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3 / 3)

我想這肺腑之言,對所有作家都適用,我願與兩位青年朋友共勉。

最後,還有一點要說及的,在這本集子中有兩位同誌寫的相當數量的詩評,被評者多是初涉文壇的年輕作者。他們以朋友的真誠、編輯的熱心,給作者點評,為他們鼓吹,用自己的肩膀把他們舉上文壇。這種人梯精神十分值得稱道.現在年輕人大多不願意為別人作嫁衣,而他們作了,而且作得不錯。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後麵有一個偉大的女人。我說,一個成功的作家後麵有一個或幾個偉大的編輯。

楊川慶、孫立春同誌能成為好作家,他們還樂於當一個好編輯。

(1991. 11)

關於呼蘭河的故事

―《風箏的天空》序

(一)

她從小興安嶺的山脈中走下來,在山穀中舞動著自己的身軀,然後穿過一片闊沃的平原,在呼蘭縣張家店處,注入了鬆花江。

她就是呼蘭河。

關於呼蘭河的故事,最早是在蕭紅的《呼蘭河傳》中得知的。我有幸又讀到關於呼蘭河的故事,是在青年作家趙國輝的這本以《風箏的天空》為名的小說集中.

他也是喝呼蘭河水長大的。他也在河邊看過放河燈,在小街上看過扭秧歌,在屋後的菜園裏捕過蝴蝶。他也有位慈祥憨厚的老祖父。

盡管他已經離開呼蘭河多年了,可他還做著關於呼蘭河的夢,就像蕭紅在遙遠的香港,也在做著關於呼蘭河的夢。她的夢是《呼蘭河傳》。他的夢就是這本書中的許多故事。

(二)

從蕭紅寫《呼蘭河傳》,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呼蘭河還是那麼靜靜地流淌著,唱著自己的歌。在呼蘭河兩岸生活的人們還是那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自己的日子。河岸的街上蓋了許多樓,樓下有新修的路,路上跑著汽車,車上坐著穿時髦衣裳的男人和女人。世道真的變了,可人們的活法究竟有多大的變化呢?

那猩紅的《慢帳》,還在一代傳一代地掛著。發生在慢帳裏的悲劇仍延續著……爹無奈地走進了那沉重的慢帳;俊秀伶俐的嫂子被逼入慢帳;嫂子也逼著自己的兒子和家庭富裕的小翠進了慢帳。慢帳裏麵本是散發著青草般清新秋菊般芬芳的世界,在這裏卻是那麼陰森可怖。嫂子說:“掛慢帳是老規矩,咱可別給破了。”在這“已被久遠的希望蛀得十分暗舊”的慢帳裏,我們似乎可以聽見《呼蘭河傳》中“老胡家小團圓媳婦”的哀婉哭聲!這慢帳像一張網,像一麵牆,更像罩在我們民族頭上的一片陰雲!

《漂泊的瓜園》中模樣俊俏的巧鳳,從幾本刊物和一塊方巾中感到了外麵世界從精神到物質的精彩,她的心隱約地開始躁動了。她想要和黑妮進城當保姆,也想去追求自己的愛情。但她在“唾沫吐地都叭叭響”的父親和腦袋裏裝有“嫁誰不是嫁,女人早晚都得嫁人”觀念的母親麵前,顯得那麼懦弱,竟沒有絲毫的反抗,隻是胸膛裏的那顆心像煤油燈的瘦焰一樣,搖搖曳曳而已。她心中萌生的那茫然的追求和朦朧的向往隻能付與了院子裏那啄食的家雀,看它們在天空中飛得那麼自由。她始終沒有走出那象征意味很濃的瓜園。但這瓜園畢竟是與那河那草甸子連在一起的,它最終還是被一場大水衝得漂泊起來。站在漂泊的瓜園地旁呆看的巧鳳不知是否有所感悟。

