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思想下進行寫作,鬼子常常強調人性、人的普遍性、人類等等,就是容易理解的事了。這倒不是說他沒有把人置於具體的情境中加以描述,而是他很少甚至從不將民族性作為思考的出發點,我們通過他與一些強調民族特性的作家相比,就更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如藍懷昌,他的《波努河》是通過一個變蘋中的山寨來思考本民族即瑤族的命運的,從題材選擇到表現形式,作家力圖展現本民族的麵貌和曆史進程。這樣的作品產生了另一種緊張,即在追求進步、現代化和民族認同之間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在變革中保持民族傳統,在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麵都現代化以後(假如這可能實現的話),這個民族還可以稱為原來的那個民族嗎?一個民族不是置於特有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環境,置於創造了適應那種環境的語言和文化(生活方式),很難再說他還是那個民族的成員。這其實會帶給堅持民族特色的作家很大的困惑,不管是呆在家鄉的還是處於“離散”境況的遊子。鬼子選擇“人類”和普遍性作為切入點,當然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

像凡一平這樣的作家也成功地避開了這一問題,他選擇的題材大都是城市生活的,也就是匿名的,不再出現任何民族風情與地方景色。那些人物的區別性特征,常常是他們的職業和愛好,如理發師、警察、官員、大學教師、藝術家等,你可以說,和鬼子一樣,出身於少數民族對他們的寫作並沒有多大影響,你看不出他們和以漢語為母語的作家有什麼區別。李約熱的小說寫的是底層人物的生活,也看不出和其民族性有關的內容。

有的作家就直接寫作歌頌宣傳民族融合的作品,如鬆佬族劇作家常劍鈞與人合作創作的《歌王》。在《歌工》中,固然有將古代的駱越當作“荒服殊俗”來描寫的一麵,但整出戲通過勒歡唱歌征服丹霞郡主並與之成婚,最終誕生新一代歌工的故事,歌頌民族融合、鑄劍為犁,許多情節,如嶺南嶺墾荒學唱歌和姐美著漢服學中原禮節等,都加強了作品的主題。在另一部作品《瓦氏夫人》中,通過瓦氏夫人率恨兵與明朝軍隊共同抗擊樓寇的故事,將中華民族作為一個“一體多元”的命運共同體的事實加以文學化。

雖然我們常常稱這些作家的創作為少數民族文學創作,但他們是用漢語寫作,豐富的是漢語文學。在另一個層次上,對於少數民族作家來說,如果寫作用的語言不是自己的母語或日常用語,那麼就會產生一個困難,即漢語僅僅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種實踐的、建構的存在方式。而語言本身確實又是一個生產性的過程,是活生生的社會實踐。這就意味著,當作家進行非母語寫作時,必須在寫作中克服自己的習慣,而進入所使用的語言存在的世界中。這類似於古代,外國作家使用的“文言”,那一也不是作家們所使用的日常語言,而是一種書麵語言,在這一點上,少數民族作家甚至比中國古代作家要優越,他們大多數人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漢語,能在雙語中穿行。

正是在這種穿行中,少數民族作家可能發現了漢語的特殊性。一個人隻有在掌握一門外語後,才可能真正意識到母語的特殊性,差異和對比使特性突出:一個人隻會說漢語,就妄言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那是不可信的。認識到這種差異,將異質帶進漢語中,可能是少數民族作家對漢語寫作的一種貢獻。漢語本身,其實一也不是天然如此,而是曆史是形成的, 由多種民族語言融合混雜而成,並不斷地變化著,每天都在吸收新的元素。沒有新鮮血液補充的語言一定會衰落:在這個意義匕少數民族作家的漢語寫作本身,就構成對漢語的貢獻。由於對兩種語言的新鮮感,他們是很有可能“自鑄偉詞”的。曹雪芹創作《紅樓夢》,老舍寫京味小說,對漢語的貢獻之大有目共睹。誰敢說現在的少數民族作家中的漢語寫作者,就不會超越前輩?

