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塘沽精英錄

《天津港史》上說:“塘沽地濱渤海,與大沽隔河相對,為天津的海上門戶。在一千多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到距今七百餘年時成為濱海低地。”此地灘塗廣闊,氣候幹燥,日.照充足,非常適宜早期的塘沽人“煮海為鹽”。再加上河道密布,海淡水交彙,漁業資源豐富,更為塘沽先民的生存養息提供了憑借,到明代就出現了“萬灶沿河而居”的繁榮景象。

但,塘沽得名是在清末。初稱“塘二沽”,(大沽在先,故禰第二)又“塘兒沽”、“埸兒沽”〈地勢低窪之意一八八七年修建京寧鐵路經過此地,遂簡化為“塘沽”。隨後就一直這麼響亮地叫下來三十多年之後,塘沽依據其天然提供的魚鹽之利,果真大大地響亮起來。不僅在國內名號響亮,在國際上也開始聲名顯露。皆因當時的塘沽成了中國民族工業的一個搖籃,至少是中國化學工業的發祥地,出了三位國際知名的民族精英:範旭東、侯德榜和李燭塵。

範旭東在塘沽創建了久大精鹽廠和永利堿廠,沒有堿就沒有化工,而永利堿廠依“侯(德榜)氏製堿法”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當時的“萬國博覽會”上為中國人摘得了第一個科技發明的金獎。其後他又創辦永利硫酸椏廠,使中國的民族化學工業有了堿和酸兩副翅膀,緊跟著他又著手在中國建立九個大化工廠……因之被譽為中國的“化工之父”。

隻要看看當時永利堿廠的股東都有哪些人,就可見範旭東的魅力:無人不知的梁啟超、當過大總統的黎元洪、南大校長張伯苓、金城銀行總裁周作民……範旭東去世時毛澤東贈匾:“工業先導,功在中華”。而侯德榜和李燭塵,則是範旭東的左膀右臂,兼任智囊的角色,曾輪流擔任永利堿廠的廠長。解放後分別被任命為共和國第一任化工部副部長和第一任輕工業部部長。更不要說中國的軍事工業也是從塘沽地區起步,第一艘軍艦、第一杆火槍都誕生在這裏……所以說塘沽地靈人傑,曆來是經濟發展的重地、福地,實不為過。

曆史走到今天,塘沽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它的地理優勢和經濟強勢,天津的經濟技術幵發區、進出口免稅區都建在塘沽,海上一從天津港出發的航線呈放射狀直達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港口,陸上一有兩條高速公路(京津塘、津濱)、一條一級公路(原津塘公路廣一條雙軌鐵路和一條輕軌鐵路,也呈扇形彙集於塘沽。塘沽位在樞紐,勢成要地,集天時地利於一體。這樣一個地方不再出驚世之才,不創驚世偉業,天理地理人理都說不過去。

所幸的是氷到渠成,這樣的人,這樣的業,已經嶄然見頭角,開始引人注目。這就是《塘沽商會精英錄》所要告訴人們的……這裏涉及到一個時下最流行的字眼:“精英”。

現代人會經常將這兩個字掛在嘴邊,社會精英、精英意識、精英群體、精英理論,甚至當一批高級知識分子和成功者接連早逝的時候,人們為這種現象冠以“精英症”……

然而“精英”並不是一個現代詞彙,早在《晉書》裏就有定義:“魏舒堂堂,人之領袖也。”以衣服的領和袖借指為人表率的傑出分子。而宋代的大學士蘇軾幹10#我比石獅更威風脆在《乞校正奏議劄子》裏喊出:“聚古今之精英,實治亂之龜鑒。”足見精英分子是社會中堅,具有卓越的才能和影響作用。但精英又與一般的天才和優秀人物不同,他們能夠在一定社會裏得到高度評價和合法化的地位,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相聯係,並散布於各行各業之中。所以任何一個時代,根據精英分子的分布便可了解社會的分層結構狀況。

那麼,現代塘沽商界的精英都是些什麼人物呢?他們有現任塘沽商會會長、眙成集團的締造者付玉成;永正集團總裁王永正;領先集團創始人張彤、李建新;瑞豐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許長安和總經理朱桂芳伉儷;紅光公司的老總張雲寶;塘沽第一個民營集團企業公司一一世紀集團的打造者郝樹強;宏達集團掌舵人郝振明等等。

他們出身不同,性格各異,行業有別,產品多樣,卻有著高度的共同性。比如:年齡都在三四十歲,都是白手起家,在近一二十年迅速發展壯大,身家多的幾十億,少的也有幾億。他們的企業在初創階段大多帶有家族性,“上陣親兄弟”、“夫唱婦隨”或“婦唱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