發生在《青河灘》的那場鬧劇,更耐人尋味。李樂開的酒館從城裏來了個“大奶子直顫”的水靈靈的女人,氣得李樂的老婆回了娘家。這便引起了馬二嬸、貴娃娘們的忿忿不平,她們想讓“活祖宗德貴爺”出來說話。可德貴爺恰巧壽終正寢了,她們隻得親自到李樂家捉奸,結果被李樂媳婦潑了一身洗腳水.那女人已經回城了―她是來深入生活的縣文化館的幹部。“老祖宗”是死了,可他的傳人還活著。

美麗的呼蘭河流淌在中國的土地上,這片土地畢竟被封建思想浸泡了兩千多年。這土地上不斷地生長著封建思想的藤蔓。這藤蔓厲害得很,纏繞得苗不得長,花不得開.近半個世紀,許多人為鏟除這封建思想的藤蔓進行過可歌可泣的鬥爭。當年蕭紅的《呼蘭河傳》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她在對北國小城生活風俗的描繪中傾注了對封建思想的傳統風習、意識的無比痛惡,同時也對被封建思想損害的那些小人物表示了憐惜。現在,趙國輝又接過蕭紅的筆,靜靜地寫,娓娓地談,一個又一個委婉的故事―一個個小人物難以走出的不幸命運的怪圈。他不動聲色中蘊含著如火的激情。憂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呼喚著呼蘭河畔幾女們的覺醒。

(三)

呼蘭河畢竟流到了一個新時代

在趙國輝的筆下,一批新呼蘭河人走了出來。他們的腳步雖然很輕,但他們畢竟走了出來。

我很喜歡《風箏的天空》中的那個十八歲的“我”―一個沒有家庭背景的窮孩子。他一心想當兵,苦費心機的父母終於找到了說話算數的舅。舅一家特別是他女兒小芸看中他挺帥。他們盡了很大的努力讓他過了一關又一關。總算穿上了軍裝。而舅家希望在他走之前明確他和小芸的關係。盡管小芸是個很不錯的姑娘,可他還是退回了軍裝。小說中十分精彩的是“我”和有學問的張老師的對話:

“你知道風箏為啥能飛嗎?"

“因為有了風,對嗎?"

“你說對了一半,還因為有一根線拽著……”

“你說我是風箏嗎?告訴你,我不會是風箏1"

“你記住,風箏永遠是風箏,它不會變成鳥。天空屬於鳥!”

“我”終於成了鳥,可以飛上天空的自由之鳥。自由是人最基本的權力,也是最重要的權力。可是,我們有多少人真正成了自由的鳥?我們不是被許多繩子拽著嗎?主宰我們自己命運的不是我們自己,那又有什麼自由而言?u不自由勿寧死”,這句古老的格言,今天對我們大概還沒有過時。每個讀到這篇《風箏的天空》的讀者,都會引發許多思索。

我也很喜歡《苞米花》。小說中描寫了一位窮得隻能靠吃苞米花當午飯的女學生考學的經曆.作者對這位女學生的貧窮和不幸命運寄予了無限的同情,同時更深刻地挖掘了這位女學生之所以不幸的真正根源。女學生對那瘋女人的看法以及小說最後她父親給她找了個生活富裕的婆家時,她流露出的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更讓人感到悲哀。小說裏那個給了她真誠幫助的青年教師,盡管受了欺騙和嘲弄,可他還是代表了一種新生力量.他像那老樹上的新枝。

我們希望趙國輝能寫出更多的新人。

(四)

大概可以把趙國輝關於呼蘭河的故事這類作品劃到鄉土小說類。寫黑土地鄉土小說的作家為數不少,趙國輝可以說是味道很濃的一位。讀他的小說,你會感到泥土的清新和田園的恬靜.人情、風情、世情都在他或淡或濃的描寫和敘述中了。

