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人民在神話中創造了他們“盡善盡美”的天地,通過《一幅壯錦》描繪出富有壯鄉風俗的世外桃源:青牆蘭瓦的房子、花園、鮮花、魚塘、果園、菜園,牛羊雞鴨自得其樂,稻穀飄香,,一現實中應有而實際上難以如願的理想在神話中出現,反襯出現實的黑暗:他們“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實現了對現實的超越:

民間故事如塗塗流泉,激揚性靈,又如詩如幻,盡情抒發內心的情致,其生命內涵以傳統文化的人格美反映出壯族人民的精神活力,審美中的主體意識反映出壯民族堅切意誌和行健精神,超越意識從心靈境界反映了壯族人民戰勝一切的氣概,生命、主體、超越,構成壯族審美萬象交融的自然整體,不愧為祖國南方特有的審美內涵,

―參考文獻―

①《文學評論》1986 ( 3 ), 133頁。

②見黑格爾《美學》第一卷,195, 157頁。

③④⑩⑩見歐陽若修:《狀族文學史》第一冊,65頁、67頁、144頁、73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35頁,人民出版社。

⑥《神話―原型批判》, 轉引自jung:the cocepte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g.g.jung, vol, g, partl,pp.42-43.

⑦⑧見《壯族民間故事選》第一集,71頁、301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⑨《作為原型的象征》, 見(加拿大)N弗萊:《原話―原型批判》10 155頁, 同上。

⑩藍鴻恩搜集, 見《三月三》1983年創刊號,廣西民族出版社。

⑧《蔣孔陽美學藝術論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24-25頁;

⑩黑格爾:《邏輯學》上卷,683頁。

⑩格羅塞:《藝術的起源》 , 164頁,商務印書館出版,1984年第2版。

⑩農冠品、曹廷偉編:《壯族民間故事選》第一集, 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郭湛:《人的主體性進程》,載《中國社會科學家》1987 (2),-

⑩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250頁,商務印書館。

⑩恩格斯:《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

⑩藍鴻恩:《壯族民間故事選》(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叢書·故事大係),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⑧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213頁,商務印書館。

黃慶軍 廣西宜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廣西作家協會會員。

壯化道教與壯族文化

藍 柯

宗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世界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兒乎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信仰各種不同的宗教。即使當今社會,無論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或是作為倫理道德的某些規範,宗教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依然起著不一可忽視的作用:同時,由於人們信仰不同的宗教而使其價值取向和政治態度受到影響,因此,宗教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既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也是一股重要的精神力量和社會力量。據《國際傳教研究公報》1990年的統計,全世界信仰各種宗教的人約占世界總人口的78.8%a。近年來,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信徒數字增長更快。事實說明,了解與研究當今宗教狀況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內容,不了解一個民族的宗教,就不可能真正了解這個民族文化生活中的許多事情。

一、壯化道教的產生和特征

在中國的宗教史上道教是唯一發源於中國古老文化、受傳統文化基因孕育而土生土長的宗教,源於古代的巫術,在承襲古代鬼神思想、神仙方術、陰陽五行學說以及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煉方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其信仰內容,具有中國的曆史與民族文化的特點。史學界與道教界普遍認為它初創於東漢中葉。千百年來,道教在發展過程中;積累和撰著了大量的經籍書文,後多編入《道藏》一書,對我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藥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麵曾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宗教,道教在中國的思想史上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思想潮流。)

回顧道教在中國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道教最早產生於民間。它的發生、發展、成熟、衰落的全過程,經曆了這樣的一個軌跡,即民間宗教―發展壯大,造成影響―走向上層,形成理論―上層推行,理論完備,組織嚴密―受外來宗教的衝擊,走向式微―以秘密形式,繼續活動於民間。“近兩千年的道教史就是一部由民間走向正統,再由正統走向民間的曆史。”道教何時傳入廣西壯族地區?有史料一記載,早在漢代即有劉根、華子期、廖衝、廖平、廖扶等道徒在容縣被稱為全國道教聖地萬十六通天中的第二十三洞天都嬌山修道、宋代張群房撰寫的《雲岌一七簽》中也說到劉根在都嶠山修道,修成仙後白日上升的事。翻開《廣西通誌》宗教誌,我們發現,早在漢代,就有道徒劉宗遠在今博白縣城西南60裏紫陽岩南建有紫陽觀,以後曆朝曆代都有道徒在各地建有各種道觀176座;其中清代最多,77座,分布在桂東北、桂東南、桂南、桂中、桂西等各地。可見道教在廣西壯族地區傳播之廣泛。

