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

陳學璞

民族文化是民族經濟、政治和社會狀況的反映,是民族精神、民族曆史、民族風俗習慣、民族語言、民族性格和民族生存環境的綜合體現。民族特色文化不僅是民族特征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且是民族特征的本質內涵之承載。京族是一個民族特色鮮明的少數民族,廣西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來到廣西防城港市東興市金灘,麵對呼嘯的海風和浩瀚的大海,一個富有文化特色的民族―京族屹立在我們麵前:她是中國少數民族中唯一生活在海邊的民族。京族文化兼具海洋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雙重身份,既具有海洋文化的博大包容性,又具有民族文化的地域傳統性。在全球化、市場化和民族化語境下,研究、傳承、開拓民族性海洋性京族特色文化,不僅對於提升少數民族文化而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具有文化人類學的價值,而且對於構建中國現代海洋文化,特別是實施廣西從山到海的文化轉型戰略,具有示範性的意義。東興與越南同屬北部灣區域,土地與海域相連;京族與越族,同宗同源。深人研究京族文化,傳承和弘揚優秀的京族特色文化,對於而向東南亞,開展泛北合作,建設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京族曆史文化的民族特色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島”之稱的廣一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東興市江平鄉的曆尾、巫頭、山心下個小島上,其餘分布在潭吉、紅坎、恒望及欽縣。隨著20世紀70年代的“圍海造田”運動,“京族隻島”及潭吉島已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京族人口為2.25萬人,其中廣西有2.01萬人, 占89.37% 。

京族,曆史上自稱為“京”、“越”或“安南”。1959年5月建立東興各族自治縣時,根據其曆史、語言、文化特點、生活習俗和木民族的意願,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自已的語言,曆史土曾使用過借用漢字而源於越南喃字創造的京族喃字,但沒有完整獨立的文字符號體係,絕大多數京族人通用漢語(粵方言)和漢文。京族口頭文學內容豐富,其詩歌占有重要地位。京族人民愛唱歌,歌曲曲調有30多種,內容廣泛,有佳歌、情歌、婚歌、漁歌、敘事歌等。獨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音色非常優雅動聽。京族人喜歡的“唱哈”(意為唱歌)、竹竿舞、獨弦琴,被譽為聯係著京族文化的二顆“珍珠”。

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是同一個族群。京族的祖先大約在16世紀初即明代正德年間由越南塗山、春花、宣安、花豐、瑞溪等地漂流而來、當時,這裏是無人居住的荒涼小島,他們和陸續遷來的漢、壯各族人民一起開發和建設這隻個島嶼。京族地區與越南毗鄰19世紀法國侵越南後,多次侵人中國京族地區,京族人民和當地各族人民緊密團結,進行了英勇的反抗法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成立後保衛祖國邊疆的戰鬥中,京族人民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哈節是京族的傳統節日。“哈”在京語中是“歌”的意思,哈節,即唱歌的節日二,因地區不同,舉行的日期也不一致。〕曆尾、巫頭兩地在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在八月初十。傳說越南陳朝有位歌仙來到京族地區,用優美的、含義深刻的歌來反抗封建王朝的統治,深受京族人民的愛戴和敬仰。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人們建立了哈亭。節日期間,全村歡聚一起,通宵歌舞,並在哈亭舉行迎神、祭祖、比武、角力等活動。

京族遷到中國的“京族下島”已有近五百年的曆史:京族以漁業生產為主,兼顧鹽業、農業以及邊境貿易、海水養殖、旅遊等業。在長期的曆史變遷中,形成了有本民族特色的物質文化(生產、飲食、住宅、服飾等文化)、風俗習慣(節慶、喪葬、宗教等文化)。在文學方麵,文學作品有京族歌謠(《德聖公》、《千裏念》等)、曆史傳說(《京島傳說》、《隻島傳說》等)、神話故事(《田頭公》、《天工一讓賢》等)、民間故事(《趕海妹》、《杜光輝的故事》等),現當代文學有李英敏、蘇維光等的作品。在藝術方麵,有民族傳統戲劇“嘲戲”《阮文龍英勇殺敵》、《等新娘》、《二度梅》等等

民族傳統樂器獨弦琴《洗貝歌》、民族舞蹈“跳天燈”、“花棍舞”、《高山流水》、《思鄉曲》“繡花舞”、“龍燈舞”等。

二、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

京族以漁業捕撈養殖加工為主的生產勞動和海島、海港、海灘、海水、海風的生存環境,孕育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可以說,在廣西的12個民族中,除京族外,沒有哪一個民族的文化有如此濃鬱的海洋文化韻味。

京族文化的海洋韻味首先表現在長期形成的民俗文化上。舊時京族民間宗教為道教、佛教、巫教相混雜而以道教為主,也有少數人信仰天主教。京族“道教”與傳統道教有異,其演譯為“海神崇拜”。

民間習俗活動中有“迎神”,哈節的前一天,村人集隊舉旗擎傘抬著神座到海邊。遙迎鎮海大工等神至哈亭。“祭神”則是節日的當天讀祭文。“哈妹”唱道:“月下是誰頂燈?行舟為何漿停?”

