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從《傳揚歌譯注》看壯族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的規範
李廣義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1965年統一稱為“壯族”,主要聚居在廣西、雲南、貴州等南方省份。壯族本身具有全國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民族禁忌很雜也很多,這些都使其形成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民族文化(以“那”文化為中心)、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其中關於婚姻家庭的道德規範具有準強製性的地位與作用。壯學叢書之一《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梁庭望、羅賓譯注,以下簡稱《傳揚歌譯注》)的出版,讓我們更深刻地領略到壯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哲學底蘊和曆史沉澱,一些積極健康的道德茂言,至今對壯族群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行為規範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學術價值與實踐意義。筆者結合對《傳揚歌譯注》閱讀,談一下有關壯族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觀的粗淺認識。
一、《傳揚歌譯注》中有關婚姻倫理道德的規範
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中有關婚姻嫁娶的篇幅不少,包括擇偶、結婚、夫婦、鮮寡、再婚等關係到人們婚姻方麵經曆的各科,過程,從人們處理婚姻關係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壯族的傳統婚姻價值觀。
(一)關於擇偶
擇偶是婚姻的重要一步,關係到將來生活的幸福,所以需要嚴肅慎重。從《傳揚歌譯注》中體現出壯族近似於婚姻自由的開明、民主態度,以及寬鬆的擇偶社會環境,從側麵一也反映出當時壯族人們樸實的民風民俗
姑娘擇婿並不是非得要求男方家底殷實、腰纏萬貫,而是把標準放在人品上,體現出壯族姑娘不嫌貧愛富的優秀品德。如歌(指《傳揚歌》,下同)中唱到:“一勸眾姑娘,學乖不學蠢。想去嫁財主,天下有幾人。”“有女嫁婆家,莫嫌夫家貧。”“但得夫婿好,何川問聘金。”“女大當婚嫁,莫愛富嫌貧。隻要婆家好,爹娘就放心。”“有女嫁婆家,莫嫌他家一苦二”“隻要男兒好,聘金不在乎。”小夥擇妻的標準是聰明,賢惠、勤勞、孝順。 如歌中唱到:“娶得位賢妻,公婆她侍候。”“妻聰明伶俐,夫滿意稱心。”“妻子人賢惠,全家樂陶陶:”“賢妻會打算,應酬各樣人一種地又縫衣,夜忙到三更。”“賢妻通情理,不枉來世間。”“兒媳通情理,公婆能贍養。”表現出壯族青年男女在擇偶方麵務實、理智的態度。
(二)關於結婚
結婚是人生大事,一點馬虎不得,它不僅僅是男女兩個人的結合、而且還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利益的聯姻,所以需要慎重對待,如歌中唱到:“婚姻當謹慎,名聲當謹防。”把名譽名聲淩駕於私情之上。告誡人們:“若是去私奔,兩家都不安。”
壯族對待婚姻雖然比漢族開明民主,但社會大環境也製約著壯族的婚姻道德,在婚姻方麵也講究“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以及“忠貞、忠誠”,如歌中唱到:“自己嫁不得,牽線靠媒人”“不是自己來,婆家出聘金。”“好賴父母找,何必另換新。”“本父母聯姻,你們結夫婦:莫逆父母意,姻緣在月府。”“受苦二年滿,守節當合情。下賤如牛馬,臉麵全丟盡。”但同時又勸誡人們對夫妻不貞的事情表示理解、寬容,給當事人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夫妻不忠貞,他人莫議論。包含在心裏,前途難斷定。”充分表現了壯族人民寬宏博大的胸懷,是儒家倫理“和為貴”的映照。
另外,歌中還有有關適婚年齡的記載:“二十未成家,未來日方長…二十花已謝,別人叫嬸娘。”從優生優育的角度看具有較強的科學價值,今天來看也不過時。
(三)關於夫婦
