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形象的審美人類學意義,劉三姐形象以民間文化、民族文化、本上文化作為根基,借助藝術形式又融合了文人文化、意識形態義化、漢民族義化及各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文化的因素和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又具有藝術性、審美性 因而將劉三姐形象視為一種審美文化現象從而具有審美人類學意義是順理成章的,也就是說劉隻妞形象既是一種文化現象,又是一種人類學形象;既是一種藝術形象, 又是一種審美現象,劉三姐且形象不僅為其民族的生存、存在、生活有著緊密聯係,而且與其民族的精神、心理、性格、個性也有著緊密關係。劉三姐形象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既是其產生個性和特色的原因,又是其生發糾紛和普遍性的原因。這是囚為其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權威對而非絕對的,是曆時性發展和共時性建構的。加之劉三姐形象所表征壯族是一個開放而非封閉的民族,很早就有著與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交往的曆史,因而壯族既有其本民族性特征和個性,又有中華民族性和人類性。劉三姐形象所產生的地域是廣西桂西北一帶地區,也很早就與漢民族文化交往和其他民族文化交往,因此劉三姐形象的地域性既具有個性又具有共性,跨地區、跨民族、跨文化的交往促成其普遍性意義的生發。從這一角度看,劉三姐形象的民族性是具有人類性的,其地域性是具有全球性的。從劉共姐形象的傳播和接受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這一方麵是由於依托影視傳播的優勢而取得的效果,另一方麵是由於劉三姐形象本身的優勢而獲得的成功。也就是說劉三姐形象的內涵和意蘊是極富有民族性和人類理性的統一、地域性和全球性的統一的。劉三姐形象是人類所追求的精神、情感、人性、人格、理想的對象化結果,也是人類的木質和木質力量的確證。劉三姐形象所表現的那種以山歌而存在、生活的狀態,亦即使藝術、審美、生活化和生活藝術化、審美化的理想狀態,其實質就是審美文化和審美人類學的價值取向和發展趨向。劉隻姐形象所表現的那種“傳歌”的精神和理念,也昭示著民間文化所具有的開放性、兼容性和擴張性,通過傳播使人類更好地交流和溝通,從而達到立足本土,走向世界,立足民族,走向全人類的目的。因此,劉三姐形象的審美文化、審美人類學意義是極其深遠的,通過現代闡釋發掘和延伸這些意義是很有必要的。

3、劉三姐形象的現代意義。劉三姐形象是在曆史傳承和現代發展中建構的。劉三姐形象的內涵和外延都富有現代性,在其創作和接受的現代語境以及現代人的意識和需求的視野中,也不斷發掘和發展其現代性。因此,劉三姐形象的現代闡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充分發掘和發揮其現代意義。既充分滿足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又充分滿足劉三姐形象所建構的現代意識和現代意義的價值實現的需求。劉三姐形象的建構和發展一方麵是在傳承中使傳統和現代融合,另一方麵是在革新創造中使傳統和現代區別。傳統劉三姐形象作為一種原型或原生態文化,其依托成長的民間文化的開放性、兼容性和建構性本身就具有一種驅動其發展和生長的機製和動力,使之適應時代和社會,使之趨向理想和願望,因而在現代語境下形成的劉三姐形象具有現代性是其邏輯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民間文化也是發展和建構的,民間文化並非僅僅指代傳統,並非僅指傳統民間文化,也包含有現代民間文化,諸如現代山歌、現代民間故事,都會使其內容和形式發生轉化和變革,從而具有現代性和現代意義。再者,劉三姐形象借助現代藝術形式和現代傳播形式也會在其內容和形式上更具現代性和現代意義:它昭示出藝術與生活一體化的詩化生活、詩意生活的意義,也昭示著人類對生活的詩意態度和詩化闡釋;因此,現子憶闡釋一方而可山今而,的溯源方式去追問劉三姐形象的原生形態和起源、緣由,其口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認一識其現千犯意義;另一方而可由古而今的田野作業方式去追問劉三姐形象的現實境遇和生存環境,其目的也還是為了更好地闡釋其現代意義,從而充分發揮其現代價值和功用 這不僅能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需求,而能更好地改造和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和人性本質,優化人類的生態環境和生存空間,從而使人類能“詩意地棲居”。

意大利學者維柯在《新科學》一書指出的:取代智慧毋寧說是創造了或虛構地描繪了一些神話故事。從這些神話故事中,仿佛從胎盤中我們發現到全部玄奧智慧的大輪廓:可以說,各民族在這些神話故事裏通過人類感官方而的語一言以粗糙的方式描繪各門科學的世界起源,後來專家學者們的專門研究才通過推理和總結替我們弄清楚了”。“這說明神話故事是人類智慧所創造的知識和科學,此後傳說故事也是人類抖慧所創造的知識和科學!劉三姐的傳說故事作為民問文學是在其口頭傳承過程中不斷創造的,不僅凝集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而且劉三姐形象是人類智慧的化身和象征。因此,對劉三姐少衫象的意義闡釋就應一該有更為寬闊的視野和更為多維的角度,才能發掘其意義所在