在曆史傳說和神話故事中,海裏的神仙、動植物都擬人化了,人物活動也與大海為活動背景和舞台,如動植物童話與寓言《海龍三開大會》、《海白鱔和長頸鶴》、《山攬探海》等,以海裏動物反映人情世態的故事《白牛魚的故事》、《宣的故事》等,曆史傳說《三島傳說》等,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等,神話故事《鎮海大工》、《珠子降龍》等。

京族的歌謠調有30多種,按內容和形式分有山歌、情歌、結婚歌、漁歌、訴苦歌、長篇敘事歌、風俗歌、勞動生產歌等等。民歌內容十分豐富, 由於生產生存環境的影響,有不少歌曲都與大海相關。如有一首海歌這樣唱道:“潮漲潮退不離海,風吹雲走不離天;大路不斷牛腳印,海上不斷釣魚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詞是:“搖船過海搖繩斷,還有幾搖到岸邊;板短搭橋難到岸,望妹伸手過來牽。”獨弦琴是京族獨有的民族樂器。它將半片大竹簡或共塊木片製成長方形的琴身,長約75公分,一端插一根與琴身成直角的小圓柱或金屬片條,另一端安一把手,兩端由高至低拉一弦線。它演奏出來的聲音幽雅動聽,似大海的兒女在吟唱。民間故事《獨弦琴的聲音》,有多種傳說,其中有一說法,獨弦琴是由龍宮傳來人間的寶物。

當代京族作家作者群體,其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抒發大海的情懷,講述人與海的恩恩怨怨,歌頌依靠大海生產又與海潮抗爭的京族創業者。如民間歌手、詩人蘇維光的長詩《石花》和一係列短詩:

京族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也離不開濱海文化生態環境,如“捉活鴨”、“頂一頭”、“頂臂”、“頂竿”等。其中“捉活鴨”,就是先將一隻鴨子放進海裏,待鴨子遊出一段距離後,參賽者同時撲人海中,競相捉鴨,以先獲者為勝。

總之,海洋文化元素大海、海魚、海風、海岸、海港、海景、海神、漁民、漁業、漁船、大網、鹽田等,無不浸潤於京族文化之中。京族精神生活中的海洋文化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構成了京族文化豐富的內涵和特有的風景線。

三、保護和發展京族特色文化的機遇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京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使京族打破了過去封閉保守、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經濟上與越南等東盟國家接軌,文化上融人泛北合作交流的大格局,走上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道路。2008年1月國家批準《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功能定位為“溝通東中西,麵向東南亞”,使南北欽防“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目標區域經濟合作區”:北部灣風生水起,給京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帶來了極好的機遇,經濟騰飛和社會財富的劇增,為保護和發展京族特色文化打下了堅實的特質基礎。國務院、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出台一係列有關政策法規。如《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文化部製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 自治區製定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等。這些法規性文件,為京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提供了製度性保障。

在黨和國家政策法規的指引和改革開放的推動下,京族特色文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1985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係集成》、《中國一諺語集成》的“二套集成”,收集了許多京族民間傳說。1993年5月出版了《京族文學史》, 2005年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京族文化中心, 2006年京族哈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京族獨弦琴走進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金灘有緣》在電視台演播。2009年7月防城港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東興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承辦的京族哈節,規模盛大,輻射中外,大大提升了京族哈節的影響力、

與此同進,我們也看到,市場經濟--工業化、城市化以及現代文化的衝擊,使承載農業文明的京族文化傳統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京族有形的曆史文化遺產大量消失,無形的民俗文化傳承人難覓哈節、哈亭的民間民俗作用減退,獨弦琴手減少,京族獨有的“字喃”瀕臨失傳,京族語言在青少年中己失去吸引力,島嶼的京族文化氛圍遭到破壞弓:以至於到京族地區的遊客慕名而來,失望而去幾所有這些,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如何在現代化建設,保護好、繼承好、發展好、利川好京族特色文化?

