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淺析

歐造傑

廣西河池市是一個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曆史文化和區域文化的地方。很多少數長期聚居生活在這裏,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特點,使其民族風情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繁榮獨特。坐落的河池這塊土地上的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河池學院,對河池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河池學院由於培養出眾多的文學創作人才而聞名於廣西區內外,為學校自身贏得了廣泛的聲譽,而她培養出的學子在河池和廣西文化界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由該校所形成的“河池學院文化現象”,已經成為河池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

河池學院是廣西區內一所普通的地級市本科學校,其前身是河池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已升格為本科。該校實行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河池市共建、以自治區為主的辦學體製。丁:其所屬的中國語言文學係以培養寫作人才為辦學特色,多年來成績顯著,在區內外有一定的影響。已培養出東西、凡一平等一大批在廣西乃至全國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記者、編輯。沙繼東西、凡一平之後,黃土路,毛卓、何述強等又活躍在廣西文壇,楊合、牛依河、費城、寒雲、譚壯滿等正在成為桂西北文學的新生力量,並在區內外嶄露頭角。在校學生每學期發表作品在300篇以上,被業界譽為“河池學院文化現象”,以至社會上還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研究。2005年10月《一文藝報》曾以整版題為“河池學院文學教育呈異彩”的專題全麵介紹中國語言文學培養寫作人才的辦學特色。《廣西日報》也就“河池學院文化現象”進行了專題報道。許多人都有感於“河池學院文化現象”,有感於河池學院濃鬱的文學氛圍,有感於河池學院文科教學和科研的豐碩成果。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從河池地方文化的宏觀角度來看,它既有文化引領作用、學校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也有濃鬱的文學氛圍和地域文化熏陶的影響;既有教師成功教學方麵的原因,也有學生主觀努力方麵的原因,甚至還有家庭和社會方而的原因等。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以下兒個方麵:

一、文化引領:領導重視與教師表率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形成,‘首先歸因於大學文化引領的作用:在建校的定位上,學校領導明確強調應該在河池文化!幾起到引領的作用,要求在地方的文化建設中發揮這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而它的集中體現即在於以文學創作為中心的文化創新和傳播方麵。從學校建立初級開始,曆屆領導都重視文學教育,重視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他們精心規劃,科學製定學校的文學教育政策,在實踐中努力探索出合理的一文學創作人才培養方案,並在財政上給予幫助和支持:這使學校的文學教育能結合當地的文化資源,體現地方的特色,發揮自身的優勢。這些領導們大多是學文利一出身,並且長期在中文係任教,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一認為,教學與寫作並沒有產生矛盾,教師和作家完全可以統一,培養人才和鼓勵學生創作一也沒有矛盾二因此,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創作個性,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致力於營造寬鬆的文學創作環境,並建構良好的學風和和諧的人文氛圍。有了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政策上的支持,中文係的中層領導和老師們也就自覺地貫徹和履行自己的職責,並為這共同的口標而展開教學和努力工作。

同時,學校有一批熱愛文學和關心學生寫作的教師,他們在講授文學課程的同時,還著述立說,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以自己的行動來關心學生的文學創作:這些老師先有劉啟真、韋啟良、李果河、銀建軍、韋秋桐,繼後有韋器閡、聞程、溫存超、猶家仲、鍾紀新、譚為宜、陳代雲等。他們修改學生作品,向報刊推薦學生作況。大力支持校園文學社團活動等。學生出刊物經費閑難,學校領導和老師們都會出謀劃策,慷慨解囊。而當學生有作品在刊物上發表時,學校也會把這當成一件很大的喜事,張貼海報告訴全校師生,這一切自然給學生們很大的鼓舞。例如溫存超老師看到學生韋文君等在創作上有了一定的進步,就相繼寫了幾篇評論文章對外推介;何述強教師向《河池日報》、《紅豆》、《廣西法製報》、《廣西文學》等報刊推薦了數百篇學生習作,這也使學生十分的尊敬他們。老師對於文學的這種執著追求精神深深影響了學生們,並在他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激起了創作的熱情和欲望。例如東西、凡一平、黃土路、王卓莫不如是。東西在《時代的孤兒》中就提到:當時“我的理想是除了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之外,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作家:這種夢想誕生於我在河池師一專讀書的時候”“他談到他所尊敬的老師對他的影響,“心裏發誓做人就要做這樣的人”。

