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的路從內心展開(代序)(2 / 2)

這段敘述有著較為立體的畫麵感,而更強的感受來自於讀者的心靈。李程碑的困境揪著“我”的神經,也揪著讀者的神經。他懸在空中,他今後的道路也懸在空中。讀者與李程碑在想同一個問題:生活不可以倒退回去,而往前走的路卻又不知從哪裏落腳,一個20來歲的年輕人,該怎樣自我拯救?此時,大家目睹著李程碑展示在人前的言行,卻沒有人知道,李程碑正在默默經受著不為人知的苦痛。在李程碑失戀、失去畢業證的同時,他的父親在車禍中不幸死去。李程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師,他的母親也是個不容易屈服的女人,她不光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一個兒子,即李程碑的弟弟,而這些遭遇,沒有把這個女人打垮,而是更加堅強地活著。時光並沒有帶走這一切,隻是為李程碑的前行鋪展了通道。家庭的不幸讓李程碑更加成熟,生活現實與他自身的性格相互影響相互牽製,在習慣了承受之後,也學會了冷靜地應對。柔弱的外表內,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堅韌不屈。麵對家中和學校中的一切,李程碑平靜地寫著小說。在虛構的小說與寫實的日記纏繞中,我們看到,李程碑在生活的無序之中努力進行著自我梳理,自我療傷。他從小就有著不同於一般的生活軌跡:出生時眼睛很長時間沒有睜開,剛剛會走路的年齡,自我頑皮中傷了手指,而少了一截手指卻沒有妨礙他在少年時期學習吉它。從小到大,從琴行到學校,他經受過別人不止一次的歧視。可喜與可敬的是,李程碑不會在別人的指手畫腳中自我否定。天台上的驚險過後,沒有畢業證的李程碑悄然結束了大學生活,遠離了大家的視野,大家無法得知他去了哪裏,也無法得知他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麼。再後來,來源於李程碑的自述是這樣的:“那天,我站在咱們宿舍樓頂上,我隻是想知道當一個人站在死亡的邊緣時是什麼感覺,我也幻想自己縱身跳下去,但我知道我沒有那個勇氣。死是很簡單,比活著簡單,但卻需要比活著更大的勇氣。我突然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怖,它讓我窒息,讓我開始敬畏生命,可當我意識到自己終有一天也會死去的時候,我發現我的生命中少了什麼東西,雖然我並不知道它是什麼,但我必須去尋找它,於是我就離開了。”這些樸素的人生道理也許並不高深,但是在李程碑麵對著自身也麵對著家庭中的一切的時候,在多數同齡人因大環境下的生存艱辛得過且過消極頹廢的時候,這些感悟就來得價值非凡。從這裏開始,李程碑的人生當中,就有了一個李程碑式的裏程碑。

青春的美好總是伴隨著疼痛,李程碑的青春比常人更真實也更豐富。李程碑的生活不是一個人的生活,他過早地擔負起了作為一個男孩或一個男人更是一個人的人生責任,還沒有完全做好心理準備的時候,他的勇氣和擔當完善著他的成長。他的遠行不是逃離與躲避,而是對新生活的繼續與尋找。行進的路上,他靠打工或撿廢品生存,極端的時候,甚至做過小偷,當然隻是為了填飽肚子。雖然“我一直沒有找到我想要的東西,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我覺得我離它越來越近了。也許我一輩子也找不到它,但我沒有停止腳步的意思,我會繼續追尋,直到生命的盡頭。”經曆過迷茫,經曆過彷徨無助,坎坷之中,李程碑前行的目標和目的已經明朗,他的尋找不再空洞,而是滿懷希望地朝著他看準的方向走下去。作品用一種達觀的格調牽引著作品中的人物,也激勵著作為讀者的我們;李程碑的這一段人生曆程,也許能夠體現他們這一代人共同的心靈經曆,並且能夠喚起已經走過青春歲月的人再次追溯。文本在講敘者與經曆者直接和間接相融的結構中,輔以閱讀者的精神共鳴,《腳下的天台》明晰地闡釋了“天台”在“腳下”的人生內涵。(刊於《山東文學》2014年第8期)

(作者為評論家,《山東文學》資深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