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宋代宜州氣象。乙酉家乘從崇寧四年正月到九月底都記載有每一天的氣象情況,包括氣候、溫度(以穿衣多少衡量),這樣記載一個地方差不多一年的氣象,恐怕在宋代和宋代以前在整個中國是絕少的,對研究宋代宜州的氣象無疑是非常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三、在宜州的書法創作

我們知道,唐代書法是一個高峰,眾多的傑出書家,如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李琶、張旭、懷素等等,無論在楷、行、草等書體方麵都取得了無以倫比的成就,星漢燦爛,輝煌無比,共同造就了我國書法藝術的繁榮局麵。到了宋代,像麵臨唐代詩歌藝術成就一樣,麵對唐代書法一座又一座高峰,宋人怎麼辦?宋代書法家以勇敢的胸懷和深厚的學識,在繼承前代傳統的基礎上,獨辟蹊徑,走直抒胸臆、抒發感情的路子,後人稱之為“宋人尚意”:宋四家的“蘇黃米蔡”,除蔡襄書法純粹繼承傳統而無個人風格之外,其餘共家,以蘇軾為一首,在“尚意”的創作道路上各領風騷, 自成風格:黃庭堅更是以其非凡的膽略和才情,探索前行,獨樹一幟,最後成為有宋一代書法領域中的領軍人物》山穀跋《蘇軾寒食詩帖》:“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二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山穀的自信,他確實已超越了師友蘇軾,成為宋代書壇的領袖人物:山穀行楷書,吸收繪畫藝術的特點,獨創出一種“中宮集結,長筆四展”的輻射字式書體。在基本筆畫中,橫畫多有波折,並將其中一二筆適當伸長,將某些短畫縮成緊湊的點子與待機而發的橫、撇、豎、捺的誇張舒展的長畫加以巧妙的布排穿插,形成鮮明的對比。山穀到宜州時,已是人書俱老,書藝已達高峰。先生在宜州,得到宜州通判俞若著的照料,為之經理館舍,敬遇不怠,且遣二子滋,滸從之遊;一日,若著謂先生:“先生不愧東都黨固諸賢,請書《範謗傳》於壁。”黃庭堅默憶書之,既成僅誤二二字。《範謗傳》出自《後漢書》,一千一百餘字,山穀隨時能默憶書之,我們十分驚異山穀的天才記憶力。這是山穀先生晚年的代表作,曆來為評論家所重。山穀草書,其自謂“予學草書三十年”先生是一位善學者,轉益多師,手勤心快,悟性極高,通過他的融會貫通,終成個性強烈的自家麵目。黃庭堅是宋四家一家,唯一善狂草者,蘇軾以天縱之英才,行書灑脫不羈,然不作狂草。蔡襄亦不能狂草而米帶小草未脫晉唐而目。南宋人薑夔在《讀書譜》中曾說:“近代山穀老人, 自謂得長沙二昧(注)草書之法,至是又一變矣氣。”當代有評論家把唐代的張旭、懷素和宋代的黃庭堅稱之為中古草書二大家。《李自憶舊遊詩》是山穀晚年的狂草代表作,據黃(庭堅)學研究權威黃君先生研究資料,認為此作是山穀在宜州所書,時間為崇寧隻年(1104年)。《李自憶舊遊詩》書寫的是肖李白的詩,全篇洋洋灑灑共五十二行,二百餘字,穀先生以其得天獨厚的才情,以一豐富的點線變化,無比浪漫的氣質任意揮灑,線條老勁爛漫,一波三折,萬歲枯藤,縱逸纏繞、變化多端,通篇如風卷雲舒, 一氣嗬成。在章法上改變傳統字行中以“中軸”來貫氣的慣例,常常讓下一字的某一麵居的部分,與相鄰的上一字同一而居下的部位對齊,而基本上不考慮另一麵是否向外突出或向內縮進,是否造成字行的局部偏斜。中軸線忽左忽右搖曳變化硯、在字幅篇章的謀劃中,既注意行與行之間的穿插又強調同一行中上下字的聯絡呼應關係,從而創造出與不規則的放射型字體相適應的寓變化於統一的奇妙而生動的字行貫氣法。這種貫氣法經明清之際的王鐸繼承光大,煥發勃勃生機,更為當代書法家所接受和普遍運川幾 穀先生第路藍縷,功莫大焉。山穀先生以學問作書,以道德貫之,書法成就冠於一時,宋徽宗就讚譽:“黃書如抱道足學之高,坐高車馴馬之上橫斜高下,無不如意。”此評可謂中的。據黃學專家黃君考證,穀先生在宜州所書的作品除《範謗傳》和《李自憶舊遊詩》外,還有《致齊君尺犢》,《朝夕相會帖》和《致德與賢友劄》這是山穀先生留給宜州人民的寶貴遺產,是最璀璨的藝術之花,是宜州人民永遠引以為自豪的精神財富。2005年宜州市政府撥款30萬元重建山穀祠,作為籌建具體負責人,筆者將山穀先生所書《範謗傳》與《李白憶舊遊詩》複製刊刻於石,鑲嵌於祠中牆上,宜州人民得以欣賞先生書法藝術之風采,也算是宜州人民對黃庭堅的崇敬和永遠的紀念:

2005年11月初,筆者應邀到黃庭堅故鄉―江西省修水縣參加“紀念黃庭堅誕辰100周年暨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專家就黃庭堅的詩歌創作、書法創作和書史地位展開討論,對山穀先生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山穀先生是屬於那一類曆時間愈久,人們愈能品味和發現其價值的學者和藝術家。近千年來,人們對山穀的研究存在著許多誤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先生的地位和價值將越來越清晰,並將逐漸為世人所了解和承認。黃庭堅在宜州生活了短短的一年又五個月,但先生對宜州文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和永遠的,筆者所撰此文,試圖揭示這種影響,恐怕這隻是冰山之一角,但作為引玉之磚,也許以後會發掘更多的瑰寶。

注:長沙共昧,長沙指唐代書法家懷素,因其是長沙人,有人便以“長沙”指代懷素。

李楚榮 廣西宜州市文管所原所長發表民族文化研究論文多篇。

以“歌謠”、“碑刻”為特征的宜州文化溯源

韋祖傑

從漢元六年(前111年)起,隨著定周縣的設置,中原文化便直接進入宜州,朝廷命官及隨之而來的中原漢人與宜州土著居民共同開發宜州,建設宜州,共同創造宜州曆史。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相結合,形成宜州文化特色。宜州文化以漢文化為主體,輔之以越族土著文化,這突出地表現為宜州山歌。宜州是山歌的海洋,能歌者比比皆是,逢年過節,歌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歌聲此起彼伏,通宵達旦。宜州山歌比興貼切,琅琅上口,地方色彩鮮明,曆久不衰,是宜州文化一道絢麗的風景。

宜州不唯曆史悠久,且山清水秀,風光綺麗, 又是桂西北的行政中心,許多官員都曾駐足宜州。中國古代官員絕大多數是利一舉出身,故又兼有文人墨客的雙重身份;這些官員或任職宜州,或往來經過宜州,徜徉山水,深澗白石,寄情詠懷,詩興大發,流於筆端,刊之於石,留下眾多的紀遊詩:不僅會仙山就有碑刻六十餘塊,這在嶺南也是不多見的,這些紀遊詩不唯風花雪月的純文學作況。還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宗教、地理等諸方麵內容。

如果說歌瑤文化代表的是宜州當地上著文化的話, 那麼,直州境內青峰翠巒的摩崖蒼壁上的碑刻就是外來文化的代表 這兩種文化,在宜州建製兩千多年的時間裏,相互的撞擊、交彙、融合,兼收並蓄,慢慢積澱而形成了宜州厚重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了宜州自己獨特的文化品格。在宜州特有的文化背景和豐厚的文化底蘊長期熏陶、陶冶下,漸漸孕育出宜州人特有的性格開放、樂於接受新事物、勇於創新、敢於第一、堅忍不拔、堅強勇敢的精神特質。

一、悠久的曆史和曆史上長期處於桂西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位置孕育宜州人特有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氛圍。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宜州人表現出的精神特質,也不是一朝兩代就可以孕育出來的。它是經過上千年的曆史積澱而形成的。

宜州地處嶺南西鄙,秦時屬於桂林郡。秦末天下大亂,秦將趙佗乘機據嶺南立“南越國”,歸趙佗政權管轄。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出兵平定南越國,嶺南兩廣地區又並入中國版圖,歸置於中央政府的管製。當時漢朝中央政府在嶺南設置六個縣,定周縣―宜州市的前身―即是六縣之一。隨著縣治的設置,中原文化就源源不斷地傳入宜州,宜州居民也開始接受先進的中原文化二自唐代起,宜州就是桂西北州、郡、府附郭縣,直至上世紀50年代都還是專區所在地。正是因為宜州曆來是桂西北軍事文化重地,扼西南之咽喉,又是粵西之鄙,曆史上的文化名人或到此任職,或被滴貶流寓,如黃庭堅)他們的到來,給宜州帶來中原漢族先進文化和信息,使宜州相對於桂西北其他地方較早地接受中原外來先進文化的熏陶,加速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宜山縣誌》載,宋慶曆年間,銜州蘭溪人趙撲任宜州別駕,“暇則集諸生於香山寺,講身心性命之學,十風巫變”。清朝福建舉人黃玉柱同治年間任宜山(即今戶一州,下同)知縣,其人風流文雅,建竹亭於官癱中,閑暇時在亭子裏吟詩作畫:“縣木蠻疆, 由是而風氣漸革。”與此同時,經濟文化的發展,又在客觀上促使宜州人充分認識到隻有開放、積極接受外來先進文化,才能更進一步發展宜州。如此經過兩千多年的政治經濟演繹,宜州逐漸積澱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形成了性格開放、樂於接受新事物、 自信的精神文化特質。