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正是在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教師的表率共同作用下,河池學院形成了一種優良的文學創作傳統,教師影響學生,師兄師姐又影響師弟師妹,使學校循環流動著一股良好的文學風氣並相互傳承、永葆活力。學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並培養了對文學創作的愛好;、他們在校時即開始發表文學作沉,走出校門後再接再厲、鍥而不舍。而河池學院的校友之間也形成了一支文學創作隊伍和團體,他們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從學校走向社會,並活躍於河池文壇、廣西文壇乃至中國文壇。東西和凡一平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二、積極扶持文學社團,營造文化氛圍

大力扶持文學社團,積極開展校園活動,營造文化氛圍,是河池學院文學教育的一大特點。河池學院自師專成立以來,即十分重視校同文化建設,校園內學生社團異彩紛呈,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卜自從建校以來,學校先後成立了數十個文學社討},它們主要包括新墾、新笛、新苗、荒、南樓、丹霞、空穀、南樓丹霞、堆雲、山花等文學社團。它們有教師擔任顧問和指導,創辦各種文學刊物等,社團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由學生操作的《河池師專報》、《空穀》、《校園之聲》、《荒》、《南樓丹霞》、《堆雲文學》等文學刊物為學生創作提供園地和平台,發表學生習作和教師評論。在這些由學生操作的刊物中,尤其以何述強等教師指導的《南樓丹霞》辦得最出色,影響達區內外高校及社會。它從1994年創辦至今,已有14年的時間,版麵從4版到32版,現在已出版58期,全部由民間讚助出版,成為聚攏廣西文學創作青年的一塊有其獨特魅力的陣地。《南方文壇》主編張燕玲多次稱讚該文學社團,她分別在2001年和2004年兩次在《廣西日報》上撰文,高度評價了《南樓丹霞》所取得的成就,稱其“為廣西文藝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2005年1月15日,《廣西作家》報道了《南樓丹霞》50期出版盛況,稱歎南樓丹霞》創辦在桂西北的普通高校,多年來一直堅持獨立辦刊的思想,用自己的視角來觀察社會事物和自己的內心世界,盡量不受外界的喧囂所幹擾,不媚俗,不苟同,發揚個性,堅持文學創作和高品位的文學追求,給廣大師生和文學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現才華的園地和發表作品的平台,很多學生更因此走上二文學道路並成為區內各地文學創作領域的新生力量”。

文學社團的成員們還經常到校外去登山臨水、探洞覓幽,參觀考察河池各地的文化一占跡,使社員獲得人生感悟和快樂,並不斷的發展壯大。他們還辦燭光沙龍,社員進行聯誼活動,開展社團間的經驗交流會等。指導老師也經常前來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寫作和相關的技能。學生在創作上遇到困難,老師們也會及時提供支持。“老師既是師長的角色,垂範的作用”,又是“朋友的角色”,”和學生是良師益友,達到心靈的交流和教學相長的日的:他們還積極邀請廣西區內外作家、詩人、編輯、記者等前來講學,組織座談討論,並與其結緣。

文學社團是提高大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組織和橋梁,它在文學創作人才培養和建設校園文化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既是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組織和團結廣大文學愛好者的重要陣地,還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由於它具有強烈的組織性、人為性和群體性特征,於是文學創作也就有了被計劃、被組織的可能。它可以有效地組織一些文學愛好者來自覺地進行文學創作活動,從而使學生能快樂而健康地創作,達到一種教學相長的效果。每個文學社團都有自己嚴格的章程和獎懲條例,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鼓勵,形成一種良好的競爭局麵。他們通過選拔有水平的社員作為骨幹,多方麵自籌經費,解決了自身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目前,河池學院的文學社團活動在區內高校中已相當聞名,成為河池學院辦學的一大特色。好幾個評論家和作家都曾經說過,當他們踏進河池學院校園的時候,就感覺到濃鬱的文學氣息。例如作家黃佩華說:“河池學院的文學氛圍,在其他學校裏麵是看不到的。每次到河池學院去交流,我都感覺到一種靈氣在包圍著我們,讓人感覺到你是是在一個文學的場域裏麵生活。”東西、凡一平等都曾得益於文學社團的活動,他們在成名之後曾一再提到自己對母校的感情。東西說:“我的寫作從這裏開始。”凡一平則不止一次地說到:“好母校是一座靠山!”

