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委書記,劉佳明是從學習和研究八五○的曆史開始工作的,他打開了那五十多年的場史,冒“大煙炮”進點,人拉大犁開荒,完達山伐木建房,雲山水庫大會戰,每一段、每一節都讓他熱血沸騰……他推開每一位老領導和老戰士的家門,他們對艱難歲月的回憶,讓他熱淚盈眶。

“用八五○軍墾第一場的光榮傳統和革命精神,振奮精神,凝聚人心,彙集力量,創造老農場的新輝煌。”是劉佳明和當時的班子成員形成的共識,他們迅速把他們的思想,變成全場黨組織和每個幹部職工的行動。八五○進入了新時代。

重溫曆史讓他更堅定了奮鬥的方向。他知道自己站在了新曆史起點上,八五○有光榮的過去,在這個舞台上,有幾位前任做過精彩的演出,給自己留下了寶貴的經驗。時任牡丹管局局長的王德勝,就是在八五○起步走上領導崗位的。1983年11月,年僅23歲的他就被二隊的職工推選為第十一任隊長。上任後,他從改革入手,他說:“要讓生產隊盈利,讓職工吃飽飯,必須走以工補農的道路。”他將1.5萬畝耕地由60多名職工耕種,其他100多名職工發展工業。他們創辦了管局第一個隊辦企業——衛星紙箱廠。沒有資金,他帶頭入股:沒有廠房他們改造了舊馬號;沒有銷路,他親自跑企業聯係用戶。五年間,這個小企業創造價值210萬,盈利16萬元。接著王德勝又創辦了食用菌廠、酒廠、滅火器廠、肥皂廠和塑料注劑廠,成了全墾區的典型。在此期間,他多次被評為管局、墾區、省勞動模範和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1989年8月,王德勝擔任副場長之後,積極推進農場的經營體製的改革,製定出台了生產隊承包的多個文件,讓八五○農業生產出現了新的局麵。

當然八五○農場也有困難時期。記得1997年8月11日,這個場所屬的糖廠的100多個工人曾在衛星車站鐵軌上靜坐,影響火車運行,造成22分鍾的晚點。當時農場資產負債率超過百分之百,外債超過一個億,工資不能按時發放,隻能用發糧油頂工資,職工生活十分困難。而領導幹部吃喝成風,思想瘓散,紀律鬆懈。全場改革不到位,資產閑置,職工沒有生產積極性。在最困難的時刻,李順上任擔任場長,他以身作則,整風嚴紀,改進領導作風;全麵推進改革,農業上完善家庭農場,推進“四到戶、兩自理”,工業上推進產權和製度和經營體製改革;同時加強民生建設,切實解決職工切身利益問題。結果全場三年走出困境,五年進入了墾區先進行列。

繼任李順的場長鄭緒凱,又把八五○場的工作推進一步。他在紀念建場五十年時說過,八五○的發展曆程是曲折的,發展的曆史是輝煌的。輝煌在於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也鑄就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以“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含的北大荒精神。這是長期奮鬥形成的一種政治覺悟、精神境界、道德品格、行為規範和工作作風,正是這種精神激勵廣大複轉官兵滿懷報國之情和興墾之誌,克服艱難困苦,用辛勤的勞動開墾沉寂千年的茫茫荒原,正是這種精神,激勵幾代八五○人自強不息,不懈奮鬥,八五○才能在艱難曲折的曆程中,發展進步,走向繁榮。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將激勵我們以及後人開拓向前。

總結八五○的曆史經驗,讓劉佳明充滿了信心。

一年後,劉佳明擔任了農場的場長。這當然是一副更重的擔子,他又開始的紅星照耀下的新戰鬥。這時北大荒的建設進入了新的曆史發展階段,但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仍然是北大荒墾區的頭等任務,作為一個場長的職責是組織所有生產要素,確保糧食的穩產。作為鐵道兵在黑龍江省創建的第一個軍墾農場、作為當年農墾部的試驗農場,八五○一直保持著標準化的農業生產的傳統。而劉佳明場長一以貫之,抓住標準化不放,而且使農場連續被評為全墾區農業標準化的標兵。

在北大荒日報上我看到這樣的報道:八五〇農場農業秉承“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理念,麵對新形勢、新挑戰,努力在構建農業標準化體係上探尋突破口,以全麵實施“優農”戰略為契機,以加快國家安全食品生產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規範實施農業技術標準為基礎,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核心,以實現農作物全麵積標準化生產為目標,以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追溯為手段,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一提兩增”,在高基數上再奪豐收,在高起點上再創佳績。

首先,他們築牢農業發展的根基,一是加大農業的農機更新力度,提高農機裝備水平。鼓勵和扶持種植戶更新現代化的農機裝備,逐步向高質量、高科技、高性能、低能耗、低排放和多功能方向發展。2014年農機更新總投入674.05萬元,引進更新各類農機具163台套,農機新度係數達到0.81。農機總動力達到12.33萬千瓦,較上一年提高1.3%,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實現98.7%。 二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田基礎設施。?農場對涉農項目進行整合,把大量資金集中投向農田水利工程灌溉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全麵提高農業抗旱防澇能力。2014年農場共計投資1051.6萬元,重點完成橋、圓涵、機電井、砂石路、溝渠清淤、渠道襯砌、曬水池硬化等設施建設。三是加強監測預警建設,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全球氣候變化異常、種植結構調整加快、病蟲害發生頻繁等因素,給農業抗災減災帶來新的挑戰。農場在夯實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建立一套主動避災、有災防災、積極救災的科學抗災減災新機製,著力於災害監測預警體係建設,購進先進的自動化監控設備,並將氣象、墒情、病害、蟲害信息等通過網絡平台,發給管理人員和種植戶,確保預測預報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第二方麵,農場構建農業標準體係,提升現代農業標準。在實施農業標準化過程中,農場著力於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體係,注重農業的綠色發展,進一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體係、監管體係、檢測體係和追溯體係。製定和修訂了相應管理製度和技術規程共14項;全年通過采取強化基地建設、生產全程監督及禁用高毒、高殘留、致畸農藥等措施,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他們加快推進“三品”認證,加強全程追溯監管。2014年,綠色、有機食品基地認證麵積為44萬畝,認證麵積占全場耕地麵積的87.7%;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5個;2014年9月,35萬畝全國綠色食品標準化(水稻)生產基地通過專家組驗收,旱田有機種植認證麵積9萬畝。新增綠色食品認證個數5個,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識個數6個。農產品質量追溯係統建設項目追溯規模達到15萬畝(水稻),追溯產量8千噸。他們還構建測土配方體係,完善作物施肥製度。2014年,農場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整建製推進,100%實現全麵積、全作物應用配方肥,下擺配方肥6千餘噸,發放測土配方施肥明白卡2200份,舉辦科技入戶、配方施肥技術專題培訓班2期,累計受益職工農戶5千多人次。減少不合理施肥2.2kg/畝,肥料平均利用率提高2.4%。他們還構建種子管理體係,確保農業用種安全。農場種子管理站結合農場實際,加大種子執法力度、強化市場監管,規範種子市場,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篩選出適合本地栽培新品種7個;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種子法律法規宣傳工作;開展春季農作物種子質量執法大檢查;堅持統一供種製度,堅決杜絕私引、越區、越期種植;完善種子生產技術規程、良繁規程、相關製度和應急預案;加強標準化種子檢驗室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