夫婦是婚姻的主角,他們之間關係處理的和諧與否, 直接影響到婚姻的質量。壯族在夫妻關係方麵同樣采取了不同於漢族的價值觀,具有較強的“女性主義”超時代意識。他們提倡夫妻平等:“卯時天微明,夫妻同下田。”“惡狗才咬雞,打妻非好漢。”“男兒娶媳婦、盼她來當家。”向往夫妻恩愛,“婆媳情義重,夫妻恩愛深。”“一家兩夫妻,相敬不爭吵二”“愛米勤查田,疼妻勤探娘。”“咱倆壽百年,陰府還成雙。”“妻輔助丈夫,甘甜做夫婦:”勸勉夫妻同心,“兒女同撫養,雙親同侍候。”“夫妻當同心,話語甜心頭。”“夫妻一條心,勤儉持家忙。”“夫勤妻節儉,金鞍配駿馬。”“下梯去田問,夫妻同攜手。”這些既是壯族的婚姻倫理道德觀,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從側麵也反映出壯族人民勤勞節儉、仁愛體貼的品格。
(四)關於鰥寡
《傳揚歌》有一專門的篇幅來講鰥寡,對這一部分人充滿了同情,要求人們對他們要幫助、接濟,體現出壯族同胞的善良與愛心。如歌中唱到:“鮮夫真可憐,心中無主張。日吃夾生飯, 見人淚汪汪。”“夫亡妻守寡,人在心已涼。幼兒難趕燈,思夫淚漣漣。“男人或女人,守寡最傷心,守業無人管,幼兒無人疼。”“婦女或男人,失偶傷透心。想邁步出門,幼兒拉娘裙。”充分顯示了壯族人民的人道主義精神。
(五)關於再婚
儒家傳統倫理道德提倡在婚姻方麵“從一而終”,把女人改嫁、一再婚看如“洪水猛獸”壯族雖然也勸誡人們在婚姻方麵“好賴命如此,不改弦更張”。但更多的是一種慎重態度,在再婚方而的環境也是很寬鬆的,這主要體現在七麵對喪偶之鱷寡的同情,對後娘後父的描寫,以及對富人三妻四妾的不滿中二如歌中唱到:“後娘也是娘,肚裏可撐船。”“後娘有後父,責罵又瞪眼、倘若疼孤兒,名聲世上傳。”“心眼明如珠,後娘配當娘。”“家富有錢財,妻死可續弦:可憐家貧者,單身度餘年二”雖然沒有正麵寫一再婚的倫理道德觀,但從側麵是可以看出人們對待再婚的寬容態度,絕對不是一味要求人們死守“貞節”。
二、《傳揚歌譯注》中有關家庭倫理道德的規範
中國傳統社會具有“家國同構”的特點,家庭的和諧是社會穩定的關鍵,家庭美德是儒家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極,表現的是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妯娌和睦的家族人倫。“《傳揚歌》用很大的篇幅闡明家庭的倫理道德,傾注了無限的激情。”也同樣染上了儒家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色彩,突出“重孝道厚人倫、輕忘恩薄冷漠”的特點:
(一)關於孝敬
“孝”是儒家傳統家庭倫理道德最重要的規範,人倫之中的“父子之倫”,要求“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不但要“孝”,而且要用“敬”來“孝”,“愛而不敬,獸禽之也”。
《傳揚歌》所凸顯的正是儒家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孝敬”。如歌中唱到:“莫忘父母恩,辛苦養成人。如今能自立,當孝敬雙親。”“父母不贍養,兒女昧良心。”兒媳若賢惠,公婆她孝敬”“若父母體衰,侍奉要殷勤。”當父母有病的時候更要孝順體貼,“父病兒盡心,護理防病添。”“聽父母呻吟,到床邊侍奉。想替又不得,心疼父病重。”“看父空難受,哭濕枕上巾。” “父病兒侍候,活路暫時停。睡老父身邊,手腳像鐵冷:”在父母去世後要永遠記住他們的養育之恩,“父辭世一年,兒悲苦未完。”“講父母恩情,兒永遠記心上。還父母情義,永遠無法償。”“娘撫育多年,要念父母情。”父慈子孝的觀念深入人心。
(二)關於生育
由於特殊的生存條件,壯族在生育方麵同其他民族一樣有養兒防老的觀念。“尤嗣不求人,冤枉來今生”“有子承家業、老子不操心。無子來贍養,煩惱到臨終”“水長流不幹,子孫不斷茬。”但他們認為生男生女一樣,在性別歧視方麵不如漢族明顯。如歌中唱到:“生女有福氣, 田地交給她。招婿來上門,今世也成家”“寨老可作證,姑娘賽男仔。”“女中最難求,忠孝兩全人。”“家中有財產,女兒當有份。”“生男或生女,撫育一樣疼。”“生男兒女兒,都一樣歡欣。”這與儒家傳統家庭倫理中“重男輕女”的思想大相徑庭。
(三)關於撫養
兒女長大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同樣在父母也有把兒女撫養成人的責任。“可憐天下父母心”,壯族人民對自己的骨肉也疼愛有加。如歌中唱到:“他人愛寶貝,怎比我心疼。繈褓才三月,另立招人吻。”“嬌兒已酣睡,點燈看麵容。”“骨肉疼不夠,甜比莓蘸糖。”“二月不斷葷,四月不斷飯。剛會爬會坐,背抱又困難。”“父母生兒女,用大米來養,處處操心到,幹活為兒郎。”“父母養兒大,辛苦沒法說。”我們不僅深深為父母的漱犢之情感動不已。
兒女的健康成長牽動父母的心,兒女人品、道德的形成也不可忽視。父母特別重視兒女的教育做人,歌中唱到:“兒女要做人,牢記在心間。”“一生來世間,安分走正道。”“勸你眾男兒,善惡要分明。”“父母無田地,本事自己找。”“兒賭錢做賊,父親願刎頸。”“兒女當有禮,客來勤款待。”教育子女要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還有較為難得的一點是不論是親生還是收養,做父母的對兒女都一視同仁,對養子視如己出,具有樸實的博愛胸懷,歌中唱到:“求人得養子、親生一樣疼”“倘若有養子, 當親生一樣。”儒家傳統家庭倫理特別重視血緣關係,在對待親子、養子的態度上遠遠一不如壯族寬宏大量。