三、文學教學與科研並重,重視文化研究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出現,還與其獨特的文學教學和研究有關係。學校所屬的中國語言文學係十分重視文學教育,並以培養寫作人才為辦學特色,加強對河池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和利用。2006年文藝學被確定為廣西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文學創作人才培養基地實也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文藝學學科以帶有地方特色的紅水河文化、劉三姐文化作為研究的重點,同時加強對廣西和河池作家創作的研究和總結。中文係在學科建設和科研課題上相互結合,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和傳統優勢,並為培養高素質的文學寫作人才服務。老師們不僅抓文學理論和文學史課程,同時還抓文學寫作教學,使文藝理論、現當代文學和寫作等課程的教學都與文學創作引導相聯係:在文學課程的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突出強調文學實踐教學的環節,努力培養學生對文學創作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文學欣賞和寫作能力,並作為中文係學生最基本的素質之一,鼓勵學生參與到文學社團中去以鍛煉自己。“理論的灌輸與創作的實踐相輔,課堂的說教榆實踐的操練並重,沁尤其是上《寫作學》的老師,更是經驗豐富,教學方法獨特,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和好評。例如鍾紀新老師在自己的教學中,不斷更新知識體係,積極吸收國內先進的寫作教學經驗,並能結合自己的寫作心得體會來教學,課堂教學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重在實踐,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注重課外寫作輔導,為我院文學社團活動的開展傾注了大量心血,還輔導學生采訪、寫作、編輯,並帶領學生向外界籌款辦刊等。

在科研課題立項上,中文係也瞄準對廣西文學創作的研究,為培養寫作人才服務。2005年成立桂西北文學研究所,專門研究桂西北的作家和文學作品。接著現當代文學教研室開設了選修課―《廣西新時期文學作品選讀》,老師們還集體編寫了教材。寫作學的李果河、鍾紀新等老師申報“高校培養高素質的文學寫作人才研究”、“構建高校寫作社團活動係統研究”等科研課題並被區教育廳立項或獲獎:“文學教師關注當代文學發展的動態,研究文學創作的規律,尤其注重對廣西當代文學創作的研究,評論廣西作家作品一旦成了河池學院文學一評論方陣。”《河池師專學報》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開辟了《廣西作家研究》專欄,對廣西文學創作的理論探討與建設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與貢獻。學生走出校園後,學校繼續關照他們,老師們積極為學生們的作品寫評論作推薦。早在80年代末,東西、凡一平嶄露頭角之時,河池師專教師即向人們推薦和評價這兩位有前途的文壇新人。1993年12月,河池師專在廣西作協、河池日報社、《二月二》雜誌社等單位一協助之下,主辦了“凡一平、東西(田代琳)文學作品討論會”,邀請了《當代》雜誌社、《文藝報》及區內外40多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和記者參加討論,並在《河池師一專學報》組織專欄,刊發討論會紀要和相關評論文章,形成較大的影響。當時的區文聯副主席藍懷昌先生就代表廣西作協對河池師專培養兩位作家表示祝賀,指出:“舉辦這次研討‘會是河池師專領導的遠見:”當時的文聯秘書長、評論家李超鴻也指出,作家要靠社會各方麵培養,學校是極其重要的一環。河池師專在凡一平、東西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此外,學校還多次主持召開了一係列相關的文學和文化研討會,邀請區內外專家學者、評論家和編輯對桂西北作家群的創作進行研究和討論,以促進區內外的文學交流,宣傳和擴大自己的文學教育成就和影響等; 比如1998年的首屆校友筆會,每幾年舉行一次的“忔佬族文學研討會”,2000年的“桂西北作家群研討會”,2007年召開的“全國劉三姐文化研討‘會”等。同時學校還利用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的機會,邀一請一些著名的學者前來講學,比如先後有韓石山、謝冤、劉孟宇、莎紅、楊義、梁庭望等作家學者,都曾來河池學院開過講座。這種邀請作家作者、報刊編輯到學校講學、開座談會的方式,也已經成為河池學院的一種傳統。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起了學生對文學的愛好和興趣:值得一提的是,從2007年10月開始、河池學院還聘請了當前廣西著名的作家常劍鈞、東西、凡一平、鬼子、羅傳洲、黃佩華、李約熱、常弼宇等八人為兼職教授,他們不定期的到學校裏給學生做講座或授課,使學生能和這些作家直接進行麵對麵地交流,形成一種長期互動的溝通機製,極大激發了學生們的創作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中文係還在現有的條件下,不斷探索新專業的辦學出路,使學生的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教師結合新聞與寫作專業的學生特長,不斷走人社會大課堂進行采訪寫作,關注社會現實生活和問題二他們先後成功進行了宜州市新農村采訪活動、巴馬縣“一節一慶”采訪活動,廣西民族運動會采訪活動、低佬族作家采訪活動等,得到了實踐的鍛煉和檢驗。學生每年發表了近千篇文藝和新聞作品,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成績十分顯著。這些都是與學校重視文學教育和文學人才的培養分不開的。河池學院在特色學科建設、科研課題和教學實踐方麵的顯著工作,不僅為本校學生的文學活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同時也為河池地區的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有利的推動作用。