我很佩服他編故事說故事的能力,他不示聲張,不故意煽情,總是在不緊不慢、漫不經心的敘述中,把你引到他的故事裏,他不愛趕“新潮”,不故弄玄虛。

不難看出,趙國輝在語言方麵是下了功夫的。古典小說語言的幹淨利落,地方語言的形象生動,被他運用得相當不錯。特別是《天籟》和《鞭頭》這兩篇小說,被他寫得很雅致很光彩,更顯示了這位年輕作家的才華。

趙國輝正在走向成熟,這本小說集更使我們欣慰。我們當然有理由向他提出更高的要求,無論在學習、生活和創作方麵他都要下更多更紮實的功夫。

(1993-5)

勤奮與才情的花朵

―讀《雲海大潮一葉舟》

早晨,妻子從春風中帶回一束達子香花,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北國最早報春的花。我想起在北大荒的那些歲月裏,我們踏著殘雪,采回一束束長滿花蕾的達子香,於是就迎來了一個春天。

傍晚,朋友給我送來一疊書稿,也放在我的書桌上。這是北國那個盛產黑黃金的邊城的一個能幹的女記者王玉先的書稿。我無緣和她相識,可草草地翻看這散發墨香的稿子,我覺得我們已相識很久。謝謝她給我帶來一縷春風。

也許是雞西這個名字缺少詩意,也許是童年聽了太多關於煤礦的恐怖故事,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提雞西總給我一種黑呼呼、亂糟糟的感覺。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到了這個久違的城市,竟使我大吃一驚,雞西是這般的整潔舒展,這般的精秀浪漫。更使我驚歎的是這裏還有這麼多靈傑之人。英雄的煤礦開拓者、建設者自不必說,就我們文化界的人物,就夠我歎服的了。又當官又寫小說的韓乃寅,名震書壇的工人書法家鄭聯,一出《趙尚誌》就走紅的高強,把林彪演活了的馬紹信,還有雞西礦工報那個身先士卒的副總編王少連,這回我又認識了這個“全天候”的女記者王玉先。請原諒,還有許多朋友的名字我不可能一一點到。

我常想,一個邊遠的、曆史和文化並不悠久的煤礦城市為什麼出了這麼多文化名人?也許那深藏地下億萬年的熱源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天才生長的磁場;也許越是缺少文化、需要文化的地方,越重視文化人,培養文化人,尊重文化人;也許曆屆市領導都是伯樂的後裔……這許多問題,還是留給人才學者們去研究吧。

我這裏要特別說一說對王玉先同誌作品的感受。據說,這是她八年新聞作品的選集,同時,我知道她還寫過許多小說和散文。翻看這些作品,我可以肯定地說,王玉先同誌是相當勤奮的。從文中的題材可以看出,她涉獵的方麵相當廣泛,她采訪的人物遍布各條戰線。沒有執著的熱愛,沒有孜孜以求的進取精神,沒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敬業態度,大概她是寫不了這麼多作品的。一個記者工作幾年,寫出幾篇好稿子不難,可是一個記者不斷寫出好稿子那是相當不容易的。盡管現在過多的評獎使作品貶值,但我翻看了王玉先眾多的獲獎作品,還真感到含金址不低,大概因為我還當過幾年全省好新聞的評委,還有些鑒賞力。勤奮是個老題目,一個人能永遠勤奮下去很難。我前麵說到為什麼雞西人才多,大概個人的勤奮是個重要原因。我這裏既是對王玉先同誌的肯定,也是勉勵。

翻看王玉先同誌的作品,我們不難看出她的才情,盡管多數是些篇幅不長的新聞稿子,謀篇布局卻都很講究,特別是每篇的開頭,往往富於詩情畫意,引人入勝,文中時有精彩的議論和抒情。寫人物是記者的基本功,而寫好一個人物又很難。新聞中的人物不能像小說那樣塑造典型,完全靠記者去挖掘素材,發現特點,然後用既簡練又生動的語言來表達,既要把人寫得栩栩如生,又不能離開真實性的原則。這就好比雜技演員在鋼絲繩上跳舞。王玉先是個出色的“演員”,許多人物通訊是難得的佳作。有才華,還要有激情。這個激情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對美好人生的熱愛,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在王玉先同誌的作品中都洋溢著這種種激情,如火一般的熾烈。才情兼備才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好作家。才華有先天的成份,也在後天的學習;激情要靠在火熱的生活中去撞擊去培養。因此加強學習,積極投身生活,對於一個記者,一個作家是多麼重要,王玉先在這方麵定有許多感受。

