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輯 學海無涯(3 / 3)

重讀《圍城》

當代名家錢鍾書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寫的《圍城》,七十多年來多次被重印,並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全世界暢銷不衰!這說明錢先生寫的現代中國某類人物故事,不僅代表了中國,甚至代表在全世界各社會階層均有影響。

其人物故事猶存於今,使人讀之回味無窮,證明他的文學作品價值深度,其創作思想研究含蓄莫測,所以每重讀一次《圍城》,我悟如脫胎近似換骨。

或許他筆下的現代中國部分社會,當年人物故事與如今社會某些人物有過猶不及之處,以至讀後讓人有借鑒寓意?或許是因其語言幽默含蓄,個性臉譜化與高雅雋永風格深深吸引人們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唯各自讀後方有不同感悟!但有點能肯定:文學作品能將社會人物共性刻畫如此深刻,且放進四海皆準之,證實錢鍾書就是“錢鍾書”!無人能比!

《圍城》立意深刻,創作含蓄,既有深刻的現實教育意義,也有長遠的文學研究價值!“在這本書裏,我想寫現代中國某部分社會、某類人物,.”…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基本根性……”所以社會人物方鴻漸成作品中心,故事自然從他身上展開。

原是位極普通的人,在我們周圍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種人可說無數,可作者卻把其寫成個人特質與社會共性產生矛盾衝突的人物!我琢磨作家良苦用心:許是借此闡明舊知識分子的患得患失、虛偽與無奈,實際卻是懦弱,讓人在啼笑皆非人木三分的情節中感悟,許是有意識將此種人物沉澱於社會,讓人們常能借鑒?可隨著故事的不斷深人,讀者又不由自主從主人公眼裏看事,與其心靈共同感受,從逐漸了解到產生同情直到視同本人。“角色是虛構的,但有考據癖的人當然不肯錯過索隱機會、放棄附會權利的!”此言說明:虛構人物如與整個社會融人就能震撼人的靈魂!功底如此爐火純青不愧為文學大師!近代唯有錢鍾書能有如此精品!

“躊躇滿誌,總想誌在必得,可誌大才疏,免不了狂妄自大自吹自擂,也常會為之滿腹牢騷!因一知半解賣弄常被別人曬笑!”這樣的人物在我們周圍處處皆有。張揚個性的多元化時代。

說方鴻漸故事是他人事,其實說是自己也不錯;因為人性的多麵,無論在何社會製度下都難免暴露,這點連錢鍾書本人也心知肚明,所以他認為方鴻漸故事中有自己影子:因為“好作品離不開作者的個人經驗和思想情感;創作的重要成分是想象,可個人生活經曆如黑暗點火,想象才是這火發的光,無火便無光!”錢先生更清楚:“隨你如何把作品奉獻給別人,但作品總歸還是自己的!”

《圍城》反映的社會現象,是人類形成當代文化傳統意識的共性所在,而錢先生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意識的熏陶下成長的,所以這位大師明白,隻有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組成的故事和情節作品才有真實感,才能人木三分!

方鴻漸的確在世界任何社會都客觀存在。盡管每個人經曆不同,但眾多男女角色行為思想,均可歸類到“方鴻漸就是我!”的範圍。關鍵是“為何當今社會還有如此多方鴻漸現象?”原因是“社會不斷變革,《圍城》仍是麵鏡子,而因變革對象就包括自己!”錢鍾書生前有句名言:“本人誌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學問!”其實塑造方鴻漸就是個大學問,目的是讓人們從其行為汲取教訓,深刻剖析這類人給社會帶來的負麵影響,借鑒評估當代社會的精神需求。

在改革開放的當代,如何準確評估自身價值,作家該怎麼真正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敢不敢披露社會陰暗現象,能不能深刻揭露違背道德的醜陋,堅持揚善懲惡,反映老百姓內心的喜怒哀樂、人情世故等。說實話,當今社會太需要有個性、有啟迪、能給人帶來清新健康,具有豐富欣賞性、藝術性的優秀作品了。厭惡那些功利浮躁、無病呻吟、空虛荒謬、故弄玄虛、胡編亂造,但毫無文學價值,甚至下流地為迎合某些小圈子,滿足某些權勢所需的沽名釣譽的劣質文字!

《圍城》寫在七十多年前,可曆史證明其影響早超過作者初衷。作品表現中國社會傳統思維方式,闡述此方式必然要與現代價值觀徹底決裂,所以隻有自覺從“圍城”現象中蛻變才能避免步方鴻漸的後塵。

“五香幹與花生米同嚼會有火腿味道!”如當代作家們都能像金聖歎樣,至刑前尚是如此瀟灑坦然,何慮中國無諸如《圍城》優秀作品後繼?

可惜至今仍如這位名謂“西江月”的博客者所雲:“前有圍城,暫無來者也!”