四、大力弘揚京族的民族精神和現代文化

在經濟全球化和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大背景下,隨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大力發展先進海洋文化和優秀民族義化,已經成為廣西文化建設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推動廣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大力弘揚京族與中華民族緊密相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揚京族蘊含海洋文化的現代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將繼承、保護、利用、開發京族文化列入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規劃

從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打造新興的海港城市的高度,認識弘揚京族文化的重要性。樹立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係,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京族文化建設。在政策上加大對京族文化發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人,加強京族文化的硬件建設和隊伍建設。大力培養京族文化本土人才和引進有誌於發展京族文化的外來人才。

(二)製定切實可行的京族文化發展規劃,在保護的前提下利用、挖掘京族文化資源

2006年7月,京族哈節已人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對哈節資源進行重點整合,在尊重傳統的基礎加入現代元素,把哈節辦成國家級水平的民族文化傳統節日活動。

敢於創新某些傳統藝術形式,京族獨有的樂器獨弦琴,經過我國著名的獨弦琴專家李平的研製,應用現代電子技術,給這一古老琴種注人了新的生命力,使之在2004年進入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演奏。這一經驗值得推廣,繼續讓獨弦琴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二)把京族傳統文化藝術與教學結合起來,讓經過曆史檢驗的優秀文化藝術形式和技巧進入學校課堂

在京族地區中小學和廠’西藝術院校,依據不同的條件和需要,把獨弦琴演奏、天燈舞表演等列入教學內容:發揮社會力量和民間團體的作川,舉辦京族傳統文化藝術培訓班。還可以將這些傳統藝術製定VCD或DVD光盤、CD音樂光盤,作為教材和宣傳資料。

(四)組織力量,開展調研,對曆史文化遺存進行搜尋修複

京族下島遺存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物質文化遺產,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搜集整理,能修複的盡可能修複,努力做到修舊如舊。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進行普查,廣一泛收集信息、之外,還要做好傳承人的工作,按照國家有關文件的要求,組織、培養、提高傳承人團隊。

(五)傳承和發展京族文化,必須與當地精神文明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相結合

京族文化不是空中樓閣。應把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作為精神義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群眾性的精神文明活動為載體,在節慶、紀念、表彰、聯誼等活動中,擴大京族文化的影響力,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陶冶、教化作用。在各族群眾的文化活動中,讓人民群眾共創現代京族文化,共享一文化發展成果。

文化產業是京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切人點,是支撐京族文化延續的原動力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文化業態,把繁榮文化與發展旅遊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京族特色文化產業帶動項目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建設。

為了加快發展具有海洋性和民族性特色的京族文化,必須深化市縣鄉文化體製改革,建立整體性的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和民營經濟以及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和應變性。

注意利用新興媒體和互聯網,建立京族網站,擴大京族文化的影響,傳播京族傳統文化,打造民族性與海洋性的相融合現代京族文化。

總之,隨著南中國海區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浪起濤湧,京族文化隻有凸現其民族性海洋性特色,才能與時俱進,乘風破浪,永葆魅力。

―參考文獻―

①蘇維光、過偉、 韋堅平著:《京族文學吏》,廣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②京族,2006年4月17日新華網。

③京族文化,2005年8月4日金羊網。

④京族: 傳統競技項目源於生態, 三顆文化明珠璀璨奪目,2007年6月4日新浪網。

⑤手彈獨弦琴身跳天燈舞,京族文化得到繼承發揚, 梁富盈。2006年12月20日年廣西新聞網。

陳學璞 廣西區黨校教授、 中國寫作學會副會長

努力推進民族文學評論的快速發展

潘琦

改革開放以來,民國少數民族文學喜獲豐收,一大批中青年民族作家以其滿腔的激情,創作出一大批優秀的民族文學作品,充分顯示了少數民族作家創作的實力和成熟,以及少數民族文學旺盛的生命力和強勁的活力。但是,當我們把少數民族文學擺在整個中國文學、世界文學這個語境來看,少數民族文學還處於弱勢。究其原因!塗了民族文學自身發展起步晚,作家隊伍人數少之外,少數民族文學評論還非常薄弱,是少數民族文學發展不快、影響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把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的隊伍建設起來,努力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才能有效改變民族文學滯後的局麵。從這個層麵來思考,我們深深感到建構和推進少數民族文學一評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文藝理論觀,要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文藝理論來指導整個民族文學評論和理論研究,當前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關於文藝理論發展的基本觀點。黨的十七大提出新時期文化要大發展、大繁榮,同時製定了一係列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措施,為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無疑也為推進民族文學評論提供良好的思想精神動力,我們抓住這個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民族義學評論,充分認識少數民族文學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民族文學評論,提升民族文學在整個文學領域中應當占有的地位、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和文學一評論的力量,在科學理論指引下,保證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的健康、有效和嚴肅的開展。