四、河池文化底蘊豐富而濃厚

“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形成,還與河池這塊充滿靈性的神奇土地有關,與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學氛圍有關一、河池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曆史文化和獨特的區域文化一這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這裏生活著壯族、漢族、瑤族、夥佬族、水族、毛南族、苗族、回族、侗族等民族,民族風情豐富多彩,各民族樸素而火熱的一鬥爭生活是豐富的創作題材,它可以激起寫作者充分的想象空間‘這裏一有著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和積累,加上自然風景優美秀麗,山川神奇綺麗。河池學院的學子們來自河池的各地,這些豐富而獨特的地域生活義化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題材和源泉,也“使他們的作品一開始就充滿了鮮明的獨特性, 鄉一個引起外界的高度關注,而這又反過來促進和激發他們的創作”。

從地理位置上看,河池學院所在的廣西宜州市,更是一個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文化古城。早在漢武帝六年(前111年)開始建置,著名的文人和學者如黃庭堅、徐霞客、石達開、竺可禎、馬一浮、豐子愷等都曾在這裏留下一串串足跡。宜州依山傍水,環境優美,交通便捷,這裏山清水秀,人傑地靈,以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環境,成為廣西的一個重要旅遊城市、是全國優秀的旅遊城一市。它還是傳說中的習於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以能歌善唱而著名,彙集著許多優秀的壯族山歌和民間民俗的活文化,自州市同樣以它悠久的曆史文化,淳厚的民俗風情而聞名於世。

另外,河池自占就有文學創作的傳統在紅水河文化的熏陶之下,桂西北這塊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代代的知名作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現代的左聯作家周鋼鳴首先開創了河池現代文學之先河;之後還有作家曾敏之、低佬族詩人包玉堂、評論家劉名濤以及當代作家潘琦、藍懷昌,再到後來的聶震寧、常劍鈞、鬼子等,他們以自己傑出的創作實力和孜孜不倦的創作精神繼承和豐富了河池的文化傳統。其中,包玉堂、潘琦、藍懷昌、聶震寧等人還和河池學院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經常到學校開講座講學,傳授文學知識,暢談文學創作經驗,這也深深地影響了河池學院的萃萃學子。

河池學院坐落在這塊寶地上可謂得天獨厚。學生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學習,他們耳濡目染先賢們的精神風範,長期受到河池文化的熏染,並獲得精神上的營養和動力。例如東西、凡一平等河池學院學子來自於紅水河畔大山深處,由於感觸於山區與城市教育條件的巨大差異,使他們具有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自我表現生活體驗的強烈願望。他們在河池學院時便萌發了文學理想,廣泛吸收文學營養,並在其作品中反映了河池豐富的文化背景、 自然生態和生活情態等。