總之,劉三姐形象的意義是在不斷發生和發展,其原因一方而在於劉三姐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無限伸展空間和具有永恒魅力意味的形象體係; 另一方而在於劉共姐形象在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中會展開一個具有無限的闡釋空間,從而使意義在闡釋中不斷延伸和發展_我們不難推測,劉不姐形象還有新的闡釋和新的意義,是一個說不盡的劉三姐形象。

參考文獻

①祖父江孝男等著:《文化人類學事典》,261頁,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版。

②莊錫昌、顧曉鳴、顧雲深等編:《多維視野中的文化理論》,111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版。

③(德)海德格爾:《荷莎爾德林與詩的本質》, 見《生存與存在》,28210頁,芝加哥1968年版。

④(意)維柯:((新科學》上冊,435頁,商務印書館,1997版。

張利群 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桂林市文藝理論家協會主席

劉三姐文化的生態考察報告

張廷興

宜州市位於廣西西北部,東與柳城、柳江兩縣接壤,西鄰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同忻城縣、都安瑤族自治一縣交界,北與羅城夥佬族自治縣交界。先秦時期,屬百越之地,建置始於漢武帝元年(前111年),時名定周縣一漢以後,縣名迭易。蘭困、西晉名龍剛縣,後又先後改為龍定縣、龍水縣。唐至宋設宜州,建製有六百多年曆史:宋熙寧八年(1075) 。懷遠軍轄羈述昆一縣入版籍,省人龍水縣為述昆鎮;宋宣和元年(1119)更名為宜山縣有懷遠寨,宋熙仁八年(1075)羈懷遠軍轄,摩古陽縣入版籍,改置來屬;宋熙寧八年(1075)思立寨來屬。1950年設立宜山專區,1958年撤銷宜山專劃柳州專區管轄,1965年劃歸河池專區,1993年9月9日撤宜山縣建宜州市二全市轄21個鄉鎮、203個行政村、7個居委會一人為59.7萬人,其中壯族人為39萬人, 占73.63%,漢族人占7.39%、 自從貞觀四年(630年)至1957年的一千二百多年間,宜山縣均為曆代州、郡、府、路、司、行政地區的治所曆代不少顯要名流或因任職、遷滴,或因考察、羈旅而流離境內,唐代河間楊慶、漢陽工李倏、左武侯大將軍鄭元如及吳懷忠均曾任宜州刺史,駐節宜山;宋度宗趙褪為皇子時,曾任宜州觀察使,繼為宜州節度使;太師韓住胃曾任宜州觀察使;楊家將之一楊廣、武經大夫雲拱、詩人張自明都曾為宜州知州:一代名臣、文學家趙樸任宜州通判時為十子講學,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滴居宜州期間常為地一方人寫字、教授諸生明代徐霞客曾到宜州旅遊考察多天,在其所著《徐霞客遊記》中,對有關縣境名勝風物的記載占21頁,兩萬多字:清代太平大國翼王石達開率師進駐縣境,民國二十七年(1938)著名科學家、浙江大學校長竺可禎率領全校遷駐縣內,豐子愷、談家禎、蘇步青、張其響、胡剛複、馬一浮等相繼鹹集。科舉方麵,宋、明、清共代,縣人經各級科舉考試獲取錄的有進士41名,舉人255名、貢生386名。在曆史文化深厚的宜州,民間文化同樣大放異彩。民間文化在這裏與曆史文化相輔相成,和諧發展。劉三姐文化就是最燦爛的代表作。

關於劉三姐的故事,地方誌書記載的很多,較為通行的說法是:唐時宜山有一女,排第二,故名劉三姐。善歌,和小牛相愛,受財主迫害流落廣西各地,到處傳歌。故有“如今廣西成歌海,皆是共姐親日傳”之說。後流落柳州,在龍潭旁安家,又再受迫害,跳龍潭而死。突然風雨大作,兩條鯉魚從龍潭飛起,其中一條馱劉二姐升天成仙,另一條砸向財主,化為一座山,即今天柳州龍潭公園的魚峰山。

