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員工在責任麵前,充當置身事外的“旁觀者”(1 / 2)

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淩晨3點鍾,一位年輕的酒吧女招待被一個殺人狂殺死。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附近住戶中有38人看到女招待被刺的情況或聽到呼救聲,但沒有一個人出來救援,也沒有一個人報警。

事後,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人性的異化與處事態度的冷漠。

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並沒有認同這些說法。對於旁觀者的無動於衷,他們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他們專門為此進行了一項試驗。

他們尋找了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和一名假扮的癲癇病患者進行試驗,讓他們以一對一和四對一兩種方式,保持遠距離聯係,相互間隻使用對講機通話。事後的統計數據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交談過程中,當假病人大呼救命時,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85%的人衝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隻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

這個試驗,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令人信服地解釋了克尤公園現象。兩位心理學家把它叫作“旁觀者介入緊急事態的社會抑製”,通俗地說,就是“旁觀者效應”。他們認為,在出現緊急情況時,正是因為有其他目擊者在場,才使得每一位旁觀者都無動於衷,大家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人的反應。

在生活和工作中,置身事外的“旁觀者”可謂無處不在。

大家可能看到過媒體曾報道小孩子的落水事件。旁觀者甲本想下水救人,又有些猶豫,他在看其他目擊者乙、丙等人的反應。轉念一想,這麼多人都看到小孩子落水,總會有幾位下去救的,自己就不下去吧。猶豫之間,小孩子被水吞沒了,結果居然沒人下水。甲不禁心裏有些自責,再一想,要責怪、要內疚、要負責任,也是和乙、丙等數十人共同分擔,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他走開了。

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為受難者提供幫助。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麵。

很多時候,眾多的旁觀者分散了每個人應該負有的責任,最後誰都不負責任,這種現象在企業裏俯拾皆是。

在一家大公司裏,一台運料汽車在廠區裏麵漏了油。吃午餐的時候,幾百名員工路過那裏都看見了一大灘油跡。董事長看到這種情形後火冒三丈,下令以這件事情作為公司的典型教材,召開全體管理人員大會來談這個問題。董事長認為,這件事是管理人員的極大失職。讓全公司幾百名員工看到廠區路麵上遺漏的一灘油或者一堆沒人打掃的泥土,無異於給員工留下一種公司對質量要求不嚴的印象。員工因此就會在工作中懈怠,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這將比一次重大安全事故造成的後果還要嚴重!為此全公司認真地作了反省。

“旁觀者責任分散效應”的實質是個人責任心的模糊。在企業裏,它的危害不容小視。有的員工認為,公司這麼大,其興旺、衰敗都不是自己能控製的,於是,他們就對力所能及範圍內的事務熟視無睹了。看到有人私自拿走公司的物品,他們裝作什麼也沒發生;遇到顧客上門投訴,他們為圖省事,一句“這不關我的事”應付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