二、勤勞勇敢的宜州土著族群頑強支撐宜州精神文化的發展,豐富宜州精神文化特質的內涵。

宜州,從曆史上來說,屬於百越雜居之地。《漢書·地理誌》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居,各有種姓。”概括描述了從越南北部到江浙沿海一帶為古代百越部族棲息、繁衍之地代:從地理方位來講,屬於嶺南西鄙,地處亞熱帶,境內層巒疊嶂,溫濕多雨,石山多而土地少,直到明代仍被視為蠻煙瘴病之地,官宦滴逐之所。明代,明工朝中央政府為安撫和管理當地土著居民,在宜州境內置有永定上司、永順正土司、永順副土司,今宜州之龍頭、北牙、石別、福龍、屏南、二岔、劉三姐、祥貝等鄉鎮均屬土司境地, 占宜州土地麵積兒近大半生於斯、長於斯的上著居民, 隻能在這種蠻煙瘴雨、毒蟲猛獸、山峻河湍的自然環境裏,披荊斬棘,奮發開拓求得生存,獲得發展。正是因為世代在這種自然環境裏生產生活,培育了宜州人強悍堅韌、不畏強暴、不畏強權、敢於冒險、勇於任事、大膽革新、崇尚自由、 自信自強的精神特質:

從唐代起,就有史籍記載宜州當地居民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維護自身利益的史實。

宋真宗景德(1004-1007)中,宜州太守劉永規“馭下嚴酷……雖甚風雨,不停其役……因眾怨,殺永規及監軍國鈞……據宜州城”。《明史·土司傳》載,永順司舊為宜山縣時,首民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岑瑛交結,欲割地歸之思恩……知縣朱斌備遂為其奏,以地改屬思恩,土民不服。這些史實,都充分說明宜州人民不畏強權,勇於任事的個性。

不僅古代宜州人民不畏強權、勇於任事,而且近現代宜州人民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為維護自己和大眾利益作出英勇頑強的鬥爭。

1913年,永定土司韋秉鐵強占石別鎮永定關上屯寡婦藍韋氏兩座房屋和一片土地。為維護自己財產利益,石別鎮永定關上屯寡婦藍韋氏不畏強權,勇於挑戰有權有勢的土司勢力,多次到當地政府狀告永定土司韋秉鐵侵占其房屋土地,但均未果,遂前往省城告狀,最後終於勝訴。至今藍家還將刻有宜山知縣賴人存判決韋藍氏勝訴的布告和當時廣西都督兼民政長陸榮廷訓令的兩塊碑石立於大「1兩側。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宜州的熱血青年就在這片熱土上組織著一支為廣大民眾謀利益的隊伍―都宜忻遊擊隊。他們抗擊日本侵略者,打擊國民黨反動統治,迎接解放大軍進入宜州,建立人民政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的性格、氣質。宜州這個特殊自然環境和文化氛圍,培養了宜州人的自信與淡定,造就了一群勇於第一,敢於爭先的精英人物。

韋廣,今宜州慶遠鎮太平人,明宣德二年(1427年)科舉進士。在廣東任地方官期間為政清廉,內調禦史台(國家監察機關)為禦史、後秩滿回鄉,清貧自守。 一天,聞有現任高官巡察到縣的,好友即將來訪,因家中沒有菜肴接待,就取漁具到村前河邊捕魚,以便待客。不久,友人來到,友人的隨從來到江邊問韋廣,韋禦史家在哪?韋廣頭也不抬,用手一指前村便是;等友人及其隨從走後,韋廣趕忙抄近路奔跑間家,更換衣服接見客人。友人見他汗流滿而,頭發都濕透了,就問他為何汗流俠背?一仁廣說,剛才在村外山邊閑遊,聽說你大駕光臨,急忙趕回太累所致。旁邊知道實情的都相視掩口而笑,但韋廣不以為意, 與友人言談自若。

因為清廉與自信,在別人的暗笑之中鎮定自若,言談從容,這是宜州的文化品格賦予韋廣的自信。

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變革,農村基層組織幾近癱瘓,社會秩序一片混亂,農村偷牛盜馬的事時有發生,為改變這一混亂狀況,宜州市屏南鄉合寨村農民在當時沒有法律依據的情況下,因地製宜,全體村民共同製定村規民約,實行自我管理,開創了中國農民自治管理的先河,被外界媒體稱為“廣西農民的創舉”。