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必須根據時代發展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藝發展要求,不斷開發新領域,創造新理論,提高新層次。民族文學發展為什麼還處於弱勢,不是強勢,原因有二:其一是它起步比較晚,因此發展比較滯後;其二是民族文學評論隊伍相對於漢族文學評論隊伍還比較薄弱;其隻是還沒有形成少數民族文學獨特的學理,缺乏係統的、權威的理念指導。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我們勇於探索新路子,大膽創造新理一淪,不斷總結新經驗,加強民族文學評論隊伍的培養和組建,逐步壯大民族文學評論隊伍,逐步形成民族文學評淪統一的、權威的、科學的學理,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推進民族文學評論健康發展,達到由弱變強的終極日標。

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必須整合資源,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已的文化傳統,都有它存在的自我規律,都有它的生命體係。但是,當我們把少數民族文學和整個中國當代文學這樣的大語境下進行比較,會明顯地發現各少數民族文學受民族文化傳統、地域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仍然處於“各自為戰”的自我發展、 自我循環的狀態之一。因此推進民族文學評論,必須整合各少數民族文學評淪資源,不能搞“村自為戰”、“族自為戰”或“人自為戰”,必須以“集裝箱”的形式打出去。在統一的少數民族文學概念下、統一的評論話語下、統一的評論理念下進行民族文學評論。同時,必須是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批評視角下,用現代的眼光,對不同的民族文化傳統進行審視和關照,實現現代轉換,以達到在這種語境下進行民族文學發展的戰略性突破和戰略性重組,要以整體的姿態與外部異質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隻有這樣才能提升民族文學評論的自身活力, 才能獲得改變弱勢的強大實力。

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必須樹立開放性的學理精神。一個封閉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當代的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其內在品格應是開放、包容的,不僅要麵對自己的民族作家,對他們的作品進行總結評論,同時這種評論還要擔負起民族文化傳播的重任,擔負起民族評論話語、學理在中國文學評論的應有高度。不僅要吸納漢族文學評論,還要吸納世界文學評論有用的東西,把多種文學評論理念與我們民族文學評論的獨特個性結合起來,以雜交優勢,形成我們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的基本理論體係和獨有的學理精神。

推進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必須樹立正確的、清醒的批評意識。眼下當務之急,是要喚醒健康、嚴肅的批評精神,鼓勵善於發現的眼光和敢於懷疑的勇氣,提倡實事求是的批評精神,敢於麵對當代現實生活中的重大課題開展評論,讓批評成其為名副其實的批評。因此,在推進民族文學評論過程中,首先,要克服和抵製當前評論界存在的報喜不報憂、浮華之風、吹捧之風,注重虛名,懼怕批評,熱衷於形式主義的包裝和炒作之風,使欺世盜名者悠然自得,否則不可能有開展正確批評的勇氣。其次,要克服在評論民族作家作品時忽視對其文化背景的評論,就作家論作家,就作品論作品、忽視民族作家作品對其民族文學發展影響的評淪的偏向。開展民族文學評論一定要從民族文化傳承、特殊語境去一考察,還原於民族作家作品所屬的民族文化傳統和民族文化語境,重視民族作家的文化背景的研究,使民族作家作品呈現出完整的藝術生命力二、再次,一定要對民族作家及少萎作品抱著愛護、幫助和負責的態度,不要故意損害,不要有意貶低,不要帶個人成見去進行批評,要客觀公正,與人為善,這樣才能使整個文學評論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學評論健康地、快速地壯大發展。

少數民族文學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局部走向整體的曆史趨勢不容改變。中國少數民族文學本來就是統一的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還是文學評論,它的繁榮和發展,在整個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中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提升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的整個水平,不僅是繁榮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發展中國文學的必然要求。讓我們所有的評論家團結起來,勵精圖治,奮力拚搏,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努力發展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學評論,為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作出新的貢獻!

