀式由四名師公主持,即還願師、祭兵師、賞兵師、五穀師,各司其職,每位師公配一名助手,共八人。此外還配有四名歌娘歌師,六名童男童女,一名長鼓藝人和嗩呐樂隊參與。儀式主要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請聖、排位、上光、招禾、還願、謝聖”,整個儀式中嗩呐樂隊全程伴奏,師公要跳一組盤王舞(分為銅鈴舞、出兵收兵舞、約標舞、祭兵舞、捉龜舞等);第二部分是儀式的主要部分,敬請瑤族的祖神和全族人前來“流樂”(即玩樂),參加盤王節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吟唱曆史長詩《盤王大歌》。流樂儀式一般要舉行一天一夜。儀式的傳承方式以師承和家傳為主。

8、蘊涵與傳承民間娛樂及體育文化。各種民間娛樂節目以及傳統體育競技,是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桂西布努瑤在祝著節期間,不僅跳起反映瑤族曆史文化、生產生活的銅鼓舞和“興郎鐵玖”組舞,還有子點竹炮、鳴鳥銳,以及武術、射弩、打陀螺、鬥鳥、鬥雞等各種娛樂比賽節目;苗族的苗年、坡會和跳坡節也舉行鬥馬、鬥牛比賽;壯族的二月三歌節也伴有拋繡球、搶花炮、鬥蛋、博扇等文體自娛活動。在宜州市的傳統節日中,民間傳統絕技表演或競賽是最精彩、最誘人的保留節口,如壯族的打尺子(又稱“們一雞仔”),瑤族的獅子上刀山、撈火球,水族的搶花燈等。’這些競技活動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與膽量,更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和精確的判斷力,以及團結協作的體育競技精神;

此外。在傳統節日期問,廣西各族民間男女老藝人還向人們展示和表演剪紙、刺繡、織錦、編帽、蠟染、糊燈、釀酒、熬藥、製作樂器等傳統技藝,各種民間傳統絕活絕技也由此得以傳承和延續。

由此可見,豐富多彩的廠‘西民族傳統節日,保存並傳承了各民族多樣性的文化特色,是廣‘西非物質文化寶貴的活態遺產,也是廣西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精神源泉和重要引擎。

五、廣西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利用

民族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活態載體,傳統節日文化的多重性和豐富性,決定和製約著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因此,保護廣-西民族傳統節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內容。這對於傳承與弘揚廣西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進民族團結,乃至維護國家文化主權以及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辦法,聯合國《公約》提出了“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主要通過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和振興”九大措施;文化部《辦法》第二條提出“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的保護原則。綜合國內外的成功經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在宏觀上一般采取政府機製、民間機製與法律機製相結合的辦法。近年來,廣西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也高度重視,2005年4月, 自治區十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 自治區文化廳、 自治區文聯、廣西民協等單位,在國家文化部、中國文聯和中閏民協等部門的領導以及指一導下,積極開展廣西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以及申報工作,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國務院批準,廣西兩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f-1共有29個,其中節日類有7個:瑤族祝著節、瑤族盤王節、京族哈節、壯族螞蝠節(青蛙節)、賓陽炮龍節、壯族歌玗、苗族坡會甲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從廣西以及全國範圍來看,一些地方傳統節日的生態環境在逐漸惡化,各種“香蕉節”、“西瓜節”、“荔枝節”、“奇石節”等現代人造新節過度泛濫,加之一些洋節的流行,對傳統節日衝擊很大並逐步被邊緣化,民族傳統一節日的保護前景不容樂觀,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對廣西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要加大力度切實抓好以下兒項工作。

第一,要繼續抓好普查摸底這項最基礎的工作:必須對廣西全區12個一世居民族的傳統節日,做更深人更全麵的普查摸底、搜集整理工作,包括未被外界所熟知的重要傳統節日,如壯族的鬼節、牛魂節,瑤族的敬樹一節,侗族的冬節、花炮節,毛南族的分龍節,以及具有宜州地方特色和壯族特色的社節、新魂節、牛皇節、祭田節、送灶節等,都要列入普查登記範圍。以便對各地節日的名稱、時間、地點、規模、活動內容、文化事象、保護價值和傳承意義等,做進一步的確一認、立檔、研究與保存,讓節日文化呈現多樣性格局。這是各項保護工作的前提基礎。

第二,要著手編製廣西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廣西《條例》的出台,對搶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產生積極影響,但《條例》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通篇四十款無一處提及“傳統節日”和“節日文化”,不利於傳統節慶文化的保護。因此,編製節日保護規劃顯得尤為迫切重要。 自治區文化部門應依據《條例》精神和國家有關規定,結合廣西實際,抓緊編製廣西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傳統節日所在地的市、縣文化部門依據省級總體規劃,結合節日生態現狀及特點,編製本地傳統節日保護利用規劃,並主持規劃的具體實施工作。

