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3 / 3)

所以我麵對北京被前人歌詠過無數遍的名勝古跡、風情景物,仍然有那麼多新的感受,有那麼多新的感受要傾述。瓶子是舊的,酒卻是新的。

衣服是舊的,補釘卻是新的——它們增加著、擴張著、延續著,努力刷新這件舊衣給觀眾的印象。這已是一件不斷蛻變著的新衣,一件夢的衣裳。我剪輯著城市的曆史與現實,獲得反襯或互補的效果一一哪怕我的筆法無法解構其靈魂。我相信這斑駁的圖案是無法模仿的,卻又是可以辨認的。

我試圖自己動手給這部城市之書設計封麵,腦海裏首先浮現的總是天安門的形象。無論從何種意義上來說,天安門都是北京當之無愧的封麵——全世界都熟悉這北京的麵孔,中國的麵孔古老與智慧的象征。它籠罩著東方文明的光輝。這是一道麵對現實敞開的曆史之門,又是道麵對曆史敞開的現實之門——我在這時間的門檻上徘徊著、沉吟著,甚至無法肯定自己的身份:是作為朝拜者呢,還是作為守望者?全中國人都會唱《我愛北京天安門》——它以兒歌的旋律,啟蒙了幾代入的童年與青春。天安門是億萬國人愛的核心,我對北京的感情,永遠帶有童貞的性質。以詩人的童心來歌頌一座古城。為天安門礙詩,為天安門寫傳——是我至今所做過的一個最大的夢。也許我不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但我做過一個偉大的夢。在城市的影子裏,我活得很真實。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齒輪與麥穗環抱著天安門,天空門上空是五顆星星——所以我有理由一再重複:天安門是北京的麵孔,更是中國的麵孔。這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再熟悉不過的圖案了——我們在國徽的照耀下安居樂業。上海詩人默默寫過一首<國徽上》:“我們在國徽上收獲民族迷人的性格,汗淋淋的國歌響徹雲霄”他渴望在國徽上的天安門前種植一個浪漫的約會。國徽上的圖案或許是最袖珍的藝術品了。但其發行量卻是最大的——各種麵值的人民幣上都印刷有它的形象。我尤其喜愛硬幣背麵陳列的國徽圖案,凸凹有致,耐人揣摩——這是被多少億人親手撫摸、用汗水擦拭過的天安門啊!我甚至覺得:最微型的浮雕,通常體現在一個國家的硬幣上——這是連窮人都能夠隨身攜帶的麵值最小的藝術品。

無論在曆史抑或現實中,天安門既是屬於偉人,屬於英雄的,又是屬於平民的。平民化的天安門形象,同樣在民間、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廣泛流傳——天安門的形象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反而被放大了。天安門與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命運息息相關。這是它無微:卞至的溫柔與力量。甚至使清貧的人也會覺得富有呀。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完整的天安門,並且在它的凝視中勞動虧消費、創造與收獲——這是天安門賦予的平等的權利。自949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天安門的形象便被移植在新中國的國徽上,迄今已整整半個世紀了。這是天安門所反映的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曆史,也是它最引以為驕傲的一段曆史——在此之前它還承載過更多的滄桑與榮辱,它的存在就是一部血淚書寫的民族傳記,哦,天安門——中國的一麵鏡子!

這麵鏡子是包羅萬象的,它接納崇高,又不拒絕平凡;接納榮譽,又不拒絕樸素;接納巨人,又不拒絕平民每位中國人都能從中透視出跟整個民族共同經曆的歲月裏自己的往事。

我創作這部書的過程,無疑也是一次給這座城市——包括給自身照鏡子的機遇。我不能說沒帶有這樣的夢想:渴望借助這麵博大的鏡子,照得見自己投京後的生存狀態與情感軌跡;渴望能從鏡麵裏映射的茫茫人海,捕捉到一絲屬於自己的影子有記憶作為證明。有文字作為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