毫無疑問,劉三姐在漫長的曆史過程裏,在眾多的口碑中,已經是一個文學化了的形象。她是一個聰明、美麗、勤勞、勇敢的壯族姑娘,能歌善唱,常以山歌讚美大自然,歌頌勞動,揭露封建地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表達勞動人民的意誌和願望,贏得了!一大壯族勞動人民的愛戴。她長於歌海,故能出口成歌。劉三姐歌唱的內容主要是人民的生活、思想和願望一據傳,劉三姐留下不少歌編於民間,大體有以下共類:一是同秀才對唱的歌,二是情歌,如《相思曲》、《妹相思》等,二是勞動歌。但是,關於劉三姐的問題,爭議一也不少。其中主要的問題是:壯族自古沒有“劉”姓,更沒有所謂的劉三姐, 那麼,劉二姐的原型是壯族人、客家人還是漢族人,劉三姐是宜州的,還是柳州的、羅城的、貴港的?廣西、廣東等很多地方都說是劉三姐傳歌的地方,廣西近水樓台,捷足先登,以劉三姐為品牌,打造了南寧國際民歌節,各旅遊景點對歌也以劉三姐的名義可見其對於廣西文化的影響之大。而作為劉一隻姐故鄉的宜州,是怎樣認識劉三姐文化資源的?劉三姐故鄉還有沒有一些生態文化遺存?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到劉三姐的故鄉宜州做了為期二天的考察,試圖從民間生態文化研究的角度得出一些結論。

劉三姐出生在羅城,後與哥哥從靠近的祥貝河,即現在宜州市龍水山莊一段順流而下,漂流到宜山謀生。於是,我們在宜州市博物館長李楚榮先生和文化局小謝同誌的帶領下,順著下視河岸,首先來到了離劉三姐老家下視村20公裏之外的拉光,這段河是龍江的一個支流,叫祥貝河。

祥貝河位於臨江河之上段,北起祥貝拉托村,南至古龍廳碼頭,全程10公裏。我們來到了碧水、翠竹環繞的拉光村。這裏水光微豔,景色迷人。河中間有片百畝翠竹林綠洲島嶼,大水車山莊坐落其中。

河道兩岸有數隻古老、神秘的大水車在水中搖轉。這裏的大風車,全是用竹子做成的。它以附近一棵古老的樟樹做固定的依托,高10多米,半徑約5米。風車不緊不慢地用它那淺淺的竹筒將水從河邊的小水道裏舀起來,輕盈地舉過頭頂,傾倒進橫穿中心的大竹筒裏,然後水就順著大竹筒進入了環繞整個小村子的小水渠。村子後邊是大片的稻田,水盈盈、綠油油的,看來都是著水乍的功勞。拉光村這樣的水一乍有四部:

拉光村是個寧靜的小村落。這裏的青年人都在外麵打工,剩下的多是一些老年人,他們看護著孫輩的孩子們;我們在村口遇到了一名婦女,兒子在海南打毛,娶的是海南的媳婦;女兒在廣東打工,嫁給了湖南小夥,她要照看兩個孩子,分別5歲;3歲,很累,半年下來,體重輕了16斤。因為這裏已經開發為大風車風景區,所以還有個別的青年人在靠擺渡、拿魚掙錢。他們擺渡用的全是竹排,並且就在岸邊串起來。他們拿魚的方式也很特別,用的是提籠二田地裏的活,也全靠在家的老人和婦女們幹。

據介紹, 由古龍灣往上,車頭村後山有一個岩洞,洞景奇幻,岩深處有溪水通至山腳流出。沿岸的拉光村背有一珍珠岩,岩日處地麵布滿無數天然大小石珠,酷似粒粒珍珠晶瑩發光,踏步其上,石珠滾滾滑溜,奇妙無上。洞中有數條形象逼真、粗如籮、長數十米的石龍盤蜷,有擎天鍾乳巨傘和壯觀的水簾瀑布等景觀。沿河順流而下,有一荔枝岩,岩口有數十米高的天然大石拱門立於河邊。撐排進岩,岩內有溪流瀑布。沿通天洞往上攀,可循徑由後山出洞。由於我們去的時間正逢雨季,山洪暴發,撐排進去,非常危險,就打消了念頭。

我們進人了小山村。大約有二十多戶人家。除了見到的撐排的小夥子、兩位看孩子的老年婦女和兩位下田的老人、婦女外,我們還見到了一位編蔑的老人。他主要是編蠶繭簍子。這裏是兩山夾河,河兩岸狹長的土地比較肥沃,村民們喜歡養蠶。老人興致勃勃地示範砍蔑子給我們看、並高興地領我們看他已經編好的成探的竹簍。

我們還發現,這裏的房屋建築和院落建設,與其他縣市壯族村落不一樣,都是北方風格的格局。有院牆,有大門,有庭院,然後才是房屋,房屋的後邊,是後園,種植瓜果、蔬菜,堆放雜物。

而這裏的村民都是壯族。“拉光”這個地名就是壯語的音譯。我們帶著這個疑問,繼續沿著河岸的狹窄公路回趕5公裏,來到了古龍河段的六妹村。古龍河位於龍江河中段,北起祥貝鄉占龍燈,南至下視河的龍洲島,占稱思吾溪,全程10公裏。