總之,“河池學院文化現象”的形成是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和影響的結果:文化上的引領和自覺、領導的重視和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和幹勁,地方文學文化傳統的感染和影響等因素,互相作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教師表率的作用,它使河池學院的文學教學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學生的文學社團得到繁榮進步,校園的文化氛圍變得濃厚,同時也激活了河池地方豐富的文化傳統,為河池市培養出眾多優秀的文學創作人才,並成為河池文化現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①鍾紀新:《聚火之力,汲水之範,沐心之樂―試論高校教師在寫作社團活動中的角色與作用》, 河池學院學報(增刊),2007 (1)

②《作家評論家點擊河池學院現象》,載《文藝報》,2005.10.27

③石一寧:《河池學院文學印象》,載《文藝報》,2005.1027

④溫存超:《生長文學之樹的一方紅土―論河池學院對文壇桂軍崛起的貢獻》,載《南方文壇》,2005 ( 2)

⑤銀建軍、陽崇波:《喧囂中的寧靜―河池學院文學教育巡禮》,載《文藝報》,2005.10.27 4

歐造傑 河池學院中文係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理論與批評。

戰爭年代的文化傳承

―評《走過硝煙的大學―浙江大學西遷紀事》

李建平

20世紀30年代日軍對華發動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山河破碎,人民家破人亡;僅僅在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的一年多時問望,中國的東部和中部地區幾乎全部淪陷,僅剩西部地區的一半國上。為了保護國家經濟、文化則富和建設人才,沿海東部地區的大批企業、機關、學校紛紛西遷,最終在西部地區生存發展,構成了中華民族20世紀的一段文化奇觀:西北的延安、西南的重慶、桂林,均成為抗戰時期的文化重鎮,擔負起了如戰一前的北平、上海一般的文化首都重擔。桂林在當時成為中國重要的抗戰“文化城”。廣西的柳州、宜山(今宜州市)、昭平黃姚等城鎮,都是抗戰時期文化人的聚居地,留下了許多文化業績和文化遺址。這一段戰爭年代保衛中華文化的曆史,值得後人永遠追憶傳誦:如今有廣西作家謝樹強等隻人寫作出版了《走過硝煙的大學―浙江大學西遷紀事》一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版),記錄浙江大學在抗戰初期由杭州西遷江西泰和、廣西宜山、貴州遵義的輾轉曆程和在戰爭歲月且艱苦辦學、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業績,是一本極富文化內涵,有較高文學品位的優秀的報告文學著作。

一、精心記錄文化抗戰的曆史

十一四年抗戰歲月,中華民族不僅展開了浴血拚搏的軍事抗戰,也進行著構築民族“心防”的文化抗戰,郭沫若別妻離子由日木潛逃回國從事抗戰宣傳,梅蘭芳蓄須罷演梨園,夏衍“沒有一天停過筆”,田漢,聶耳譜寫《義勇軍進行曲》,還有《鬆花江上》、《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太行山上》、《黃河頌》等抗戰歌曲,《論持久戰》、《抗戰三部曲》、《我愛這土地》、《新華日報》、《救亡日報》、《七月》等抗戰檄文和報刊,等等,都是激昂人心的文化抗戰實例。教育抗戰是文化抗戰的重要內容,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在延安,西南聯大在昆明是大家所熟知的事例。《走過硝煙的大學―浙江大學西遷紀事》通過記錄當時有四大名校之稱的浙江大學西遷西天目山、江西、廣西、貴州的曆史,記錄了我國知識分子在烽火歲月裏衛護中國文化火種,輾轉數千裏傳播抗戰思想、發展中華文化的光輝業績。書中不僅詳細記錄了多次遷徙的危難和遭遇,如豐子愷進宜山共遭日機轟炸,運輸圖書設備在廣東三水險遭流失的周折,福建省鬆溪縣恐怖的鼠疫,等等,更重要的是記錄了竺可禎、馬一浮等愛國學者的心路曆程。如浙江大學校長竺可禎,原來不願出任校長一職,1936年應承擔任校長時隻答應做半年。但到1937年戰火燒來時,他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文化救國重任,帶領1000多浙江大學師生,由東部沿海地區,來到西南雲貴高原,一年又一年,在校長職務上一做14年。浙江大學在他的手下,築成了教育抗戰的長城,培育了中華文化新苗,養育眾多優秀的國家棟梁,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二、充分評說文化傳承的業績