(四)關於持家
立家容易持家難。《傳揚歌》傳輸了‘套為家之道,概括來說,一是“勤儉”,二是“籌劃” 俗話說“成由勤儉敗由奢”,居家過日子,勤儉為根本,計劃是保證,如歌中唱到:“說千言萬語,勤勞是頭條。”“父母千般想,頭條是勞動。”“人勤我不懶,早晚不偷閑。”“兒媳創家業,裏外會籌劃”“人不會盤算, 日後必寒酸。”“上床千般想,樣樣算清楚。”
(五)關於兄弟、妯娌、姑嫂
“《傳揚歌》對家庭其他成員即兄弟、妯娌、夫妻、姑嫂之間的關係,對個人在家庭中的權利和義務,都一一做了闡明”
儒家的倫理教導人們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稱之為“悌”,同“孝”一樣重要。反過來,兄也要對弟疼愛、忍讓。“長幼倫理,是父子倫理和兄弟倫理的引中和在範圍上進一步的擴大。”“《傳揚歌》勸勉人們看重手足之情,因為很多家庭矛盾都是兄弟關係不和造成的歌中唱到:“一歡洽一手足情,遠近同讚美。”“兄弟不齊心,不如老朋友。”“兄弟擰成繩,外侮不臨頭。”“兄弟共母生,關係當要好。”“若誰心明理,上座讓親兄:”在兄弟關係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分家。壯族不提倡分家,“莫分家單過,父母當侍奉。”但也不反對分家,因為“樹大必分權,兒大必分家,一分家各立業,創業叫呱呱。”其原則是“兄弟妯娌間,不傷手足情。”“你們分就分,妯娌莫相爭。公婆誰贍養,稱約要公平。”
除了分家要求妯娌之間和睦,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兄弟妯娌間,商量辦事情。一家共團圓,和睦度光陰”。“相伴兩她魄,歡笑同一路。人人通情理,融洽相照顧。”“嫁來才相一識,講話要公平一相親如姐妹,自天共耕耘。”“兄弟和抽嫂,歡笑相勸勉。”
那麼姑嫂之間關係如何相處?作為家庭的融合姑嫂,要盡有一個高的姿態,用真誠來迎接這位“嫁來才相識”的親人:歌中唱到:“小姑會相幫,不搬弄是非。”“有幸共一家,結為手足情,小姑一也相讓,今日巧相逢。”
三、傳統與現代:壯族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的評價
《傳揚歌》蘊含了壯族豐富的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它的口的就是為了更好地處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內部矛盾,它以宗教告誡的形式教育人們棄惡從善。雖然其中包含有“因果報應”的宿命淪意識,但它的確是壯族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象字上對於催人奮進、培養民族性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傳揚歌》中壯族的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同樣具有以卜的特點、它雖然具有濡家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的痕跡,但相比之下它寬泛、開放得多,看重的是自由,輕視的是約束;向往的是愛情,反對一的是陋俗;追求的是和睦,告誡的是爭鬥。壯族特有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孕育了他們“重內容輕形式”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把生男育女、夫妻恩愛、勤儉持家、孝敬老人、家庭和諧放在首位,在傳統社會少有的婚姻平等意一識的氛圍中,培育了壯族平和仁愛、美醜分明、積極向上的婚姻家庭模式,成為壯族古老文化乃至整個少數民族古老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雖然具有顯而易見的曆史局限性,但壯族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尊崇人性、順乎人性、舒張人性”幾的理性化因素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一認真地研究它,不僅有助於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進一步研究,而日也將有助,對中國曆史義化遺產的進一步整理與挖掘。”