然而,從明代開始,朝廷對道教利用的同時,開始加以檢束和限製,道教失去了上層政治支持,加上道教自身理論的停滯,組織渙散,道教開始式微,出現向世俗滲透的傾向。清代統治者對道教采取更為嚴厲的政策,道教進一步式微。民國時期,道教在廣西受到更嚴格的限製,甚至被禁止。民國十五年(1926年),廣一西省主席黃紹站通令各縣“搗毀偶像,以祛迷信”。廣一西境內一時間宮觀被改為學校,宜州的文廟亦被改為國立中學。新中國成立後,道教受極左思想的幹預,使已粗俗化、世俗化的道教更是名存實亡。

但是世俗化後的道教,作為一種民間宗教,一直生存在廣大農村。即使在極左思潮影響下,道師屢屢遭受不公正的批鬥,仍有不少道師班子冒險秘密為群眾做法事,超度亡靈。改革開放後,當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後,道師的法事活動,又由秘密走向公開。以宜州市德勝鎮為例,在人口不到五萬的一個鎮裏, 目前仍有活動的道師班子就有七個。僅在2006年11月27日至12月4日一周裏,就有蘭個道師班分別在三個地方為群眾操辦超度亡靈的大齋道場,接受法事的戶數有78戶,參與人數上千,前往觀摩的群眾則不計其數。僅此一例,可以說明壯化道教的活動, 目前在壯族地區仍然很紅火。學界把至今仍然活躍在壯族地區、深受壯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世俗化了的道教,稱壯化道教。

壯化道教是道教走向民間的結果。其實它是道教的思想與壯族民風民俗相結合的產物。除了保留了道教的宗旨外,更多的是具備壯族民風民俗的特征。其特征表現為:一是供奉的神抵除了二清尊神之外,加上了佛教的西方隻聖和壯族的始祖神、姆洛甲、布洛陀、莫一大王等;二是所誦經文增加了不少壯族道德感化教化的內容;不是隊伍組成不是專職的出家子弟,而是亦道亦農的農民知識分子;四是組織不是具有嚴格的組織形式,而是鬆散的,更多是家族式的組織形式;五是所做的法事都融進了壯族許多民間喪葬習俗;六是做法事時,許多環節明顯帶有娛樂性、觀賞性的傾向。研究壯化道教,對於我們了解民間宗教現狀和民間宗教在當今社會中的功能和作用,研究它的價值及其與社會和諧的關係,是十分有意義的事。

二、壯化道教法事特征

法事一詞,佛教亦稱“佛事”,“指念經、供佛、施僧、拜懺、為人追福等宗教儀式”鄉。道教則認為:“法事,是對道教科儀的統稱,其所指的內容當比‘功德’所指的要小;功德相當於齋醛,而法事則相當於科儀。壯化道教是熔佛道為一爐的民間宗教,既沒有道觀和寺廟,也沒有出家弟子,更沒有像佛教徒和道教徒那樣按法定的時間在寺廟和道觀裏,按程序舉行什麼法定的禮儀一。壯化道教法師道童,在有人清的時候,就隨叫隨去為人操辦些超度亡靈之類的事,平時無事就在家當農民,無須過問道門之事、因此我們認為壯化道教的所謂法事,是指壯化道教道師借用佛教經典教義和道教齋醮科儀這種形式,為人操辦事生度死、宅舍建造、安鎮鄉裏之類的活動。 由此看來,壯化道教的法事,大體有如下幾種類型:一是為新亡靈開通冥路道場,二是為死瘍亡靈剃度舉辦大齋道場,三是為孝滿下年的亡靈做除靈道場,四是安龍謝土道場,五是拜師道場。

綜觀壯化道教法事,雖有不少科儀是直接學習佛教或道教而來,其中不乏佛教或道教科儀的影子,但作為一種民間宗教,承傳年代如此久遠,流傳地域如此廣泛,其法事還是具有其鮮明的民族特征的。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主任馬西沙先生,在《中國民問宗教史》序言中說到民間宗教與正統宗教之間的關係時所說的那樣:“顯而易見,這兩者在曆史的長流中不停地演進、轉化中,不僅在教義、組織、儀式、教規、戒律、修持等方麵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而且存在著對抗、改革與創新.一方麵反映了信仰主義領域的新舊關係的變動,也反映了世俗世界對宗教本身的影響,反映了社會不同階層在信仰上的不同意向與追求。”概括壯化道教法事特征大體有如下基點:

1、從與正統宗教的關係上看,壯化道教法事最大的特征是“道形佛義壯底”。即壯化道教法事的許多科儀基本上是借用道教科儀的形式,注人佛教許多教義,套在壯族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底),逐漸演化而成的,如前所述,它的許多道場的科儀都來源於道教黃篆齋。而在法事科儀中所誦的經文和懺詞大多數又是佛教經文。但這些科儀和經文又不是完全照搬照抄道教和佛教的經典,而是各取所需,為我所用。在形式上最明顯的是斬牲、上刀山、過火煉、市五鬼等科儀,既保存著道教煉度、施食、度橋等科儀的形式,又加入了佛教關於地藏王“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和形式又完全是按照壯族原始宗教觀念加改造創新,形成一種既能顯示無邊法力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科儀:基於這一點我們稱之為壯化道教。這一名詞唯一不足的是,從字麵上沒有體現出“佛義”這層意思。但從廣義上講,中國道教自唐以降,無論是宗奉的神靈、教義、科儀等方麵都已吸收了許多佛教文化, 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所以既然作為民間宗教,那就給它取一個中國土生土長的名字,更為貼切些。

2、從法事的施法特征看,壯化道教法事是憑法度人。馬西沙先生在評論道教與佛教關於煉度的特征時,曾說過:“道教有煉有度,佛教有度尤煉”這兩句精辟的話,一語中的,說中兩者之間的區別所在二、他的意思是說,道教超度亡人時,不僅是通過法事科儀來度人,而且是憑功德很高的法師,煉度自己,以度幽魂。“煉,是指行儀法師以真火和真水交煉亡者的靈魂,度就是通過交煉,撥度幽靈、”“法師通過煉,交瞞坎離,煉形合氣,煉氣合神,煉神合虛,與道合真,以生者的妙無真陽之氣,度化亡魂。使亡魂在煉度中,具無質之質,全真中之真,煉成聖胎法身,度化自然成真,達到以生度死,以己度人的目的。”而佛教超度亡魂,憑著對佛的虔誠,反複誦經禮懺、修行要常想六字洪名,佛即顯法普度亡魂。壯化道教在度人的法事科儀中,最大特點就是憑借法事的無邊法力這點從禁壇作法開始即可以看出,經過念咒施法,倒懸之水瓶滴水不漏(實上是利用大氣壓的原理),二伏天屍骸不生異味,碩大的羊脖子一刀砍斷,鋒利的刀刃赤腳踩上去無事,燃燒著炭火,赤腳走過去不燙腳等等,所有這些都充滿著一種神秘莫測的色彩,這一切靠的是法師念咒施法的結果。顯示出亡靈是憑法師的無邊法力超度苦海的。盡管有的做法,隨著科學的發達,逐步可以用科學的原理加以解釋,但是在科學文化尚不發達的廣大農村,這種施法的手段,仍然籠罩在神秘的光環之中。有的法師為了顯示自己法力廣大,在法事間歇,甚至表演一些諸如在碗邊豎雞蛋,穿燒得通紅的犁頭走路,用嘴嚼食瓷茶杯,用沙紙炒黃豆、煮雞蛋之類的小法術。使法師因此而名聲大震,道班子因此而遠近聞名。所以大凡想出名的道師都十分重視法術的學習和操練。

