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饑寒交迫的歲月
那是個激情燃燒、天天創造奇跡的年代,又是一個頭腦發熱、企圖一步登天、人人進入共產主義天堂的年代。大自然好像有意教育甚至懲罰狂熱的中國人。於是巨大的災難臨頭了,幾乎讓我們猝不及防。那是年輕的共和國的艱難歲月,在那個歲月,我們饑寒交迫,還死了許多人。這是我們不願多說的民族的“隱私”。可貴的是,在八五○農場史上,真實地記錄了這一切。
不想忘記,是為了永遠不再發生。
1959年,虎林地區遭到建國十年來的特大澇災,年降水量達到803毫米,7—10四個月,集中降雨489.7毫米,給麥收秋收造成極大困難。麥收中連下13天雨,降雨159毫米,正值小麥揚花,造成嚴重赤黴病,全場有5萬畝小麥被淹。
1960年,農場又遭受了本地區三十年來遇到的特大澇災,5—10月的104天內,陰天95天,雨天77天,降雨量624毫米。由於1959年秋冬雨雪大,雨封凍,1960年從種到收又是陰雨連綿,土壤中的水分飽和地麵積水。加上農田基本建設不配套,排水抗災能力有限,使生產遭到嚴重損失。1960年播種總麵積33.1萬畝,僅為年初耕地麵積的60%,絕產麵積達14.4萬畝,占播種麵積的40%,糧豆總產5千多噸,畝產40斤,吃返銷糧6.9噸。1961年,口糧仍困難。壓縮了小麥、水稻播種麵積,比1960年分別減少了 50%和85%。1961年播種總麵積38.7萬畝。繼前兩年澇災之後,1961年春旱,1—5月份總降水量才51.8毫米,播水稻時無水。到7、8月份降雨又過於集中達344.7毫米。1961年,是三年自然災害的最後一個災年,糧豆總產5.65萬噸,平均畝產隻有49斤,僅比1960年高9斤。又吃返銷糧801噸。1962年糧豆總產3千多噸(不包括五分場),是建場八年中最低總產量,吃返銷糧485噸。
這當然是嚴重天災,但場史中並沒有回避雪上加霜的“人禍”。1958年初,總場黨委提出了生產躍進指標,在躍進誓師大會上提出“幹勁衝破天,定叫指標上雲端”的口號。1959年的生產指標翻上加翻,開荒指標5.1萬坰,是頭三年開荒總和的三倍半,是1958年開荒麵積的兩倍。而開荒投資則要求由原計劃24元/畝,降到18元/畝。總產量指標躍進到3.6萬噸,是1958年實際產量的三倍,比頭三年產量總和還多1.6萬噸。畜牧上僅豬一項就要求突破兩萬頭,是1957年存欄數的8倍半。
從1958年至1960年製定的農業躍進指標,大部分未能完成。由於高指標,急於求成,在生產上“瞎指揮”,領導不掌握本地區的種植特點,種植作物種類過多,當時除糧豆外,品種多達25種,有的作物不經試驗就主觀決定大麵積種植,結果是有種無收。有時單純為了搶種,就不顧農業的季節性和連續性,1960年5月中旬播小麥,6月下旬播水稻,7月14日大田播種才結束。既浪費了大量種子,也浪費了節省下來的口糧。強種的結果,造成嚴重的減產和絕產。總場機關在聯義播種了幾十畝水稻,品種晚熟又誤了農時,秋收時,隻收了一堆稻草。連續兩年特大澇災正是持續大躍進時期,在高指標、浮誇風、瞎指揮、共產風影響下,采取了許多不求實際,不講科學的做法,加重了自然災害所造成的困難。
教訓是慘痛的。解放了的人民煥發出極大的生產熱情,解甲歸田的軍人們,更想為國家做出更大更多的貢獻,然而違背自然規律的高指標,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想讓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大國,迅速趕上世界一流的強國;想讓剛剛開墾的北大荒,一下子就成為國家大糧倉,把狂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目標,造成了資源和勞動力的極大浪費。而領導者的好大喜功,讓基層幹部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更掩蓋的實際情況,更加劇了困難。脫離實際,違背科學,使年輕的共和國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身處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的北大荒也不能幸免。
經曆過血與火洗禮的共產黨人,要帶領自己的人民戰勝嚴重的自然災害。在戰場上從不認輸的軍人們開始以更堅定的意誌和無比的團結渡過眼前的難關。
據場史,1962年,王震部長來場視察時,做了重要講話,講明全國性災荒的嚴重形勢和國家當前的困難;講了在具體政策上犯的錯誤,造成嚴重的損失和浪費,講了中央領導同誌深入各地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很多錯誤,並做出了糾正。部長鼓勵大家“要有誌氣,咬緊牙關,發奮圖強,把農場辦好,多打糧食”。要求大家“要有民族自尊心,齊心協力,一定能把我國建設得富強起來,成為有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的社會主義強國。”
八五0農場黨委號召節糧度荒、開展護糧、保糧運動。有三個月職工家屬的口糧定量降到每月18斤,有的分場降到每人每天五兩糧,總場大食堂一度降到每人每天四兩糧,用代食品補充。浮腫病普遍發生。有的生產隊40%以上職工患浮腫病不能上班。餘友清場長,堅持和群眾一起在大灶食堂就餐,一塊喝豆餅湯,吃代食品和雙蒸法的窩頭。9月到12月,全場製代食品316噸,並搶季節收集了大量的豆葉、榆樹葉、南瓜藤,曬了大量的山野菜,並大量捕魚、采榛子、橡子。農場撥出一部分大豆,補助各單位患浮腫的同誌,每人每天給二兩黃豆磨豆漿,以增加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