第三,要開拓創新,敢於合理利用節日文化資源,精心打造民俗風情旅遊文化圈。保護是為了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與承傳。雲南的旅遊業火暴,是因為他們在民族文化資源與旅遊資源的結合上做到完美重構,在保護與利用之間做得科學到位二、廣西不缺民族文化資源,也不乏旅遊資源,但缺乏創新的理念與膽識二除了宜州劉三姐歌謠風情旅遊做得較好之外,各地市融合重構兩種文化形態的嚐試並不多見。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玗、盤王節、祝著節等都搞得轟轟烈烈,但極少與節日風情旅遊搭界。因此,“廣西學雲南”這句話已經掛在嘴邊20年,該落實到行動上了。應一該整合資源,科學策劃,精心打造幾個以民族傳統節日為標點的民俗風情旅遊文化圈,如以花炮節為標誌的桂北侗族風情旅遊文化圈,以歌坡會為標誌的桂中苗族風情旅遊文化圈,以盤工節為標誌的桂東北盤瑤風情旅遊文化圈,以祝著節為標誌的桂西北布努瑤風情旅遊文化圈,以青蛙節為標誌的桂西北紅水河壯族風情旅遊文化圈,以跳弓節為標誌的桂西彝族風情旅遊文化圈,以哈節為標誌的(桂南)北部灣京族風情旅遊文化圈,以三月三歌燈為標誌的首府南寧壯:族風情旅遊文化圈等。而近年來較有特色的宜州劉共姐歌謠風情旅遊文化圈,規模尚小,民俗活動亦顯單調,可適當擴展延伸,將周邊富有特色的壯族社節、新魂節、牛皇節、祭田節和送灶節,以及低佬族的依飯節納入旅遊圈內,增加民俗風情旅遊文化的多樣性。

第四,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一切保護工作。科學發展觀的精髓就是協調發展、全麵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樹‘立科學保護觀和堅持科學性原則,就是堅持了科學發展觀。保護的目的就是讓節慶文化等非物質遺產得以傳承和持續發展。聯合國《公約》提出‘“確認、立檔、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承傳和振興”的九個步驟和辦法,每一步都離不開科學精神和科學措施;我們倡導非物質遺產保護要堅持整體性、真實性、活態性與多機製合力的原則,正是科學保護觀和科學性原則的集中體現。當前我們對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也要用科學保護觀來統領,正確處理好二個關係:

一是政府與民間的關係。政府在民間文化保護中居主導地位,通過行政資源和財政資源承擔主要職責。但今年元宵節發生的貴州“德江事件”則令民間震驚,亦令學者反思。德江縣民間素有元宵節舞龍的傳統習俗,而縣府相關執法部門卻禁止舞龍隊在縣城主一要街道上舞龍,引起部分群眾不滿,圍攻縣政府,並與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員發生衝突,引來2000多名群眾圍觀,衝突造成3名警察和5名群眾受傷。如這一惡性事件不得不令我們反思:什麼叫政府保護?政府如何保護?答案的底線恐怕是,政府不禁止、不取締、不強製於預,允許傳統節日存在、允許節慶活動正常開展,這就是政府對民間傳統節日的最大保護。

二是報批和未報批的關係。即不但關注與保護尚未列人遺產名錄的節日, 已列人國家級遺產名錄的節日,亦非一勞永逸,萬事大吉,還需建立長效保護機製,否則就會出現“返危”現象即使列入世界遺產,也非高枕無憂。假若保護規劃不科學、措施不得當。也會遭到破壞。“張家界案”就是例證。由於旅遊業利益的驅動以及當地政府保護不力,世界遺產―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區內曾一度大興土木,蓋房建樓,人工設施泛濫,嚴重破壞景區原貌,受到聯合國遺產委員會的嚴厲批評並亮出黃牌警告。我們的目的不是要進入哪一級名錄,而是要讓遺產得到科學保護並獲得持續發展。

三是節慶與環保的關係。我們經常強調搞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而忽略了節慶與環保之間的矛盾。政府部門有必要對一節日規模、活動內容等做科學的引導和提升,但也不要忽視對場地設施、周邊環境及其秩序的改善和規範。這是協調發展、全而發展的內在要求。筆者今年農曆正月十一首次到融水苗族自治縣安泰鄉整朵村苗族坡會采風,蘆笙踩堂舞、鬥馬比賽等民俗活動場麵壯觀,熱熱鬧鬧。不足的是,坡會沒有停車場,附近狹窄的鄉村公路上一車水馬龍,擁堵不堪,塞車足有三公裏長,無法進退,難以相一讓,嚴重影響民眾和遊客往返, 也削弱了人們的玩興和節日的效果。坡會場地也沒有設置垃圾桶和臨時廁所,田野上到處是五顏六色的垃圾,憋急的遊人在菜地和一草叢裏到處亂串,極為尷尬。據了解,每年情形大都如此。作為一年一度的坡會節,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對場地及周邊的公共設施早謀劃,早作為,如發動群眾開辟臨時停車場,派交警和村民誌願者共同指揮交通,依次停放車輛,再臨時搭上幾間茅廁,放置一些垃圾桶,這些都不是太難做到的事情。隻要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會化解節慶與環保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一

①茹愛林:《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啟迪》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下冊),887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②陳波:《論政府機構與社會力量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合力作用》, 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下冊),445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③色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經驗與國內實踐》, 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下冊), 898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④喻學才:《非物質遺產定義局限性研究》,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冊), 60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⑤苑利、顧軍:《無形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所應秉承的原則》,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冊),145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⑥陳勤建、周曉霞:《生活相生活場生活流―略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整體性原則》, 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一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冊),157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⑦苑利、顧軍:《無形文化遺產保護與我們所應秉承的原則》,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冊),138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⑧饒永恒主編:《宜州攬勝》,172-173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⑨蕭放:《傳統節日:一綜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 見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冊),113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⑩饒永恒主編:《宜州攬勝》,176-179頁,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2009年2月9日新華網〔貴州德江2月9日電)。

⑩《天府早報》2001年11月05日。

藍芝同 瑤族,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編輯學、 出版學、民族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