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完達山的歌哭
我在虎林市尋訪,尋找六十年前,八五○農場創建時掛起場牌子的那棟老房子。真是今非昔比了,當年的隻有3萬人的邊塞小鎮,如今已是居民32萬人的繁華的口岸城市。街道寬闊、樓房林立、商鋪一家連著一家。廣場上活動著健身的人群。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那些陳舊低矮的老房子,早說灰飛煙滅得沒有一點痕跡了。
當時的西崗大都是日寇遺留的營房廢墟,到處是瓦礫,場部就要在這廢墟上建起來。在侵略者戰敗的遺址上,建設我們自己的戰鬥指揮部,對這些剛從戰場下來的軍人,是很豪邁的事業。
據當時擔任副場長的侯敬甫回憶,我們鐵道兵部隊,久經戰爭和施工的鍛煉,有著一往無前,不怕任何困難的戰鬥作風。部隊到虎林後沒有房子住,就登上完達山伐木,自己動手蓋營房。進入完達山幾十裏,渺無人跡,滿目荒草,灌木橫生;深山裏,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山溝裏,陰森的溪
流浸泡著巨石枯木。冬天來到,積雪沒膝,北風刺骨,滴水成冰。為將找到的困山材運回農場,部隊利用積雪,在從山區到虎林縣城百餘華裏的路程上,修了五條冰道。沒有任何運輸工具,就自己動手做了180多張爬犁,用人拉爬犁在冰道上運木。因為路程太遠,把全程分成三段,每段設一個站,每站布置一個大隊采取分段接力式倒運。運木時,十幾個人拉一張爬犁,一張爬犁可以拉兩方木頭,每天往返一次。農場的布置是:從山裏開始第一站,一大隊由大隊長閆金聲、教導員楊繼英率隊,駐三人班和六道梁;第二站二大隊,由隊長馬烈武、教導員王蔭清率隊駐馬鞍山;第三站三大隊,由大隊長郭延義、教導員張占軍率隊駐幸福和吉慶。這樣一站倒一站將原木拉到縣城,用我們自己的電鋸加工。
當時,在百裏運木冰道上,人拉爬犁穿梭般來往,有時途中遇到“大煙炮”,刮的天昏地暗,對麵不見人,既不能走也不敢歇,因為一坐下就有凍僵的危險。如果隊伍被吹散了,就憑經驗各自向附近的村子摸去。在嚴寒中多數同誌的鼻子被凍傷了,就在棉帽子上加了鼻罩防凍。在路上吃不上飯喝不上水,戰士們嘴唇都幹裂起泡,就帶上仁丹渴了含幾粒頂一氣。餓了一把炒麵一把雪充饑。要是帶饅頭,戰士們都有經驗,把饅頭揣在心口窩上,如果放在別處就會凍得像石頭一樣,是無法啃得動的。
在伐木的隊伍中還有一支勇敢的“女子伐木組”。她們來自場裏的畜牧隊,本來沒有她們的任務,她們自報奮勇地參加了戰鬥。開始這幾個女同誌分配到各作業組。當時要求每個人的定額每天伐木4立方米,各組完不成任務都認為是女同誌拖了他們的後腿。女同誌不服氣,於是分散在各隊的薑淑賢、邵俊業和李衝自己成立了個伐木組,第一天就伐木16立方米,平均每人伐5.3立方米,不但超額完成定額,還名列全隊第一。這回男同誌也服了。
“女子伐木組”之所以能保持高工效,隊裏給她們總結了經驗:一是有勇氣有決心。“要幹就幹好,絕不能落在男同誌的後麵”是當時她們的口號。二是她們團結一致,動作協調、互相配合。一到工地,三人沒有閑著的時候,清障、找樹源、拉鋸、掄斧頭,配合默契,爭分奪秒,不浪費時間。三是學習鑽研伐木技術,巧幹不蠻幹。四是她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早出工、晚收工,工作不拖拉,小病堅持上班,大病不叫苦,午飯和晚飯都吃在工地,甚至三人輪流吃飯。晚上下工回來還要維修工具、磨斧子、錯鋸條,保證第二天斧鋸鋒利。這“巾幗不讓須眉”的故事,在北大荒不是個例,在開發建設中,北大荒的女英雄名副其實地撐起“半邊天”。