潘琦 鬆佬族, 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研究員。曆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常委、宣傳部部長,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主席。

民族融合、文化認同、文化認異與民族文學創作

鄧偉龍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是一個由以漢民族為主體、各少數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各民族均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和文化,大而言之則共同創造了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義明和文化。民族融合是中華民族曆來的傳統和總體走向,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民族大融合,就是明證。因此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任何民族與其他各民族之間合則俱榮,分則俱傷俱損,這已為曆史反複證明。 自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了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及少數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更是為中華各民族之間的融合及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機遇。飛在此前提下,作為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傳承者,民族文學的作家在其文學創作中理應反映、體現井傳承和發展本民族的文明與文化,並為各民族之問的文化融合作出貢獻的那麼民族作家們,再縮小一點說,廣西的民族作家們,在新時於語境中如何真正做到這一些,小而言之為本民族大而言之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和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揮自己的應有作為,做出應有的貢獻呢,下而試為一說。

我們認為,所謂民族融合,最終應當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因此,可以說,民族融合就是關於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沒有這種認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融合。那麼,什麼是認同呢?認同有哪些?什麼又是文化認同呢?這是我們首光要解決的問題:一般而言,認同(identity)又被稱為統一性,它是一個反思性的自我意一識概念,是“對某事物區別於其他所有事物的認可,這包括在其自身統一性中的所有內部變化和多樣性。該事物被視為保持相同或具有相同性”,作為社會曆史概念,認同是對我是淮、我在哪裏的反忍性理解嚴格地說,認同作為一個問題,廣泛地存在幹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麵,它蘊含了複雜的“差異政治”及權力關係:從民族的、種族的文化差異,到階級的、社會分層的差異,再到性別的差異,各種亞文化的差異,甚至區域文化地方性的差異等等,都可以包容在認同的範疇之下。正像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認同的追問是在與一係列其他問題和論爭的關聯中被提出來的,諸如女性主義、族群、性別、歐洲中心主義、流離失所、後殖民和後民族問題等護聯係到文學與文化研究,“‘認同’乃是文學研究和文化研究中最迫切―也是最具爭議性的問題之一。近二十年來,從後殖民研究和族群研究到女性主義和怪異理論各領域中,認同一直是精神分析批評、後結構主義批評和義化唯物主義批評淪爭的焦點問題”。霍爾則通過引人話語和表意實踐的視角,把認同研究的焦點從“我們是準?”的傳統追問,轉變為“我們會成為誰?”的問題。

盡管認同似乎在訴諸過去曆史中的某種本原(認同一直是與這種本原對應的),以事實上認同是有關使用如下資源的問題,亦即運用正在變化而非存在過程中的曆史、語言和文化的問題:不是我們是誰或我們從哪兒來的問題,更多的是我們會成為誰、我們如何重現、如何影響到我們去怎樣重現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認同是在重現之中而非重現之外構成的。認同與傳統的發明有關,也與傳統本身有關,認同使我們所做的並不是永無止境的重複解讀,而是作為“變化著的同一”來解讀:這並不是所謂的回到根源,而是逐漸接納我們的“路徑”。認同來自於自我的敘事,但這一過程的必然虛構性決不會瓦解其話語的、物質的和政治的效果,雖甲說那種歸屬感,環種“縫合進”認同借以出現的“傳說”部分是想象性的(也是象征性的),因此,它們也是部分地在幻想的,構成或至少是在幻想的領域中構成的。

在勞倫斯和貝利主編的《羅馬帝國的文化認同》,他們把認同理論與曆史研究結合起來、認為“認同就是關於他們是誰和他們何屬的一套觀念”,並將認同主要歸納為以下二種:(1)社會認同,它“包括這樣一些關係,諸如家庭紐帶、個人社交圈、同業團體成員資格、階層忠誠、社會地位等”;(2)政治認同,‘它“包括這樣一些方麵,諸如公民身份、政治實體成員資格、黨派和民族”;(3)文化認同,亦即國民性(ethnicity)要求自我意識的一認可,這種認可是通過形成相同的行為方式的一群普通個體來實現的,可見於相同的文化特征之中,諸如語高、服飾風格、個人裝飾、實際物況:和特有的行為方式”,在這個意義上,“認同的所有方麵都是通過這種文化特征表現出來的”。其實,認同作為一個寬泛的社會曆史概念,其所能包括的內涵遠非勞倫斯和貝利所概括的二種,正如有論者指出,認同“這一概念包含兩個方麵的內容:從社會的層次看,認同包括個體的自我認同、群體的集體認同、民族認同!閱家認同、超國家的國際認同等,從而形成了自我意識、集體意識、民族意識、國家意識、國際或世界意識;從社會的部門看,認同包括經濟認同、社會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等,從而形成了認同的諸多方麵。雖然上述這些分類仍有許多。商榷之處,但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認同理論的現實性以及其內涵的複雜性和分類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