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裏是王震將軍1954年秋天帶領從朝鮮回來的鐵道兵開辦的第一個保留部隊建製和編號的軍墾農場。其次,他又根據八五〇農場建設的經驗,1955年向中央軍委、毛主席請示報告,提出了關於鐵道兵預備官兵在北大荒舉辦國營農牧企業的建議:以八五○農場為基礎,加以擴大和發展,用五、六年的時間,開墾一二千萬畝荒地,可以年產糧食二十億斤,既能儲備後備兵員,又符合國家發展經濟的需要。王震同誌的建議得到中央軍委的采納和批準。王震將軍親臨指揮和實地踏察,確定了以八五○農場為基礎,由此拉開以場擴場序幕。

特別值得紀念的是王震將軍的足跡印滿了這片土地,他多次來場視察,踏查了西崗、寶東、愛民各點的荒地。踏查中指示:“我們要腳踏實地,實行五邊(即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擴大、邊積累)的建場方針,艱苦創業,要搞出一套係統經驗,以擴大開荒,建設新場。”並於4月下旬,在現一隊一號地,王震將軍親手點燃了第一把荒火,打響了部隊墾荒第一炮。餘友清帶領職工試驗人拉犁開荒,使第一年人工開荒達九萬多畝,用豆鏟點種的三萬多畝大豆,糧食單產高出當地農村水平。當年建場,當年開荒,當年播種,當年豐收的喜悅,為職工紮根墾區,大規模開發墾區,擴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農場站穩腳根之後,王震將軍指示餘友清說“母雞該下蛋了”。從1956年2月5日,餘友清派出三路踏查小組分赴穆棱河南北、寶清大禾鎮、南橫林子、饒河沿江一帶十餘處,為擴建新場選擇開荒布點的位置。至1957年底,先後建立起用“八”字頭命名的12個農場。從此,一個農場群在北大荒沃土上鋪展開來。

更讓我們驕傲的是八五○農場是鐵道兵和十萬轉業官兵進入完達山下開發密虎寶饒區域的集結地和驛站。1956年4月和5月,王震將軍兩次來信指示八五〇農場修複密虎鐵路做為農場專用線,準備運送農機具和迎接大批複轉軍人的到來。農場設立了施工指揮所,抽調人力投入作業,於5月底修通,並修築了愛民至虎林的公路和通向大杠的公路,以及迎門頂子一段公路。這些工程,為墾區的發展,做了準備。

6月以後,鐵道兵二、三、四、五、六、九、十一等師和一個軍官預備隊共有1.74萬名複轉官兵陸續來到墾區。1958年3月起,從解放軍總部、空軍、海軍、炮兵、裝甲兵等十萬轉業官兵陸續來到北大荒,分配到八五〇農場有1.2萬人。4月13日,王震將軍在密山車站廣場召開了萬人誓師大會,指揮複轉軍人向荒原進軍。

和許多農場不同的是1958年4月以後,中央國家機關27個單位共送來925名右派分子,來到北大荒,這其中有許多中國最優秀作家藝術家學者進入八五○這片土地。對這些被流放的文化人是不幸,但對這片偏遠的文化寒地是天大幸運,因為他們的到來,創造了北大荒文化的春天。虎林——八五○是名副其實的北大荒文化的發祥地。在王震將軍的關懷下,1957年在虎林創辦了《農墾報》(現在的《北大荒日報》),1958年創辦了《北大荒文化》、《北大荒畫報》、《北大荒文藝》,這些媒體的宣傳,在開發建設北大荒過程中,在建設墾區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苦難中,這些藝術大家們沒有停下手中的筆,聶紺弩先生在此地創作的《北大荒歌》成了“千古絕唱”。丁聰創作的《北大荒素描》為北大荒留下了一筆可貴的文學財富。在北京來的名家的影響下,八五○農場一批青年破土而出。比較有影響的文學創作者有張惟、王主玉、羅國士、張開平等。在張惟的小說《第一書記上馬記》受到錯誤批判時,聶紺弩仗義執言,與以保護;王震將軍還給張惟寫信,鼓勵他繼續努力創作。轉業軍官羅國士與下放的劇作家沈默君合作寫了著名的電影劇本《革命自有後來人》,後改為全國人民喜愛的現代京戲《紅燈記》。轉業軍官範國棟在吳祖光指導下創作的大型話劇《雁窩島》,後改為電影《北大荒人》成為了北大荒譽滿全國的文化經典。

張書記還說起,當年八五○、八五二、八五四等農場近萬人的伐木大軍,開進完達山原始森林伐木,支援首都“十大建築”,還有五震將軍親自帶領5千大軍建設北大荒的第一大型水庫雲山水庫,其中有無數可歌哥泣的故事,為此犧牲的轉業官兵還長眠在大山中水庫邊。為開發建設八五○這片土地,可能流血犧牲的建設者最多,他們死在艱苦卓絕的開荒、伐木、修水庫的勞動中,死在自然災害造成的饑寒交迫的環境中,也死在殘酷的政治運動中……

“往事不堪回首,有時農場的職工還能在地裏挖出當年死亡人的殘骨。鄭加真先生寫的那部《北大荒流人圖》中許多悲慘的故事都發生地八五○這片山河間。勿忘我們曾經曆過的苦難,才能更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

張衛華書記說得很沉重。

他說,研究八五○的曆史你會發現,因有了八五○軍墾第一個場,才吹響了轉業軍人大規模開發北大荒的號角,拉開了北大荒開發建設的序幕。而且八五○還是墾區第一個實驗農場,王震部長在這裏開始了科學種田的試驗,開始北大荒向農業現代化邁進的步伐。1956年4月5日,梁軍於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畢業,率領32名應屆畢業生來場實習,在他們的帶動和幫助下,機務隊伍素質、管理水平、田間機械化程度顯著提高。1962年5月,王震將軍親自偕同北京農大教授來場講學,著名農業教育家、植物病理學家沈其益,著名農業教育家蔡旭等專家都曾在農場親自擬定協作試驗課題,開展科學研究。“六五”至“九五”期間被列為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試驗示範區。被稱為中國“北方水稻之父”的徐一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是在八五〇場一隊開始研究水稻的旱育稀植的國家課題並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開始了整個墾區的種植結構的革命。

從1959年12月16日,農墾部正式決定八五○農場五分場為“農墾部實驗田”,將五分場建成一個大型機械化農場,場部按小城鎮規劃,建設共產主義新村,名為“衛星城”,計劃全場職工都集中住在衛星城住宅樓裏,來回乘汽車到各田間作業點勞動。這也是現在正在進行的以“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裏”為目標的城鄉一體化小城鎮建設的序曲。八五○農場又是整個墾區城鎮化建設的“領頭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