“《傳揚歌》作為壯族倫理道德之集大成,並沒有完全退出曆史舞台,在民問仍有一定的影響。”任何文化都有它的曆史沉澱性一與傳承性,《傳揚歌》是壯族文化的精粹,曆史的演進使它變得更加成熟與廣泛 《傳揚歌》中的傳統倫理道德以它博大精深的內涵得到壯族人民的認同、遵循、承襲,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也不例外。社會主義社會婚姻家庭倫理道德主要表現在“婚姻以愛情為基礎、一夫一妻製、家庭成員平等、尊老愛幼、夫妻及所有家庭成員之間互敬、互諒、互愛”等方麵、壯族的傳統婚姻家庭倫理道德基本上與之吻合,所以它理所當然地在現代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也要賦予其新時代道德內容,使它更好地為民族發展、民族穩定作出貢獻。閃光思想永不過時,本著自由、平等、 自強、寬容、尊重、孝敬的原則,把新的道德要素貫穿在壯族傳統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之中,在民族沃土裏埋下新的種子,我們有理由相信壯族精神文化一定會碩果累累。
―參考文獻―
①梁庭望、羅賓:《壯族倫理道德長詩傳揚歌譯注》,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②《禮記·祭統》。
③《孟子·盡心上》。
④焦國成:《中國倫理學通論》(上冊),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⑤劉小林:《廣西少數民族婚姻習俗的文化透視》,載《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
李廣義 河池學院政法係講師, 中南大學倫理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傳統倫理、應用倫理研究。
劉三姐形象的文化闡釋及現代意義
張利群
劉三姐是一個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劉三姐也是一個永遠在建構和創新的形象,對劉三姐的解讀更是一個永恒的闡釋話題。劉三姐形象不僅是一個歌仙形象,而且是一個文化形象,也是一個民族形象。劉三姐形象的塑造、接受和重構,也不僅是地域、民族本土語境中的個性化形象,而且是“全球化”、“現代化”、“多元化”語境中的具有普遍意義、全人類意義和現代意義的典型化形象。劉隻姐從民間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泥土中逐漸走上藝術舞台、影視熒屏、網絡空間、文化主流,成為一種文化經典和藝術精品,甚至也被經濟、旅遊、商貿、教育、時尚打造和包裝成一個品牌。似乎每一個人都在言說和闡釋劉三姐,從而使其成為自我意欲對象化的確證,從而擁有自己心目中的劉三姐;也似乎每一種行業、每一個領域也都表現出對劉三姐極大興趣,試圖從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讀劉三姐的意味,以便於充分利用和發揮劉三姐的效益,從而樹立自己的品牌。無論是“六經注我”還是“我注六經”,也無論是“見仁見智”還是“詩無達話”,更無論是“解讀”還是“現代闡釋”,其動機、意圖、出發點、 目的、效果有著千差萬別,但不爭的事實是,劉三姐形象不僅獲得認可,而且獲得認同。劉三姐形象已家喻戶曉,已成功地完成了人們心目中和文化構成中的形象塑造,並形成一定的思維慣性和闡釋模式。這既有可能形成接受、闡釋和重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可能形成消極性和惰性;既有可能形成為我所用、為時所用的功利主義的闡釋,也有可能形成局限在狹隘地方保護主義和文化保守主義的解讀。因此,有必要對劉三姐形象進行重新闡釋和重構,從而在劉三姐形象的生成演化和發展過程中確立其建構性和重構性;更有必要從劉三姐形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定位角度確立民間文化立場,以民間文化的性質、特征、功用、意義和規律來闡釋劉三姐形象的意味和意義。
一、劉三姐形象的曆史建構
對劉三姐形象的接受和闡釋之所以有不同的立場、角度和思路,有不同的結果和效果,原因之一是作為闡釋對象的劉三姐形象內涵的複雜性、豐富性和多樣性。而形象內涵又是因為形象的曆時性建構和共時性類型構成的。從共時性類型而言,劉三姐形象其實有著不同義化類型的版本和原性:第一種類型是民間還在不斷流傳的傳說故事中的劉三姐形象,這類民問文化形象既有傳統形象, 又有現代形象,甚至還在不斷建構中產生的當下形象以及虛擬中的未來形象。第二種類型是藝術創造的劉三姐形象。這種類型的藝術形象因藝術虛構、藝術想象和藝術修辭作用使其更美、更理想化、更典型、更有個性和代表性而形成典型形象。藝術形象也因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表現形式和形象特征。既有戲曲劉三姐形象, 又有音樂劉三姐形象;既有美術劉三姐形象,又有舞蹈劉二姐形象,明顯具有藝術形式、藝術內涵和藝術表現的差異性。第三種類型是影視文化和大眾傳媒創造和製造的劉三姐形象。影視等現代文化形式、藝術形式和大眾化形式無疑是最具傳播性和普遍性的也是最具認同性和從眾性的:雖然影視形象一也會有差異性,但形象直觀的視聽時,擊力和通俗易解的圖解性和構圖力都會使劉三姐形象在影視中定格,從而構造出大眾化劉三姐形象。