妙書《人間草木》

讀了《人間草木》讓我愛不釋手,此書作者名謂汪曾棋,他是江蘇高郵人,是位當代著名作家,過去聽說熟悉此人文風的讀者,恐遠沒巴金老舍等名家如雷貫耳,原因是他真正出名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盡管從二十歲起就開始發表作品,直到七十多歲去世,他的寫作生涯達半個世紀之多,但真正放手寫小說散文較多的時代,按自己所說是在六十歲才開始的,此前他的人生為何苦澀難過?凡看過這本書的讀者心裏就會清楚。

汪曾棋是中國近代文學大師沈從文的弟子,可以說,汪曾祺走上寫作道路與他直接有關。他在《輯五:師友相冊——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裏,用樸實的語言,把這位大師的寫作及寫作方法。用較經典的“要貼著人物寫”這話概括,並作為自己寫小說的精髓理解:“人物是主要的……作者的主觀抒情、議論,都隻能附著於人物,不能和人物遊離……”此言讓我受益匪淺,在我並不很長的寫作生涯裏,凡能真正貼著人物寫的作品,大都能獲得各類大獎,可說就是按此理念認真實踐的結果。

通過其作品就能清楚作家的生活態度,1929年魯迅先生由上海回北京探親,5月22日他在給許廣平的信中提道:“雲南腿已經將近吃完,是很好的,肉多油也足,可惜這裏的做法千年一律,總是蒸。聽說明天要吃醬腿了,但大約也還是蒸。”魯迅先生對美食方麵的研究也與其文章一樣人木三分。一個對生活有情趣的人,才能真正熱愛生活,才能對生活充滿激情,才能對愛情、友情、親情等有真正的理解。汪曾棋是當代最有作為的作家,同時也是位很有造詣的美食家,因他熱愛生活,所以對美食頗有研究。“四方食事”十三篇文章內容都是美食方麵的詳細描述,關於吃的趣事範圍很廣,說是篇中國當代民間美食指南不為過。譬如“四方食事——昆明菜”就令人回味無窮,他說中國人很會吃雞,廣東的鹽煽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安東雞還有德州的扒雞等,而他最欣賞的還是昆明的汽鍋雞。“進門處掛了一塊匾,上書四個大字‘培養正氣’……‘培養正氣’的雞特別鮮嫩,而且屢試不爽,沒有哪一次去吃了,會說‘今天的雞差點事!’,所以能永遠保持質量……”文字寫得如此垂涎欲滴不由得你不信!

再看《腳底風雲》《聯大歲月》《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加上以上兩輯,約二十萬字的每一篇文字,可以說是精煉行文,平實臻化,內涵有趣。但敘事道理深刻富有哲理,文風獨具一格非常流暢,恰如蘇東坡所說:“大略如行雲流水”“吾文如萬解泉源”,不愧為大家行文之風範。

《人間草木》收集汪曾棋五十多篇精品散文,時間跨度近六十年,細讀真乃爐火純青愛不釋手。特別是《輯六:平淡人生——隨遇而安》這篇,寫的既感隧槍而發鬆又讓人深思。

把自己被打成右派認作“三生有幸”,且此右派還是在後來被“補課”時硬增上去的!“寫過無數次檢查,聽了無數次批判……”散文如此寫道:“後來大家都搞累了,於是將我下放到農村勞動”。

身處劣境的他,卻利用和農業工人幹活吃住在一起的機會,將惡劣環境和艱苦生活,繁重的體力勞動條件視為“效力軍台”!

心中從未忘記自己是個現代社會知識分子,是名刊物編輯作家的職責,反而促使自己更加貼近觀察農民的“知道中國農村,了解中國農民究竟是怎麼回事,以此對自己以後的生活態度和寫作態度是有很大幫助的!”竟有如此感悟。一個身處劣境的普通人,卻仍然不忘人生責任,將這種逆境看作是一種樂觀的曆練,看作是一種重新學習的良好機會,難怪汪曾棋能寫出既平實又耐人尋味的優秀文學作品!

從1958年當上右派到他真正摘掉右派帽子的1979年止,中間隔了二十多年之久!期間無論個人、朋友和親人,為此所承受的打擊和痛苦可想而知!但他卻淡淡地“隨遇而安!”四個字概括。“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大多數人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動力,一是要證實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要做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這正是作者與祖國與人民惺惺相惜,拳拳赤子之心的坦誠表露,代表了中國老知識分子的寬闊襟懷,對現代知識分子如何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的確有強勁的感染力。

《人間草木》乃散文精選,內容涉及衣食住行、家庭人物、風土人情、地方特色等,可說是五花八門,也是汪曾棋一生創作的散文精品分類集成,我認為此作品值得大家閱讀的根本原因,是其精髓不僅對把握人生觀價值觀有平燥修性之功能,更是本讓人徹悟生命真諦的經典好書!