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員工責任意識淡漠,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1 / 2)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這是大家熟知的一句歇後語。然而,在很多企業和機關團體裏,這句熟知的歇後語卻演變成了很多人對待工作的態度。

我們都知道這個佛家故事,有個小和尚在一家寺院專司撞鍾之職,他每天都能按時撞鍾,但半年下來住持卻很不滿意。住持說他不能勝任撞鍾一職,便把他調到後院做一些砍柴挑水的工作。

小和尚不服氣地對住持說:“我每天準時準刻地撞鍾,也撞得很響亮,怎麼說我不能勝任撞鍾一職呢?”

住持耐心地對他說:“是的,你每天按時按刻地撞了鍾,鍾聲也很響亮,大家也都聽見了,但你撞出的鍾聲空洞、疲軟,沒有一點感召力。鍾聲是要喚醒沉迷的眾生,因此撞出的鍾聲不僅要洪亮,而且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而我卻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

小和尚聽了住持的話後,麵有愧色,無話可說,隻好去劈柴挑水。

其實,在我們的一些企業裏、政府機關裏,類似小和尚的人是大有人在的。職場上有相當一部分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抱著混日子的態度來做事。這樣的員工,自然也是老板最傷腦筋的人。

早晨的鬧鍾響了好多次,某公司的銷售人員方軍才從床上掙紮起來,一天的痛苦工作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早餐還沒顧得上吃,方軍便匆匆忙忙地趕往公司。跨入公司的大門時,他還是神情恍惚,坐在會議室睡意蒙朧地聽著領導布置工作。

上午,方軍被安排拜訪客戶,但出去時卻忘了帶客戶需要的資料,結果遭到拒絕和冷遇,一筆訂單被他搞砸了。這時他的心情簡直糟透了,好像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似的。

下午,方軍回到公司,懶懶地坐在辦公桌前給客戶打著回訪電話,心裏卻想著下班去哪裏消遣,晚飯吃些什麼。臨近下班時填工作報表,他胡亂地寫上幾筆,便飛奔出公司。就這樣,方軍一天的工作結束了。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鍾……方軍就這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得過且過。他從不花時間學習,懶惰、思想消極,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從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麼,有哪些經驗、教訓;從不認真研究自己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產品;從不用心去想一想在銷售產品的過程中為顧客帶來了什麼樣的服務和滿足,顧客為什麼會拒絕……這就是方軍的真實工作寫照。

到了月底結算工資,怎麼這麼少?真沒意思,看來該換地方了,於是方軍非常牛氣地炒了老板的魷魚。兩年下來,他換了五六個公司。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時間就這樣流逝了。結果方軍是“三個一”工程:一事無成,一無所獲,一窮二白!

“什麼樣的心態造就什麼樣的人生”,我們平時麵對工作以什麼樣的心態去麵對呢?一種人是認為我在為老板打工,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了,有這種思想的人的職業生涯相信也不會有大的進步;另一種是做事業的心態,不單單把工作看作一種職業,而是看作自己的事業,相信這種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取得進步。

得過且過型員工有一個最大的特征,那就是對待什麼都無所謂。一旦某個員工有了得過且過的心態,責任心也將遠離他而去。

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對於企業的侵害遠遠超過其他因素,它就像是一場瘟疫,有著很強的傳染力。一個人的得過且過很快可以發展成一個團隊乃至整個組織的得過且過。由此,整個組織都將失去責任意識。

人力資源專家黨向陽在《現代企業文化》雜誌上說:“敲鍾是小和尚的必修課,工作是企業員工的必修課,我們更應該深刻地反思:我們為什麼而工作?究竟是為了薪酬、理想和抱負,還是為了自己和企業的未來而工作呢?其實我們每個人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薪酬回報而努力,同時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創造未來而努力。既然我們身置其中,那麼就應該全力投入,就應該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絕對不應該以旁觀者角色或是指指點點,或是牢騷滿腹。”

我們每個人從事的工作其實就好比小和尚麵前的鍾,如何敲鍾,如何幹那份工作,大抵有三種態度:

一是坐在鍾前,人在“心”不在,想敲就敲,不想敲就不敲,屬於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能混過去就盡量混,反正能拿到工資,不混白不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