3、從法事的文化內涵看,壯化道教法事講究五性,即信仰的神聖性、 目標的崇高性、心理的認同性、感情的親近性和行動的積極性:壯化道教所做的法事,講究一個原則,即自願原則,要不要舉行法事,請不請道師,辦多長時間,多大規模,完全由事主決定:而法師堅持的“信則有,不信則無”,“心誠則靈”的原則。道師平時是農民,執行法事時,則是一個十分虔誠的道士,懷著對佛祖、諸神仙的崇高敬仰之情,全心身投入到為事主家做法事之中、尤其是那些德高望重、年事已高的老道師(有的七八十歲),幾天幾夜不休息, 為事主誦經唱懺超度亡人,他們的這種嚴肅、認真、堅強、忍耐、 自覺等敬業精神又直接感染了事主家眷親戚及周邊人。這種對諸佛、眾神的虔誠,以及累己度亡親的精神體現了宗教信仰中的超人間特性,而這種超人問特性又是以揚善抑惡為特征。表現出人類對絕對的至高無上的品格和能力的向往與崇拜,對凶惡和苦難的恐懼與排斥,體現出其信仰的神聖性。壯化道教做法事, 目標十分明確,超度亡靈。事主破財度親,法師累己度人, 口標一致。事主從孝的觀念出發,感激親人的養育之恩,通過這種隆重的儀式追思親人在世時的生平事跡,教育後代不要忘記親人如海之深、如山之重的恩德,懷著良好願望祝親人到陰間免遭其苦。而壯化道教法事正是以“積善”、“忠孝”為其倫理道德的核心,通過正麵引導和反麵威懾力,告誡人們要有所敬一畏,不要違背倫理道德,這種主客觀目標追求的統一性,體現了其目標的崇高性。

從壯化道教法事的形式與內容來分析,它的許多經文、文檢以及許多科儀都融人了壯族古老的原始宗教的內涵,使佛教道教經典壯化成為具有壯族文化特征的經文,如《金剛妙篆真經》和“奠酒壯歌”等;使道教科儀壯化成為壯人喜聞樂見的科儀,如上刀山和過火煉等。這種“化”的作用,使得不同宗教、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對其產生心理的認同性,在許多經文、唱同乃是音樂腔調、舞蹈都盡量“壯化”,在法事科儀的每個細節中,處處突出親情,渲染親情、激發親情,使其產生感情的親近性。由以上四性,就促進了行動的積極性、事主在法事過程中,全憑自覺主動,即使是平時親人與親人、鄰居與鄰居間,產生過這樣與那樣的隔閡與過節,在法事期間,都能以大局為重,不再計較。即使是平時做事很不自覺的“懶漢”,法事期間,做事也十分主動,甚至大獻殷勤。幾壯化道教法事的這“五性”,無疑是一種有利於建設和諧家庭和社會的精神動力。

4、從法事的審美價值看,壯化道教法事有明顯的娛神娛人傾向。壯化道教作為一種民間宗教,是一種世俗化了的宗教。千百年來,幾經劫難,卻經久不衰,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與它的法事具有娛神娛人傾向有關。這從禁壇、封刀、破獄、斬牲、 上刀山、過火煉、過十殿、市五鬼等科儀中都能明顯看出來‘聽法場的鑼鼓,簡直是在欣賞打擊樂器表演;聽誦經唱懺,就是看民俗風情表演;看斬牲猶如看武功表演;看上刀山過火煉無異於看雜技表演;聽道士與孝男的幽默對話,能讓人笑破肚皮;看審五鬼,能讓人義憤填膺、疾惡如仇。陳耀庭先生在《道教科儀》一書的道教齋酪的欣賞一章中,說到這樣的一件往事:一位道教研究前一輩在一次會議上曾指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看道場曾經是中國農民主要的文化欣賞活動。那時沒有廣播、電影、電視,生活在窮鄉僻壤的農民,遇到有道場,會點燈籠打火把翻山越嶺走兒十裏路去看。齋主還要管吃管住,不能趕人家走。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在當時的農民心目中,道教科儀有值得欣賞的價值。在今天盡管農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得多了,但遇到有道場,人們照樣樂此不疲,不能不說其娛人性仍具有極大魅力。至於其娛神性,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人對於神應當是尊敬有加而不能有任何襄讀之舉,孔子就說過,對神當“敬而遠之”。為什麼壯化道教竟敢“娛”神呢?首先,在壯族的析學觀念中,是講“人神同理”的,相信人樂神亦樂:其次,壯化道教作為一種民間宗教,其民間性體現在組織的鬆散性,觀念的隨俗性和行動的隨意性。許多法事科儀實踐常受民眾情緒的影響,壯人也“敬鬼神而遠之”,又常在信與不信之間遊移,惡鬼雖惡,壯人卻深信“神鬼怕惡人”。受這種信念遊移的影響,難免一也會有些善意的調笑,以此調節緊張的神經,從而達到消除一些負麵心理作用。

5、從法事的內部結構看,壯化道教法事科儀中有許多程序是相同的,在許多不同的科儀中,被組織應用:如請祖師、請佛,不光是開始請,以後每場大的科儀都得請,義如請經繳經,請懺繳懺。有請必有繳,其請與繳的做法是一樣。所以初學者隻要學會其中一招一式,在往下的法事實踐就可以觸類旁通,靈活運用。觀賞的人隻要看懂一場科儀,其他的大體略知一二;