浙江大學的西遷,不僅譜寫了一曲文化抗戰的壯麗篇章,升華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品格,而且留下了傳播文化、創造時代精神的光輝業績:書中充分評價了浙江大學在這次西遷中的重要貢獻和巨大價值。

一是造就中國抗戰文化。抗戰文化的內涵是愛國主義精神、堅毅頑強的品格、正義和平的公理,外延包括多種形式,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教育等,作為大學,在抗日戰爭中的抗戰行動,核心是什麼?是構築民族心防,鑄造民族的希望。該書肯定了讀書報國、讀書救國的理念和實踐。無論戰爭如何殘酷,環境如何險惡,師生們依然讀書教學不止。愛書如命的農經係主任梁慶椿,在千裏輾轉中,家中的財產都丟了,書卻成車帶走,到貴州遵義時,卸下了兩車書,充實了戰時的浙江大學圖書館。顛簸的遷徙中, 日機轟炸下西遷的危難中,師生們不僅堅持教學,而且仍然堅持“開考”和招生。1939年7月浙江大學為建立龍泉分校向社會招考,10月錄取新生,設立龍泉分校,以嚴謹的教育體製保證了抗戰教育的開展,構成了精彩的教育抗戰的內容。桂林的“岩洞教育”,也是抗戰教育的創造。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大等高校一樣,以自己的優勢和獨有的形式,為中國抗戰文化添加了珍貴的內容。

二是傳播先進文化,帶動西部開發。第一是喚起民眾的救亡意識,如開辦掃盲班,開展各種抗戰宣傳活動等,第120頁還有一個精彩的細節,就是打籃球的“三秒”概念,把現代觀念引人西部地區。第121頁記載了大學師生在宜山開展生產調研,幫助宜山經濟發展、社會和文化教育活動的內容,有教育的、生產的、體育的、遊藝的,幫助了西部地區積極社會的發展。

不是促進文化交流;主要是體現在西部地區保存的淳樸的民俗民風方麵,他們對教育的尊重,對教育的渴望,有茶樓讓座的細節二表現。這些,在浙江大學身上反饋為民族教育的重任等,第162頁有一句話:“李政道的學問和知識,其中必定有在循譚茶樓裏麵打下的基礎”,表現了這種文化的交流。

三、深入提煉中華文化的品格

該書沒有停留在僅僅是記錄浙江大學西遷的過程,而是彰顯了中華文化接受了戰爭的考驗和時代的洗禮。對中華民族文化在20世紀裏的生存與發展的圖景做了具體揭示,如第58頁,詳細寫了竺可禎對新生的提問,竺可禎提出要“磨礪”理想、抱負、作為,就是“求是”、追求真理。在戰火中,浙江大學的“求是”校訓誕生了,校歌誕生了,中華文化在竺可禎等師生的保護和傳承中得到提升,融入新質。民族教育得以發展,民族精神得以深化。戰爭沒有摧毀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在戰火中得以新生。

敬畏曆史

―評《走過硝煙的大學―浙江大學西遷紀事》

陳學璞

敬畏曆史!這是筆者讀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走過硝煙的大學―浙江大學西遷紀事》(謝樹強、黃柯雲、黃慶軍著)後,得到的強烈印象,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以嚴峻的史家眼光,披露了一段封存己久的曆史滄桑。抗日戰爭中的浙江大學,如何走過戰爭的硝煙,在70年前千裏遷校、教育救國,普寫了一曲薪火相傳的千占絕唱,樹起了一座為中華民族巍峨崛起的大廈:

這部25萬字的紀實長篇,可以用“大背景、大氣魄、大解放、大篇章”來概括。首先說“大背景”。好端端在杭州教書育人的浙江大學為什麼要西遷?第一篇國破山焚的二章“山河哭泣”、“學府落淚”、“赴湯蹈火”,就把硝煙彌漫、山河破碎、國家危亡的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麵前。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軍20多萬人的浩蕩之師,敗在兩萬餘日寇的腳下。1937年七七事變後,淞滬會戰,國民黨軍隊73個師迎擊日軍20萬人馬,以犧牲近30萬人為代價而又一次戰敗。“因為國疲民弊,擁有四億五千萬同胞,足以堅如磐石的皇天後土,居然坍塌。”“因為弱不禁風,擁有數百萬將士,曾經固若金湯的銅牆鐵壁,居然崩潰。”在這樣的凝重背景下,淪陷區內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為首的106所高校,開始了中國高等學府在中外曆史上罕見的一次大逃難、大流亡、大遷徙。

其次說“大氣魄”。筆者已經許久沒有看到這樣“大氣魄”的長篇報告了。作品大處著眼,高瞻遠矚,不僅寫了北大、清華、南開及後來的西南聯大等著名大學,尤其是浙大學千裏大遷移,寫了大儒、大師、大科學家、大教育家等各色人物,還高屋見驪,寫了毛澤東、蔣介石以及宋慶齡、何香凝、宋美齡等著名抗戰人士。作為浙大名流人物的蔣百裏,被蔣介石任命為陸軍大學代校長:他趕赴遷到貴州遵義的陸軍大學報到,途經宜山,不幸於1938年11月4日病故。作品對這位赫赫有名的將軍雖然著墨不多,卻從他被章太炎“浙之二蔣,傾城傾國”的評價,擔任保定軍校校長的經曆,在德國留學被德國名將興登堡和德國軍事學家《戰略論》作者伯盧麥的賞識,使讀者對蔣百裏“中國的一顆極具光芒的將帥星鬥”,充滿敬意和神秘感。

三說“大解放”。作品的成功首先要歸入創作理念的“思想大解放”。寫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的價值判斷標準,既不能囿於曆史的偏見,受製於長期“左”的束縛,又不能受到現實的某些思潮所左右、人雲亦雲。作者正是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仁,對曆史人物進行曆史的美學的評價。作品刻畫了蔣介石這個曆史人物的複雜性兩麵性:一方麵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害怕民眾,一度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鎮壓抗戰情緒高漲的愛國學生和執守大義的知識分子,綁架和殺害了訓導長費鞏和進步學生何友諒;另一方麵其軍隊在抗日的主戰場作出了重大的犧牲:蔣介石甚至冒著日軍的炮火,到前線觀察戰事,宋美齡受日軍飛機追擊,還受了重傷:以此,作品敢於把蔣介石和毛澤東一道稱為“君臨時天下”的“一代偉人”作詩寫道:“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七日,蔣介石在被國人稱為中國政界第一峰的廬山,發出代表國家代表民族的聲音:‘如果戰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抱定犧牲一切的決心;’”這是對過去一直把蔣介石定位為“賣國賊”的異類描述。

第四說“大篇章”。這部長篇報告記載了浙江大學長達九年的西遷曆程,涉及的人物數百個、“從天堂杭州西子湖畔搬遷的浙江大學,就經過了行程長達兩千六百多公裏,足跡遍及浙、贛、湘、桂、閩、粵、黔七省的四次大搬遷。”作品既有九一八事變和一七七事變、淞滬會戰、遵義會議、“文軍長征”的宏觀敘述, 又有浙大校長竺可禎及其家人,浙大師生馬一浮、束星北、費鞏、蘇步青、豐子愷、談家禎、王淦昌、李政道等人的微觀敘述。寫到大處,橫空出世,驚天地而泣鬼神;寫到小處,絲絲入扣,叩擊人的內心門扉。從作品上,我們為縱橫裨闔的宏大敘述而震撼,也為細致入微的精雕細琢而動情。近幾年當代文學的“宏大敘述”受到諸多責難和訴病,筆者認為問題不出在“宏大敘述”,而是看這種形式是否運用恰當。當下中國,特別是廣西,不應該籠統地排斥“宏大敘述”,而應該鼓勵恰當的“宏大敘述”,多寫一些大事件、大人物、大格局、大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