正因為當地居民自我意識強烈,在敞開胸懷容納消化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仍頑強地堅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園,甚至於明朝萬曆末年宜州地區還是“參軍趨府多蠻語”(明·李應微詩句),到清朝乾隆年間,作為當地居民文化生活主要載體的山歌開始被官方所關注,他們口出勞作而歌,暮歸憩息宴飲亦歌,以至於“蠻村兒女連群出,不打秋千但唱歌”(清·商盤詩句),“桃花細雨唱蠻歌,兩岸雲生漲綠波”(清·李文淡詩句),就是過渡龍江河都還是歌聲繚亮,“登船齊渡北門河,半是民歌半壯歌”(清·藍景章詩句)。

由於木地居民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中原外來文化強勁吹拂下,仍然在官府中還說本民族語言(“蠻語”),出門勞作還是唱本民族語言山歌,即上文的“蠻歌、壯歌”。正是因為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傳承和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以至於新中國成立後在宜州壯族村寨裏挖掘整理出享譽全世界的“劉三姐”。

三、外來官員興辦學校,勒石題詩,推動當地文化教育發展,開拓當地民眾視野,培育出宜州民眾性格開放、樂於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特質。

宜州地處嶺南西部邊遠的地方,儒學統治中原後儒家文化對蠻荒之地的滲透極其緩慢,所以曆代外來官員都把興辦學校列為施政要務之一,特別是自宋以降。當然,殘暴貪婪者除外,如劉永規、馬寧祖之流,這些卑鄙殘暴之輩,除了殺伐和橫征暴斂之外,對於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善事是不屑為之的。

自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年)至1957年的一千隻百多年間,宜州(唐稱龍水縣)均為曆代州、郡、府、路、 司及行政區的首治之縣。由於地處政治軍事要區,曆代不少重要人物或因任職、遷滴,或因旅遊考察而流寓境內。這些精英人物的駐足,或多或少的給宜州帶來文化因素的積澱,他們或以修建城郭,安撫教化民眾,或興辦學校,轉播中原先進文化,改變宜州風氣,促進宜州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唐代,河間工楊慶、漢陽王李瑰、侍臣吳懷忠均曾任宜州刺史,駐節龍水縣(時龍水縣隸屬宜州,與州同城),唐天寶元年(742年)吳懷忠首將原土築州城城牆改用磚石砌築,並開辟外壕,使城池初具規模。

宋代,度宗皇帝趙基為皇子時, 曾被授宜州觀察使,繼為宜州節度使,封益國公。官至太師、平章軍國事、平原郡工韓詫胃曾任宜州觀察使楊家將之一的楊文、詩人張自明、武經大夫雲拱,均曾任宜州知州。今市內德勝鎮有楊文廠、戰壘遺跡;張自明於嘉定年間自己捐資並撥公款修建黃山穀祠和龍溪書堂,撰刻《龍溪書堂記》、《龍溪書堂圖》二碑,在兒處名勝占跡留有詩刻;雲拱於寶佑二年((1255年)修築宜州鐵城。,鐵城內東西相向的兩座山上各有一大幅摩崖《鐵城記》、《鐵城頌》碑,至今保存完好:一代名臣、文學家趙撲於慶曆年間任宜州通判時,注重文化教育,常為士子講學:著名史學家範祖禹於治平年間任龍水縣令,在任期間惠士愛民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於崇寧三年至四年(1104-1105)代管宜州期間,悉心教授學子,並常為地方人寫書法,贈醫藥。趙、範、黃三位曆史名人都為宜州文化教育的發展起過很大促進作用。

明代,據《宜山縣誌》及其他史籍載,明惠帝朱允文於建文四年(1402年)被燕王朱棣(後據位稱帝,廟號成組)起兵攻進京都,他即縱火焚宮,化裝僧人逃走。數年後雲遊到宜山縣住了幾天,在乘船離境前,於小北門外龍江邊將乘馬贈與殷勤接待他的慶遠衛指揮使彭英。這馬戀主不忍別,嘶鳴跳躍觸石而死。朱允文醛馬血在江邊石上寫了“泣血”二字。今江邊有泣血碑及祭馬台遺跡。永樂年間(1403-1425)昭勇將軍彭舉任慶遠衛指揮使,首在宜州的城門上建造城樓及沿城串樓,並在自龍洞等處風景區留有題字、題詩。崇禎十一年(1638年)二月,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到宜州旅遊了三十天,在他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對有關宜州境內山川風物的記載占41頁,計兩萬多字。

清代,詩人商盤(字寶意)於乾隆年間任慶遠府知府,在宜州城東(今部隊駐地)興建幽美的林園一座,取名“直苑”,並在其所居亭舍及多處風景勝跡留下不少詩文:太平天國冀王石達開於鹹豐九年至十年率部進駐慶遠府(今宜州)期間,派所部四出籌糧擴軍,以圖重振太平大國,軍務之暇, 了傳文武大員遊覽自龍洞,留下了著名的唱和詩刻。