據介紹,古龍抒後山有古龍洞,洞口寬7米、高5米,有鍾乳一叢酷似古榕挺立。洞內有數個大廳,有一個通天洞。全洞長數千米,景觀奇幻。沿河撐竹筏漂流,河岸有皇冠山、義馬柱、占佛朝西、龍女岩、鴛鴦洞、六妹岩等景點。龍女岩一年四季皆有清冽的泉水緩緩淌出,洞口寬敞,高15餘米,寬20米、泛筏進人10餘米處而處可觀泉眼。嚴冬季節,此泉暖氣襲人,常有陣陣霧氣逸出,當地村民常到此洗浴。相傳古時這裏曾有身著潔自紗衣的龍女出現,彩調劇《龍女與漢鵬》的故事傳說就由此而來。順流而下,漂下金波躍鯉壩灘100餘米,即可穿人鴛鴦洞,洞深處有天然瀑布,時有遊魚嬉戲。

我們停留在六妹村開在河邊的“六妹村飯館”吃中午飯。為什麼叫六妹村呢?在六妹村岸邊的山崖上,有一六妹岩,傳說岩中原有七仙女,一仙女誤中妖計被“牙變奶”(傳說中會吃小孩的熊奶)吃掉,隻剩六仙女故稱六妹。牙變奶後被雷公神在六妹岩南邊的山上劈死,尾巴被劈斷,至今仍留在六妹岩北邊的雙駝山千米白壁上。被雷電劈中的山從上到下,一分為二,人稱“一線天”。在千米自壁上刻有清代天河知縣陳敬詩留下的“泛搓重來”摩岩石刻。

趁著做菜飯的工夫,我來到了後麵的六妹村。這是一個二十多戶人家的小山村,三麵被河水圍繞,後麵是一座大山,隔河二麵也都是群山嶸峨:田地裏種植的是桑樹、甘蔗、紅薯。看來這一帶的經濟作物主要是一甘蔗和桑樹。昨天陪我們的就是廣西最大的一個甘蔗加工公司―博慶公司的副老總潘文新,很明顯,宜州地麵土所有種甘蔗的蔗農,都是他們集團的“職工”。

紅薯都是起壟、插秧種植的。也就說,他們把紅薯當成主要的糧食作物。其他地方多平地種植,割取秧苗做蔬菜,不是當做主要糧食作物。

另外,在田野我們發現,他們也像北方那樣,把老人埋在村前的地裏,而不是像壯族其他地區把老人埋葬石三山岡、山坳。我問一位田頭老人,他們這裏有沒有二次葬,他說沒有,一直就是埋在田地裏,堆成圓形的墳丘。

小村的房舍建築一如拉光,都是北方院落式的公坐北朝南,院牆西南邊留有大門口,進入大門口是影壁,影壁後而是院落,院落後麵是主房,院落東邊是雜房、廚房、廁所。住房後麵是後園,栽科蔬菜和果樹。假如不是家家門口栽種的抽子樹,人們真以為到了北方的農村。

院牆也都是用石頭建起,不是其他地方的土坯牆和糯米牆,或者磚牆。而房屋多是土坯。

飯後,我們趕到了第三站,就是下視河。下視河源自宜州市城北郊8公裏的龍洲島,下遊至二江口與龍江河交彙,全程17公裏。這裏是宜州於丁造劉三姐品牌的中心地帶,集中了與劉三姐相關的多個景點。順流而下,沿河兩岸峰巒疊翠、翠竹依依,山歌悠揚,有龍珠山莊、龍洲島、龍水山莊、下視山、巾岩、定情樹、莫村、馬山塘、流河寨、二姐廟景點和隻姐傳歌台、定情樹、望妹石等景觀。

遺憾的是,在劉三姐的家鄉下視河村,我們停留了兩天,除了采訪到的耳熟能一詳的安歇傳說故事以外,已經沒有了任何有關劉隻姐的遺跡。整個千人的大村落, 由於緊靠市區,變得特別富裕,共層樓房的人家比比皆是,隻有幾家縮在高樓大戶之中的破落院落,表明這裏還存在傳統農耕時代的聚族而居的傳統:兒子們、孫子們都分住在街道式的大院落裏,男人們、女人們在忙著各自的活兒,小孩們也各得其樂。

我們在采訪中了解到,前任市委書一記很重視劉三姐文化,專門巾報了“劉三姐鎮”,井民將向力作後的院落拿出來,建設了“劉三姐書院”,並成功申報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宜山旁邊,拆除了多所建築物和民房,建設了劉三姐廣場,出資雕刻了劉三姐像、劉二姐傳說故事壁畫群。使這個廣場成為市民休閑娛樂和晚卜遊樂、燒烤的熱鬧場所戶而在下視河這一帶沿河區域,專門開辟了一係列我們上麵所列舉的景點。

本來按照原市委劉書記的意思,要在雙龍賓館對麵的山上建設大型瀑布的,相關事宜也基本確定下來了,因其他的變故,他調離了宜州。劉三姐文化的設計者和領導者一走,整個工作就停止了。新的領導有新的工作思路,所以,一兩年內劉三姐文化開發利用基木沒有大的動作:

劉三姐摔死的山崖,現在已經根據《宜州縣誌》裏關於劉不姐的記載刻成摩崖:“劉三姐”中下部位的小洞,據說就是劉三姐扁擔插入的地一方。本來還有一段殘留的扁擔,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用槍給打爛了。

劉三姐公園,位於城郊劉三姐度假山莊旁,劉三姐塑像、用過的毛巾、扁擔和鯉魚石點綴於公園林木叢中、山岩石壁上。關於鯉魚石還有個傳說呢,傳說劉三姐十八歲時,常和阿牛哥到山上砍柴對歌,甜美的歌聲引得彩蝶飛舞,連河中的紅鯉魚也浮上水麵靜靜聽 劉三姐常喜愛紅鯉魚,一天,她到河邊挑水,一群紅鯉魚向她遊過來,其中有尾脊背負了傷的鯉魚在她腳下掙紮,劉三姐忙把它捧進水桶,挑回家中精心照料,紅鯉魚傷好後又把它放回河中,依依不舍的紅鯉魚擺了隻下尾巴便向河底遊去。一天黃昏,劉三姐正在山土唱歌,財主莫懷仁派人把劉三姐推下,跌進下視河。劉三姐的呼救聲驚動了阿牛哥,他正想下河救人,忽然看見劉三姐坐在一條大紅鯉魚背上露出水麵。阿牛興奮地跳進河裏、爬上魚背和三姐坐在一起,鯉魚馱著倆人正要沿著河邊往下遊去,兩個家揮起大刀將鯉魚頭尾分離,魚尾馱著倆人繼續向下遊去,魚頭咬著兩個家了轟隆一聲變成了巨石,蹲在河裏,望著漸漸遠去的劉不姐;。後人把這個巨石稱為“鯉魚石”。

劉三姐的故事,相傳於宜州、羅城、恭城、柳州、融水、容縣、岑溪、貴港、桂平、扶綏、平南、梧州等地,也在廣東梅縣、翁源、興寧、湖南的永州等地流傳。各地傳說劉三姐的生長年代、出生地及情節內容不盡一致。在各種劉三姐的傳說故事中,大致分為幾個類型:

(一)電影劉三姐的類型

這種類型主要是鬥爭與愛情的主題:壯族群眾劉二、劉三姐兄妹,與老漁夫、阿牛、舟妹住在一起親如一家,過著勤勞幸福的生活。劉三姐和姑娘們喜歡在山上邊采茶邊唱歌。地主莫懷仁霸占茶以!禁止百姓采茶,但鄉親們在劉共姐的鼓舞下拔掉了禁止采茶的牌子。莫懷仁氣急敗壞, 又想禁止百姓唱歌。劉三姐與莫懷仁打賭,隻要他在對歌中取勝,就可以禁歌,莫懷仁請來秀才與劉三姐對歌。百姓紛紛前來觀看:劉三姐機敏過人,用山歌戰勝了對手,莫懷仁狼狽逃走。但他不甘失敗,又出毒計,把劉三姐搶到家中百般威脅,劉三姐堅貞不屈,阿牛勇敢地闖進莫家將劉三姐救走,莫懷仁帶領家奴乘船追趕,百姓幫助劉三姐逃走:劉三姐和阿牛用山歌表白了彼此心意:封建官府下令禁歌,劉三姐帶領鄉親們用歌聲進行反抗,但在封建黑暗勢力的壓迫下,劉三姐被迫離開。但她繼續在新的地方,用自己的歌聲鼓舞民眾,喚起大家與封建勢力作鬥爭。

有的傳說結局不同:莫懷了幾在民間強行禁歌,但始終禁不住。惱羞成怒的莫懷仁陰謀暗害二姐,於姐巧扮成乞婦來告訴莫仁懷,說二姐又在岩洞裏唱歌,並領著他去看。當莫懷仁走進洞口時,二姐用拐杖在洞邊一敲,洞口立即關閉起來,把他夾死了。後來三姐和一青年到柳州峰山、桂林七星岩去唱歌。最後兩人化作一對黃鶯飛上了天。

(二)劉三娥的地方史料記載的傳說類型

這種類型說劉三姐喜歡對歌與浪漫,但是遭到了社會、家庭的極力阻撓。

《宜山縣誌》民國本和新木說,劉三姐從羅城搬到宜山下視村居住,砍柴為生,極善唱歌,惹得周邊的青年男子魂不守舍。有陶、李、羅幾個秀才聞名前來對歌,但都不是二姐的對手。其兄怕她對歌濫交朋友敗壞了名聲,也怕得罪了當地的人惹起麻煩,並且覺得對歌不務正業,就千方百計地阻攔。一天,他從河邊檢到一塊又圓又厚的鵝卵石一丟給二姐,說:“二妹,用你的手帕角在石頭中間鑽個洞,把手帕穿過去!若穿不過去就不準你出去唱歌!”她唱道:“哥發癲,拿塊石頭給妹穿;軟布穿石怎得過“除非凡妹變神仙!”阻攔不住,哥哥就端凳擱門而睡。二如‘在半夜侯其兄睡熟,輕手輕腳地溜出門之;第二天其兄知道了,拿石頭!二姐用手板煎軟,言煎不軟就不準出去。二姐把石頭放在手心,下燒紅火,把石頭煎軟了。二姐每天到山上攀葡萄藤與男歌手對歌,其兄氣極,發誓要砍斷葡萄藤跌死三姐:誰知藤砍斷後,搖幾搖又接仁了。其兄用銅盆隔住斷藤,使斷藤接不起。二姐從懸崖掉進下視河,葡萄藤隨之落下圍成一圓圈,托起共姐順水漂流下柳州鯉魚岩。

