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場長說,回顧60年來的發展曆程,特別是近些年來,八五〇農場轉變思路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突破了以往“就農業論農業”的傳統思維,著重從效益農業、市場農業、標準農業、科技農業、精準農業、生態農業六個方麵謀劃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方向。確立了以農業技術集成化、生產過程機械化、產供經營信息化、全程管理標準化的“四化”目標,努力提高糧食綜合產能。新的一年,我們八五〇農場將繼續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主題,繼續實施科技強農戰略,做到常規技術模式化、重點技術規範化、關鍵技術指標化。以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為牽引,以調結構、增投入、上標準、推科技、強服務為保障,以改造中低產田和服務中低產戶為重點,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切實提高中低產田效能和中低產戶的收入水平,實現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的持續發展。
劉場長說,這幾年我們的農業現代建設方麵還有一個亮點是建成全墾區規模最大的物流園區,已經順利的通過了國家級糧食現代物流示範單位的驗收,是黑龍江省目前唯一一家入圍企業。
我參觀了坐落於場部南部總占地麵積120萬平方米的園區,被它的規模大、功能多而吸引。它以收儲物流和糧食加工為重點,依托鐵路專用線優勢,積極發展倉儲、物流產業。目前,園區內共有20家糧食收儲、貿易、加工、農資企業和單位入駐,安排就業1200餘人。農場通過物流園區的建設,拉動了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農場區域的二三產業迅猛發展。
陪同我參觀的場糧食科科長餘同宴說,幾年來,農場先後投入資金5千多萬元,用於園區“六通一平”和綠化、倉儲等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園區主幹路及外環路全部實現硬化,已完成硬化道路6.6公裏,疏通排水溝渠5千延長米,自來水管道2100延長米,道路綠化10.4萬延長米,修建水泥地坪7.75萬平方米,其中集裝箱場站地坪2萬平方米。園區已建成為鐵道部戰略化裝車點、哈爾濱鐵路局散糧裝車點。2010年,成為黑龍江省首批6個省級稻米加工園區之一和省宏觀調控骨幹糧油加工企業和全省十家百萬噸級物流節點之一。並與中海集裝箱有限公司、中鐵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信風海運集團建立了合作關係,開展鐵水多式聯運。現已開通八五○農場至錦州港和營口港、大連港的集裝箱班列,可到達全國各沿江、沿海主要港口。集裝箱專列開往大連港、營口港和錦州港,標誌著集裝箱運輸業務正式運營。為拓展南方糧食貿易和產品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化解運輸瓶頸,做大物流產業。
沒想到,一個中等規模的八五○農場做出這樣一篇糧食物流的大文章,並以此吸引外商,拉動各方麵產業的發展。在園區我采訪了入駐的華彬糧油經貿公司的女老板於文彬。1990年她在遼寧的鞍山市靠生產勞保用品起家,積累了一定資金後來到北大荒搞經銷糧食的生意,她看中了八五○農場便利的交通條件,更看中了這個地方人的真誠熱情。在這裏成功做成幾筆收購加工和銷售糧食的生意後,2006年她在園區裏買下6千平方米的場地,然後建糧倉和烘幹塔,開始收購八五○及附近幾個農場的稻穀,經過烘幹後,再通過已經開辟的物流通道,把稻穀運到遼寧港轉運到福建、江蘇等地,再加工後出口。現在她的企業年銷售額達到2.8億,利潤500萬,為當地交租30多萬元。於文彬總經理告訴我,八五○的這個糧食物流園區大有前途,他們還要擴大投資,把公司辦成收購、加工和銷售一體化的外向型企業。
劉場長告訴我,他們已經把農場辦到了國外,其發展勢頭很好,完全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路一帶”的思路,也是落實總局黨委提出的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我省“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機遇,鼓勵農業“走出去”的重大戰略機遇,積極穩妥做實“走出去”的工作安排。農場立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開展境外農業綜合開發,依靠境外土地資源提升糧食產能,加快“海外糧倉”的建設。劉場長說,我們農場經過近60年積累,形成了一整套經營現代農業的經驗和糧食高產的技術體係。但農場耕地麵積有限,製約了農場與家庭農場的發展空間。走出國門,帶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在域外土地上發展,既利場更利民,又擴大的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鞏固了兩國的戰略夥伴關係。
2014年,八五〇農場將俄羅斯作為“域外農場”開發建設的重點,加快推進牡丹江管局組建的“新友誼農場”衛星分場的開發建設工作,專門從基層選派了3名工作能力強,作風紮實,生產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組建了領導班子,並配備一名具有豐富俄羅斯生活經驗的翻譯,專門負責和合作夥伴協調,配合農戶生產,增強了班子的實力。與此同時,農場在全場種植戶中,按照“自願報名、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遴選赴俄創業家庭農場,指派專人帶領報名戶兩次親赴俄羅斯實地考察。最終選定在農場表現良好,種植經驗豐富的10名種植戶赴俄創業。通過運作衛星分場和在俄創業的拓源公司合作,簽訂了三萬畝地的水田種植協議。水稻種植麵積大,對機械力量和生產資金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合理配備機械將直接影響生產。在管局黨委和新友誼農場的大力支持下,農場積極申請新友誼農機政策,購置大馬力機車、旋耕機、播種機、多功能機等各種農機具90多台套,協調貸款生產資金1800萬元。解決了農戶的後顧之憂,也為奪豐收、創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去俄羅斯遠東興凱湖畔的西瓦科夫卡村種地歸來的種植戶告訴我,對岸的自然條件和我們相似,生態環境比我們好,可耕種的土地廣闊,利用我們成熟的生產技術和現有的農技設備,特別是獨特的家庭承包經營方式,在那裏合作創辦農場,大有前途。但那裏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已經去的職工是在異國他鄉發揚北大荒精神,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其艱苦程度堪比六十年前的虎林開荒。
我在哈爾濱采訪了公出路過的劉佳明場長,當我趕到八五○農場再采訪時,他已經通過密山的當壁鎮口岸,又去西瓦科夫卡村的衛星分場檢查工作了。因為去年的收成不錯,今年他們準備把耕種水稻的麵積擴大到5萬畝,他看望每一戶遠離家鄉的水稻種植戶,幫助他們解決今年擴大種植麵積遇到的新問題。
看來,紅星也在照耀著興凱湖那一岸的“北大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