由此可見,這三種類型的劉三姐形象,亦即民間文化劉三姐形象、精英文化劉三姐形象和大眾文化劉三姐形象,它們既有源流關係,有著相互關聯的同一性, 又有文化形式、藝術形式的類型差別而形成的差異性。這下種劉三姐形象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受眾、傳播渠道和不同的語境,而闡釋都是各自心目中的劉不姐形象,從而造成闡釋空問的距離和文化背景的距離,造成闡釋結果的差異性。當然,從共時性角度看,這些劉三姐形象大同小異、異流同源、殊途同歸,闡釋就會存在普遍性和共同性:況且,現代闡釋還會注意到劉不姐形象的共時性,可從不同的文化角度和藝術空問中將其整合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從而確立形象的內涵和藝術特征。從這個角度而言,劉三姐形象是一個共時性建構的形象,其建構性決定其形象的複雜性、豐富性和多樣性,也決定其形象的空間張力和無限的意蘊。
劉三姐形象的曆時性建構更能說明劉三姐形象緣起、發生和形成過程,也更能說明劉三姐形象的建構和發展。劉不姐形象的曆時性建構大致有隻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民問傳說故事中的劉三姐形象。作為民間文化的產物,首先,它具有口傳性特征。通過口傳來表現和傳播的劉三姐形象明顯會帶有口傳語言的地方性、民族族性,諸如用方言來傳播,就使其地域範圍,群類範圍受到局限。同時,門傳過程中也會有所損耗,也會有所增添,從而造成形象的不穩定性、流動性和再創性。況且口傳者都可以說是創造者和再創造者,甚至說者和聽者的位置是可以互換和互動的。聽者在聽了故事後又可以說給別人聽,說者亦可作為聽者而聽別人說故事。因此口傳形象就是一個建構的形象、其次,民間傳說故事還有集體創作性的特征。劉三姐故事顯然既會因口傳性而且有集體創作性,還會因地域、民族、群類的不同和曆時性傳播的時代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版本、諸如柳州有柳州的劉三姐傳說、宜州有宜州的劉三姐故事,桂林有桂林的劉三姐傳說、在各地流傳無疑會融入各地的風上人情、風俗文化和自然風光,其故事內容類型、結構和表現方式就有所不同,形象特了正和意味也會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而言,每一個講述者與其說是在講述劉三姐,不如說是在講述自己,講述自己的文化:集體講述,更能說明不是以個人講述的方式,而是以文化講述、社會講述的方式來構造了劉三姐形象。曆時性的民間集體傳播還有因時代和時間距離而構成不同版本的差異性。可以說,劉三姐的傳說故事是一代一代傳播的,劉三姐的創造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從這個角度而言,劉三姐是隨著群類的發展而不斷形成和建構的劉不姐形象是群類發展的過程中對象化的結果,從一個側而折射出群類文明進化、文化發展的履跡。再次,民間傳說故事還是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產物。劉三姐故事流傳於廣西各地,各少數民族之中,更集中流傳在廣西的宜州、柳州一帶的壯族地區。因此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作為其建構的因子和基本元素,使劉三姐有其地域和民族的特征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局限性一但劉三姐故事的核心是“傳歌”,劉三姐因歌而生,因歌而永恒,被當地人稱為“歌仙”,其傳歌線索就貫穿劉三姐故事全過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民間傳說和民歌的流傳性。因此,劉三姐傳說是隨著劉三姐“傳歌”而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逐步地由宜州、柳州擴大到廣西各地以及廣西周邊省市地區,經各地、各民族文化的滲透和認同後又加以跨地域、跨民族的創造和建構,從而也構成各地、各民族的劉三姐形象的同時也使劉三姐形象更為豐滿、充實和完整了最後,民問傳說還有民間性的特征:民間相對被主流文化統治和控製的上層社會文化而言,更具有相對的自由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民間文化與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對立的立場使民間文化的人民性、進步性、民主性傾向和民間文化的群眾性、通俗性、世俗化的表現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間文化的立場、態度和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間文化發展的趨向和價值取向劉三姐傳說的故事內容和劉三姐形象的塑造就是按民間文化和人民群眾的需要來設置和塑造的。劉三姐形象可以說就是人民群眾形象,人民群眾按自己形象來塑造了劉三姐形象的。因此,劉三姐形象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結果,也是人民群眾不斷創造、不斷建構的結果。人民群眾的觀念意識發展到哪一步,就把劉三姐形象創造到哪一步。從這個意義上說,民間文化中的劉三姐形象創造永遠不會完結,劉三姐的傳說故事還要繼續講下去,劉三姐形象也還會不斷發展下去。
