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更加關注自身了,也更加關心對方了——這畢竟是世界的兩極,尤其隨著社會的發展,性別的比較會因新的問題帶來新的思考,而成為越來越有意思的事情。
我有我的觀點,也有我愛情的牢固與否及婚戒的明亮程度——若能擁有一段鑽石的婚姻《堅不可摧且沒有陰影),堪以證明其一生的勝利。黃金與鑽石,分別是塵世間男男女女心目中幸福的化身。隻有獲得夢寐以求之物,才能享受到那份勝券在握時幸福感——幸福才是人生的本質。
鑽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據科教片介紹,鑽石是地質運動的產物,多埋藏於海底,與礫石相混淆,潛水采掘——它才能像仙女一樣抵達人間,成為貴婦人身上的裝飾品。鑽石能使人一夜致富,就像水晶鞋一樣。同樣,沙裏淘金也非立等可取之事,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雖然男人最愛做淘金夢。男人熱愛黃金,女人熱愛鑽石,這也是無法阻止的事情。地球仿佛就是圍繞黃金與鑽石而運轉的——這是世界的原動力。鑽石的計量單位是克拉。黃金則以盎司來計算。特此說明。男兒膝下有黃金——反過來說,黃金也構成他們的尊嚴。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女人也希望自已的心在愛情中擁有鑽石的品質(或稱水晶心),而不是長一顆玻璃心。玻璃心是愛情的易碎品。
男人像熱愛黃金一樣熱愛女人,相信真金不怕火煉。
女人像熱愛鑽石一樣熱愛男人,相信海枯石爛不變心。
北京姑娘與上海艾子
意習睹娘北京姑娘適合走在大街上——而且最好是寒風凜冽的冬日大街上。因為身材高挑,所以足蹬皮靴、身穿風衣或羽絨服的城市女獵人裝最能烘托其魅力。若是臉蛋凍得紅樸樸,偏偏還手執一根冰糖葫蘆,邊走邊旁若無人地說笑——那就更像了,且增添幾分童趣。
看著她們長發飄飄地迎麵走來,整個冬日的布景頓時變得溫馨又活潑,你簡直會下意識地側身讓路的。北京姑娘的道路,似乎向來就應該是暢通無阻的——一條可以載歌載舞的金光大道。她們即使在露天的大街上(以及一切公共場合)閑逛,都像置身於自己的家庭中一樣逍遙。她們無形中已把自己當作這座城市的女主人了(一群年輕的女主人)。所以她們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無論政府大樓、五星飯店、前朝皇帝的宮殿抑或歐美大使館),其目光都是平視的。你很難從她們的眼中發現崇拜、仰慕、好奇、驚訝之類的神情。該見的世麵似乎已全都見過了。因而北京少有真:正追星族。沒準她們的熟人中就有誰是大明星,或者,她們經常有在商場、酒吧、音樂廳或賓館撞見某明星的機遇,已達到無動於衷的境界。
我初來北京時正逢冬日。大街上的姑娘們給了我這樣的第一印象。從此我想起北京姑娘,就覺得她們最如果你偏愛靜止的美,最好去找園林般雅致的江南女性。北京姑娘一貫的作風都是落落大方的,甚至有點大大咧咧。她們不是溫室裏的花朵,仿佛天生就是在露天的環境裏成長的——離太陽最近,保持著挺拔的身軀與健康的膚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她們是全中國最典型的大家閨秀(與小家碧玉相區別),是首都的女兒,擁有外省婦女所難得的開闊的視野及非凡的自信。她們不相信神話,隻相信自已。相信自己的所在,就是世界的中心。她們確實已經把北京這座國際大都會當作自己的家長。正如她們知道每天上班時路過的那一係列著名的建築物(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中央電視台等》,就是這個泱泱大國的屋脊。北京姑娘的所謂貴族氣質,就是這樣在耳濡目染中培養的。尤其值得讚美的,是她們在高貴中不晟高傲,甚至還有幾分俠氣。她們接人待物比較慷慨、豪爽、幹脆利落,不掩飾自己的觀點,講原則,並且嫉惡如仇——或許是受其父兄的影響?司馬遷早就說過:燕趙多慷慨悲歌之±。
自然,當代的北京姑娘,不同於清朝的還珠格格謂格格,即王爺的女兒,也與老舍〈駝祥子>裏的虎妞大有區別。不管她們從小在胡同裏長大,抑或養尊處優地生活在機關大院,一旦走在大街上,她們的神態總是那麼平靜一一你從她們眼中肴不見一點往事的影子,仿佛一到成熟的年齡,她們就與這座現代化都市水乳交融了。北京構成她們共同的血統。你不會覺得姑娘們隻是街頭的風景、水麵的浮萍,她們的氣質與北京的精神達成了統一。