劉三姐的傳說在羅城也有:劉三姐出生在廣西羅城低佬族自治縣下裏鄉(現在並到四把鎮)藍殿村,村裏的老人代代相傳,說那是劉三姐出生之地,有村前一條小河為證,傳說中還有劉二姐、時洗衣服踩在河邊的腳印呢。這個村到現在為止,60多戶人家全部姓劉,人人會唱山歌。所以,哪裏是劉三姐故鄉,一直以來,羅城和宜州兩個縣市爭論不已)。

據扶綏誌書,劉三姐是新安村姑娘,家窮, 與哥哥種田打柴養活一母親。她侮天歌不離日,開口成歌,遠近男青年都來找她對歌,卻唱不贏她:其兄恨她唱歌太多,經常責罵、刁難她。要她插完一大塊田的秧,不給她空閑。她卻插一莞秧唱一句歌,歌聲引來許多青年同她唱,替她插秧,秧很快插完:3月的一天,左江上來二隻船,上乘桃、李、羅、石四位秀才,見了江邊洗衣的劉三姐便唱盤歌,下姐信口答唱,反話秀才,四位秀才翻遍船上歌書也答不土,共姐代答了。隨口譏笑四位秀才。秀才服輸,把兩船歌書拋下左江少、城裏一豪紳托媒人攜21兩黃金來求婚,其母與兄均答應了,就她本人不願,指媒唱罵,羞走媒人。其兄再勸不依,惱了,便騙妹砍柴,冷不防將她推下懸崖,二姐被藤蘿托住在崖間,唱了兩天二夜,其兄複來嚇唬不服,揮刀劈斷藤條,二姐墜落江中,隨藤漂流,沿江歌唱,到邑寧揚美村才沉江而死。

據貴港的資料,二妹行二,生於唐神龍元年(705年),七歲即好筆果,聰明敏捷,為女神童。十二歲後即善歌唱,十七歲有琶州自鶴鄉少年張偉望來訪, 鄉裏築歌台於西山之則,兩人對歌時,眾人圍觀忘歸。兩人登山歌七日、化石成仙。

據柳州的資料:“柳州有個峰山,有個小龍潭。終年四季歌不斷,都是三姐親口傳,”柳州魚峰山和小龍潭,相傳是劉三姐傳歌和成仙的地方;現在山上尚存對歌坪、隻姐岩、麻籃石等遺址:相傳財主莫海仁以隻姐和小牛傷風敗俗為罪名、而對他們進行謀害。李小牛被淹死於河中,劉共姐則順水漂流到柳州,為一個老漁翁所救。劉三姐到柳州後,能歌善唱的名聲又很快傳開。莫海聞訊後,氣急敗壞,用重金請來了陶、李、羅二位秀才,裝了滿滿的一船歌書,專程到柳州來找劉三姐賽歌,妄想唱倒劉三姐。沒想到隻位秀才大敗而歸。於是莫海仁便派打手乘夜深人靜,將劉三姐捆綁起來,放人豬籠,淹死在江中。鄉親們知道後,把劉三姐葬在柳江邊,並供祭了兩條大鯉魚。正當大家含悲唱悼念歌時,墳墓裂開,隻見複活了的劉共蛆閃跳出來,騎在一條鯉魚背上,躍然而起,飛升上天,成了歌仙亡:而另一條魚來不及起飛,便成了屹立在江邊的魚峰山。

清乾隆版《馬平縣誌》載:“少婦於春時共五為伴,采芳拾翠於山淑水消,歌唱為樂。少男亦二五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

據《混州府誌》載,劉三姐與忽朗陵白鶴鄉少年秀才張偉望登貴縣西山,唱的有“入山忽見藤纏樹, 出山又見樹纏藤。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亦纏”等。

據《桂林縣誌》載:劉三姐與自鶴秀才自馬郎同遊桂林匕星岩後分別對唱:“少陪了!頭落嶺在西方,天各一方心一個,我倆多情水樣長。風吹石動天不動,河裏水流石不流。刀切蓮藕絲不斷,我倆明丟暗不丟。”