二、劉三姐形象的現代建構
劉三姐形象不唯是在曆史中建構的,也是在現實中建構的。其實在曆史過程中的每一階段和每一發生過程中都會顯示出現實性,都會是一種傳統與現實的交織和結合。我們將劉三姐形象在現實中的建構放置在現代社會這一特定語境下來分析,應是特指我們現代所創造和接受的劉三姐形象。在現代社會中還存在著多種矛盾和差異,諸如城鄉差異、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異、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差異以及社會、民族、文化等的差異性存在。因而應看到民間文化、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雖具有關聯性和共同性,但也還有差異性和各自不同的特征的。因此劉三姐形象的現代建構一方麵是通過民間文化的途徑在不斷創造和傳播,使民間至今還流傳劉三姐的故事和山歌;另一方麵是通過文人搜集、整理、加工、改造的藝術化的劉三姐形象。從上世紀50年代起就有文人和一些文化、藝術部門在搜集、整理劉三姐資料並使其文木化,使口頭文學轉化為書麵文學。60年代開始出現文人改編創作的劉三姐戲曲,如柳州彩調團排演的彩調劇《劉三姐》,後來在廣西各地興起劉三姐戲劇熱。劉三姐開始從民間文化走向精英文化,從鄉村走入城市,從田間走上舞台。盡管文人創作還盡量保留民間文化的特征和原味,但畢競通過藝術加工和文人意識的滲人,使劉三姐形象藝術化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劉三姐形象進行改造和創造,使其通過藝術文本的方式大體穩定下來,從而構成了劉三姐形象模式和形象框架。同時,藝術形式,尤其是地方戲劇藝術形式,更多地保留了民問文化、民間藝術的特征。當初選擇彩調這一地方戲曲的形式來表現劉三姐,似乎也凝聚了文人創作的苦心,當然一也是劉共姐由民間文化轉化為文人文化的過渡期的必然選擇:因而彩調劇《劉三姐》帶有民間文化與義人文化結合和互補的因素,其成功也是必然的:就《劉三姐》戲劇風行一時來看、說明這種加工改編和創造劉形象的可矛為是獲得群眾認可和認同的,同時說明劉三姐形象是需要不斷創造和發展的。《劉三姐》戲劇的演出不僅在城市,而且在鄉村,不僅有藝術家、藝術團體的演出,而且也有民間群眾的演出,甚至劉三姐業餘劇團成立和《劉三姐》戲劇演出遍及,西機關、學校、部隊、企業和農村每一基層單位,其群眾性、普遍性、民間性可見一斑:戶戲劇藝術劉三姐形象改變和豐富了故事傳說中劉三姐形象,從而置換了人們頭腦中原有的民間傳說中的劉三姐形象,甚至仍在民問傳說中的劉三姐形象也因戲劇藝術劉三姐形象的流行而被改造和置換。
劉三姐形象的確立和定形,更重要的是通過現代藝術的形式―電影,從而由舞台走上了銀幕。電影《劉不姐》依據一名編劇、名導演、名演員以及電影最現代化的表現手段和技巧,使劉隻姐形象被電影形式重塑和重構,從而不僅變得更自觀可感,而且更豐富充實,更絢麗多彩:致使劉三姐形象在電影藝術中定格和定型,同時也在觀眾和接受者的視野中定格和定型,將劉三姐形象的塑造和建構推向高潮。電影劉不姐與舞台劉三姐形象都是藝術形象,而巨都是綜合藝術形象,但電影劉不姐不同於舞台劉共姐之處在於不僅劉三姐形象的內容和內涵都得到充分發揮和表現,而且電影借助現代傳播手段使劉三姐形象更快、更廣地傳播,更易為大眾所接受。電影淡化了戲劇舞台構成的心理距離感,使電影形象更為親切,電影效果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感其情,更易發生情感共鳴和移情現象電影的“黑屋子效應”也使這種集體注口凝神的觀賞活動更有儀式化效果,從而更易產生審美效果。電影的蒙太奇鏡頭的銜接和轉換使故事的跳躍性和連貫性交織於一體,也使敘事更流暢、更自然、更輕鬆,使故事具有更大的弓長力和意味,使觀眾能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延伸了藝術和審美的空間和時間。電影的擬真性效果也比戲劇的虛擬化效果更為真實, 自然的生活場景和人物活動也遠比戲劇的舞台布景和角色表演更為逼真,更能貼近生活和現實。因此,電影劉三姐形象具有更大的魅力和創造力,也具有更大的傳播和接受的優勢,更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對藝術形象的需求。電影劉三姐形象可謂現代劉三姐形象,已大大不同於傳統劉三姐於衫象。電影劉三姐形象超越和取代了戲劇藝術的劉三姐形象,更超越和取代了民間文化形態中和故事傳說中的劉共姐形象,從而最終構成現代劉三姐形象,並獲得社會和人們的認可和認同。
