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笑話:
問:您認為莎士比亞怎麼樣?
甲:還行,隻是口感不如“人頭馬”。
乙:嗨!莎士比亞是一種甜點,您怎麼當成酒了!
莎士比亞,何許人也?酒乎?!甜點乎?!可憐莎翁一代文壇泰鬥,卻被兩個不懂裝懂的無名小卒作踐成“穿腸之物”,真令人哭笑不得!笑話雖短,發人深思。它告誡我們:不要不懂裝懂。
不懂裝懂的人,生活中著實不少,有人為了麵子、為了迎合討好某人或為了職位不懂裝懂。可怕的是,在企業占據重要職位的人不懂裝懂,就會給企業帶來許多損失,尤其是技術上問題解決不了還會誤了事。
袁峰初中未讀完,就頂父親的職到機械廠做銷售員。他憑著能說會道、頭腦靈活,當上了銷售經理。
2007年3月,袁峰在朋友的牽線下,應聘到一家外企做銷售副主管。經試用,袁峰與公司簽約5年。
由於是外企,公司很多地方都用英文。為了不暴露自己是個“英語盲”,袁峰看英文合同從來都是“打哈哈”。有一次,袁峰代表公司簽的合同出了漏洞,公司為此損失了一筆錢,老板非常憤怒,對袁峰發火說:“你這人濫竽充數,不懂裝懂,你想害得我破產呀?你賠償我的損失!”
此時袁峰才傻了眼。
不懂裝懂其實是自欺欺人,是在工作中對待缺點和不足的一種遮掩。人不可能對任何事情都很了解,必然有很多需要彌補的地方。不懂裝懂就像給不足之處蓋上了一塊遮羞布,施了個障眼法,暫時擋住了別人的視線,使自己得以苟延殘喘。豈不知到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不懂裝懂者終究要為自己的欺騙行為付出代價的。
對自己不懂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
我國先哲孔子曾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孔子的話告訴我們這樣的哲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願意說出“不知道”這三個字,認為那樣做會讓別人輕視自己,使自己沒有麵子,結果卻適得其反。
其實,對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尊重。
有一位學問高深的老教授,會講五種語言,讀書很多,語彙豐富,記憶過人,而且還經常去各地旅行,可以稱得上見多識廣。然而,人們從來沒聽到他賣弄自己的學識或對自己不了解的事假稱通曉,他從不回避說:“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搪塞,而是建議去查閱有關資料,以作思考。老教授的這種誠實,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凡是聰明的人,都有勇氣承認,“沒有人知道一切事情”這個事實。他們麵對不了解的事情能夠坦然地說自己不知道,隨後就去尋找他們所欠缺的知識。承認自己不知道無損於他們的自尊,對於他們來說,“不知道”是一種動力,促使他們積極采取行動,進一步了解情況,求得更多的知識。
人的心理通常是隱惡揚善的,所以他們會想盡辦法來掩蓋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揚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時候,為了隱藏自己的弱點和無知,人們喜歡擺出一副不懂裝懂的姿態,殊不知這樣反倒給人一種淺薄的感覺。如果你對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說不知道,反而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表現自我的方式,因為坦率本身就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會讓人覺得你很誠實而對你產生信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