在富川,柳家鄉淮南宮殿序文中提到:“劉娘謝恩回到富川柳家,在風景秀麗、人傑地靈的下山鳳地建立淮南廟,與祖籍雙石廟的夫君白龍帝君,孩兒郎君小娘、賀州的雲溪、恭城的一黃太尉、湖南永州的劉毛妹、莫仙娘等八位神仙共同庇佑各地臣民。”《富川縣誌》載:“劉三姐生於富川之淮溪,嚐夜守魚梁, 與龍交,蛇驅魚入梁,所得獨夥,後生子,俱為龍,會蠻人來侵,二妹剪紙為蜂,散入空際,噬蠻人盡死二二妹卒,邑人以為神,遂祀之 後屢著靈異,有聞於朝、救封淮南王 ”這一說法和劉娘廟的建立衝突嚴重,因為廟中既有劉娘像還有劉二妹像,二者不可能會是同一人飛而月當地的民眾也沒有類似的說法關於劉娘廟中的劉二妹,一是劉二妹即劉二姐,一是認為劉二妹是湖南永州的劉隻妹:而關於劉三姐的傳說中,也有一說法是湖南的劉二妹就是廣西的劉三姐,

同治庚午年間的《江華縣誌》卷一中有一記載:“神仙岩在縣西南六十裏,一旁有洞略低……其深處不能到,相傳有宋時仁,女劉二妹肉身乏。”在湖南永州一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傳說劉二妹生於宋朝,天生一副金嗓子,並且出口成歌。按現在的話說,她既能作詞也能作曲,她在二江口一帶創作了數千首歌曲。據說,成千上萬的瑤民跟著她學唱歌。見她的影響力之大!劉隻妹經常外出傳歌,貧苦的瑤族人民得到啟發,明自了許多道理而地主豪紳非常害怕,下令捉拿劉二妹。劉隻妹遭到追捕,於是就逃呀逃,言府的人就追呀追、後來,追到了自失山一帶(今黑口鎮)時,隻妹變成鳥廷走了,而這天正好是二月初一,後來瑤民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天定為“趕鳥節”(也叫忌鳥節),每年此時都會來此舉行唱歌大會:

據廣東《封川縣誌》中的記載,在封開杏花鎮大斑石腳下有座“聖妃宮”是專門紀念劉三姐的,始建於唐宋年間,明嘉靖年間重修,一直到1968年才拆除;所以有學者考證,這樣的建築在全國僅此一座,在廠西是沒有的。據村中的十二位老人回憶,當時裏麵有劉共姐、阿牛哥、莫老爺、隻龍(僚族首領)等人的塑像,與1960年拍攝的電影《劉三姐》裏的主要人物十分相似,而莫姓是從北方遷移到福建,從福建又遷移到廣東封開,又從封開遷移到!“西去的;。此外,還有一個有力的佐證便是封開和廣西的山歌中都保留了濃厚的古粵語濁塞音調,兩地民歌的韻律有很多相似之處,故有專家以為根據當時的民族遷移情況來看,廣西的山歌很可能是劉三姐等人從封開傳過去的。

(三)是曆史筆記的記載

這種類型作者的好奇和評價比較多。其傳說最早見於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九八《二妹山》。其後有明孫芳桂《歌仙劉二妹傳》、清屈大均《新興劉隻妹》、清王士禎《粵西劉三妹》、清張爾翩《貴縣劉二妹歌仙傳》、清陸次雲《七星岩劉二妹》、清代民歌集《粵風》中唱劉二妹的歌、清錢載《劉二妹》、清黎耀宗《題羅定劉共妹詞》等,多在他們的文集裏。

明孫芳桂《歌仙劉二妹傳》中說:“歌仙名下妹,係漢劉晨之苗裔,其父尚義流寓貴州水南村。”貴港從唐朝到明朝初期曾叫做“貴州”,西山村即屬於貴縣水南裏。該書又說:“二妹年十二,善為歌;一十五歌名益盛;十六來和歌者終門;十七,雍州白鶴鄉少年張偉望來訪,為共日歌。後同登西山,歌至七日,弗聞歌聲,兩人化石矣。時玄宗開元十下年(725年)乙醜正月。”

清王十禎《池北偶談》卷一六《粵風續九》載,相傳唐神龍中,有劉隻妹者,居貴縣之水南村,善歌,與琶州自鶴秀才登西高台,對唱了七晝夜,兩人皆化為石,但歌聲不絕。他們唱的歌是:“妹相思,不作風流到幾時?隻見風吹花落地,不見風吹花上枝。”(《相思曲》)“思想妹,蝴蝶思想也思花。蝴蝶思花不思草,兄思情妹不思家。”(《蝴蝶思花》)“妹在一岸也無邊,弟在一岸也無遙,兩岸人煙相對出,獨隔青龍水一條。”(《隔水曲》)“妹嬌娥,憐兄一個莫憐多。已妹莫學鯉魚子,那河又過別條河。”(《妹同庚》)“嫩鴨行遊塘棚上,姚娥尚細不曾知。天旱蜘蛛結夜網,想晴隻在暗中絲。”(《塘上》)“妹相思,妹有心思弟也知。蜘蛛結網二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妹相思》)