張柱林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廣播影視文化在廣西扶貧戰略中的作用

王建平

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二農”問題在農村土地和人口占全國大半的背景下,必然是關係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我國雖然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努力,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部分地區和農民的貧困現象仍然存在。這樣,擺脫貧困,扶助經濟文化發展落後地區及其農民走上富裕之路,就成為我國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因此掀起了一場扶貧運動、這場運動經曆了兩個階段。先是以單純的“輸血”方式扶貧,即道義性的救濟向貧困地仄及其群眾送錢送物: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起到暫時的救濟作用,但並不能根木改變貧困狀況,而月_還造成了貧困地區和群眾依賴扶貧救濟的思想。於是,人們終於明自扶貧之道在於“造血”,即以向貧困地區注人資金、技術、項日,以及創辦企業的方式,幫助這個地區和群眾創造“造血”機製。然而,這一機製卻由於貧困地區人員的索質低、管理水平不高而無法形成。1989年經安徽省委批準,安徽社會科學院辛秋水研究員在嶽西縣蓮雲鄉進行扶貧試驗工作後,深刻地認識到貧困的結症在於人的素質、他指出:“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價值觀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一個社會的文明開化程度,從更深層次上決定著人們是否貧困的命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貧困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貧困,更是社會資源的貧困,即智力貧困、信息、貧困、觀念貧困、義化貧困”。為此,他提出了“文化扶貧”的概念,以解決如何“造血”問題,其思路是“扶貧扶人、扶科扶文”,把扶貧的一重點放在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實現扶貧從“輸血”向“造血,”的戰略轉移。順著辛秋水這一思路,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進行文化扶貧:我們認為,文化扶貧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打一播影視文化打開扶貧局麵是有效途徑之一。

一、廣播影視文化扶貧是全國文化扶貧的組成部分

文化扶貧的實踐稍早於辛秋水理論的提出。1996年國家科委就提出了把“科技扶貧”作為中國反貧困戰略的一個重要舉措,並在全國九個省的貧困地區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扶貧運動呈現出全麵發展的態勢,各級政府、各個行業和階層都結合各自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扶貧工作“國家也展開了-係列與文化有關的扶貧工程和活動。例如,有扶貧助學的希望工程、解決女童教育問題的春蕾工程、幫助貧困地區的農村貧困教師的燭光工程,以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還有被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由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子工業部、經濟日報社、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共同實施的“信息、扶貧致富工程”;又有《人民日報》華東版在1995年10月率先發起的“新聞扶貧”等二被國家直接列入“文化扶貧”的活動是從!993年!2月文化部決定成立文化扶貧委員會開始的一它組織實施了一係列文化扶貧係列工程,主要有“鄉村書庫”工程、“手拉手”工程、影視扶貧工程、為農村兒童送戲工程,以及報刊下鄉下程等

廣播影視是文化組成部分,以它為主的扶貧活動在全國文化扶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國有廣播影視參與的扶貧活動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信息、扶貧致富工程”和“電視扶貧工程”外,還有1998年實施的旨在擴大廣播電視有效覆蓋、基本實現全國村村通廣播電視的“村村通”工程;2000年啟動的將廣播電視覆蓋到西藏、新疆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西新”工程;1998年確定的到21世紀初基本實現全國農村一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的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又稱"2131”工程)等。另外,各地政府和各行各業一也自發地利用廣播影視文化展。扶貧活動。例如,2005年中國健康扶貧工程委員會的“健康文化傳播―個國農村科普、紅色經典電影公益放映”活動,它通過放映電影宣傳衛生保健知識,科普知識和愛國主義,達到文化傳播、知識脫貧的目的。如浙江寧波每年8月向80個欠發達村展開“文化扶貧”電影放映進百村活動,它的主題是“鞏固扶貧成果,建設小康社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旨在進一步增強區級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功能,以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協調發展”。再如,寧夏回族自治區把電視作為文化扶貧的重點來抓,在2006年通過社會捐助、 自籌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辦法,給713個重點扶貧村和亞洲最大扶貧移民區紅寺堡開發區的。沒有電視機的部分貧困農戶發放6萬台電視機,以推進扶貧工作。由此可見。廣播影視積極參與了全國的文化扶貧。

二、廣播影視文化進入扶貧戰略是由其自身屬性所決定的

廣播影視文化進人全國扶貧戰略,發揮重要作用,是由它自身的大眾傳播媒介、意識形態和商品二大屬性所決定的。

(一)大眾傳播媒介屬性

在介質上,廣播電影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之一,它與其他媒介相比具有輻射力廣、穿透力深和影響力大等幾大優勢。

1、快速。廣播影視是以電子作為傳播動力,以電波信號作為傳播方式的:這使它在傳播速度上大大快於諸如報紙、書籍等以人力作為發行動力、以印刷文字作為表意符號等媒介。快速的優勢使廣播影視傳播的信息及時而新穎。

2、廣泛。廣播電視由於是用電波傳播信息的,它的空間範圍非常廣泛,據《2006年中國廣播影視發展報告》提供的數據,2005年全國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4.48%,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5.81% 這意味著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幾乎占滿全國,各地群眾大多可以接受廣播電視的信息。