無論怎麼說,王玉先同誌還很年輕,無論在文學上還是在新聞上,她還要走相當長的路,既要為走過的路而欣慰,還要準備走更艱辛的路,越是接近最高峰,路越險越難。我借用一句話:

“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

我案頭的達子香剛剛綻俏,而你已經開放了。謝謝你帶來的春光!

(九三年春夜)

鄉音

齊齊哈爾是我夢魂牽繞的地方。解放門那灰磚的小胡同裏綿長的叫賣聲,勞動湖畔那青青垂柳下微微蕩漾的小船,都留在我童年的記憶中。盡管一個北方現代都市的匆忙腳步聲早已打破了那一份恬靜和清幽,盡管在林立的樓群和寬闊的馬路中已難尋舊夢,我還對那裏的一切心馳神往。所以當關恒武在電話中說要我給他的報告文學集《收獲的時刻》寫序時,我很痛快地答應了―盡管我們並未相識。

我倒要感謝恒武同誌讓我和這麼多的鄉親見麵了,在這初冬的日子裏,我為他們泡一杯熱茶,說起家鄉事,心裏湧上溫溫的春意。

梁繼光,多麼響亮的名字!你35歲的時候就擔起了縣委書記的重任。你麵對的是怎樣的困境,“村屯凋敝,破爛不堪,幾百所土坯房歪歪斜斜地倚在萎妻荒草之中,千瘡百孔的窗紙,早已失去了遮風擋雨的作用,寒風襲來,發出陣陣哀鳴”……你帶著深深的愧疚,敲開了一扇扇破爛的柴門,迎接你的是一雙雙企盼的眼睛。“八年的風霜雨雪,八年的苦辣酸甜,八年的艱難跋涉”,你和那裏的人民終於使“拜泉這塊黑土地告別灰色的冬日,走向明媚的春天!”(《悠悠黑土情》)

還有你趙景滿,受命於危難之時,擔起一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湧來時手足無措的糖廠的沉重擔子。也許在你遭受許多人生苦難後,更懂得甜蜜的來之不易。你用黨的優良傳統和現代化的管理使糖甜了,也使工人的心甜了。事實證明,“趙景滿幹什麼都是優秀的,給他陽光他就燦爛”。(《紅光閃爍》)

還有製造煙火的那個樊守文,你領導的工廠都成了全縣的“財政一封柱”,你還是。身穿中山裝,一點派也沒有。”你蓋得起辦公大樓而不蓋,你買得起豪華轎車而不買,隻因為你們曾很窮過,你們的家鄉還很窮。你還想製造更多的焰火,為全縣掙更多的錢。當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無數的城市之夜的時候,“你總是抑製不住滿心的喜悅,連那笑都是一朵焰火……”(《煙花世界》)

不必說出更多鄉親的名字了,關恒武讓他們一個個地走到我的身旁,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他們像一組雕塑群像聳立在北國的土地上,也聳立在我的心頭;他們那動人的故事令人回腸蕩氣感慨萬端。也許有的篇章還有些簡單,但你仍然可以感受到這裏的人民,這裏的一切都在向過去告別,正在走向新的時代。這正是報告文學的力量,真實的力量。

關恒武善於經營小說,他的那本《陰陽先生》(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十分耐讀。他又把他頗為善長的語言功夫用在了報告文學上。這就使他的報告有別於其他的報告文學作家。時下的一些報告文學作家生怕人家說自己的不文學,而硬是寫得過於華麗龐雜。過分的包裝使我們懷疑他們的真誠和真實。而關恒武以樸實、生動、簡約的文字別具一格.他很節約語言,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句話,一句實話勝過一堆廢話。必要的形容也是自己創造的,比偽劣化妝品更可信。

“那一頭很少有時間修剪的亂發,像燃燒的火焰.”