由此可見,劉三姐形象的塑造是不斷建構的,也就是說是始終處於進行時態的。劉三姐形象的塑造有過去時態或曆史時態,也有現代時態,還會有將來時態:盡管它們之間有傳承關係和源流聯係,但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畢竟還是帶有創新和發展的意義:』因此,一方麵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還需隨時代和人類發展而發展,另一方麵民間文化、民間文學、民間藝術也還需一要在交流中和借助其他藝術形式發展。劉共妞形象的建構和發展既是民間文化自身發展的結果,又是文化交流、藝術交流的必然結果,更是社會、時代、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們不難推測,劉三姐形象無論是作為民問文化形象,還是文化交流所形成的藝術形象,都有可能還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還會有新的劉三姐形象或現代劉三姐形象的產生,也還會有對劉三姐形象的新的闡釋和解一讀,更會有劉三姐意義和意蘊的新的發現。
劉三姐形象的現代建構及其現代闡釋,雖然對傳統劉三姐形象或民間文化的劉三姐形象有所超越和創造,但並非否定和削弱了原來的劉三姐形象,反而強化和豐富了劉三姐形象。劉三姐形象在曆時性和共時性的雙向建構中,既有傳承性,又有創造性。傳承性集中不僅表現在對民間文化的資源和材料加以利用和改造,而且表現在對民間文化的精神和內涵的發掘和繼承上。現於勺性也集中表現為現代民間文化的發展態勢和趨向,表現為民間文化的現代性、現代意識的開掘和發揮。因此無一論是戲劇劉三姐形象還是電影劉三姐形象,都無法脫離民間傳說劉三姐形象的土壤和原型,無法脫離民間文化的木質和特征。隻不過這些現代藝術形式和現代文化形式都作為民間文化的載體和表現形態,是利用現代藝術和現代傳媒對民間文化的現代闡釋。因此,雖然民間傳說、戲劇藝術、影視藝術等不同的手段和載體的表達形式不同,因而所塑造的藝術形象也有所不同,但其相通性、共同性、連貫性還是明晰可辨的,劉三姐形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定位也是清晰的,其民間文化的本質和特征也是不容否定的:劉三姐形象的曆時性發展和共時性拓展隻不過充分說明了劉三姐形象的建構性、開放性和現代性,也說明對劉三姐形象的現代闡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討論劉三姐形象一方麵應充分認清其形象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定位;另一方麵也必須充分認清其形象的複雜性、多樣性和開放性,亦即充一分把握其形象體係和形象重構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從而確立討論的對象和前提,也才能達成共識和對話:
三、劉三姐形象的意義構成
任何民間傳說故事的生成和傳播都有其社會、文化、曆史背景,都是對社會生活的反映和對人們情感、意願和理想的表現,誠如日本人類學學者祖父江孝男等在《文化人類學事典》中所言:“民間故事具有維持現存秩序的調節功能,在它的娛樂性背後潛藏著許多東西口”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發掘隱藏在民間文學及其劉三姐形象後而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才能把握形象的內涵和特征,也才能對其進行現代闡釋。
劉三姐形象的意義是在不斷建構中生成和發展的,一方麵是在民間文化和藝術創造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另一方而是在接受和闡釋中不斷生成和發展的。同時,劉三姐形象的意義一方麵是在曆時性發展中表現出其曆史意義,另一方麵是在共時性發展中表現出其現代意義。當然,我們無法割斷傳統劉三姐形象與現代劉三姐形象的血緣關係,也無法割裂民間文化的口頭傳說中的劉蘭姐形象與現代藝術形式中的劉三姐形象的緊密關係,更無法將現代藝術形式中劉三姐形象的民間文化特質、特征剝離出去。因此,我們雖然應充分考慮不同的表達形式和不同發展曆程中劉三姐形象的差異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將劉不姐形象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形象和係統形象,或者說劉三姐形象體係,從而使傳統故事中的劉三姐形象、戲劇藝術中的劉三姐形象和影視中的劉三姐形象有機統一起來:這樣才有可能完整、準確地認識和闡釋劉三姐形象,也才有利於認清其意義在構成和建構中的完整性和係統性。