3、形象。廣播影視是通過聲音和畫麵來傳遞信息的,它直接作用於人的聽覺和視覺,給人以形象生動之感,便於理解和認識,讓社會各階層所接受。它對於貧困地區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群眾而言,比以文字作為媒介的媒體更容易接受。形象的優勢使廣播影視的受眾是最多的。僅以電影為例,2005年全國的電影觀眾就達到14.3億人次。

廣播影視共大優勢所顯示出的巨大力量、可以改變人們思想,推動社會的發展。所以,人們必然會充分運用廣播影視進行扶貧。

(二)意識形態屬性

在內容上,廣播影視由於傳播帶有鮮明傾向性的文化,表達一定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屬於意識形態,具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作用,能夠影響社會和引導社會。正如斯大林所說的“電影具有在精神上影響群眾的非凡能力”。這種能力就是文化力,它作用於人們的頭腦,並且轉換為生產力,運用到社會生產中,能夠改變社會麵貌。人們通過廣播影視大力宣傳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積極進步的思想,傳遞有利於貧困地區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信息,以促進其發展。

(三)商品屬性

在運作上,廣播影視的製作和生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並通過經濟的交易而實現利潤。這一經濟屬性,使廣播影視人員所製作和生產的節目不再是單純的文化節日,而是文化產品。它在播映過程中又轉換為文化商品,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廣播影視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圍繞市場進行商業運作,經營管理,增收增效,以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空間,並且逐漸發展為廣播影視文化產業。作為產業的廣播影視文化是能夠在經濟層麵上帶動貧困地區的文化與經濟發展,脫貧致富。

大眾傳媒、意識形態和商品的屬性使廣播影視文化具有別的文化形態所沒有的強大的傳播力、文化力和經濟力,並且在文化扶貧戰略中能夠發揮出獨特的作用。

三、廣播影視在扶貧戰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發揮廣播影視的宣傳作用,對貧困地區進行文化的輸入和信息的輸出,以改變其現狀,推動其進步

1、在“輸入”方麵,廣播影視起到兩個作用。

(1)向貧困地區輸人先進文化,改變這一地區的人的文化素質,解決“扶智”問題,增強其“造血”的機製。貧困地夙的客觀環境一般較為偏僻惡劣,交通不便,往手上製約了人們對先進科學文化的接受。以電波傳播信息的廣播電視則可以克服這種環境的困難,將文化及其所包含的思想觀念、科技信息等內容輸人貧困地區,在改善人們文化生活的過程中提高其素質。國家所實施的教育扶貧、科技扶貧等都可以借助!一播電視和電影而深入展開,達到加快普及義務教育和科學技術,從根本上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目的。

(2)向貧困地區輸人經濟和文化信息,為當地人民致富開拓途徑,解決產品“出路”問題,增加其發展的門路和機遇。當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對貧困地區和人民而言,信息可以創造通往都市的機遇,可以提供產業發展的市場。往往一條信息就能夠激活一個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的局麵。因此,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與國務院扶貧辦公室等部門共同組織實施“信息扶貧致富工程”,“其目的是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信息、技術,在貧困地區與全國地區之間架設,一座信息橋梁,以改變貧困地區長期信息、完全閉塞的狀態,引導廣大幹部群眾轉變觀念,更有效地和經濟發達地以實行經濟協作與交流,吏有效利用當地資源搞好經濟開發,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2、在“輸出”方麵,廣播影視可以提高貧困地區的知名度,吸引人們的關注,起到擴大影響、扶助貧困、招商引資、推銷特產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麵性,貧困地區雖然經濟落後,但一也有其獨特資源、由於環境的閉塞或人們觀念陳舊等原因,這些資源還處於“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其價值尚未被發現、但是如果它被發現和宣傳,將會成為貧困地區的寶藏。文化部定點幫扶縣―山西省靜樂縣的民間剪紙藝術尤為獨特,被義化部扶貧工作人員發現後加以宣傳,使該縣成為了中國的“民間藝術之鄉”,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在當代社會、知名度本身就是尤形資本。廣播影視向全國報道和宣傳貧困地區及其資源,提高其知名度,就是為其注人無形資本,打造品牌,以便於全國各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開發,從而起到廠招商引資、推銷特產的作用,目前,各地政府結合實際情況搞有特色的節慶話動口的之一,就是要引起媒體的報道和全社會的關注。廣播影視發揮其強大的傳播力,大力宣傳貧困地區,以解決“品牌”問題。所以,《人民日報》所發起的“新聞扶貧”,受到貧困地區一大十部群眾的歡迎和好評,被譽為“最有力的輿論支持,最大的精神鼓勵”。