“貼在牆上的製度不是過年貼的年畫。”

“夏天,坐在樹蔭下那一刻,有點醉人。”

這樣有味道的句子,在這本集子裏並不難找。

好的報告文學首先得益於它的感染力,感染力來自感人的細節。細節描寫是小說家的特長。但是小說的細節可以編織,而報告文學的細節卻不能越過真實性這條紅線。這就要求作家在仔細采訪和精心寫作兩個方麵下功夫。看來在這兩個方麵關恒武都有些功力。在《紅光閃爍》中就有這樣的細節:

“孩子,供不起你了,別念了!”

父親終於說出了那句憋了.很久的話.景滿早有思想準備,一點也沒覺得突然。那天他照常背著書包上學.沒人知道他要退學。上午4節課念完的時候,趙景滿用粉筆在黑板上留下幾個字:

老師:我家過於貧困,書念不起了,多謝老師的苦心栽培。

趙景滿

這簡直像電影鏡頭一樣,黑板上的字越來越大,深深地印在我們的心裏,一個失學孩子的境遇,不禁讓我們落淚。還有一個情節也很感人:

年三十晚上,趙景滿沒及時回家吃團圓飯,他同班子成員去車間慰問一線職工。完事的時候已經8點半。 司機要開車送他回城裏,他沒讓,司機還得回家團圓呢!班子成員把趙廠長送到火車站。趙景滿坐的那一節車廂,差不多隻有他一個人,他突然產生一種孤獨感……他想念母親、妻子、兒子了。

這樸素的幾句話卻把一個企業領導者對工人的情感、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情感和對家人的情感都表達了出來。一個富有人情味的領導者是可親和可敬的。

我枚舉這本書中的精彩之處,並不是說篇篇都好,字字珠磯,而是說恒武同誌的努力是有益的有效的,我們企盼著他寫出更多的新作,不管是小說.還是報告文學。當然我更希望他多寫報告文學,因為報告文學的作者還是太少了,而我們的時代又急切地呼喚著報告文學。

我一直認為齊齊哈爾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厚的曆史文化在這裏積累,中國當代工業革命在這裏發祥,告別昨日的輝煌後又迎來了今天的危機.在困境中尋找新的機遇,一個古老的城市像鳳凰涅 一樣再生……這裏是造就巨人的地方,也是成全偉大作家的地方。

我像一個農民祈盼豐收一樣祈盼家鄉的文學輝煌。

家鄉的親人我多麼想念你們!

文學界的朋友,請再多送來些鄉音。

(1994. 11)

好人和真人的頌歌

―讀王和平同誌的《一個英名的傳播》

對於部隊作家,我一向是十分敬重的。

老一代的如劉白羽、魏巍,他們的名篇《長江三日》、《誰是最可愛的人》,是我最初學習寫作的模本,至今還時常拂卷誦讀。前幾年我有幸接待白羽同誌來我省訪問,承蒙先生耳提麵命,言傳身帶,受益終生。

新一代的如袁厚春、錢鋼,他們的名作《省委第一書記》、《唐山大地震》是中國新時期報告文學扛鼎之作.因和他們一起參加幾次報告文學的頒獎大會,也有過淺淡的交往。他們對社會生活敏銳的關注、對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感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我又在“當代文學獎”的頒獎會上認識了更年輕的寫《飛向太空港》、《澳星風險發射》的李鳴生和寫《中國“希望工程”紀實》、《中國山村教師》的黃傳會,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部隊作家在中國報告文學上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當然在其他文學門類上的地位也同樣舉足輕重。

