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自我提高發明法(2 / 2)

我們大家熟知的貝多芬,在他去世多年之後,人們發現了他的一個科學日記,裏麵有很多在當時來說非常先進的科學發現和發明,甚至有一些設想他已經繪製出了圖紙,但是為什麼他沒有在世上留下一樣自己的發明和創造呢?他沒有在科學和發明創造上獲得成功,缺少的是什麼呢?缺少的是實踐!雖然設想有了,圖紙有了,但是紙上的東西畢竟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沒有變成具體的、形象的、現實的東西。這就注定了他的不成功。

我們經過學習,還會發現一個問題,很多科學技術的成果都是西方科學家所創造的,很多定理、發現、公式也都是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的動手能力強。中國由於傳統思想的影響,重視理論研究,輕視科學實驗,重視腦力勞動,輕視體力勞動,所以有:“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古訓,不知不覺之間在人們思想的深處就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養成了不願意動手的不良習慣。

現在雖然強調素質教育,但是實驗課、技能課還是停留在形式上,學校的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學生們根本沒有動手的習慣和能力,導致我國在科學發現和發明創新上一直落後於世界發達國家,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現在我們的條件要比貝多芬所處的時代超過百倍,不僅物質條件好,信息條件好,而且國家也開始發現了我們在這方麵的不足,開始加強了學生的素質教育,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這首先要養成一個良好的動手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行為,行為影響人生,就是這樣。對孩子的好奇心、喜歡動手的行為不但不要嗬斥,而且還要鼓勵。有的孩子喜歡擺弄半導體、鍾表、計算機,那就買一個讓他去擺弄,一個計算機不過幾千元錢,但是這種鼓勵卻可以使孩子終生受用,這種動手能力的培養又豈止是幾千元錢可以培養出來的呢!

養成了動手的習慣還要不斷尋找提高的機會,對家中的機械、家用電器在弄懂原理,學會安裝的基礎上,還可以動手維修、養護,更上一個台階,還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改進,逐漸就會成為這方麵的專家,這也沒有什麼難的。任何一門學問,一個人隻要在其中磨練個十年八年,都可以成為專家。比爾·蓋茨怎麼樣?成功之前還不是一個敢想敢幹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嗎?正是他的敢想、敢幹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事業!

養成動手的習慣,學會動手的方法,提高動手的能力,從小處作起,循序漸進,就一定能有所成就。說不上哪一天就可能誕生一個遺體你的名字命名的定理、發現或者發明。你說呢?

三、集思廣益

——由劉備的才能想到的

劉備並沒有關羽和張飛武藝和本領,也沒有諸葛孔明的計謀和智慧,但是他卻能夠籠絡住他們,卻能夠讓大家擰成一股繩,克敵製勝,為什麼呢?因為劉備能夠取眾家之長,集思廣益,吸取大家的智慧。科學發明和發現也一樣,需要吸收大家的智慧,需要集思廣益。

有很多人他們並沒有學過什麼高深的理論,但是他們憑經驗,憑自己的動手能力,往往會獲得一些行家裏手不能獲得的成就,人們將這種發明家稱為白癡專家。為什麼一個沒有理論基礎的人能獲得這樣的發明創造成果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一個人的思想、行為由於受慣性的影響,難免會產生一種思維定勢,被自己的框框所束縛,習慣於用常規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所以人們說超越自己是最難的。其實很多不為人知的東西都是自成一格的,總是在原有理論的指導下怎麼會有新的突破呢?哥白尼的日心說,哥倫布的地圓說,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是對現成理論的一種否定。白癡專家之所以能夠有所創新,就是他們沒有任何固定的模式和框框,他們敢想敢幹,他們自己想什麼就主動地去嚐試,這樣就常常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收獲。

我們要突破自己就要多多地向專家請教,向外行請教,甚至向兒童等請教,這些人常常會給你一個出乎預料的答案。因為這些人不知道業內的一些情形,他們沒有框框,所以思維的空間就異常的廣闊,就能夠產生奇思妙想,往往出奇製勝,獲得意想不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