三、壯化道教與壯族文化

宗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世界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曾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宗教的本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的形式。”恩格斯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宗教作出這個科學的揭示,指出宗教不僅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也是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的產物。因此,每個民族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都會不同程度地信仰各種不同的宗教。換句話說,不同曆史時期的不同民族文化,孕育和催生不同的宗教。民間宗教也不例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在,一個民族地區產生、發展,並且經曆種種打擊磨難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除了它自身具備宗教基本特征外,必定與該地區的民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血緣關係。壯化道教作為壯族地區的一種民間宗教,正是因為與壯族文化有著這種血緣關係,才得以產生、發展和流傳。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注入壯族文化的基因,將正統道教、佛教逐漸“壯化”,形成自己的一套既保持佛教教義和道教形式,又適合壯族文化價值的體係,並按自己的方式加以發展和承傳。因此研究壯化道教與壯族文化的關係,對於進一步了解壯化道教的形成、發展等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壯化道教的崇高信仰與壯族古老的哲學觀

壯化道教是一個以人文關懷為終極目標的民間宗教,它超度亡人, 目的就是借助佛和神的力量把亡靈從地獄中解救出來,送往西方極樂一世界,早早升仙。在它的許多經文中,不厭其煩地聲宣:“薦亡者,早早升仙界”“修齋拜佛早超升”“誦經拜佛,早生極樂國。”在《彌陀接引真經》裏,把西方極樂國描繪得盡善盡美,在這裏,“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故名極樂”。“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網,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眾妙綺飾,功德莊嚴,是故彼國名為極樂。”這裏“香氣芬馥,仁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磚碟、赤珠、瑪瑙,而嚴飾之一環境幽雅清淨,裝飾得珠光寶氣,更重要的是人生活在這樣的國度裏,“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這裏是人所向往的天堂啊。因此壯化道教把“西方極樂世界”、“天堂”、“仙界”作為它的崇高信仰,不斷地把這種崇高信仰灌輸給它的信徒―道士,並通過道士把這種信仰付諸實踐,即通過壯化道教法事將亡靈一個個送往他們所向往的地方。“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道士認為,隻要自己多做善事,今後自己也可以到達極樂世界一壯化道教這種觀念的形成與壯族的思想觀念的形式有緊密的聯係。早在遠古一時代,壯族人依據自己對自然和社會的接觸和觀察,萌發了本民族的原始思維。他們借助於神話想象探索宇宙的產生、萬物的生成、人類的起源等問題。流傳至今的《布洛陀》、《姆六甲》、《布伯》、《盤同古》等神話,即是這種探索的結品:在這些神話中,壯族先民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具有生命、意誌、靈性,具有神奇的能力,並能影響人的命運,於是產生了自然崇拜的觀念;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們抽象能力的提高,壯族先民又進一步把自己不可理解的和不能駕馭的自然現象和自然人格化,超自然化,形成各種神靈,從而由自然崇拜演化而成自然神崇拜。銅鼓的紋飾、花山岩畫,以及仍然保留的祭祀雷神、水神、山神、土地神、社神、灶神等習俗,都可以看出自然神崇拜的影子。祖先崇拜則是壯族人原始宗教與祖宗親緣思想相結合產生的一種觀念。壯族自遠古至近代,都普遍崇拜祖先,相信人死後其靈魂將轉到另一個世界裏生活。當人們從自然反觀人生,便產生了原始宗教思想。 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萬物有靈觀念便衍生了《巫術》、《道公經》等原始宗教經典,‘壯化道教中的祭社、祭水、祭天地等科儀,便是借用道教的形式,與壯族古老自然崇拜、 自然神崇拜、萬物有靈觀念有機結合的產物。至於壯族的祖先崇拜觀念,那更是萌生壯化道教的另一個思想淵源。正因為壯人相信人死後,他的靈魂會到另一個世界裏去生活,因此舉盡全力超度亡親的靈魂到極樂世界去,便成為每位孝子必盡的義務。因此,老人死後,親屬就不遺餘力為其舉哀治喪,請道公做道場,超度亡靈、早生仙界。壯化道教的崇高信仰,就是這樣與壯族古老的哲學觀念結合在一起,形成地道的壯族民間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