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了張書記的對本場曆史文化研究的目的。八五○可以說是北大荒軍墾曆史的縮影,三代創業者經過六十的奮鬥,在這片荒原上建起了國家的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建成了富饒美麗具有獨特風韻的“紅星城”,為全墾區提供了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孕育了“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

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在《北大荒之路》中指出:“北大荒直接繼承和發揚了人民軍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吸收、融合和延伸了包括延安精神、南泥灣精神在內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一代代北大荒人用汗水甚至生命鑄造了這些寶貴的精神產品,成為鼓舞和激勵北大荒人不斷奮進的不竭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

張衛華書記特別強調,八五○人不能忘記這片土地最早的開發者是“一顆紅星頭上戴,革命紅旗掛兩邊”的軍人,他們和後來加入的山東支邊青年、城市知識青年和廣大科技人員、當地的幹部、農民,甚至還有勞改就業人員,共同發揚革命戰爭年代的戰鬥精神,以逐漸形成了融合了軍旅文化、城市文化、齊魯文化、黑土文化特色的獨特的北大荒文化。這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的魂。

張衛華說,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地朝著目標前進。

其實對我們一個農場也是這樣,通過發掘曆史文化,弘揚北大荒精神就是解決“我是誰、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問題。找到了根,我們就會在任何情況下站穩腳跟,勝利時不自滿,困難時不氣餒,失敗時不喪誌,堅定不移地按著既定目標前進!

幾天前張衛華來哈爾濱參加今年的總局黨委擴大會議,會後他對我說,局黨委書記王兆力在報告中的一段話,對我們鼓舞很大。王兆力說——

北大荒精神是墾區的根、墾區的魂,任何時候墾區都不能丟掉北大荒精神這個傳家寶。墾區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設要突出弘揚北大荒精神這條主線,用北大荒精神凝聚墾區廣大幹部職工力量,提振廣大幹部職工士氣,激發廣大幹部職工幹事創業激情。要把弘揚北大荒精神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形成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和追求。

張書記告訴我,現在農場的老一代墾荒者漸漸老去,而大批的新職工對我們老傳統知之甚少,加強對他們的北大荒教育是當務之急,一方麵通過一係列學習活動,給予灌輸,同時要用現代化的手段,用生動員活潑的方式給予思想上的引領。在方麵我們還有幾件具體的事要辦:

一是要建一個軍墾博物館。博物館將全麵係統地展示軍墾農場的發展曆程及在發展過程中產生的重大作用。

博物館分這樣幾個部分,第一部分:“屯墾戍邊史”,主要是介紹從秦漢到清代中國的屯墾戍邊曆史;介紹日本侵華十四年間,在東北以開拓團的形式屯墾,以失敗告終的過程。同時也介紹國外屯墾戍邊的相關資料。第二部分 “共產黨領導下的屯墾史”。一是三五九旅在南泥灣大開荒情況,王震將軍根據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指示,生產、紡織、自救,打破了日本、國民黨的封鎖,創造了南泥灣精神。二是陳雲同誌主政東北,根據毛主席提出的建立穩固的根據地,組建了由榮轉軍人開創的軍墾農場。三是餘友清同誌根據王震將軍的指示,在密虎寶饒千裏踏查建立第一個軍墾農場,掀開了中國軍墾建設史的高潮。其中重點介紹以下內容:八五○農場誕生過程;以場擴場,“老母雞下蛋”過程;十萬複轉官兵來墾區開發建設過程;對來墾區的複轉官兵中的優秀分子、傑出人物的事跡和動人故事;軍墾文化隨軍墾事業的發生和發展情況;軍墾社會事業的發展情況;支邊、知青、大專院校知識分子參與軍墾事業的建設情況。第三部分,展示現在農場發展情況及未來農場的展望。

二是建設“第一軍墾”廣場。在廣場中心塑一個王震將軍雕像,同時為餘友清等幾位軍墾農場創建者立群像,周邊建設一些反映墾區各個重要發展時期、重要事件的塑像等。

三是建一個軍墾戰士陵園。把老軍墾、烈士的骨灰安放在陵園裏,為後人提供祭祀、瞻仰、追思先輩的的地方。

張書記說,這幾項工程是我們的長遠設想,我們要量力而行,分步實施,逐步推進。

另外,我們還建一個拓展訓練基地。融入軍墾、支邊、知青、部隊的元素,原還當年生產、生活的場景。建50年代建場初期住的馬架子、地窨子、土坯房等建築,及知青大通鋪等設施;複建當年大食堂,提供大碴子、窩窩頭及豬肉燉粉條等當年主要食物;置辦軍墾人穿的各種服裝,根據不同季節,提供拓展活動套餐,如春季人拉犁,翻地、播種、夏鋤草、秋收揚場、扛包等活動,也可提供老式收獲機、拖拉機實際操作活動。同時還有紅色文化的演出活動。以教育本場青年學生為主,同時也吸引場外遊人,促進本場紅色旅遊的發展。

我們還想打造一條集自然風光、非國有經濟發展的旅遊線路。在東溝水庫建萬畝果園基地,紅樹莓漿果基地,蘑菇種植基地,成為采摘娛樂就餐的場所。經營完達山草原,盡展自然風光。沿金溝水庫、平山林場,建一條砂石路,建一個獰獵場,利用有山、有水、有草地資源優勢,出租自行車、電動摩托車、漁具、帳篷等,經營野餐、野炊食宿,推出騎車、釣魚、爬山、獰獵等項目,鼓勵更多的人來這裏體驗真正的北大荒良好的自然生態。

為了紀念建場六十年,我們想寫一部書,以歌頌第一任場長餘友清等老一代開荒者為主為,反映八五○農場建立六十年來的業績,使北大荒精神形象化,為本場革命傳統教育提供生動教材。

“這件事就靠你們作家了!”

張書記熱情地和我握手,我說會盡力而為的。

看來,八五○農場黨委已經把尋根鑄魂、弘揚北大荒當成當務之急了。當然這也是他們的長遠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