民國年問,著名科學家、浙江大學校長竺可禎於1939年率校遷駐宜山縣, 當時著名的教授、學者豐子愷、談家禎、蘇步青、張其晌、胡剛複、馬一浮等都先後到來,對推動抗日救國工作及社會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自宋代至清代,除州有州學、府有府學、縣有縣學外,縣境內先後開辦有清獻書院、香林書院、龍溪書院、慶陽書院、慶江書院、儲元義館、竹池書院、屏竹書院。這些書院的建立,都表明了宜州作為桂西北文化重鎮的地位,而所有這些書院,兒乎都刊載於石,使我們還能通過這些碑刻文字,想像可見當年羊一畢學子求學的情景。縣籍學子經各級科舉考試錄取的有貢生386名、舉人255名、進十41名 自宋代至民國年間,縣籍人十有詩、文、方誌等工作的共31人。出書共52集(部)。其中關於詩同的著作,據今所了解到的有清朝宣仁(字湘帆)著的《詠史百首》等16集(部)。

宜州,曆史上作為桂西北的經濟文化軍事重鎮,曆朝曆代的金戈鐵馬、文人騷客的題詩勒石、土著居民高亢婉轉的山歌或萃萃學子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在上千年的曆史長河裏,漫漫積澱出宜州厚重的文化。

―參考文獻―

①《宜山縣誌》,1918年增修。

②潘琦主編:《劉三姐文化品牌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韋一甘睦編注:《宜州曆代詩選》, 中國縣鎮年鑒社,1999年版。

④李楚榮主編:《宜州碑刻集》,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

⑤李海峰、鄧慶、銀建軍主編:《宜州曆吏人物》,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韋祖傑 廣西宜州市委宣傳部任職、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與地方民族文化發展的良性互動

鍾紀新

近十年來,“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一個享譽廣西高校和廣西文化界的語詞。所謂“河池學院文化現象”,指的就是其在培養民族寫作人才的獨特現象與成就,通過獨特的育人理念和育人途徑,河池學院成功突破了寫作人才培養的神秘瓶頸,為民族地區輸送了大批高素質、多能型的寫作人才,在這個過程中,地方民族文化對它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源頭活水的生發作川,也有著露珠雲霧的濡染作用,而“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形成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地方民族文化尤其是地方民族文學的發展,他們之間存在著極其良好的互動關係。

一、地方民族文化對河池學院校園品位的熏陶與影響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生發和地方民族文化有著諸多牽連,與河池學院存在的大然條件關係極大。偏於一隅,似乎遠離精英文化中心,“從地理位置上看,河池學院然而,桂西北山川神奇綺麗,民族風情斑斕多姿,曆史文化積澱厚重,位於西南通街千年古郡宜脈溯龍溪,得粵西文氣;州城的河池學院因而又得天獨厚近者,承周鋼鳴、曾敏之等足跡。

二、遠者

後繼有人;河池文化積澱厚重與生存環境殘酷相反相成,故有奇特的人文體驗。”‘河池學院所處的河池市,是全國著名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就有苗、侗、水七個。這裏是大石山區, 自然條群眾文化水平低。然而這裏又是一片神奇、毛南族是全國唯一在此設縣自治的兩個的民族文化沃土:夥佬族民族自治縣,全國95%以上的自褲瑤聚居於此;這裏是“北壯”的發源地和聚居地,這裏是壯族歌仙劉共姐的故鄉,是鄧小平、張雲逸、韋拔群當年帶領紅軍起義和戰鬥的“紅七軍的故鄉”;這裏是世界級的“銅鼓之鄉”、 “長壽之鄉”,也是全國聞名遐邇的“水電之鄉”和“有色金屬之鄉”。這諸多的因素,構建了桂西北極其瑰麗燦爛的民族文化寶庫,形成了天然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教學資源。以人物文化為例,宜州市在宋子犯,就曾有大詩人黃庭堅被流放羈管於此,他在宜州度過他生命中最後也是最為學生的一年,留下了大量詩同、書法,做了許多教化善事,以他的人格力量對一個小城的文化況:位形成了巨大的影響。至今,直州還留有他的衣冠墓和為紀念他兒易其址而建的山穀祠。清朝順治時出任羅城知縣的於成龍,拋妻另子,前往羅城,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勤政恤民,清廉為官,被康熙賜封“天下廉吏第一”。明代的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宜州考察一個月,在著名地理誌《徐霞客遊記》中留下了兩萬多字風光物貌的描寫。太平天國翼工石達開曾駐軍宜州,並在城北的龍洞前留下了與諸位將帥的和詩石刻。抗日戰爭時期,浙江大學曾遷址於此竺可禎、蘇步青、馬一浮、豐子愷等大批文化名人都曾落腳於這片土地,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河池學院坐落在這樣的文化帶中,就像海綿置之於水,受到浸潤滋養乃自然之天成。