(四)其他民間傳說類型

這種類型沒有經過文人的加工提煉,主體很複雜。例如據傳劉二姐為唐代壯族農家女,年幼聰穎過人,被視為“神女”。十二歲能通經傳,指物索歌,開口立就;自編自唱,歌如泉湧,優美動人,不失音律,故有“歌仙”之譽。十五歲時聘於林氏,唐開元十年(722年),為抗拒林氏逼婚,與情人張偉望出奔,不知所終:

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宜山壯族傳說,劉三姐生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從小聰慧過人,能歌善唱。毛二歲即出日成章,妙語連珠,以歌代言,名揚壯鄉。後曾到附近各地傳歌。慕名前來與她對歌的人絡繹不絕,但短則一口,長則三五天,個個罄其所有,無歌相對,無言以答,羞赦而退。然而她的才華卻遭到流氓惡霸的嫉恨,後被害死於柳州。傳說她死後騎鯉魚幾天成了仙。也有的說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而為石。還有的說財主莫懷仁欲娶她為妾,二姐堅決反抗,莫買通官府迫害二姐,三姐乘船而去,等等。

還有傳說劉三姐有仙術,能手腳當柴燒,手掌煎軟鵝蛋石,會遁形。其中傳歌說比較完整。桂西宜山地區傳說:宜山下視河邊中視村,有一姓劉女子,乳名善花,排行第二,因名劉三姐。不姐係黃鶯投胎,聰明伶俐,喜唱山歌。遠近青年與隻姐對歌,無能勝者。視村守米碾青年李示田,勤勞樸實,要求向隻姐學歌,莫村財主莫仁懷,見三姐貌美善歌,欲納為妾。覓來廣東水客二人與二姐對歌,為二姐所敗。此時,李示田已學得一口好歌,常與二姐對唱,莫仁懷又汙以有傷風化,處處刁難,最後砍斷葡萄藤,使三姐墜入河中。二姐漂至柳州,與李示田在柳州鯉魚峰對歌,連唱隻天三夜,飄然逸去。後又在桂林七星岩對歌,連唱七天,七夜,變為一對黃鶯飛去。

廣西貴縣、恭城、扶綏等縣的劉三姐傳說,與宜州傳說在情節上大同小異。

“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強行禁歌的事情多次發生。因為在壯族,對歌就是談情說愛, 自由婚嫁。壯族地區青年婚不用媒聘,而是以歌交友,以歌傳情,以歌為媒,自由地選擇自己的意中人。這是與正統道德相背離的。所以,曆代當局都覺得這是傷風敗俗的,明文禁止。

這樣的話,“哥一聲來妹一聲,好比先生教學生:先生教學要書本,山歌無本句句真。 ”劉三姐與一個地域的文化傳承、一個地域主體民族壯族的土著文化以及歌坪習俗密不可分一所以,各地的歌墟都將源頭定位為劉三姐傳歌。《廣東新語》雲:“新興女子有二妹者,相傳為始造歌之人。”原因是多方而的。

首先,劉二妹維護了一個民族的自由和浪漫,對歌是壯族、瑤族等南方少數民族自由婚姻的主要形式。“高高棉山一朵花,香過福龍到宜山,有心想把花來采,跋山涉水不怕難;”近代劉錫蕃的《嶺表紀蠻》中有這樣的一記述:壯鄉“無論男女,皆認唱歌為其人生觀上之主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一古,而為一蠢然如歌之頑民”。可見壯族人民把善於唱歌視為聰明才智的一種標誌,很明顯,在沒有文憑和考核量化標準的年代裏,這是婚姻選擇的一個重要標準:正如學者分析的,因為人們在以追求兩性之愛為主要內容的歌唱活動中,以自由活潑的心情抒發自己的情感,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取悅自己所一喜愛的異性。

劉三姐體現了民眾的擇偶標準。邊遠地區貧苦的生存狀況下,劉三姐的態度是人有對於擇偶的一個社會標準,也是一個社會導向―不重錢財敢歌才。劉三姐聰明美麗,勤勞能十,能歌善唱,多少土司、則一主、秀才企圖與她結親,劉三姐卻自言宣稱:“二月茶花朵朵開,二姐愛歌不愛財,哪個唱歌唱勝我,不用花轎我自來”“不姐生來脾氣怪,隻愛山歌不愛財……”

劉三姐體現一個民族的、 一個地域的民眾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隻要留得嘴巴在,不死還要唱山歌。 ”可見山歌已成為壯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樂天知命、安然知足,以歌體現人生價值,抒發自中的快樂或者鬱悶。“黃連樹下彈琵琶,身在一苦中也作樂;咳嗽也當山歌唱,肚痛也要唱歌,”劉三姐還以山歌為武器,與富有階層、社會邪惡勢力作一鬥爭。有的學者甚至說,山歌就是古時窮人的《國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