發揮廣播影視的產業作用,幫助貧困地區構建產業體係

目前,我國的義化扶貧比較多地發揮廣播影視的大眾傳媒屬於意識形態屬性的作用,而相對忽略其經濟屬性的作用。致使扶貧工作還欠深人和全麵。其實,廣播影視文化產業也能夠為扶貧作貢獻。

首先廣播影視產業本身可以促進貧困地區發展:這主要是建立影視協拍基地,往往往能夠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例如寧夏的鎮北堡影視城就是具有西夏文化特色的影視產業。這甲拍攝了近百部電影電視劇,在2005年創造產值2000多萬元人民幣,周邊農民因擔任群眾演員或為攝製組提供服務而富裕起來。

其次是廣播影視產業與旅遊產業鏈接,帶動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影視劇能夠使拍攝地的知名度大幅提高,迅速成為旅遊勝地,在推動旅遊經濟的同時,也促使第隻產業繁榮。例如,廣西賀州的姑婆山因電視劇《酒是故鄉醇》、《茶是故鄉濃》而成為香港和東南亞遊客向往的地方一大新的德大瀑布和明仕田同風光也由」:拍攝過《新牛郎織女》等影視劇而名聲大振二,可以說,影視刺激了旅遊,旅遊又促進貧困地仄產業結構的一調整和構建_在這個過程中,廣播影視文化產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發揮廣播影視文化的作用,打開廣西扶貧工作的局麵

廣西的貧困地區大多是西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客觀環境上較惡劣:我們在扶貧時必須考慮到少數民族及其生活的實際情況,所采用的戰略不應像全國其他地區那樣,百接進入“造血”階段,而應該是將“輸血”與“造血”結合,以“造血”為主,“輸血”為輔。因為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相對落後,群眾生活較為貧困,所以他們根本沒有“造血”的基本條件,也沒有改善基本條件的能力二沒有外力的支持。他們就是想提高自身素質也難以實現。這樣,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輸血”。與過去不同,這種“輸血”不再是送錢送糧,而是送文化扶貧的基本設備和修建基本設施、讓貧困地區的群眾可以盡快接受文化教育、科技信息。逐步形成“造血”機製, 山此構成了“輸血”是手段,“造血”是具有廣西特色的扶貧戰略,在實施這一戰略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文化的作少比打開廣西扶貧工作的新局麵。具體策略是:

1、在政治上,要加強政府領導,將廣播影視文化建設納入廣西發展戰略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大力推進扶貧工作:扶貧是一項政治工作,因此:(1)以廣播影視文化介入扶貧,必須靠政府的規劃和支持,讓廣播影視單位與貧困地區的人們協調行動,彼此呼應,才能夠順利進行 (2)用廣播影視文化進行扶貧,要在政府的領導下, 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聯係在一起廣西先進文化發展促進會楊炳忠會長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與廣西人才戰略研討會”土指聲。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項要求,從文化學的角度去審視,仍然是一個文化的範疇,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製度文化隻項文化的建設。黃筱娜教授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重在“鄉風文明”,其核心任務就是文化建設。因此,我們要把廣播影視文化扶貧當做一項政治任務來高度重視和認真執行。

2、在思想上,要轉換觀念,使廣播影視文化扶貧成為雙向的行動,雙方在合作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雙贏局麵。過去,我們在扶貧比較多地關注城市單向地扶助貧困地區發展,而忽略了貧困地區也推動城市發展事實。其實,雙方在扶貧合作中彼此都有收獲。這是2006年6月廣西影視文化采風團到隆林各族自治縣進行采風扶貧後的最大感受和發現。一方麵,廣播影視進人貧困地區送去了先進文化,帶出了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資源;另一方麵,貧困地區也為廣播影視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廣闊的空間和市場。據《2006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指出,2005年全國“廣大農村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隻有92.4%和94.3%, 70%以上的農村人口隻能通過無線方式接受廣播電視節目,節目套數很少”,“還有八九千萬農民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視”。這個數字遠遠大於全國扶貧辦提供的全國溫飽問題未解決的2600萬人口。”這說明廣大農村農民廣播電視需求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因此,該報告提出了“中國電視產業市場的經濟增長點在農村”的結論,我們認為這必然包括貧困地區。所以,廣西廣播影視文化產業去扶貧,也是去開拓市場。在扶貧中,它的付出也得到了回報。這種觀念的轉變將會大大激發廣西廣播影視人的扶貧熱情,推動廣西廣播影視文化事業與產業和貧困地區文化與經濟的發展。

