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春風又綠北大荒

春回北大荒,青山染綠,江河湧動,大地鋪錦繡。

我驅車奔馳在完達山下,那六十年前王震將軍帶領的鐵道兵將士點燃第一把荒火的土地上。高大的青楊樹如受閱的士兵,整齊地排列在通向天際的公路旁。青楊樹下,簇擁著盛開的桃紅,她們像為英雄獻花的美麗姑娘,搖曳著身腰,抖落了滿地的花瓣兒。路兩旁的田野,如黑油油的絨毯,被大型播種機梳理得條理分明,筆直成線。那隆起的壟脈裏已播下希望的種子,像受孕的少婦般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你再看路的這一邊,解凍的穆棱河和七虎林河把消融的雪水,結構成一片片晶瑩的水麵,像詩行一樣的田埂把水麵圍成一個個為春姑娘化妝用的鏡子,閃爍著迷人的光彩。那田園邊拱起弧形的半透明的蓬帳裏,長出茸茸的綠芽,那裏是春姑娘待嫁的新房。

前麵是什麼?蒸騰的霧靄中,我看見了色彩斑斕的亭台樓宇,在綠樹的掩映中,影影綽綽。那不是仙境中的海市蜃樓,而是我們墾荒者的新村,那是勞動者的別墅群。你沒看到村邊的大型農機停放場上,那像星球大戰的機器人一樣的大型收割機嗎?你沒看到別墅門前的小路上,從轎車裏走出的穿著工裝的家庭農場的當家人嗎?他的手機響了,是那家公司要預訂了他今年的全部水稻。他笑了,是不是太早,秧苗剛剛插下!

這時,我的心裏突然湧起那幾句北大荒人耳熟能詳的詩:

繼承下去吧,我們後代的子孫!

這是一筆永恒的財產——千秋萬古長新;

耕耘下去吧,未來世界的主人!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

這是詩人郭小川寫的《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可能你會背這首詩,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首詩就萌發在八五○農場的這片土地上。

據詩後所記,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是“1962年12月——1963年1月24日,於虎林——北京”。我翻看了這個時期郭小川的日記(感謝我的朋友郭小林贈送給我他父親的“全集”),其中這樣的記載:

17日(1962年11月) 晚九時到王震同誌處,十時出發。

18日 七時醒,車過山海關。讀書,與同伴談北大荒。晚上誤點,夜一時到哈爾濱,住107招待所

25日 火車向密山、虎林出發。上午十時到虎林,現有人口四萬。

29日 上午參觀八五○總場的木材加工廠和修理廠。下午與幾位老同誌談話。

30日,上午,等著與餘友清場長談話,未成。下午,同他談半小時,看於紹康。

1日(12月)早八時上車,到八五○、農墾部的試驗農場(原五分場),聽王(震)講話。

7日 今天沒有安排什麼節目。上午看材料,給友人寫信。下等擬寫關於北大荒的詩……

1月(1963年)10日左右——1月24日 寫成《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詩。

1月27日 上午,哪裏也沒有去,在家讀《人民日報》社論和四版上的《迎春詩會》,《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也登在上邊。

看來,郭小川的這首詩確實孕育在八五○農場,在參觀了農場和采訪了第一任場長餘友清等許多老同誌之後,萌發他的詩緒,回京後他完成了這部詩稿。他的詩就是從1954年冬天餘友清帶領鐵道兵挺進虎林荒原寫起的:

永遠記住這個時間吧:一九五四年隆冬時分,

北風早就吹裂大地,冰雪正封閉著古老的柴門;

永遠記住這些戰士們吧:一批轉業的革命軍人,

他們剛剛告別前線,心頭還回蕩著戰鬥的煙雲。

野火燒起來了,它用紅色的光焰昭告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