當看完黑龍江部隊作家王和平的這部新作,我又加深了這種印象。

與和平同誌相識也有十來年了。那時我還在報社工作,他常去送稿。軍人的英武,記者的敏感,年輕人的熱情,使他很令人矚目。後來我經常在報刊上看到他的名字,他名下文章的篇幅和份量也越來越增加。一直到那篇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的宣傳蘇寧事跡的長篇通訊《像雷鋒那樣做人,像焦裕祿那樣做“官飾和那篇在全國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散文大獎賽中獲獎的散文《韶山情思》的發表,就更使我對王和平刮目相看了.這兩篇文章是他成熟和飛躍的標誌,無論從文學和新聞的角度上,都應該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我花費了兩個整天把他的這本集子看完之後,便產生了想說點什麼的念頭。這種念頭不是經常產生的。

和平的這部文集多數是寫人的,這些人多數都是軍人或者和軍人有聯係的人。也許是因為我也當了八年穿黃棉襖的兵團戰士,所以對軍人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和平的這些文章又喚起了我心中就要泯滅的這種情感.這是一些多麼可愛、多麼可敬的人物!蘇寧、丁紅軍,這些時代英雄自然不必多說,他們平凡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為是我們時代的電光石火,一時間使被商業氣息熏染得陰霆的天空也豁然開朗;就是那個長年孤守大興安嶺1277高地從事電視轉播的小戰士王文成,那個在科爾沁草原深處牧牛六年幾乎被人遺忘的蒙古族戰士包慶玉,也會使爭名於朝爭利於市的靈魂鯉靛者無地自容,當許多人被“好軍嫂”韓素榮的事跡深深感動的時候,我們發現牡丹江的邵家六姐妹竟都是“好軍嫂”……和平為我們描述的每一個軍人或者軍人的家屬.都使我們感奮不已。無論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軍人都是最富獻身精神的團體;無論在哪個國家,軍人都是民族的旗幟。“向解放軍學習!”這個久遠的口號又在我的心底升起。這是在我讀過和平這部書時最初的感受。

我們對軍人的熱愛和尊敬是因為他們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巴爾紮克說過:“我們對抱有理想的人是非常尊重的,因為他們的精神產生一種魅力”。和平為我們描述的這眾多人物都具有這種魅力。對於一個人來說,“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隻好停止前進了。”(雨果)對於一個民族來說,理想,崇高的理想就是太陽,沒有了太陽,整個民族就要陷於黑暗,陷於混沌,走向衰落。具有崇高理想並為理想獻身或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就是英雄;而英雄是民族的精英,是民族的標兵。一個沒有英雄,或者蔑視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對我們的人民進行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是文學。我們這一代是很幸運的,從小就受到了那些好作品的哺育。外國的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中國的如《青春之歌》、《紅岩》、《紅旗譜》……這些書中的許多英雄形象是我們終生的導師。可惜近幾年在我們的文學中英雄人物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卑鄙下流的、渾渾噩噩的、莫名其妙的、心理變態的人物。嘲笑英雄,蔑視崇高,幾乎成了一個潮流。這就不能不令人遺憾了。對於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對此當然不能無動於衷。王和平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以宣揚時代的英雄為己任,用他的心血譜寫了一曲曲響徹雲霄的英雄讚歌,彙進了時代的主旋。僅就這一點,他就很值得我們的敬重。特別是他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和推出了像蘇寧和丁紅軍這樣引起整個社會關注的時代英雄,填補了許多人精神的空缺,這就更使我們由衷地讚佩了。