劉三姐形象構成的基本元素和創作原型是作為傳說故事的民間文學、民間文化。劉三姐形象是在民間文學和民間義化的土壤中孕育、萌芽和生長的,也是依靠民間文學和民間文化的養料滋潤和培育的、民間劉三姐形象是劉三姐形象的因子,或比喻為種子,它是民間群眾集體創造的產物,也是民間群類的集體形象對象化和自我確證的產物,因而其民問性和人民性的出身、血緣、遺傳因子和先天性是不容置疑的二再加之民問文學和民間文化的土壤和養料所構成的後天生長的環境和條件,地域性、民族性、本土性會促使其成長為土生土長、原汁原味的原始形態的口頭文學形象,她就像,一個“長在深閨人未識”的鄉村少女,形象幼稚、天真、 自然、 鄉毯樸而又不乏美麗。當她長大成人而步人城市和現代社會後,其社會、時代、環境、文化諸多後天因素和條件,使她從民間口頭文學進入戲劇藝術、影視一藝術殿堂,使她步入一個更大更寬的生活空間,其形象構成就必然力加入藝術因素、現代因素和各種文化因素,她就成為一個既帶民間鄉村野趣義帶有現代社會意識的成熟的藝術形象。因而,劉三姐形象構成因其曆時性發展和共時性建構而具有五方麵的意義。
1、劉三姐形象的文化意義: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在文化誕生和成長中的自由》一文中指出:“人類的進步,為人類希望、利益、知一識和信仰的新遠景打開了大門。在這裏, 文化符號性的一而―將傳統體現在傳授的課文中的力量,述說過去的事件、奇跡和成就等故事的力量,計劃、預見和預言的力量―成了發明新設備、計劃新行動,使目的與動機成熟的媒介鄉可見,文化對於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具有重大的作用,也對人類的發展和進步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民間文化作為文化的構成部分也對社會和人類產生重大影響。因此,發掘和闡釋劉三姐形象的文化意義是十分必要的。劉二女舊衫象既是文化塑造、文化造型的結果,義是文化的載體和表征,反過來影響和促進文化發展。在劉三姐形象中凝聚和表征出文化意蘊和意義,從而使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特征。因此,不妨將劉三姐視為劉三姐文化,它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和文化表現形式充分發揮其文化用和文化意義。首先,從劉三姐這一人物形象―歌仙的典型意義來看,她能歌善舞,是有著濃鬱的民歌文化傳統的壯族人民的代表,是這一民族和這一地域的人們受文化傳統和文化習俗所熏陶的民歌工、民歌手,並用以指代這一民族及其民族的精神、性格的本質和特征。其次,從劉三姐形象和故事的基本載體和中心線索―民歌來看,民歌是其傳承文化、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從而形成獨具一格的民歌文化及其以民歌來表情達意、待人接物、對話交流的一種言說方式和話語形態,也構成區別於其他民族和地域的獨特表達方式。再次,從劉三姐形象的民間性來看,其形象的民間立場,決定其所代表的人民性、進步性和先進性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從而表征出來自民間文化的內精華和經典而帶來的先進文化性質和特征,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曆史前進方向。因此,將劉三姐形象所表征民間文化定位於先進文化的構成是其形象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最後,劉三姐形象在創造和傳播過程中的開放性、普適性和擴伸性也充分說明民間文化、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活的生命力,也說明其表征文化的強烈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吏說明不同層次、不同形態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的溝通性和交副性:民間文化與其他文化形態之間既有因差異性而帶來的文化特征和物質,從而使其能獨樹一幟,別具特色;又有因差異性而趨和互動、互補的需求,構成其開放性和兼容性,從而通過文化的交流和交副構成相對親和和穩定的統一文化形態。因此,在這種曆時性發展和共時性建構中所形成的劉三姐形象,其文化表征的蘊涵和意義是十分深遠和深刻,也是具有文化張力!文化延伸性、擴張性,它構製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網絡式的意義空間,從而使劉三姐形象--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味,也更有創造力和發展潛力,也使劉三姐形象的義化闡釋更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