應該說,首先受益於這種豐厚文化滋養的是執教於學院的教師:在河池學院的寫作人才培養教學團隊,掃,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本身就來自於桂西北這塊土地,來自於壯、鬆佬、毛南、瑤、水等民族,他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天然傳承與執著,使他們在學校,有一諸多建樹,並足以激勵學生,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如韋秋桐副教授是來自毛一南山鄉的學者,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之餘,他還出版或發表了《論毛南族的創世神話》、《論毛南族的龍文化》、《漫談講話民歌》、《毛南族始祖譚二孝疑解》等專著和論文、李果河副教授是來自宜州水族的作家送兼學者,幾十年來,發表了大量描寫水族鄉村生活的小說、詩歌等義學作品,銀建軍、龍殿寶、何述強、銀雲忠、陽崇波、吳懷民均是低佬族後人,他們用自己的文學之筆,或抒寫濃鬱鄉情、或探究族源奧秘,或評論民族文學,留下了《夥佬族古歌》、《鬆佬族文學史》、《鳳凰的故鄉》等諸多專著、論文和文藝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文化風氣下,1995年,河池學院成立了桂西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所,筆者不才,曾有幸擔任了第一任所長之職:之後,又加大了對桂兩北民族文學的研究力度,成立了桂西北文學研究所,來自宜州本土的溫存超教授出版了研究桂西北作家的專著《秘密地帶的解讀―東西小說論》,並發表了大量研究桂西北作家的論文,編著了廣西第一本對廣西作家進行解讀、點評的本土文學教材《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河池學院的教師在為師為範中還以濃濃的鄉土情結作楷,以文采飛揚的民族詩文、專著、評論為模。“教師對於文學的執著追求精神和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風采對於學生影響至深,他們撒下的文學種子一茬茬生根發芽,故而從河池學院移植出去的好苗,一旦得到更好的生長環境,即能伸枝展葉,迎風而長。東西、凡一平、黃土路、工卓莫不如是。東西在《時代的孤兒》中就提到:“當時‘我的理想是除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之外,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這種夢想誕生於我在河池師專讀書的時候。他談到他所尊敬的老師對他的影響,心裏發誓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

而針對河池學院的學生絕大多數來自桂西北民族地區這一現實,利用本土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教學改革,給予學生獨特的教學訓練與實踐,通過寫作教育提升他們的精神品格、人文素質和文化技能,培育他們熱愛家鄉、熱愛民族的感情,樹二億他們建設家鄉的信心,則是河池學院形成其“文化現象”和文化品格的另一個方麵:在河池學院學生中,少數民族地區文化教學資源,就是家鄉的山山水水,風物習俗,曆史陳跡,人情掌故,從這些東西中學習寫作,不僅形象直觀,而月,最容易激活學生心中深刻的感悟。以近兒年為例,學院老師就先後帶領學生對河池市40多位在廣西各種山歌大賽上獲得自治區級“歌王”稱號的歌王進行采訪,為每一位歌工寫下上萬字的人物傳記,並讓學生給每一位歌王建立跟蹤調查檔案,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對民族歌謠文化的認識,豐富了寫作知識,提高了寫作能力,在一老師的帶領下,社團學生的足跡踏遍了桂西北的各處文化遺跡,從太平大國翼王石達開的唱和石刻到宋代大詩人黃庭堅的衣冠墓,從傳播革命火種的列寧岩到指揮紅軍戰鬥的魁星樓,從鬆佬族歌坡到壯族土司衙門,學生們尋幽覓古,調查采訪,先後對低佬族作家群、宜州山歌隊、南丹白褲瑤砍牛節、東蘭支教隊及革命烈士後代、宜州“中國村民自治第一村”合寨屯、河池市麻風病人聚居地甲坪村、巴馬銅鼓山歌藝術節、第十一屆廣西民族運動會等進行采訪,撰寫了有關文章近300萬字。使學生不僅了解了豐富的曆史文化,提高了寫作水平,更增加了對民族家鄉的熱愛之情二在他們的作沉中,寫得最多的是自己的家鄉,是熟悉的人和事,是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學生社團自辦的報刊,兒乎每一期都有關乎桂西北文化的文章與照片,2009年起,《河池學院報》還專門開辟了“河池文化散文”專欄,筆者有幸作為特約主持人,現已主持了來自學院教師、學生等的專欄文章九篇。2009年初,學院又專門撥出專項經費9000元,組織了部門師生前往鬆佬族地區進行有關民族生態的調查與采風。除此之外,學院還努力實現與地方文化研究的對接, 自1993年以來,先後召開的民族作家、民族文化研討會就有“東西、凡一平作品研討會”( 1993年12月)、“西北作家群研一討會”( 2001年12月)、“新生代作家筆會” 2003年5月)、“全國鬆佬族文學研討會 ( 2007年1月)、“全國劉三姐文化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2008·廣西文藝論壇”(2008年12月)等、在與外界媒體、文化機構的聯係上,先後與廣西義學雜誌社、河池日報社、河池電視台、玉林日報社、宜州市文聯、南丹縣文聯等建立了一長期的友好合作關係,如廣西文學雜誌社設立了駐河池學院聯絡站,南丹文聯、羅城文聯、河池日報社、一林日報社等建立了河池學院學生寫作實踐基地和實習點,借助這些媒體和文化部門自身具有的文化因素影響學生 另外,還多方聘請著名作家和寫作教學名家來校給學生講學,先後聘請了著名作家、校友東西、凡一平,著名作家羅傳洲、黃佩華、鬼子、常劍鈞、常弼宇、李約熱,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壯學泰鬥、博士生導師梁庭望教授,河池日報社社長石鋒為兼職教授,每學期定期前來給學生講課,兼任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這些作家和專家學者絕大多數為廣一西或河池籍人,他們與學生的零距離接觸,不僅傳授了寫作知識,還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一如鬼子在講課中就曾說到自己作為一個民族作家在早期學習寫作時所遇到的使川漢語的困惑及後來克服它的艱辛曆程,東西在講課中就談到過去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沒有話語權的無奈與悲哀,黃佩華更以當下廣西農村現狀激勵學生要用文學改造人生、改造現實等。著名作家聶震寧、李敬澤、邱華棟、林自、鬼子、張燕玲、宋安群等除了講學之外,還詳細詢問社團建設情況,給各社團刊物題字鼓勵低佬族作家、東西戲劇協會主席常劍鈞知道學生成立了戲劇一協會,返毯後立即托人送來了一套十集的廣西優秀戲劇光盤和一套廣西優秀戲劇作品集。2007年,堆雲文學社的學生向著名鬆佬族作家、廣一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原副書記、現廣西文聯主席潘琦約一篇談寫作經驗的文稿,潘琦同誌不嫌學生社團刊物級別低,將自己長達10多萬字的《我的文學之旅》交給《堆雲文學》首發。

