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尋根鑄魂當務之急
“寫一部關於軍墾第一場曆史的書”是八五○農場黨委書記張衛華的建議,立刻得到場長劉佳明的支持。這兩位60後的場級幹部工作中相當默契。2010年張衛華從牡丹管局調到八五〇場當書記,原來擔任書記的劉佳明當了場長。場裏的大事,兩人一拍即合。
請誰來寫,張書記的意見是找高手、找大手,其實我既不是高手也不是大手,可能因為是北大荒的老知青,對北大荒的曆史比較了解;可能重要的是因為寫了《仰視你,北大荒》,我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熟知。當時省農墾總局黨委發出通知,全局上下都要學習這篇文章。這樣我就成了北大荒人特別認可的作家了。當然能為北大荒做點事,也是我回報第二故鄉養育之恩的機會,我聽從召喚,欣然前往八五○,在2014年那個多雪的冬天。
張書記親自到哈爾濱接我,回場的路上便是我采訪的機會,路兩旁的完達山披上銀色的盔甲,青鬆翠綠,房舍如童話中的古堡。冬景色雖好,但不如一個軍墾二代的人生風景更迷人。張衛華1963年出生在八五八農場,這個距虎林35公裏、靠近烏蘇裏江的農場,原來是鐵道兵八五○部農場的第四大隊,那是王震將軍親自踏察選的點,然後八五○派幹部擴建成新農場,按當時的說法,這個農場是八五○下的“蛋”。1958年春天,父親作為十萬轉業官兵的一員,從解放軍重慶炮校一路北上,到達密山火車站後,接受王震上將的訓話,然後步行到八五八農場。這個年輕的軍校學員,被眼前廣闊平坦的黑土地吸引了,不能上戰場開坦克了,如果開著拖拉機讓沉睡黑土地翻身,然後種上豐收的莊稼,那有多麼神氣呀!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當上了農場的第一批拖拉機手,然後又把妻子從四川老家接來,安下了家。張衛華作為他的第四個孩子,從小在農場長大。剛會走路,他就跑到地裏看父親開著拖拉機在地裏翻開滾滾的黑浪。那時,他在小夥伴麵前特別自豪。
說起對父親的印象,張書記說,從小知道父親車開得好,籃球也打得好。場裏成立籃球隊,把打球好的都集中到場部的汽車隊當司機,他是隊上的好司機,也是球隊的主力,還當過教練。那時家裏孩子多,生活特別困難,我們總盼著到外地出車的父親給我們帶回好吃的。業餘時間,他經常到山裏打獵或到河裏打魚,所以在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家六個孩子還都活過來了。父親還幫助的別人家,有點好吃的,父親總讓我們給鄰居家送點。現在我和大妹的農場工作,其他四人,兩人在哈爾濱,一個在海南,一個在加拿大,都算有出息,也讓這個曾滿懷壯誌的轉業北大荒的軍官欣然。父親給我們的影響就是一身正氣,任何時候不能損公肥私。在工作上要認真,要負責,一點不能對付。對人要守時,講信用。多想著幫助別人,別想著占人家的便宜。在社會上要為人正派,要靠本事吃飯,不能搞歪的邪的,還是老實人常在。這都是他時常和我們叨咕的老話。
張書記說,也許是受父親的影響,我從小就對技術感興趣,最高的理想是像父親一樣當汽車司機。1982年高中畢業後考上了趙光農技校,學了農機專業,我如饑似渴的學習。最初的想法是不辜負老父親的期望當個技術能手,後來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我對北大荒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也想自己能有所作為。1984年中專畢業後,我被分配到西崗的齒輪廠先當工人,後來又當上了技術員。可能因為工作認真,技術上比較鑽研,1991年被調到牡丹江管局的工業處工作,1993年又被調到局技術監督局工作。也許因為自己愛學習,文字能力還行,1996年被調到局政策研究室工作,2006年擔任了研究室的副主任。這十年的政策研究工作,讓我有機會參與墾區的重大改革的調研和新政策的出台和推進。理論上的進步的同時,也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我還參加了完達山乳業集團、北大荒米業集團、麥業集團和藥業集團的組建工作,也學到經營管理方麵的知識。
張書記說,在這些年的推進改革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以軍墾起家的北大荒墾區在進入市場經濟過程中,思想觀念的轉變麵臨巨大的阻力,因此引發的矛盾衝突不斷,每一次改革都十公艱難。我參加了管局工商運建服企業的關停並轉過程的上訪等突出事件的處理工作,學會了如何在複雜情況下化解矛盾、穩定大局的本事。這對我這樣一個基層幹部都是必修課。
路途很長,故事很多。沒想到這位文質彬彬頗有書卷氣的黨委書記,還是處理棘手問題的高手,麵對攔截火車越級上訪的群眾,他挺身而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智慧和勇敢勸回了情緒激動的群眾,並妥善解決了群眾的合理訴求。
我連聲對張衛華說:“佩服,佩服!”
他說:“我也是急中生智,生怕完不成任務,給上級造成更大的麻煩!”
在八五○農場住下來後,我又采訪了許多轉業的老幹部老戰士,還有場機關各部門的負責同誌。在這期間,我聽到大家對這位黨委書記的評價,說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是和場長搶活,而是幹黨委書記應該幹的活,特別是抓住了收集發掘弘揚“軍墾第一場”的曆史文化,尋根鑄魂,以此拉動全場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強了凝聚力,調動了全場職工加快改革的積極性,推動了實現農業現代的步伐。
後來張衛華向我詳談了他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雖然自己也是軍墾二代,還出生在老一輩開墾的土地上,那是王震將軍最早創立的‘八’字頭的農場,但對這段紅色曆史有所了解,但沒有深刻的認識。一方麵,是老父親從來不在自己麵前炫耀自己當年的開荒的曆史;另一方麵,自己長期關心技術和經濟問題,對北大荒的曆史文化學習不夠。後來到了八五○農場以後,因為工作的需要,我也尋根求源地惡補了八五○場的曆史,仔細翻看了場史和許多老同誌的回憶錄,這才讓我大吃一驚,沒想到這片土地創造了軍墾的那麼個‘第一’!這裏真名副其實的是北大荒精神和北大荒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作為軍墾人的後代忘記了這些光榮,不僅是恥辱,甚至是背叛!”
張書記向我詳細介紹了他對這塊軍墾文化聖地的認識。
他說,八五〇農場具有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優勢,有其他農場不可複製的文化元素,作為軍墾第一場,它的發展史就是墾區軍墾農場的發展縮影,具有獨有的、連續的、全麵的軍墾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