3、在硬件上,努力提高廣西廣播電視的覆蓋率,擴大其在貧困地區的覆蓋麵積,增強貧困地區農民群眾接受廣播電視的能力。 目前,廣西在廣播電視收聽和收視基本建設方麵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5年,全區有線廣播電視幹線網達到25242公裏,全區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88.7%和93.5%。全區完成了16401個50戶以上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任務,解決了157萬戶、706萬農民群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廣西還投資3975萬元,建設了16座調頻電台,加強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廣西廣播電台節目的轉播能力,成為國家“西新”工程的亮點。但是,廣西的廣播電視覆蓋率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距離。覆蓋空白區主要集中在貧困的少數民族地區。因此,廣西要加大在廣播影視硬件的投人力度,通過政府支持、市場運作或慈善資助等方式,進行基本設施建設,努力完善農村廣播電視網絡、電影放映場所和文化站,為每個村屯配備收音機和電視機,切實解決廣播電視信號深人窮鄉僻壤的問題,為各族農民群眾接受廣播影視文化影響創造基本的條件。

4、在軟件上,加強與“隻農”有關的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作品的製作和創作,並且在播映上向農村傾斜。 目前,全國隻有南寧等10家電台開辦了10套對農廣播,僅占全國2416套廣播頻率的0.41%。而經國家廣電總局批準的涉農電視頻道隻有4套半,占全國1279套節目的0.39%⑩廣西沒有自治區一級的專門對農廣播頻率和涉農電視頻道。廣西電視台有關農業的電視欄目是衛星頻道的每天12點41分至16點07分插播的“走進農家”和資訊頻道的21點50分至22點04分的“三農資訊”,播出的時間短,且又不在黃金時段,影響力不大。廣西電影製片廠也因資金問題而多年拍攝不了電影。因此,建議廣西人民廣播電台、廣西電視台、各市電台電視台,以及縣廣播電視站〔台)等媒體多製作和播放與“二農”有關的節目,多報道貧困地區的情況;建議廣西電影製片廠盡快完成體製改革,通過不同渠道吸收資金,拍攝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為題材的電影。我們要充分發揮廣播影視的力量,支持廣西的扶貧戰略。

5在音像製品上,要有所針對地進行有關“三農”的廣播影視文化產品的後期開發。 目前,影碟機和電視機的配合使用使廣大農民在文化生活和學習上有了選擇的條件,但是有關“三農”的廣播影視光盤卻非常少。這使貧困地區的農村出現了有機器,不一定有節目的現象。為此,廣西在音像製品的出版上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與“三農”有關的優秀的廣播影視作品加以出版,並將它們整合為成套的係列,銷售到廣大農村的村屯文化站。如果能做到一村或一屯一套,就會既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改變農民思想觀念,又促進廣播影視文化產業的轉換,還有利於廣播音像出版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於是,貧困地區各族農民的文化需求就變成了拉動廣播影視文化產業和音像出版產業發展的大市場。

6、在產業上,積極促使影視文化產業與貧困地區旅遊產業的鏈接,延伸其產業鏈,繁榮當地的經濟與文化。就廣西而言,貧困地區的資源貧困是相對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山水對於工業和農業來說,往往是製約其發展的客觀因素,少數民族的一些樸素的生活事象也往往被認為是落後的表現,但是如果從旅遊的角度去審視,這些山水和原生態民俗卻又成為獨特而豐富的旅遊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山水風光遊、少數民族風情遊、農家遊等一係列項目的旅遊開發,並通過廠播影視宣傳包裝,就可以吸引大都市遊客前來旅遊,進而拉動當地的文化與經濟一有關政府和企業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貧困地區建立起影視拍攝基地,加強影視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的鏈接,並把它們做大做強,使貧困地區及其人民群眾徹底地脫貧致富

廣播影視文化通過以往的方式對廣西扶貧戰略產生草要的作品,從而打開一個嶄新局麵,為平安廣西、富裕廣西、文化廣西、生態廣西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①辛秋水:《要注重解決農民的文化貧困問題》,人民網,2006年3月3日。

②多馮軍軍:《中國健康扶貧工程開展文化扶貧》,《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11月30日。

③應文眾:《“文化扶貧” 電影放映進百村》,中國寧波網,2006年8月6日。

④《我區在貧困地區實施電視入戶文化扶貧,6萬台電視機、發給貧困農民》,銀川新聞網,2006年8月6日

⑤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發展改革研究中心: (2006年廣播影視發展報告》, 32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二

⑥《黨論電影》, 64頁, 時代出版社,1951年版,

⑧ CAP《廣東扶貧基本知識》, 南方網,2005年10月13日, 冬

⑨《把廣西廣播影視事業產業做強做大》,《廣西廣播電視報》2006年2月12日

王建平 廣西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責任教授、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一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研究方向為戲劇影視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