擠在公共汽車上。或在其它社交場合,我喜歡聽北京姑娘說話,吐字標準,語音清晰,個個都像播音員。而且隨時能夠打開話匣子,事無巨細聊個沒完——在北京落戶是幸福的,可以每天親耳聆聽這聲情並茂的廣播,北京姑娘的交談方式很有特色,講什麼都像是親身經曆,且不乏幽默感為調劑——這簡直是文學筆法,京腔京韻特適合作如此渲染,捧出色否嘛俱坌陰一堪兀
米魈:籃。舊出疋”工其父兄影響——北京人以能侃善辯著稱。
我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第一年在校對科鍛煉,校對科皆是女同胞,每天說笑聲不斷,我算是領教了她們的口才——有春秋戰國時縱橫豪邁的遺風。談鋒犀利,使你有一點點疼,有一點點癢:還有一點點被點穴後的酥麻與快感,你會越來越佩服這種聰明才智:她們是如何從常生活中,從自己和別人身上,發掘出如此之多的笑料?北京姑娘,長一伶牙利齒,而且她們的大腦中也有一架運轉得飛快的齒輪——那是咬合思想的,這使她們的語言與思想同步,由此可見,北京姑娘是為快樂而生的。她們掌握著一門快樂哲學。
快樂才是其生活的最高價值。視名利如浮雲,卻以快樂為靈魂。所以北京姑娘給我的印象除r自信,就是樂觀。她們是因為自信才樂觀呢,還是因為樂觀才自信?我一直沒有找到確切的答案。因而她們身上的自信與樂觀,也水乳交
融——仿佛天生就具備的。我隻能將之歸納為城市的功勞:身為北京的女兒,是城市賦予她們以與自身同樣性格特征——使她們成為陽光型的女性,少有憂鬱與陰影。她們畢竟是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長大的,清澈、真實、透明度很高——如同水與鏡子,乃至天空。和具有水與鏡子的品質的女孩相處,你會很輕鬆的,沒有過多的心理障礙。她們身上的自信與樂觀,很容易感染你——仿佛也被你分享了。在這座城市裏,你永遠覺得天氣很好。北京姑娘是看電影、談戀愛、逛商場、聊天、演小品、商業合作乃至出門旅遊的最佳夥伴。尤其是聽她用標準的普通話跟你談情說愛,會有正宗的感覺——怎麼就跟配樂散文似的?或許,北京姑娘本身,就是散文化的女性吧。抒情、議論、敘事皆宜。
上海女子既非小家碧玉,又非大家閨秀——她們本身就是對古典與傳統的一次美麗的背叛,無法用固定的模式來形容其千嬌百媚的風韻。正如上海是近代以來最早受歐風美雨熏陶的國際大都會,此地的女子也是全中國婦女中都市化、西洋化的捷足先登者——用舊有的說法即摩登女郎。在這個婦女一度纏足的古老國度裏,第一雙離跟鞋肯定是上海女子穿上的,然後邁著模仿巴黎模特的貓步,昂首挺胸、揚眉吐氣地率先走進霓虹燈閃爍的摩登時代。以此類推,第一支口紅、第一瓶香水、第一條超短裙,也肯定是從上海灘開始流行的在物質享受與消費的許多方麵,上海女子都勇敢地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領導新潮流。她們刻意求新(俗話說即趕時髦)的審美觀念及其實踐,確實大大地拉近了現代化與中國婦女傳統生活的距離。尤其在二十世紀之初,上海女子身上帶有最鮮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色彩
——或者說是時代裂變造就的混血兒。據說不同種族的混血兒大都綜合了雙親的優點,上海女子作為東西方文化的混血兒,也是如此。她們是第一代中西合璧的美人。
整整一個世紀,她們都是在繼承與反叛的矛盾統一論指導下潛移默化地發展著自己。上海女子永遠在成長(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接受新生事物的過程),也就永遠不會變老。她們總能想出層出不窮的花樣走在全中國婦女的前列——並以此獲得一份心理上的優越感。這是需要勇氣的(她們注定要生存於兩種文明.的夾縫)。這種勇氣又是從何而來?難道是上帝給予的?想來想去我們隻能下這樣的結論:上海女子是為美而生的——她們天生就愛美,甚於愛其它的一切。追求完美是她們生活的意義及其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