王和平寫了英雄,但是不能說他寫的每一個人都是英雄。我們姑且用一個最通俗的名詞“好人”來概括這些人。其實好人也是一個很高的社會評價。好人很容易被我們接受。因為好人是真人,是真實客觀的存在。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喜怒哀樂,有缺點毛病,但是他們比普通人在某一方麵多一些優點,給人們帶來利益,因此受到更多人喜愛和尊重。王和平把這些好人,甚至那些英雄都寫成了真人,寫成了和我們一樣真實的人。他寫丁紅軍學雷鋒做好事最初的動機就是為了“圖表揚,做完好事受到表揚.立了功,越幹越來勁”,後來是為了一種“高尚的需求”―“他覺得老百姓需要他,在人民群眾感激的淚水中,他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在付出和奉獻中感到了一種快樂和滿足!”為別人做好事,是為了自己,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和“榮譽感”,這當然要比說“做好事為了解放全人類”更真實更可信。我很喜歡《興安雪》中那個可愛的戰士王文成,他一年四季孤守在遠離塵世的大山之巔。他每天轉播的電視節目中豐富的生活和他自己艱辛單調的生活形成巨大的反差,他極度地苦悶,甚至絕望。在他最痛苦的時刻,“他仰天長嘯:‘噢!―噢!―噢!―’群山在呼應:‘噢!―噢!-一噢!―’天上的一隻蒼鷹盤旋過來,也在回答:‘噢!―噢!―噢!―’……”這樣的描寫是震撼人心的。王文成在山頭呼喊的那一刻,簡直像一座英雄的雕塑,長久地佇立在我們的心頭。王和平把英雄寫成好人寫成真人,不回避現實,不掩蓋缺點,不著意拔高,不編造壯舉.這反而使這些英雄有了根基,更為人們所接受。這正是王和平的成功之處。過去的許多英雄成了一現的曇花,往往是因為我們把他們寫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造神運動是中國的一種文化現象,已有了太多失敗的曆史。我們不必重演了。

王和平是一個職業軍人,無論當記者,還是當作家,他都是業餘的。難能可貴的是,他既有記者的敏感、快捷、熱情,又有作家的感受力和文采。盡管這本文集中許多還是新聞通訊,但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文學描寫。人物刻畫,景物描摹,議論抒情,寥寥數筆,入詩入畫。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文中,不勝枚舉。我很喜歡他的白描和速寫.這也是一種成熟之美.

平實之中見華美

―讀《邊城星月》

我很看重王少連的這本《邊城星月》,不僅是因為,我也曾當過新聞記者,也曾熱衷於寫人物專訪之類的文章。

用“人傑地靈”這句話來形容邊城雞西是一點也不過分的。取之不盡的地下烏金給我們共和國帶來難以記數的光明和溫暖,這地不可謂不“靈”。而把這片山溝建設成如此輝煌的現代化煤礦城市的千千萬萬個勞動者,也不能不稱為“傑”。謂予不信,請你不妨讀一讀少連的這本《邊城星月》。

我佩服少連的高產,在兩年的時間裏,就采寫了120篇在雞西這片土地上顯示了才幹的各類人物。這一方麵說明了少連的勤奮敏捷,同時也說明雞西真是藏龍臥虎之地,真可以用上我們過去常說的一句話“遍地英雄下夕煙”了。少連從中選出108篇編成這本《邊城星月》。《水滸》中的英雄正好是一百單八將,這本書中的一百單八將在這座城市中所演出的一幕幕威武壯麗的活劇,大概也可以寫一本十分精彩的新《水滸》。

翻看這些樸實簡短的篇什,也不時激起我心中的浪花。那個"52歲了,還在采掘掌子麵上摸爬滾打”的綜掘隊長陳國棟不正是我們時代的頂梁柱的形象嗎(《敢奔大目標》)?那個白天當官為民解憂,晚上爬格子為民歌唱的韓乃寅,不正是新一代領導者的代表嗎(《作家.孩子.知音》)?我欣賞那個“順著地壟溝找詩”的“農民詩人”鄭青山對生活的摯愛;我更佩服那個“渾身是秧歌”的舞蹈家淮輝對藝術的忠貞。那個“敢觸電的哥們高強”,那個愛給含辛茹苦的母親讀詩的女中學生詩人李長風,都給我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我要感謝少連同誌讓我認識了神秘而陌生的雞西,讓我認識了這麼多雞西可敬可愛的朋友。當然,我要感謝雞西礦工報在星期天副刊能推出這麼多閃爍著時代光彩的新人1