二、“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對地方民族文化發展的貢獻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其本身也已屬於地方民族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從別的地方民族文化中汲取精華,同時又反過來為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推波助瀾,作出積極貢獻,這種貢獻在民族文化人才、民族寫作人才培養上顯露尤甚。其中突出的是,85屆畢業生田代琳(筆名東西)於1995年以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得了首屆魯迅文學獎,根據該小說改編的電影《天上的戀人》獲第十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2006年其又獲得了“莊重文文學獎”,還多次獲得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迄今,其已先後出版了長篇小說多部,中短篇小說100多萬字,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83屆畢業生凡一平在校期間其詩歌《一個小學教師之死》便已發表在《詩刊》上,畢業後,其作品多次獲得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壯族文學獎、廣西青年文學獨秀獎等獎項。其作品被大量地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其中,根據其小說《尋槍記》改編的電影《尋槍》由著名演員薑文、寧靜主演,並創造2002年國產電影最高票房;根據小說《理發師》改編的電影《理發師》由著名畫家陳逸飛執導,引起全國反響;個人作品被影視界高度關注,被評為“2002年中國十大文學現象”之一,其他畢業生如何述強、黃土路、班源澤、唐遠誌、田湘、王卓、牛依河等或出版了文學專著,或享譽一方文壇,或獲得廣西獨秀青年文學獎等區級文學獎項,均嶄露出頭角,成為“桂軍”衝出廣西、問鼎中原的重要力量。現在,河池學院的寫作社團活動如火如茶,蓬勃發展, 少生每學期在各級報刊上發表的作品量均在300篇以上,有的還被選各種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年度文集。2004年,“南樓丹霞文學矛獲得由自治區教育廳、 自治區高校工委等四個部門聯合授予的·西高校優秀社團”稱號。就是這種獨具特色的大學生寫作社團;動現象和民族寫作人才培養現狀,被校外有識之士譽為“河池蜿文化現象”,《文藝報》曾於2005年10月27日第3版以。河池49文學教育顯異彩”為題作了專版報道。著名作家、《三月三》社長、總編黃佩華說:“我每次進到河池學院,都會感到一種不同尋常的文學氛圍,讓人感覺到仿佛進到一個文學的‘場’中。”“豐現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羅傳洲說:“河池學院的辦學特色跟文學有密切關係,我感覺它跟1920年成立的無錫國一專有一定的可比性。無錫國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為中國的學術界貢獻了一大批的人才,河池學院雖然規模不大,但出了幾個有影響的人物,出了有成就的學生,如東西、凡一平。”“而在這其中,辦得較好的社團如南樓丹霞文學社,更是集結了廠‘西一大批的民族青年作家、他們參與南樓網絡論壇,他們的新作在《南樓丹霞》上發表,他們的創作熱情被《’南樓丹霞》所激發,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彭匈先生談到宜州、談到河池學院裏一也說:“今天的宜州,有修繕完好的山穀祠,有黃庭堅衣冠墓,有黃庭堅畫像石刻,宜州城中有一條通衙大道命名山穀路,還有一份辦得文采飛揚的小報《南樓丹霞》。山穀先生在宜州傳播文化,留下的傳統生根開花千秋永存。宜州一直是廣西文化教育比較發達的地方,不光河池學院的萃蘋學子成績斐然,一些偏隅老者亦能吟詩作對。”司甚至在北京大學的“二角地”上,也曾長期張貼著《南樓月霞》這份來自廣西民族地方高校的學生刊物。這種貢獻從東西、凡一平對母校的回憶、評價中也可看出, “東一西、凡一平等都曾得益於文學社團的活動。他們在成名之後曾一再提到自己對母校的感情。東西說:‘我的寫作從這裏開始。’凡一平則不止一次地說到‘好母校是一座靠山!”。

