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速成時代

前年,上海的中學生韓寒通過作文大賽一夜成名,然後就出書、退學,引發了一場波及全國的關於“寒流”的討論。有人對“韓寒現象”擊節讚賞,說當今文豪出少年,雛鳳清於老鳳聲;也有人說這是揠苗助長,會毀了孩子。應該讓他先把學上好,過幾年再出名也不在出版業的一個座談會上,主持會的人一定要我也說說自己的看法。我記得當時是這樣講的:現在是一個速成的時代,蔬菜水果不管季節,藥物一下想叫它什麼時候熟就能什麼時候熟,雞鴨豬羊更是幾十天或幾個月就可長得夠了刀。人也一樣,過去談戀愛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的程序,現在一個晚上就可以解決問題,如果是網戀則更省事,不用見麵,隻須幾分鍾就“搞定”。現代人走路像去奔喪,吃飯風行快餐,要不麥當勞、肯德基怎麼會在一個向來講究細嚼慢咽的國家發了大財呢?現代人就是一切都要快,晚一步就沒有你的份兒了。所以人們才天天大講要抓住機遇……怎麼大人抓住了機遇就是本事,少年人抓住機遇就要被說三道四呢?眼下韓寒能出本書,能成名,還能賺到一筆錢,為什麼非要叫他再等幾年呢?幾年後誰能保證他還能寫出書,還能賺到這筆錢?在這樣一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誰看見了能夠抓到手的名利還會有耐性再等下去呢?等不了,別人也甭想讓他等,更甭想要擋住這種速種速收、速做速吃的勢頭!果然,繼韓寒之後,很快又出了一批少年作家,黃思路、金今年紀一個比一個小。“速成”風刮到今年,從天而降的少年天才就更多了。9月,江蘇少兒出版社出版了六歲兒童竇蔻的十二萬字長篇小說《竇蔻流浪記》,緊接著是八歲小兒高靖康寫的八萬言長篇童話《奇奇編西遊記》,更有一個十二歲少女出版了她的第二本小說《正在發育》……

我尚未見到此書,隻在報紙上讀到了這位少女的一段話:“人一結婚,不出五年,男的就不敢仔細地完整地看自己的老婆了。即使看了,也不會仔細看第二遍。然而,我找男朋友,是大大地有標準的。要富貴如比哥(比爾,蓋茨),瀟灑如發哥(周潤發),浪漫如李哥(李昂納多),健壯如偉哥(這個我就不解釋了)……”好個“不解釋了”!厲害吧?看來少年怍家一夜成名有個共同點:說成人話,說成年人不敢說的話,還要玩深刻,玩尖刻,玩俏皮。套用一句流傳很廣的話說:“每個速成天才的背後都站著他們的家長和傳媒:竇蔻七個月大就被父母背著到處打工,兩歲半父母就給他製訂了學習計劃,四歲半幵始寫日記。《奇奇編西遊記》的編輯朱研婷認為,八歲神童高靖康“有很強的文字功底,書的內容也很充實,在此基礎上加商業炒、作是正常的。出書是對其才能的鼓勵,對其以後的發展也有好處”。據報載,《正在發育》的書後,附有小作者的媽媽記錄女兒“發育”曆程的文字,以及這位母親對中國教育的深刻反思和獨到見解……在女兒七歲的時候,是當母親的先萌發了讓女兒當作家的念頭,然後就開始了所謂的“魔鬼訓練”。訓練的結果是讓女兒有了這樣的目標:十八歲前買匹馬,二十歲前買部車,二十五歲前買別墅……“這位母親的經驗,可供想把孩子培養成作家的父母們借鑒。”一一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若想讓孩子當作家就趕快培養。“速成時代”,作家的確可以“速成”!“速成”再加上傳媒的炒作,—個小天才就能應運而生!但,也不能不估計到,這種“速成”法會給現代人已經相當浮躁的心態發酵,很快便蔓延成一種社會風氣。因此,“速成時代”決不是隻速成作家,還會速成其他一些少年“天才”。椐報載:九月六日,上海閘北第三責任區刑警隊破獲了一個黑幫團夥,其“老大”竟是一名姓黃的十四歲少女。河南登封市的十三歲少年楊某,拐賣三歲幼童。遼寧葫蘆島市一姓方的九齡童,能開著其父的“皇冠”轎車在鬧市區兜風。黑龍江賓縣的六歲男童冬冬,深夜蹦迪,將睾丸蹦過位,向左側扭轉了一百八十度,不得不入院手術矯正……可見在當今的“速成社會”,歪才並不比正才少。而且,還有乳臭未幹的“惡才”、“殺才”。他們吸毒販毒,黃口小兒嫖大娼,殺同學,殺老師,殺母親、殺奶奶……這類事件同樣也被傳媒炒了個沸沸揚揚。

不管怎麼說,“速成”時代都是人才輩出。“人精”也多,何謂“人精”?即人小鬼大,有妖氣,而不是神氣,故有別於“神童”。所以要提醒成年人,千萬別輕易招惹現在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會被氣得翻白眼兒,還沒處說理去。如果再趕上一個少年“殺才”,那就更夠你受得了。“小鬼當家”可不是一句鬧著玩兒的話。

靈感和性感

前不久剛謝世的美國大牌劇作家阿瑟米勒,在最近出版的自傳中介紹了創作《推銷員之死》的經過:“一天黃昏,步行通過布魯克林大橋去曼哈頓,我站在大橋的拱頂上,麵對海洋的風,去擁抱那個至今為止我尚不熟悉的更大的世界。如果我尚沒有主題,我卻有一種不能形容的新形式的感覺。這個新劇本將是無限地緊縮的,又是無限地廣闊從容的;故事將是又奇特又平凡;它將是一個從未在任何舞台出現過的戲劇。我一想到它就感到性欲衝動,就感到我對妻子的愛。而且,不可思議的,同時感到對所有女子的愛。我開始覺得,真正的藝術必定是一陣愛欲的充溢。”〈董鼎山《紐約客書林漫步》〕米勒的這條“創作經驗”有些奇特,不知真有這樣的感覺,還是故弄玄虛?或許是有意無意的要往弗洛伊德的“性驅動”上靠?作家平常是壓抑的,創作激情的高漲就是性的釋放。這顯然在解釋創作靈感的產生是由下意識的性衝動來決定的,刺激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人體內部,人最深刻的本質在於自然發生的本能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