在有人看來,少連的這些千字左右的小“豆腐塊”算不了什麼。其實,看花容易繡花難,隻有寫過這類文章的人才知道個中的甘苦。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你去寫誰,怎麼寫,談何容易!首先需要選擇,而選擇是要有一定眼光的;而每一個人都是一部曆史,要用千八百字寫出最精彩之處,那隻能擇其要害,選其特點,再用精練形象而又富有特色的語言讓音容笑貌躍然紙上,這沒有一番真功夫那是辦不到的。當個記者,寫一兩篇別人讚揚自己欣慰的人物專訪,也不難。難的是連著寫一百多篇,篇篇都有特色。做為同行,我不能不佩服少連的藝術功力。

少連同誌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他從60年代初期就寫詩,本來他可以用更花哨更富於色彩的文字來寫他所熱愛的人物。可他反其道而行之,去巧取拙,用十分樸實十分簡約的語言,用白描的手法(盡管他也熟悉油畫和水彩的手法)去寫那些他十分親近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而這種手法更便於那些普通讀者接受。平實中閃現華美,亦莊亦諧中透出機智和幽默。少連的文字是有其獨特之處的。有的文字竟使我忍俊不禁。比如他在寫農民詩人鄭青山時,有這樣精彩的對話:

“我可沒心思折騰你揀豆包、劁豬看馬的勾當,咱們今天就說你順著地壟溝‘揀詩’的事兒!還得快點,要不哪家喊你給牛打針,給驢灌藥的,你一繚杆子了,我還訪得成嗎?”

“我這‘絲’湊不夠二斤,‘紡’不成什麼玩藝,你實在要整就整吧!”

這種富於鄉土色彩和生活氣息的文字,在我們許多記者的文章中是十分少見的。我不是說少連的文字就十全十美了,我是讚同他追求的這種簡練樸實而特有個性的文字風格。現在記者文字中的冗長之風,高論之風(堆砌一些別人不懂自己也不懂的新名詞),浮華之風倒該刹一刹了。

(1993. 12)

生活,多麼美好

―慶賀《生活報》十歲生日

一個孩子長到十歲,還是一個孩子。

一張報紙長到十歲,該是成熟的時候了。

生活報已經十歲了,她正亭亭玉立,楚楚動人。

生活報是我須臾不能離開的朋友,每天不和她見上一麵,總像若有所失。

生活像大海,奔騰咆哮,五彩斑斕。我們渴望生活,卻不能感受所有的生活。那麼看生活報吧,她會告訴我們,生活正在發生什麼,還將發生什麼。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報上找到自己想讀愛讀的東西。而有幾個獨創性的專欄,已經成了很“暢銷”的名牌。比如那個“知青部落”受到所有有過知青經曆的朋友青睞.今年我在北大荒采訪了一百個老知青,幾乎每個人都說到了這個欄目,如果有幾天他們看不到這個欄目,便有些食寢仁安了。一個欄目辦到這樣,足以使辦報人欣慰了.

在這書林報海中,我對生活報的情有獨鍾是因為她的高雅。現在的許多小報辦得花裏胡哨熱熱鬧鬧,無非是滿足和奉迎小市民的低級趣味.而生活報往往著眼於對讀者的引導和提高,所以總是保持自己比較高的品位和格調。人有人格,報有報格。辦報人要對自己的報格特別地珍重。在編發每一篇稿子的時候,不能不考慮它的社會價值。令人高興的是,生活報吸引了許多作家為自己寫稿子,不一定篇篇都好,但其中卻有不少美文,這無疑增加了生活報的光彩。

中國的希望,不是使每個人的錢包都鼓起來,而是使更多的中國人成為貴族(高貴的民族)。我曾在給生活報的一篇文章中說:“在一個文盲遍地流氓橫行的國度裏實現現代化隻是一個夢想。”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素質,是生活報和所有報紙的最高的最神聖的職責。這就是我對生活報十歲生日的賀詞。

(1994.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