民族寫作人才的培養還體現在民族學生在精神上獲得自我提升,在情操上獲得陶冶,塑造成為有理想、有愛心、能奉獻的人: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羅傳洲說:“文學首先不是寫作的技巧,而應該是做人的標杆。”“同情心和愛可以說是我們做人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文學的出發點。”“現在,河池市的中學語文教師中,大部分教學骨幹均來自該團隊培養出來的社團成員,相當一部分還成為教育局領導、中學領導、年級主任等,還有相當部分由中學調人各級黨政部門,或承擔著辦公室主任、秘書等任務,或被提拔為各級黨政部門領導,他們在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正發揮著高素質、多能寫作人才的重要作用。2005屆社團學生藍治球一畢業後到廣東肇慶市懷集縣橋頭中學擔任中學語文教師,懷集是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藍治球在兩年時間內,盡管收人微薄,家庭赤貧,仍然用自己的有限的工資去資助1O多位已經輟學或即將輟學的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他每天在宿舍為十多名貧困學生免費提供夥食,並兩次自費前往廣州、深圳等地,接回輟學在外打工的貧困學生。費用不夠,他就利用寒暑假回家鄉挖礦石,打工掙錢。2007年3月20日,《西江日報》以《懷集版“一個都不能少”》為題報道了藍治球的先進事跡,肇慶市委書記看後深受感動,親筆在報紙上做了批示,要求全市教育係統向藍治球學習。《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報刊也先後對藍治球的先進事跡進行了報道。2007年,藍治球獲得肇慶市五一勞動獎章,在表彰會上,肇慶市委書一記為他親手頒發獎章後緊緊地握住他的手說:“你為肇慶人民做了貢獻,肇慶人民感謝你!”學生韋學誠學會山歌創作畢業後,不僅多次在宜州市山歌大賽中獲獎,還長期擔任廣西著名網站廣西新聞網“紅豆社區”、“二姐歌台”和河池網“河池社區”、“二姐歌台”的版主;他畢業後不久被組織調到宜州市洛西鄉擔任宣傳委員,他利用自己學會山歌創作的本領,走村串戶,給群眾唱計劃生育、科技種養、和諧社會的山歌,多次化解了幹群間的矛盾,深受群眾歡迎,被鄉親們譽為“不戴金冠的歌王”。2007年,2004級社團學生劉蘭芬聽到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一個農民因捐腎救人卻因此被鄉親歧視的事,對民族同胞的一腔熱情促使她隻身前往偏僻鄉村,在村民回避、拒絕采一訪的情況下,她通過多方努力,終於采一訪到事情的真相,報道了捐腎農民的高尚情懷。她采寫的文章不僅在《河池日報》發表,她的精神更是得到了河池日報社領導的高度評價。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與地方民族文化發展的良性互動也可說是廣西民族民族發展的一個獨特現象,是地方民族文化建設與校園民族人才培養的新型融合與傳承,筆者拋磚引玉,對這一現象作探討, 目的是想引起有關人士更多的關注,以期我們民族文化的融合、傳承與發展不隻是在過去,不隻是在鄉間,更在我們未來後人奔流的熱血與飛揚的精神境界中。

―參考文獻―

①②⑥溫存超:《生長文學之樹的一方紅土―論河池學院對文壇桂軍崛起的貢獻》,載《南方文壇》2005年第2期。

③《作家評論家點擊河池學院現象》,載《文藝報》2005年10月27日。

④⑦《羅傳洲文學創作講座錄音整理》,載《堆雲文學》2007年10月27日獷。

⑤《宜州南樓那盞心燈》,載《南國早報》2009年2月6日第43版,

鍾紀新 河池學院中文係副主任、副教授,廣西寫作學會理事,河池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寫作學、民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