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開拓創新發明法(1 / 3)

第一講 開拓創新發明法

一、無中生有法——

空中取電

1852年7月,美國波士頓市郊,一個暑熱難奈的傍晚。烏雲密布、狂風驟起,一場雷雨即將來臨。人們紛紛向家中奔跑,躲避雷雨的侵襲。

此時,一個中年男子領著一個孩子卻趁著狂風大作的特殊時機放起了風箏。風箏在狂風中搖曳向上,不斷地向灰蒙蒙的天空飄去。手中的繩子越來越少,風箏越來越小,最後風箏消逝在人們的視線裏,穿進了黑色的雲層之中。

放風箏的兩個人不是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他們正在冒險進行著一個空中取電的科學實驗。

早在1749年,富蘭克林就在一次實驗中獲得了一個發現:帶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的兩個物體尖端,在相互接觸的一瞬間會迸發出耀眼的火花,同時發出劈劈啪啪的響聲。麵對這種絢麗的電火花,富蘭克林在大腦中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聯想:它和天空中的雷電是多麼的相似呀!閃電是不是大自然的一種放電現象呢?難道雲層中存在大量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嗎?

富蘭克林為自己的發現激動不已,並根據自己的觀察和記錄寫成了一篇論文——《論閃電與電氣之相同》。他把論文直接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然而得到的卻是人們的冷嘲熱諷。麵對人們的不理解,富蘭克林沒有氣餒,而是開始了真正的科學實驗。

富蘭克林通過兒子常玩的風箏受到了啟示,於是根據自己的實驗製成了一個特殊的風箏:他用杉樹枝紮成了一個支架,在杉樹枝上貼了一個防雨的手帕,然後將一個尖頭的鐵針插在風箏的頂端,後麵係上了一個麻繩,麻繩的末端連接了一根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交接處掛上了一把可以導電的鐵鑰匙。這就是富蘭克林經過精心設計製作的捕捉天電的裝置。

“我捉到天電了,這是天上的電啊!”

富蘭克林成功了,他的實驗震驚了全世界。

富蘭克林用萊頓瓶將天電蓄積起來,並用它點燃了酒精,完成了各種電學實驗。從而揭示了雷電現象的真實麵目,證明了雲層中存在正電荷和負電荷的猜測。

富蘭克林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他進一步對“天電” 展開不懈研究,最終為人類發明了“避雷針”,破除了天上有神靈的迷信,馴服了為虐人類、困惑人類幾千年的雷電。

富蘭克林根據金屬棒的尖端容易吸收電流的原理,提出了在高大建築物頂上安裝金屬棒的設想:在建築物的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金屬棒的下端連接一根用絕緣材料包裹的金屬線,金屬線直接和地麵連接。這樣天空發生雷電現象的時候,雷電就會被金屬棒捕捉,天上的電流就會通過金屬棒和金屬線傳導到地下,從而保證了建築物的安全。避雷針的發明為人類創造了無限的福音。

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發明,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明,是發明創造的最高境界。它不是對某一種物質進行改造,進行重新組合,或者進行功能的增加和減少,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這種在沒有前人經驗可以借鑒,開創性的、填補科學空白的發明創造,我們叫做無中生有法。

這種發明創造是科學發明的基礎,其他一切發明創造其實都是依附於這種發明的,它們不過是在這種發明的基礎上對功能進行改進、增加、完善而已。

像貝爾發明的電話,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伽伐尼發明的電池,司蒂芬遜發明的火車、富爾頓發明輪船等等都是屬於這種發明。他們的發明開天辟地,創造了人類的輝煌。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物質是第一性的,但是人的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人們在神秘的大自然麵前並不是無所作為的,沒有當年的嫦娥奔月,怎麼會有今天的宇宙飛船呢?沒有當年富蘭克林的雷電實驗,怎麼會有現在比爾蓋茨的電腦視窗呢?

其實我們身邊經常發生一些離奇古怪的事情,但是由於我們的大腦太容易受固有思維的影響,容易受慣性的驅使,結果常常麵對那些新奇的事物而熟視無睹,聰而不聞,放棄了很多發現新事物是良機。記得有這麼一句話:不是我們的生活中缺少美,而是我們的大腦缺少發現。我們可以將它稍微改動一下:不是我們的生活中缺少新事物,而是我們的大腦缺少發現。

世界無時無刻都處於一種變化之中,但是世界也無時無刻不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世界之所以平衡,就說明事物之間存在相互依存,有矛就必然有盾,有癌細胞就必然有能夠殺死癌細胞的藥物,有艾滋病一定有治療艾滋病的方法,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治療癌症、艾滋病,關鍵就是我們沒有找到有效的方法。

敢於大膽的想象,學會奇異的思維,擅於巧妙的設計……這樣才會有一個絢麗多彩的繽紛世界。

二、獨辟蹊徑發明法——

五筆字型輸入法的誕生

自從電腦在國際上流行以後,電腦在世界的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尤其是數據處理業務比較大的部門,電腦以其處理數據方便、快捷、準確等優勢極大地促進了科學技術和通訊手段的發展和提高。

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電腦在中國一直無法普及。因為電腦的輸入終端隻有鍵盤,而鍵盤上隻有26個字母,中國的漢字僅常用字就有3000多個,各種筆劃多達百種以上;如果用拚音輸入呢?每一個字母加韻母有的時候一個字要敲七八次鍵盤,輸入速度遠遠低於西方字母輸入的速度。

輸入方法、輸入速度的限製,使電腦技術在中國的應用受到了影響。甚至外國的科學家預言,由於中國不能成功有效地解決漢字的輸入方法問題,中國在21世紀,科學技術水平將受到嚴重的製約。

但是,外國科學家的預言遠遠地落後了中國科學家的行動。

中國電腦科學技術的先驅門,獨辟蹊徑,將中國漢字的偏旁部首進行拆解,然後重新歸類,並將拆解分類的方法編製成口訣,上百種的偏旁部首僅用英語的26個字母就全部覆蓋了,一個漢字最多擊鍵4次,一般擊鍵3次,最少擊鍵一次就可成功完成一個漢字的輸入,而且還由於中國漢字一字一意,加上聯想功能,輸入速度就更上了一個台階。有人將一篇文章按英語和漢語兩種文字進行輸入速度的比較,結果漢字的輸入速度比英文的輸入速度要提高三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