為了讓我更真實詳盡地了解八五○農場創建時的艱辛,我找到了老戰士欒雲瑞親筆寫下的回憶文章《曾經的故事》。
欒老1928年出生在山東掖縣,1948年10月參軍,1954年跟著王震將軍開進了北大荒,當時他是農建二師二九一團機炮連的戰士。
欒老回憶,1954年秋天,我們接到命令,到馬鞍山的二道山頭撿運當年日本侵略者伐倒的困山木,同時也采伐新木材,並將木材運到虎林,為鐵道兵八五○部建場蓋房使用。接到命令後,連支部經過多次反複研究,最後決定由三排二班和我們三班先上山搭馬架子,兩個班戰士聽說後,心裏都非常激動,這是上級對我們的信任,我們一定要不辜負領導對我們的重托。我們三班接到任務後,大家都忙著準備上山伐木的工具,鋸、斧、鍬、大繩等。九月的東北天氣已經很冷了,林外的小水泡已經結冰了。九月初六這天,由向導領路,我們進山了。當時,除了身負伐木工具外,還全副武裝,每個戰士身上都有五、六十斤的重量。
為了少走彎路,我們盡量直線前進,雖然難度大,阻礙多,但能節省時間。不管遇到什麼樣的路,也要強行通過。走進草原,一人高的荒草擋住了視線,用手拔出一條路,每走一步都十分困難,腳下爛泥、爛草、冰楂還直摔跟頭。走在山上,雖不踩泥、踩水,但滿山腐爛的樹枝、荊條、草甸子、樹根盤根交錯、橫七豎八,沒法下腳。樹枝、雜物刮衣服,每走一步都不容易。
為了搶時間,我們每次休息,隻有十幾分鍾,不敢多休息,因為這深山老林是狼豺虎豹出沒的地方。就這樣,大家堅持著,忍耐著,互相鼓勵、互相支持到晚七點多鍾,我們無一人掉隊,勝利來到了二道山頭。大家都已筋疲力盡了,多數同誌身上的東西也不住下放,不管是地下幹濕,往地下一躺,就睡過去了。連長召喚幾聲,大家都像沒聽見,都起不來了。當夜我們兩個班都住在小板房裏,這個小板房是鬼子侵華時在這裏伐木時蓋的,有30多平方米,這也是小鬼子侵華的鐵證。
第二天大家到了伐木場看了一下,這裏多數大鬆木被推到小河裏。小河並不大,最寬七八米,最窄也不過三四米,水有二米多深。沒有露出水麵的鬆木還很好,露出水麵的已腐爛成朽木。小河岸和草叢中,到處都是被堆得亂七八糟的鬆木,長短不一,多為四米、六米及八米的。大森林裏被鬼子砍伐的紅鬆一片狼藉,祖國大好河山被糟蹋成這個樣子,真是令人痛心。
因為時間緊迫,任務繁重,也顧不上休息一天,就開始準備搭馬架子。大家觀察了一下地形,選擇了一塊較平坦的地方,這塊地方有400多平米,南靠小河,北靠山坡,是個很好的地方。大家就地坐下來,研究如何蓋房子。最後決定把地基向下挖80厘米深,房子矮不著風也保暖。兩棟房子蓋在一起走一個門,就不用窗戶了,房基寬5米半,長6米,兩棟房子都一樣,二班負責東屋,我們三班負責西屋。
我們三班立刻決定分成兩組,一組上山伐木,準備房料和洋草,另一組負責挖地基。從挖地基和準備木料共用了四天時間。同誌們還編了句順口溜:
屋頂屋牆到屋邊,一律全是小木杆。
木杆之間都排緊,以防樹彎有空隙。
大泥裏頭摻洋草,厚厚鋪在屋頂上。
一遍大泥難找平,兩遍大泥才完成。
牆壁也都用木杆,根根貼緊靠一起。
要是那裏有空隙,堵些洋草再糊泥。
屋外整完弄屋裏,屋裏床鋪弄整齊。
南北兩邊安床鋪,生爐放在屋中間。
床麵厚厚鋪洋草,全屋能容四十人。
欒老說,當時,因為任務緊迫,鮮木杆上還帶有一些小樹葉,等房子蓋好,進屋一看,滿屋像掛滿鈴鐺。房子蓋好以後,兩個班休息了幾天,接著又從河裏撈木頭,當時河水已結了一層冰。用兩付絞盤放在岸上,離河身有十幾米遠。因為離的遠,看不到河底幹活的人,為了安全和統一行動,設了一個專人站在岸邊指揮,發現問題及時通知各絞盤,四人一班替換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